徐曼+陈君丽
摘 要: 2016年开始,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题型有了新的变化。本文分析了专四考试中阅读理解新题型的特点,结合学生们阅读水平的现状,提出了英语阅读课堂内外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阅读理解 题型改革 应对策略 教与学
2015年8月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测试办公室发布了《关于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题型调整的说明》,对听、读、写等英语基本技能的测试,从题量到分值到题型,均有一定的调整。其中,一直占考试时间和分值较多的阅读理解也有了变化,增加了简答题,这对长期习惯于做多项选择的学生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阅读理解新题型的特点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题型调整说明,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阅读理解的测试要求为:(1)能读懂英美国家出版的中等难度的文章和材料。(2)能读懂难度相当于美国Newsweek的国际新闻报道。(3)能读懂难度相当于Sons and Lovers的文学原著。(4)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了解说明主旨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能理解字面意义,又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判断和推理;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又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5)能在阅读中根据需要自觉调整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6)考试时间35分钟。
阅读理解新题型的测试形式为:采用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由数篇阅读材料组成。阅读材料共长1800个单词左右。学生应根据所读材料内容,从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或根据问题做简短回答,答案不超过10个单词。新题型共15题,其中10道多项选择题,5道简答题。测试目的:本部分测试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和理解有关信息的能力,既要求准确性,又要求一定的速度。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20个单词。
以上可以看出,改革后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阅读理解的测试目的仍然紧扣大纲,1800词的阅读量较以前没有太多变化,题材仍以社会、文化、科技、常识、人物传记等为主,体裁多为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然而,题型改革减少了多项选择题的题量,从之前的20题减少为10题。在过去长期的阅读练习和考试中,一篇阅读材料后面有5个多项选择题,这已经成了阅读理解测试的标配。多项选择题作为一种客观性题型,克服阅卷人主观差异的缺陷,使命题和阅卷规范化,但同时使考生产生依赖性,只是被动地在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择答案,缺乏自主的判断和归纳。减少多项选择题,新增简答题,则弥补了选择题的不足。该题型进一步测试学生对篇章整体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回答不超过10个单词的答题要求,则反映了学生对细节的理解能力和语言归纳能力。
二、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高校英语专业均开设英语阅读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多采用“阅读—练习—讲解—讨论”模式,然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词汇量不足。不少学生的词汇量仅来源于课本,词汇的匮乏,导致阅读中出现较多的生单词,成为阅读障碍,更无从理解如作者的态度、立场、情感等深层的内涵。(2)阅读量严重不足。不少学生没有广泛阅读的习惯,缺乏丰富的知识储备,诸如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等,对阅读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内容不了解,阅读中束手无策,容易产生理解的偏差或错误。(3)阅读速度较慢和理解能力不足。阅读速度慢使得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无法读完所有阅读材料,完成所有题目。理解能力不足则是理解不够深入到位,甚至理解错误,直接影响答题的质量。(4)归纳能力欠缺。以前的阅读理解都是选择题,学生只需要在四个选项中选出答案,不需要自己组织语言,更缺乏简练精确的归纳能力。
三、应对策略
根据英语专业的特点和新题型的要求,结合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可以从长期阅读到考前备战,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英语阅读的教与学。
(一)阅读的长期性
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1.课外阅读的形式
英语阅读,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而应拓展课本以外的阅读空间。很多高校都会为学生列出课外阅读书目,而学生们是否读了、读懂了,全凭个人自觉。在阅读课堂教学以外,定时完成课外书目的阅读,写读书笔记,分小组讨论,然后从内容、主题、细节等方面做Presentation,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构建阅读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2.课外阅读的内容
不少学生的阅读,就是为了考试,为了拿分数,然而,没有广泛丰富的知识储备,视野是狭小的,思维方式是局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分数是不高的。因此,学生们需要明确:阅读的首要目的不是考试,阅读不是为了做题,有了广泛地阅读、丰富的背景知识,考试会变得轻松起来。
