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所“道·德”学校
——以民办寄宿制学校授田英才学园为例

2016-12-26 02:35张如军由宝英
现代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课堂

■张如军 由宝英



◎治校方略◎

办一所“道·德”学校
——以民办寄宿制学校授田英才学园为例

■张如军 由宝英

一、缘起与确定

我校是一所民办寄宿制学校,始建于2000年。学校由最初的54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2300名学生,相继获得“全国深化素质教育典型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十五’规划重大课题重点实验基地”等荣誉称号。

2010年,是我校建校10周年。就在大家还沉浸在校庆欢乐之中的时候,我们开始了新的思考: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扁平世界”的背景下,在崇尚以人为本,追求教育公平的环境中,为什么教师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学生厌学的现象、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教育弄虚作假的现象还比比皆是?“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应该培育什么样的学生?授田的第二个十年学究竟要朝什么方向发展?经过实地考察、学习、反思、论证,2011年,我们确定了“道·德”学校的发展目标。

二、内涵及内容

“道”即“规律”,即学校发展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德”即“良知”,强调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要尊重儿童权益。“道·德”学校建设是唤醒教师教育良知自觉的过程,也是教师“道”与“德”永无止境、不断完善的过程。“道·德”学校以培养“会学习、懂生活、强体魄、乐实践的阳光少年”为育人目标,确立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营造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包括环境文化、管理文化、课堂文化、行为文化和课程文化;二是推进生本道德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关注课程的整合与优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三、探索

(一)学校管理:打造“生命共同体”,让管理走向“人本”

在学校管理中,我校用“文化”引领,努力打造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生命共同体”,让管理真正走向“人本”。从“每个人、每件事、每一次活动、每个制度”入手渗透学校尊重、激励、民主、公平的核心理念,以激发教师的内驱力,让老师们在成就事业的同时得以成就幸福人生。主要基于以下现状:

一是民办学校的现状。与国办学校不同,我校教师多是自主招聘的,编制问题难解决,教职工没有稳定感,人员流动性大。

二是教师队伍的现状。在经历了建校之初的创业之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部分教师开始满足学校现有规模的发展,精致教育的理念逐步丢失。

三是评价方式的弊端。过去的评价方式采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按照考评项目核算分数,从高到低给老师们排队。不管教师多么卖力地工作,总会有人是倒数第一。这样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一部分教师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基于以上现实的问题,我们主要开展了如下改革:

1.遵守“底线”不逾矩

针对“排名式”考核评价的弊端,我们采取了“底线+榜样”的方式,征集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合格教师标准》,从职业精神(执业心态及行为)、专业素养(通用基本功与学科基本功)、执业能力(备课、课堂教学、作业、专业写作、教科研)和工作业绩(学科素养、班级管理、兴趣大课间)四方面,明确了合格教师评价标准。职业精神一项,又提出了“授田英才学园十大执业禁忌”,违反其中任何一条,都被视为不合格。

这一举措让教师不再与其他人对比,而是和“标准”对比,努力方向更加明确,积极性大大提高,同事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同时,对“执业禁忌”的关注,使教师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做违背师德之事,不说违背师德之话,真正维护学校的形象,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

2.发现“榜样”重激励

在授田,每位教师不仅要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更要找到自己今后成长的标杆,让所有为学校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教师都得到认可,受到激励。“教师百项奖”颁奖典礼成了每年都要隆重举办的活动。颁奖典礼上,总会看到一些动人的场景:特邀部分教师的父母担任嘉宾,为自己的儿女颁奖,儿女与父母真情地拥抱,互相传递爱的力量;校长给教师的父母送上礼物,彼此热情握手,诚挚地感谢其对子女在校工作的支持和对学校的关注。本来能坐满的报告厅却出现了很多空落落的座位,这是因为老师们都在排队等候接受颁奖。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学校既要加强对课程的领导力,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的幸福指数,帮助引导老师们逐步缓解职业倦怠,增强教师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逐步实现教师自我发展。

3.创造“机会”促成功

一个教师的成长和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有成功的机会;另一个是能把握机会体验成功,即给老师不断创造关键事件,让教师不断去触摸和感受成功,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接近成功。所以,在工作中,我们重视给老师们创造机会。

(1)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过去,外出学习都是学校派人,致使机会不均等;现在,学校设置“幸运币”,每月全员例会随机抽取“幸运教师”5名;每人可获得价值2000元的“幸运币”一张,用于自主选择外出学习或购买图书资料。

(2)创造行使民主权力的“机会”。过去,在运动会、庆六一联欢会等大型活动中,都是由领导致辞和开幕宣布,致使老师成为观众;现在,我们现场随机抽取致辞人和宣布人,不仅仅是为老师们创造感受和体验的机会,更是在宣扬民主和平等的主流价值追求。

