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敏朱颖
摘要: 家庭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的起点和基础。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家庭教育模式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家庭教育模式出发,探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查找其对应的家庭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促进高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完善人格。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1.094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享受到更加便利的生活和快速流动的资讯,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与此相对应的,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却难以同步,心理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高职学校,出现各类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人的幼年成长阶段是个体人格塑造和心理机制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者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人的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追本溯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大多与幼年时期家庭教育的相关模式存在很大关系。本文拟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模式的关系出发,探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类型以及相对应的家庭教育模式,为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广大父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职业素养。
日前一则“神童17岁考上中科院遭退学。母亲:去死吧!”的新闻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文中的“神童”魏某13岁以高分考入某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某名牌研究所硕博连读。但像古时“伤仲永”一样,魏某并没有在长大后依旧延续神奇。读硕士期间被学校劝退。母亲她来到儿子的学校后,指着学校的大楼,让儿子跳楼。“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魏某多次在母亲责骂后离家出走。母亲坦言:“我现在最怕别人问我:‘你家儿子怎么样了?”每当她听到别人这么问她,她都会避而不答,直接找理由离开。报道中还提到:魏某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她认为: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在“智商”教育一路凯歌之时,曾学梅对魏永康的“情商”教育似乎并不怎么看重,甚至完全忽视了,导致魏某完全没有自理能力。
看到以上新闻,不免让人对魏某的情况感到痛心。一方面是对于其个人发展遭遇瓶颈的惋惜,另一方面则对于魏某亲子关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感到担忧。魏某的情况折射出高校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庭教育模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1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1自卑心理
当下社会人对于高职学生还存在一定偏见:只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差生”才会来高职学习,高职学生是级别最低的大学生。而很多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本身经历过高考的挫折,身份认同感较低,从入学时就带有自卑的心理。另外,高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方面条件较差,对于城市里的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些力不从心,不愿和同学聊起自己出身农村的家庭。有些学生由于来自偏远山区,口音比较重,害怕受到同学的嘲笑,从而也不敢在大庭广众面前从容地表现自己。在大学毕业季时,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多呈现自卑、怀疑、畏惧等心理,对自己的专业水平缺乏信心,害怕失败受到打击,处于混沌迷茫的状态。
1.2人际关系障碍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处在各种“关系”中。没有了关系的维持,人便容易感到缺失,从而产生丧失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于整个在校期间的学业和生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今后的工作乃至整个人生的幸福。高职学生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自我为中心。目前高职学生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疼爱下长大,万事皆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到了大学以后,与人交往时仍是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在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即便出生自农村家庭,他们从小也很少做农活,没有体验过底层生活,到学校后生活自理水平较差,宿舍同学之间各种矛盾频发。
(2)自我封闭。这类学生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将个人的真实情感、思维和想法都掩盖起来,与同学和老师均保持距离,既不愿意迈出脚步去了解大家、融入集体生活,也不愿意向大家展示真实的自己。对学校和周围的事情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从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也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交往圈子狭小,多沉迷于电脑游戏或小说、电视剧,只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
(3)社交恐惧。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在人数较少的私下交流场合非常放松,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大胆畅聊。而一到公共场合或社交场合,则变得少言寡语,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担心自己的形象受到贬低,出丑、丢面子。从而对于一些社交场合采取极力回避的态度,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避免,则会产生焦虑、恐慌心理,轻则影响睡眠、食欲,重则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需要心理干预才可缓解。
1.3责任感缺失
当今不少高职学生在处理集体和个人关系时,很多对于集体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并不否认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涉及个人利益时,小至寝室卫生、班级活动,大至评奖评优、学校活动,往往将个人的想法和立场摆在前列。奋斗目标中只有个人特质不断被强化,表现得较为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奉行明哲保身的哲学形式。
2家庭教育成因分析
2.1消极批评教育过多
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习惯于对子女的各方面不断提要求、给予批评和评价,认为这样是为子女好的“严格教育方法”,这样孩子才能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从而不断进步。在贯彻这类“批评教育”中,父母经常性由于子女所犯的一些错误而给予消极评价。而父母的评价对于孩子本身的暗示作用非常强,被父母不断贴上“负面标签”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形成低自尊的负面心理特质。自卑心理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孩子,在长大后进入大学校园,面对陌生的环境时,更容易感到措手不及,紧张、不自信,影响整个大学生活。
2.2亲子关系中良性沟通较少
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者其他方式进行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了解。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在家庭关系中,子女与父母能否顺畅地沟通,对于子女日后的性格形成以及成年后的人际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父母沟通存在障碍的情况十分多见,总括一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对于子女缺乏尊重和平等的意识。受传统意识影响,家长大多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总是以成人的眼光和看法来要求子女。对于子女提出的不同意见,也多为粗暴打断,不能做到很好地倾听,更谈不上平等交流了。长期如此,孩子渐渐地就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也难以学会如何准确而情绪平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入大学校园后,自我也比较封闭,难以与同学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2)家长的“唯分数论”思想和“面子”意识。如同本文开头的魏母,觉得“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一味关注子女的学习,对于本应同步发展的“情商”则完全不重视或忽视,导致孩子高分低能,在成长过程中完全丧失与同伴的正常交往机会,没有构筑自己的人际圈,生活中除了学习没有其他任何有趣的能吸引他的事物,一旦“学习”这一支点失去依靠,便会变得无所适从。等进入高校后,自然各种心理问题频发。
除此之外,很多家长把子女的学习成绩当成家里的门面,对于子女在每次起伏的成绩中产生的情绪波动则毫不关心。本文中魏某的母亲无疑也曾将他当作自己人生成功的一件胜利“展示品”,孩子成绩优异一路高歌前行的时候,母亲放弃自己的工作,全心为之服务。当儿子遇到困境甚至难以正常毕业时,母亲首先考虑的不是关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并未与儿子进行详细沟通,她的精神支柱仿佛也随之崩溃了——认为儿子“太不争气”,让儿子去跳楼。并坦言现在“最怕”的事情就是别人问起儿子的现状,因为不复往日的光鲜傲人,自觉无法交代,便避而不谈。整个过程中,最被人忽略的就是魏某本人——从一位成绩优异连连跳级的“神童”到被大学劝退的窘境,心理受到的挫折不言而喻,以致在母亲的多次责骂后频频离家出走。这过程之间他的情绪、心理无人提及,而作为与他联系最为密切的母亲,与他也缺乏平和的沟通交流,的确令人遗憾。
2.3家庭教育中欠缺责任教育
重视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但很多家长在子女成长过程中过多地替代孩子“包办”一切,使其从小对于自己本应做的事、承担的责任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习惯于一味接受,而忘记付出。导致他们遇事先考虑自己,习惯性地推卸责任,也失去了成长、成熟的机会。在大学校园里,与人交往凡事从自我出发,轻视集体主义,没有集体荣誉感。走入社会开始工作,缺乏团队精神,目中无人,同事关系处不好,也影响工作成效。 缺乏对自己、对他人乃至社会的责任感。
由此可见,稳定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要求家长和教师同样担任起教育者的角色,在子女的成长道路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子女身心健康成长,促进高职学生成长为全方位共同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乔薇.“9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成因及心理健康教育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3,(10).
[2]姜玉美,周晶南,郭超群.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预防建议[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1).
[3]唐亭婷.“90”后高职人际交往困难学生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研究及改善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9).
[4]胡莎,黄少臣.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自信心培养中的作用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