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军
◎区域教育改革论坛◎
区域推进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
——以滨州市滨城区为例
■王希军
近年来,滨城区大力实施“科教兴滨”战略,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从整体情况看,全区各中小学对教育理念认识不一,城乡发展存在差距,各学校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课程是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重要载体。我区各学校纷纷自主开发课程,立足学校实际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但是,学校之间各自为政,开发水平参差不齐,缺少区域层面的规范指导,影响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
滨城区决定以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为切入点,以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为着力点,立足学校现代化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致力于学校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品质优化,提升学校现代化课程管理水平,推动全区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初步实现全区课程特色化、品质化发展,实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
区域推进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是指教育局和教研室作为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特别是教研室充分发挥指导、研究、引领的专业职能作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在全区范围内,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基于三级课程优化整合,基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开发,构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区域推进的目的是通过从全区层面整体推进学校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升全区中小学的课程领导力,强化全区中小学的课程执行力,形成丰富多彩的学校特色课程,锻造学校的办学品质,区域推进中小学教育内涵发展。
区域推进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是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为课程建设思路,探索以基于学校核心办学理念、基于三级课程整体优化和整合、基于学科课程体系为内容的三种现代化课程体系构建架构。
针对全区教育发展现状,我区实施多项策略,推动全区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
(一)制度规划
滨城区教研室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课程建设思路,作为区域推进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研究制定了《滨城区区域推进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和《滨城区中小学“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建设特色展示”活动实施意见》,从制度建设上对全区中小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学校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建议。
(二)研究推动
针对全区各学校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困惑和疑问,滨城区教研室通过项目攻坚,采用集中研讨、典型案例引路、专题研讨等方式推进区域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
滨城区教研室先后三次召开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会议,阐述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进行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解读课程和课程体系的关系,研究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策略,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指导各学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2013年12月,区教研室组织召开了全区中小学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阶段性成果及研讨活动,11个课程体系建设优秀学校交流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省、市、区相关领导参与了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成果展示活动结束后,又开展了网上专题研讨活动。区教研室设计了六个课程体系建设研讨话题,引领广大教师参与研讨交流。
初步摸索出了三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为全区各学校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一是基于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建构课程体系。其特点是打破三级课程体系的框架,建构一种新的课程框架体系。二是基于对三级课程建构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三级课程的整体优化和整合的课程体系建构。其特点是保持三级课程体系不变,对三级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和提升。三是基于学科课程体系的建构。其特点是从优化学科课程的实施来建构课程体系。
(三)活动带动
活动展示交流具有真实性、公开性、公众性、多样性、观赏性、参与性等特点,能够让观摩者获得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滨城区教研室把全区活动展示交流策略作为推进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带动中小学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为了给全区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标杆和引领,区教研室举办了“特色教研周活动”。采取学校自主申报、方案论证评选、确定展示学校、学校特色展示的方式,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长、业务副校长、教务主任及乡镇办教委主任、副主任、校长等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巡回观摩活动,从课程管理、课程建设方面给与会人员以很大的启发,掀起了全区开展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热潮。
经过三年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滨城区各学校初步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全区的课程体系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但是部分学校三级课程的优化与整合关系没有理顺,课程融合度不够高,影响了课程实施质量。为此,滨城区教研室于2016年5月中下旬开展了“基于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展评活动”。这次活动提升了全区中小学校对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划统整能力,使学校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更加统整、融合。
(四)项目拉动
运用项目拉动是滨城区推进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行动策略。我们聚焦全区推进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难点或瓶颈问题,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梳理出有共性的疑难问题,把这些问题难点分解成几个重大的研究项目,通过项目研究来拉动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
新教育实验项目:2013年12月,滨州市新教育实验启动。我区高度重视,积极发动,精心组织,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新教育实验。借鉴新教育理念,通过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研究,助力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在全区范围内推行“晨诵、午读、暮省”儿童课程建设项目,以培训研讨和成果展示等形式整体推进研究。此外,全区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借力新教育实验,开展缔造完美教室的班本课程研发、师生共读共写的读书课程建设、各具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等项目研究,成效显著。
“学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项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家长、社会对优质、多样、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日益迫切,建设更多更优的特色品牌学校和适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特色课程势在必行。2014年初,滨城区教育局启动“学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各中小学加强学校顶层设计,从办学理念、特色育人目标、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系统地构建新学校模型和特色课程体系。教育局通过对学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论证、校长论坛和培训等多种形式,有力提升了各学校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划设计能力。在全面实施的基础上,要求学校找寻突破口,实施项目管理,推进三年提升计划,力争全区三年内打造一批有影响的特色课程。通过项目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校长的领导力和规划能力。
(五)培训促动