(3)给教师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每个月最后一个周五下午,全体教师都会齐聚报告厅,参加学校的“道·德学校宣讲”活动。这一活动的策划者、主讲者均来自一线教师的自主申报。有想法、有行动的教师在这里“发声”,讲述自己的思考,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讲述自己的收获;一批批默默无闻的教师在这里找到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没有经过层层推荐,没有经过层层审核,他们用自己的讲述和故事,向所有领导和老师证明了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例如,语文老师朱友红在一次宣讲中主动申请,讲述了自己一直在尝试“童诗课程”的故事,让授田人进一步了解了朱友红,了解了一个这么优秀的课程。一不小心的一个展示,得到了我校特聘专家的认可。2013年7月,朱友红老师的课程参加了第七届新经典大讲坛的汇报展示,受到了参会教师的高度评价。

在这里,老师一不小心便会成为学校的“名人”,一不小心便会成为众多老师的“粉丝”。这样的“机会”,是引领教师不断触摸成功的机会。只要你愿意,机会随时留给你。

4.倾听“心声”做改革

学校的管理干部需要经常走到教师中间,倾听老师们的心声,了解老师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014年,我校又一次开展了管理现状调研。调研中,老师们反馈道:“压力大,工作头绪多。”追根溯源,发现当前管理中存在着问题:发号施令的部门多,教师压力大;教学中心和学生中心缺乏必要的沟通,教学与德育严重割裂,导致教师工作头绪多。

为了解决问题,使管理更好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课程实施,2014年3月,学校开始了“头脑风暴”。它既是自上而下的行动组织,又是自下而上的智慧集结。初期有16人参加,后期扩展到43人。大家以平等的身份就事论事,直面问题,针对的是阻碍学校发展的病症,剖析的是制约师生工作学习情绪的症结。通过“头脑风暴”,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达成学校文化建设的认同感。

为了方便各部门高效协作,减少因管理层过多带来的麻烦,将原来的4级管理改为3级管理,即规划层、执行层和服务层。学校规划层是学校的大脑,是学校的智囊库,是研究学校发展、制定行动方案、督促措施落实、评价执行能力的最高权力部门;学校执行层分成6个年级部,是落实和实现学习规划、行动方案的职能部门,直接接受规划层的管理、评价和指导;学校服务层包括行政中心和课程中心,在学校设施设备建设、正常发展维护教师学生精神需求、师生教育教学管理指导等方面,发挥不同的岗位职责,满足学校各层级各部门发展的需求。

新的管理机构有以下五大优势:强调“服务第一”,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发挥“智库优势”,增强了决策制定的科学民主;倡导“生命教育”,落实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整合;降低“管理重心”,减少层级管理中的信息传递;实现“权利下放”,充分调动级部管理的能动性。

经过一学期的尝试,2015年,学校面向教师进行了调研。从调研中,老师们反馈的信息是:与以前的工作方式相比,现在对我们“指手画脚”的少了,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能够较好地进行衔接,劳动消耗少了,效能提高了。

教育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让人成人”。在授田,学校创造一切机会发展教师,发扬民主;每一位教师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安全感和主人翁意识,真正把授田当作自己幸福的家园。

(二)道德课堂:将“生本”进行到底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创新行动的推进中,我们不断走进课堂,反思课堂,叩问课堂。但是,课堂教学中不断出现的几个细节总让人感到不安。比如,课堂发言交流,几乎所有老师都经常说:“会的请举手!”而且经常靠这句话,不断推进教学进程。为什么是“会的请举手”,而不是“有疑问的请举手”“还不会的请举手”呢?

这种现象至少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老师的教学着眼点更多地集中在自己的教学预设上,而不是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借学生的发言做跳板,稍微总结几句就向下一个环节过渡。

二是教师的教学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优秀学生身上,而不是大多数学生,更不是少数后进学生。

我们天天强调“以生为本”,这样的课堂是“以生为本”还是以教师的课前预设为本?我们经常高喊要“面向全体”,这样的课堂是“面向全体”还是面向少数优秀生?

