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方 胡晓岚
(1.湖北省黄石市妇幼保健院,湖北 黄石 435003;2.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 黄石 435000)
跟踪回访延伸干预对女性神经性厌食的效果观察
陈丽方 胡晓岚
(1.湖北省黄石市妇幼保健院,湖北 黄石 435003;2.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 黄石 435000)
目的 对女性神经性厌食致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跟踪回访延伸干预模式设计和运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对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妇科确诊为神经性厌食症的13名患者进行治疗,再达到预期治疗标准出院后采用定期跟踪回访延伸干预,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与康复指导,并在第3个月、第6个月两时段,采用进食障碍调查量表,Kaup指数、体质量指数对营养状况进行康复评估,确定干预效果。结果 研究对象各时段EDI-1评分分值,Kaup、BMI指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跟踪回访延伸干预,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与康复指导,达到巩固治疗效果的目的,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跟踪回访; 延伸干预; 神经性厌食; 营养不良
Follow up; Extended intervention; Hysteric apepsia; Malnutrition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是指患者为了达到减肥或者其它因素,出于对体重增加和身高的关注,在心理暗示作用下,通过饮食和其他手段,故意造成饮食失调,进而形成病理性进食障碍,属于精神科领域中“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1]。具有多种影响因素,如大量的媒体信息和营销策略造成节食促进成功这样的氛围,营造出极大的社会文化压力,使妇女社会角色、审美观念发生转变。神经厌食证研究[2]表明:有5%~15%的患者,最终死于心脏并发症和继发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自杀的严重后果。我们采用跟踪回访延伸干预,对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3例女性神经性厌食致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妇科就诊收住院,并且明显消瘦,经临床确诊符合神经性厌食症诊断标准的13例女性患者,年龄15~28岁,平均年龄(19.20±5.10)岁,体质量(42.15±8.04)kg,身高(1.44±0.72)m,病程1~1.5年,平均(1.10±0.20)年。
1.2 方法
1.2.1 跟踪回访延伸干预方案设计 制订跟踪回访方案,明确回访目的,确定回访时间,设计交流沟通程序,做好必要心理准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耐心细致的交流沟通。仔细聆听患者的内心表达,站在患者的角度进行适度转化,适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寻求认同巩固治疗成果。对患者进行跟踪回访延伸干预模式设计和运用,制订跟踪回访延伸干预流程。
1.2.2 跟踪回访延伸干预方案的实施
1.2.2.1 回访的准备与进行 回访参与人员做好回访前的工作,认真阅读患者临床治疗资料,充分了解患者病史,采用电话联系进行沟通,了解患者近期身体转归、进食状态,对治疗方案的意见,根据患者意见调整下期干预措施,确定回访内容。回访时,采用患者健康状况调查量表,对患者有关资料进行采集,指导她们配合填制,完成患者目前状况记录,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形成书面报告。通过跟踪回访,运用家庭干预,使家庭成员了解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心理特点和治疗的长期性,利用家庭的功能系统,通过家庭干预,给患者精神支持与鼓励。
1.2.2.2 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 通过跟踪回访,使家庭成员了解发病原因、心理特点和治疗的长期性,利用家庭的功能系统,给患者支持与鼓励,制订康复的目标与计划。对患者进行营养管理,能提高家属对相关营养知识的认知,保证患者营养方案的落实[3],利用食品管理共同制订目标体重,以实现正常体重指数为目的。参与人员分析患者的性格特征(如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任性等)与应对方式,配合她们纠正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目标体重与食品管理共同制订目标体重,以达到正常体重指数为目标,设计每周增重0.5 kg左右;由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共同管理食品,根据情况进行调节。选择符合患者需要、适合临床开展的营养管理方法,使患者的营养摄入得到保障,降低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1.3 评价工具
1.3.1 进食障碍调查量表(Eating disorders inventory,EDI-1)[4]该量表从认知行为以及心理方面对厌食或贪食行为进行评定,由八个分量表组成,即:对瘦的追求(Drive for thinners,DT)、贪食(Bulimia,
B)、对身体不满意(Body dissatisfaction,BD)、无效感(Inefectiveness,I)、完美主义(Perfection,P)、对他人不信任(Ime-ersonM distrust,ID)、内省(Interoceptive awareness,IA)、成熟恐惧(Mamri-Fears,MF)。EDI-1量表总共有64项条目。每条目均为六级:总是(6分)、经常(5分)、时常(4分)、有时(3分)、很少(2分)、从不(1分),分值越高,表示问题越严重。
1.3.2 Kaup指数法和体质指数 采用Kaup指数法(正常值13.5~18.0)、体质量指数(正常值18.5~25.0kg/m2),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