当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突破,因此,必须发挥教育局的引领带动作用,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来突破制约学校课程实施的瓶颈,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我们意识到系统思维以及区域课程领导力对于推进整个区域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着力探索解决区域课程领导力缺失背景下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校长和教师作为学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主体,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长与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是学校有效实施课程的关键。如何提升校长与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呢?我们主要采取培训促动策略,通过专家引领、典型学习等形式,以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促进全区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专家引领,换脑子。通过专家引领,从理论、策略两个层面突破瓶颈问题。滨城区先后聘请了省内外知名课程理论专家、课堂教学专家、教育管理专家,分别对全区教学管理者、中层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等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培训引领,成效显著。
典型学习,开眼界。我们积极走出去,学习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更新教师理念,开阔视野,推动课程教学创新。相关人员先后赴北京育英学校等开展体验式考察研修活动,并参加了青岛市教学管理者暨教研员项目培训会议等多项培训,借宝取经,很好地实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名师工作室,榜样引领。滨城区教育局启动“三名工程”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工程”,成立了4个名校长工作室和10个名师工作室,发挥他们的榜样引领作用,促进全区校长、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六)城乡联动
自2009年开始,滨城区以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实施“打造城乡教研联合体,促进教育教学均衡发展”行动计划,通过建立城乡联合体的形式来促进城乡教研资源共享,优化课程实施模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促进全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2014年,区教育局印发《滨城区教育局关于构建“学校教育联盟”的实施方案》,将“教研联合体”升格为“学校教育联盟”。在全区组建九个“学校教育联盟”,统筹推进校际间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特色课程共享,推动全区教育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均衡发展。
同时,滨城区制定出台《滨城区学校教育联盟工作考评办法》,对学校教育联盟工作进行专项评估,实施捆绑评价,对优秀教育联盟及贡献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由于教育联盟设计的活动内容专业性比较强,教育局成立专业指导小组,加强对教育联盟工作的指导,促进教育联盟健康、快速成长。目前,各教育联盟已制定了三年规划及近期活动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而卓有成效的联盟活动。
(七)评价驱动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性,任何教育评价都是通过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规定、引导教育方向;教育评价具有诊断性,对教育教学的运行情况及学生现状是否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等进行诊断;教育评价具有鉴别性,要运用标准对评价对象的成果、效率作出判断;教育评价具有激励性,运用合理的激励方式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正确认识评价结果。
为了激励全区中小学校和教师共同参与到学校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中来,滨城区把运用评价机制来激发学校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强有力的举措,组织基层单位的教学管理者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研究,形成并公布实施了《滨城区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试行)》。
完善视导方式,认真落实《滨城区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试行)》,督促和指导学校深化、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帮助学校切实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视导实效。每年11月和12月份期间,教研室开展教学视导暨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活动。成立评估领导小组,召开区直学校教学副校长和乡镇教委办副主任会议,对评估工作进行全面的动员部署。评估工作分为自查环节和抽查环节。在区教研室评估之前,各学校都成立了评估自查小组,对照《山东省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指标》以及《滨城区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试行)》,认真组织自查,查漏补缺,对自评结果与办学实际差距较大的一些指标进行整改,认真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然后再检查、自评,使评估发挥其应有功能。教研室组成评估小组,通过调查、访谈、听课、核实等方式,对全区26所小学进行了抽样评估,对13所初中进行了全面评估,督查各单位整改完善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全区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得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估,形成全区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自查报告,面向全区反馈。
(一)理论成果
滨城区通过在区域整体推进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发现了学校课程建设中面临的校本课程理念缺失、国家课程校本化偏离目标、课程建设体系不够统整融合、学校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不足等问题,并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明确了全区整体推进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初步探索出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实施模式。
与此同时,产生了许多理论成果,有许多校长、优秀教师出书、发表论文阐述自己对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解。我区以《黄河涌浪逐“新”“高”》为书名的教学创新成果由济南出版社结集出版,区域课程建设创新经验《区域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探索》发表在2015年14期《当代教育科学》。同时,滨城区被表彰为山东省“校本研究先进县区”,经验总结《“三三”搭台,创新引路,整体推进区域校本研究内涵发展》入选《山东省校本研究典型经验(2004-2014)》。
(二)实践成效
滨城区通过区域推进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促进了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发展: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了不同地域文化、不同艺术形式、不同价值追求的几百门特色课程,增加了滨城区中小学校本课程的数量和门类,形成了一批初具特色的学校现代化课程体系。如滨城区第八中学以“素质全面、技能超群、身心健康、终身学习”为育人目标的“三三九”课程体系,滨城区第七小学的“唤醒成长自觉,成全阳光生命”的本真课程体系等。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中小学生不论在学习成绩方面还是在综合素养方面都展现出了优秀的一面,实现了“基础扎实,能力发展,品格优秀,质量优异”育人目标。
教师发展:区域推进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了全区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了教师的课程规划设计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广大教师紧紧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核心,积极开展国家课程师本化构建,因地制宜,依据学情,使课程的实施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滨州市小学课程教学创新成果展示暨观摩研讨活动中,滨城区课程改革创新成果展示获得领导与专家的高度评价。
学校发展:区域推进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提升了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课程改革创新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彰显了学校的办学个性,提升了办学质量。经过多年的发展,以授田英才学园为代表的课程教学创新整体建构精品学校,以逸夫小学等为代表的学科课程创新特色学校,以梁才中心学校等为代表的校本课程创新特色学校,以第七小学等为代表的艺术课程特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大好局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那么,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创造“适合学生的课程”。当前,我区通过区域推进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全区中小学的课程领导力、规划力、实施力、整合力得到提升,形成了各独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实施水平得到提高。但是,课程建设永远“在路上”,建设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课程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滨城区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的中心任务和终极目标。
为此,我们确定了今后三年我区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到2017年,对课程实施、评价改革等进行重点突破、提升,实现全区课程实施、评价管理的均衡发展。到2018年,实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课程建设、评价改革等方面的整体跃升,全区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达到均衡发展。到2019年,基本形成涵盖全区所有中小学的区域中小学特色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中小学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特色化。
滨州市滨城区教学研究室,山东滨州 256600)
(责任编辑:高 原 赵燕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