再比如,小组学习成果展示,经常看到哪个组先完成了,哪个组小手举得特别高,就会优先获得展示机会。为什么会这样?老师考虑更多的是课堂展示的精彩程度,而不是尊重每个小组的展示权益,给予每个小组公平的展示机会。

凡此种种,还有很多。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个不起眼的教学细节,反映出来的却是深层次的理念差异。

课堂教学改革的道德底线是什么?是尊重教学规律,是尊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以“建设道·德学校”的办学目标为指导,提出了构建“道·德课堂”的设想。其核心理念就是:充分尊重教学规律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切实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权益,着力打造“基于道、合于德”的道德课堂。经过几年努力,我们沿着三条路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突破。

1.构建了“四环四学”生本道德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为确保以上理念落实到位,我们通过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以同伴合作、教师点拨为辅线,构建了“四环四学”生本道德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即“独立自学——交流互学——点拨助学——反思悟学”,丰富学生各种学习方式的体验和经历,使学生切实在实践中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

“独立自学”是学习活动的起点,安排在同伴合作、教师点拨之前,由学生自主规划学习活动起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进行充分的自学尝试;“交流互学”是指学生独立自学取得一定成果,有所思、有所得、有所疑,产生了交流分享的需要之后,在固定的学习团组中进行交流,分享收获,互学共研,解决疑难,共同提高;“点拨助学”是指在学生自学互学的基础上,教师适时介入,高起点精要点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层次;“反思悟学”是指学习任务基本完成后,给学生留出“黄金两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内省反思,梳理思路,总结得失,感悟规律,完善提高。

“四环四学”有效地推动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认识根源上摒弃和遏制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尊重教育规律,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课堂打造成滋养学生生命成长的场。“四环四学”教学框架是道德课堂的基本载体。

2.研发“四环四学”生本道德课堂的“八大利器”

教学理念不能转变成教学行为,扎实地落实到课堂中去,不是因为大家不知道、不了解这些理念,而是缺少落实这些理念的工具。如“面向全体”,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确保每个人都参与思考,而不出现漏洞呢?我们研发了“随机抽取”工具,即对核心关键问题的思考和答案不是“会的请举手”,而是在充分思考之后,随机抽取确定发表认识和见解的同学,每个同学都有被抽取到的可能,有答案的可以回答答案,没答案的可以阐释自己的困惑。这样的方式虽不能确保每一个同学在课堂上有发言的机会,但确保了每位同学都能够进行思考,有效地避免了“遗忘的角落”,同时给学生种下民主与公平意识的种子。

我们着眼于核心教育理念,研发了思维导图、自学导航、双色笔、高起点点拨、内省反思等八大工具,命名为道德课堂的“八大利器”。八大利器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面向全体”、“以学定教”、“学会学习”等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确保了全体学生的权益,遵循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八大利器是道德课堂的助推剂。

3.由学校基本模式向学科模式、不同课型模式延伸,提高模式的适应性,让教学模式扎根于常态课堂

常态课堂是落实教学理念,确保学生权益和发展的核心主体。如果我们的改革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或展示课、观摩课上,不能够引发常态课堂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我们的改革就是不彻底的改革,就是低效的改革,就是形式上的改革。如何让改革根植在常态课堂上呢?我们采用了“三级建模”的方式,增强道德课堂的适应性。在学校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各个学科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和需要,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和框架。例如,对于数学新授课,我们确定了如下流程:

而数学练习课确定了如下教学流程:

并且,允许不同教师根据个人和学生情况灵活应用教学流程解决具体问题,在确保“基于道”、“合乎德”大方向无偏差的基础上,不拘一格,百花齐放。

同时,我们采用走班观课、随堂听课、课堂开放周等方式,确保让改革走进常态课堂,聚焦常态课堂,研究常态课堂。

“道德课堂”建设的过程是课堂中“道”与“德”永无止境持续改进的过程。其实,道德课堂是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想的课堂。

(三)主题课程:打通学科壁垒,整合教育力量,培育“全人”

在授田“基于道,合于德”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我们的课程改革同样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2014年,我们开始思考:传统的分科教学虽然可以保证最高效率地将大量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在挖出一口口知识的深井时,没有人去帮助学生打通每口井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融会成一片大湖。而在孩子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确实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基于此,我们开始了“主题课程”实施的探索和实践之路。

我们的主题课程是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逐步打破传统的分科过细的课程模式,实现跨学科探究和主题融合,打通学科壁垒,实施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沿着“全人”的方向健康成长和发展。目前,我们的“主题课程”主要在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即结合课程标准、学科教材以及学生特点等,以一门学科为主,选择一个各学科相关的主题,整合各学科相近的教学内容,开展进行关联性教学。

在此,以低学段的一个案例来具体阐述一下主题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以共同商榷。

主题课程:《美丽的秋天》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一单元是以秋天为主题的,有写秋天的词语、课文,口语交际中要求组织秋游,展示台中要求展示秋天的画、做树叶书签等。《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秋天的收获”教学内容,《美术》教材中有“秋天的叶子”等。学生获取的仅仅是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秋天”。于是,我们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整合所有学科教师,组成主题课程研究项目组,共同研究实施“美丽的秋天”主题课程。