2.1 患者各时段EDI-1评分分值比较 见表1。
时段DTBBDIPIDIAMF治疗前27.40±6.4224.73±9.3135.37±6.4037.05±9.4826.62±8.1124.70±7.2233.15±10.5629.21±7.80治疗后20.34±4.8315.63±1.7729.15±9.6029.48±5.0323.70±5.9118.85±5.4321.81±6.2027.25±6.363个月19.07±3.9414.40±1.8628.75±7.2228.11±3.0322.85±6.4818.06±7.0321.11±5.9026.82±5.946个月17.88±6.2311.85±2.9028.17±8.0427.12±5.2321.50±6.2617.91±5.5220.33±5.7226.10±6.97U5.6166.3353.7246.1932.7493.3505.1232.328P0.0000.0000.0420.0000.0430.0400.0010.047
2.2 患者各时段Kaup、BMI指数评分分值比较 见表2。
时段Kaup指数BMI指数/Kg·m-2治疗前10.21±2.3314.05±6.70治疗后11.78±3.5915.42±5.173个月13.40±2.7516.93±5.226个月13.87±5.1617.60±6.54U2.7712.628P0.0290.031
神经性厌食症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病例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其病因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临床以促胃肠动力、抗焦虑抑郁、肠内营养治疗为主。刘欣艳[5]等认为:在疾病早期干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使营养摄入达到标准。可能对改善患者的认知状态,延缓疾病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戴春晓[6]等报道,观察奥氮平联合逍遥丸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经治疗2周后,体重有显著增加,TE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合理的营养干预纠正营养不良,不仅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基础,更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7]。有不少女性患者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心理上存在肥胖恐惧,这些患者病前身材苗条,平均BMI(反映个体体型基本范围为18.5~25 kg/m2)仅有19.5 kg/m2,她们以上腹饱胀、无饥饿感或仅以“不知道饿”为理由拒绝食物,结果造成神经性厌食致营养不良。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存在心理缺陷,她们对身体的态度表现出过度的自恋与矛盾,一方面是较多地爱护关心自己,注重保养,另一方面又焦虑地强调本能的饮食活动,并拒绝补充必须的营养摄入。有些患者不能接受成年女性角色,食欲障碍与呕吐是对性厌恶的表现。应让患者在正向心理状态的引导下,鼓励其学习交往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逐步培养自我表达能力,树立信心。亢清[8]等研究认为:若针对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家庭中的亲密度及矛盾性性等方面进行干预,不仅可以改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家庭功能,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和进食态度,有助于患者的康复,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是神经性厌食症治疗过程中不应忽视的重要环节。对女性神经性厌食致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跟踪回访延伸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高润霖,冷希圣,华伟,等.临床医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512-513.
[2] 朱新,张晨.神经性厌食症的心理治疗[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3):232-234.
[3] 吴惠芬,谭媛,李丽婵,等.营养管理模式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摄入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杂志,2008,5(22):50-54.
[4] 张大荣,孔庆梅.EDI-1量表对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初步测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48-50.
[5] 刘欣艳,刘闻莺,余雪君,等.营养状况与阿尔兹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杂志,2014,11(18):62-64.
[6] 戴春晓,张海生,谢健,等奥氮平联合逍遥丸治疗神经性厌食症对照研究[J].中医药学报杂志,2012,40(6):91-93.
[7] 李明伟,高剑峰,吴迎春.神经性厌食症营养干预治疗效果的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14,26(14):69-70.
[8] 亢清,陈珏,蒋文晖,等.神经性厌食患者的家庭环境特征与临床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10):735-740.
湖北省卫生计生委科研基金项目(编号:WJ2015MB277)
陈丽方(1977-),女,本科,主管护师,从事妇科护理工作
胡晓岚,E-mail:584007814@qq.com
R473.74
B
10.16821/j.cnki.hsjx.2016.20.031
2016-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