例如,2006年专业四级考试的一篇阅读理解文章,来自于名著《简·爱》的片段节选,简·爱和罗切斯特第二次见面时的情景。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简·爱的身份是家庭教师,罗切斯特是她的雇主,这时候的简·爱对罗彻斯特是不甚了解、充满戒备的,而后者表现出的似乎不那么友好,其实内心已经感觉到了简·爱的与众不同。如果学生具备这样的认知,那么对于有关人物感受和心理推测之类的选择题,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对以上背景不了解的考生,则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鉴于英语专业的特点,建议学生阅读西方历史、文化、社会、宗教、文学等相关的人文著作,比如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圣经故事、名人传记、欧洲历史、各国游记、文学名著等,从而拓宽视野,了解西方世界,提高人文素养。
(二)阅读的教与学
目前高校的英语专业的英语阅读课程一般开设四个学期,贯穿整个一、二年级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可见其对于夯实专业基础的重要意义。
1.过渡适应期
第一学期是高中向高校专业学习过渡的时期,高中英语学习是“词-句-段落-语法-练习”的精读式模式,阅读理解是“阅读材料+多项选择”的固定题型。英语专业阅读课程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对词汇和语法的应用,更包含语篇理解、逻辑分析、语境推断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这一阶段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介绍基本的阅读技巧,比如结合上下文猜词,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等,同时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首先是词汇量的积累,一定词汇储备是良好阅读的保障和基础,词汇的积累可以来源于课本,更可以来源于课外的英语阅读。另外,词汇的学习不仅是数量的积累,还需要掌握词汇的词性,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语言色彩,注意同义词、近义词、衍生词等的辨析。
其次是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阅读中难免遇到复杂的长句、难句,这样的句子往往直接影响对整个篇章的理解,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能清晰地分析句子结构,尤其是主语、谓语、宾语等主要成分,从而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2.稳步提高期
第二和第三学期,是学生英语阅读综合能力提高的黄金时间,通过大量的篇章阅读和阅读技巧的训练,全面提升阅读水平。
首先,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主题的把握能力。阅读材料时,训练学生关注篇章首段、结尾、每段首句和尾句等,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平行,是递进,还是对比等,从而抓住篇章的主旨和作者主要的观点、立场、主张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拟写提纲的方式,有条理地分析篇章结构,准确理解主题和结论。
其次,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加快速阅读训练。课堂上进行限时快读阅读训练,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并准确找到主题句、主张、结论等,以及相关重要的信息点。课堂外,学生们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课外阅读。阅读量不足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阅读速度较慢、理解能力不足,而阅读的速度和能力的提高是在长期阅读中慢慢积累的,只有阅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在速度和能力上达到质的飞跃。
3.应试训练期
专四考试的时间安排在第四学期,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水平能力的测试。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考前则需要运用相关应试技巧,针对新题型进行强化训练。就多项选择题而言,常见的问题有:(1)细节题,根据题干及其中的定位词在原文准确定位。(2)猜词题:根据上下文的重述、解释、举例、近义词或反义词等线索推测词义,如果是“熟词僻义”,则根据上下文的逻辑联系,或结合相关知识、生活常识等猜词。(3)推断题:根据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合理推断,尤其注意标志性逻辑关系词。(4)主旨题:快速定位主题句,注意高频词,如果文中没有明显的主题句,则通过各段落的大意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主题。(5)观点态度题:根据中心思想、文体、语气等辨别其主张或态度,并注意辨析选项中词汇的语言色彩,是褒义、贬义或中性。
简答题是专四阅读理解的新题型,可以分三个步骤答题:(1)先浏览问题,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2)阅读中理解中心思想,寻找关键词,准确定位。(3)根据要求,简洁、准确、概括性地答题,可以使用名词、名词短语、动名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使用句子则尽量用简单句,确保答案不超过10个单词。简答题以理解为基础,表达精炼概括,答案的精髓在于“简”和“准”。
四、结语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阅读理解新题型,既延续了对文章整体理解能力的测试,又突出了理解基础上的概括表达能力,对英语阅读课程的教与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从宏观的角度调整教学与测试之间的关系,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新题型的要求。学生需要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策略,以适应新题型。最重要的是转变阅读观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以读促学,以学助考。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
[2]何其莘,黄源深,秦秀白,等.近三十年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
[3]杨惠中.有效测试、有效教学、有效使用[J].外国语,2015(1).
[4]邹申,陈炜.回顾与展望——写在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开考20周年之际[J].外语界,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