1.重整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新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地考察、实践与研究,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包括动植物变化、天气变化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初步了解秋天天气与动植物变化的原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然常识,提升观察、探究等学习能力。

(3)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科拓展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歌唱秋天、发现秋天、感受秋天、欣赏秋天中学会创造美。

(4)通过系列有关秋天主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度解读秋天,建立整体的秋天意象,初步奠定自主系统学习的基础。

2.“打通、整合、融合”各学科教学内容,确定系统学习内容

(1)看秋、找秋——郊游、观察记录、口语交际“秋天在哪里”。

(2)绘秋、摄秋——绘画秋天、果实粘贴画、手工编织、摄录秋天美景。

(3)诵秋、唱秋——学唱秋天的歌曲,举办秋天诗歌朗诵会“我心中的秋”。

(4)悟秋、写秋——“我心中的秋”写话训练、读写绘指导。

(5)祝秋、颂秋——庆祝秋天三大节日、过一个收获节。

3.确定“发表课”这一实施形式,保证课程实施效果

在同一周的同一天,所有的学科教师全部走进同一间教室,共同上课,实现教育力量的整合,实现学科的融合;同时,根据每个学习环节,还尝试设置了“长短课”。基本实施过程如下:

(1)开启仪式:欣赏视频《秋天到了》,朗诵有关秋天的诗歌《秋风》、《秋雨》、《秋天果子多》、《秋天的颜色》、《秋天真美丽》。所有任课教师和学生们在一种美景中共同感悟秋天的美妙与神奇。

(2)主题阅读:共读绘本《风中的树叶》、《阿嚏,大熊,阿嚏》,让学生们倾听在美丽的秋天发生在每一片落叶身上的故事。

(3)留住秋天:指导学生用相机留住秋天的美景,想象、憧憬秋天的神奇与多彩。

(4)奔跑秋天:带领学生们通过“果实派对——快速跑”、“小动物运果实”、“我给果实分分类”、“果实重多少”等数学、体育学习活动,享受秋天的收获与快乐,在“玩”中学数学、学体育。

(5)唱响秋天:学唱歌曲《雁南飞》、改编《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们在美妙的旋律中畅想秋天。

(6)留住秋天:带领学生们到社区、校园里捡拾各种漂亮的树叶,做成树叶书签,让秋天留在学生们的书本里、生活里。

(7)约会秋天:家长、老师、学生们相约在周末走进大自然,一起郊游、野餐、采摘,用图画、文字留下秋天,让学生们与秋天融合在一起。

(8)留恋秋天:将学生们在秋天中的所有作品做成一本“书”,将秋天的留恋与向往埋藏在记忆里。

4.探索主题课程实施的评价和展示方式

“美丽的秋天”这一主题课程又是如何评价学生的呢?我们确定的基本思路是“展示就是评价”,每一个学习活动的成果呈现形式都是展示,个人的、小组的、班级的。其中,小组的展示纳入评价,个人的和班级的只做点拨指导。《美丽的秋天》主题课程,我们采取的展示形式主要有诗歌朗诵会、书签设计大赛、摄影展、歌曲创编大赛、“书”展、绘画展……

如果去解读这样一个主题课程的话,很难分清哪是语文、哪是数学、哪是美术,而是各学科的融合从教学走向教育的转变。它既需要教师课程整合理念的转变,也需要学科团队的共同研究与创新实施。在主题课程结束后,学生们直呼不过瘾:“要是天天能这样上课就好了!”看得出来,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能学到很多种知识”的综合课。

每学期,每个年级都要尝试开展一个主题课程,让所有的学生都享受一个“主题课程日”或“主题课程周”,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在知识之间寻找联系,在综合性活动中提升能力。

四、反思

目前,“道·德”学校的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多元课程”内容丰富,学生可选择性强,学习兴趣高。例如:“特长小超市”课程以“科学与艺术”为主题,按照“六艺宫”“四雅堂”“科学院”“小剧场”“健身房”“小游戏”六大系列,教师自主申报任教课程名称,形成了涵括六个年级、五大系列、52门课程、128个社团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实施关注学生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创新、交际能力的发展。“生本道德课堂”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得以转变,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旋律。2012年6月6日,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专程来滨州考察我们学校,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这是一所充满教育理想的学校;这是一所充满创业激情的学校;这是一所给每个孩子梦想的学校;这是一所给每个老师希望的学校;这是一所值得尊敬的学校!”

我校从儿童的权利出发,平衡着“道德”这根无形的杠杆,致力于打造师生共同的幸福学园。在建设道德学校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肩扛“道德”大旗,不断地前行……

滨州市滨城区授田英才学园,山东滨州 256600)

(责任编辑:高 原 丁德文)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