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2016-12-23 09:53赵辰欣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职院校信息化

赵辰欣

【摘要】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在于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与现代信息化手段相融合,从而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求。本文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的基础上,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与师资等方面探索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探索采用信息化手段,以网络平台为互动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通过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1、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时间、形式、范围存在着地区和学校的差异性。根据相关文献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江西省高职院校中有46.7%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26.7%学校开设的是选修课,还有26.7%未开设课程。随着天津市教委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天津市各高职院校陆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必修课。在天津市教委出台《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津教委〔2015〕26号)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高校要按照教育部和市教委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落实规定的学时学分。可见,相关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基础通识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一般高职院校都会将课程安排在大一年级,多数为第一学期进行。开课的班级规模多为大班(60人以上),总课时大多安排在18-36课时。

2、课程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规范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指导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大多高校该课程的目标基本上还停留在目标的初级阶段,即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简单心理调适方法的介绍,所以这也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问题所在。

3、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多以自主选取的教材为载体,选用的教材有《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卫生与保健》、《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等,且在使用过程中不能随着学生的变化及时更换教材或更新教学内容。教材的内容大都包含了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人格、情绪、恋爱、学习、就业等内容,这些内容不分年级,缺乏针对性;在编排方面,教材是按学科知识编排,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案例老化,叙事语言与风格比较刻板,理论色彩过浓,尽管加入了心理测验,心理活动等板块,但主要依托纸质教材,缺少动态性、资源型、数字化内容,因此,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4、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受到班级人数、教学场地、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日常教学中,多采用知识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案例讲解法等教学手段,而互动教学、团体辅导、专题活动开展法的使用频率较低,且很少使用微信平台、问卷星、蓝墨云班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很难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探索的教学效果。

5、教学师资

教师是课程教学情境中的主体之一,也是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多归属于学生处等学生管理部门,因此,一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大多来自于各院系、职能部门的学生管理人员中的兼职教师,尤其是各院系辅导员。但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较多,工作范围广泛、师生比不足等原因,导致教师的精力、时间受限,影响课程效果;此外,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各异,非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人数较多,在课程教授的专业化程度上受限制。还有一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是由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专职心理教师担任,但由于教师数量有限,且对各专业学生特点不够了解,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此外,相关调查表明: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主要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小。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探索

1、课程定位

(1)心理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是学校课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有其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通识类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同时课程也有其独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与其他课程相比有明显差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课程目标和任务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异常的心理问题及行为,学习调适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个体的心理成熟为目的,以便为以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教学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和谐的朋友关系。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通过互动和教师的讲授,进行自我教育,获得自我成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适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师生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索潜质,促进学生自我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扮演辅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学生扮演主导者、探索者的角色;教学内容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要随着时间、空间、性别、年龄、学科、专业的不同随之改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该课程的学习对其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2)建立全方位心理健康课程目标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多数以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将课程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教师授课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密切结合、与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密切结合,知、情、意、行密切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仅包括预防辅导性目标,还包含了发展性和完善性目标。心理健康课程目标还可以分为认知性课程目标、实践性课程目标、隐性课程目标:例如以情绪管理为目标,帮助学生分析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情绪困扰,并了解自身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实现认知性目标;通过团体活动,团体心理测验、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实现实践性目标。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应围绕:“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试的方法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设置。

2、丰富教材内容形式及教学内容

(1)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形式

质量好的教材不仅被教师所接受,也被同学们所喜欢,而且好的教材实践性、操作性也很强;好的教材,其内容不仅是源于对新的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也更贴近时代脉搏,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理需要。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的内容、结构方面需从学生的职业特点及实际问题出发,结合院校专业特色、以及师资特点发开校本教材,引入心理测验、心理活动、心理知识链接,丰富教材结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配套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手机APP软件,将教育教学内容的形式与信息化的手段有机融合。此外,高职院校对于教材的选用和编排必须客观、理性,且要不断地更新教材、修订、完善教材。

(2)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载体和具体化,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针对现实需求,从着眼于学生心理健全、心智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角度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相关调查显示,学生所希望得课程内容不仅仅包括心理健康理论相关知识,他们更希望课程内容中能增加一些实际技能训练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课程的实用性。

此外,不同阶段、不同专业高职院校学生面临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可以从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内容的需求不同,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已发展为主线的心理健康课程;二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心理辅导课程;三是以特殊群体为对象,开展团体辅导课程。

3、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手段

相关调查显示:在学生反映其所希望的教学方法中,首先排在第一位的是角色扮演法,第二位的是案例讲解法,课堂讨论法排在第三位,还有一些学生直接填上要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学习该课程,而在现实教学中的主要方法:知识讲授法,则排到最后一位。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一改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注重课程的渗透与多样化,强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综合采用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启发法、创设情景法、角色扮演法、心理测评法、团体心理辅导、自编心理剧展演法、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心理档案系统、微视频、微信平台、QQ群、蓝墨云班课、问卷星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手机实时互动,变堵为疏;微视频、动画、资源库实现知识的“零存整取”;全方位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建立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评价作为一种反馈和校正机制,在课程的实施和目标评价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而言,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对课程目标的评价、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对课程实施的评价以及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课程目标评价中,通过对各子项目学习目标的自评、师评、小组评,考察各学习项目的教学效果;此外,可以运用专业化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可比对入学初每位同学的心理普测结果,检验课程的效果。

课程内容评价中,需要考察课程内容是否是学生目前最迫切、最需要、最关注的内容;课程内容的编排是否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否反映出企业、社会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

课程教学方法评价中,需要考察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到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课程的教学方法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协助学生自我探索。

课程效果的评价中,成绩的高低不能全面反映出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应该侧重在其对学生的发展功能。主要考查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得到提高、积极心理品质是否得到发展。在评价方法上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课后作业评价。过程性考核:通过云班课的课堂签到、课上活动、资源阅读、师生点赞、教师评分积累学生个人经验值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有效;课后作业评价考核: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优秀作业在教学资源库中展示,反哺课堂。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素质是课程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1)增加心理专职教师的配置,做好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教学的科学性;(2)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要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兼职教师的学科教学法及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的培训;(3)鼓励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开发、改革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总之,高职院校应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工作,加大改革力度与进程,从而使其更好地为提升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薛长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 江西: 南昌大学, 2010.

[2] 陈时见. 课程与教学[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

[3] 陈家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366-370.

[4] 周  虹.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J]. 教育与职业, 2014(17):135-136.

[5] 董晓星, 陈家麟.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思考[J]. 教育科学研究, 2004(06):24-2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高职院校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