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和对策

2016-12-23 22:44朱姗依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现状

朱姗依

【摘要】本文从教育大众化的背景着手,通过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现状

从历史发展来看,由英才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必要并且重要的,但在实践当中我们却常常发现有很多的制约因素和种种矛盾。本文将从中国教育大众化的现状出发,试图分析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解决策略。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Trow)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根据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发展划为三个阶段: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大约在15%以内的为英才(即精英)教育阶段;大约在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由英才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变是一个历史过程,发达国家一般都经历了相当长的积累时期,大众化大都出现在50年代后期到60、70年代。在此之前,即从中世纪的“大学”发展演变以后成为的大学,都是精英大学。精英大学适应于封建社会,适应于工业革命初期的社会。但是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精英教育就不完全适应了。二战之后,世界有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加上二战中很多战争技术应用到民用领域,推动了工业的第二次革命。这就需要能够从事新的产业的科学技术人才。另外和平时期人们社会生活水平提高需要能够为社会更好地服务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单靠普通教育、单靠中学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够的,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培养能够适应大众化时期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需求的人才。所以从1950年开始,差不多每10年全世界的大学生就翻一番。

根据2016年4月7日我国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的数据统计,中国高等教育“井喷式”飞速发展。1949年,全国有大学生仅有11.7万;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位居世界第一。全国各类高校达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目前,全世界平均每5个在校大学生中至少有1个是在中国高校学习的。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无可争议地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增加学生数量与保证教育质量的矛盾及崔策

大众化使高等学校入学人数剧增,学生质量良莠不齐。这种大批量、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使得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有人甚至批评大众化使大学成了“垃圾场”。近年来,我国高考录取率大幅上升,但是如此之快,有的省市甚至几年时间就从精英教育阶段跨进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使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一下子适应不了。诸如校舍建设,师资力量实验实习条件等等成了不小的问题。学生人数多、进校分数低、个性差异大等新特点也同样对教师形成了挑战。

学生人口的多元化意味着学生的学业能力及专业兴趣的多元化。这不能不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规模和层次提出挑战,同时高等学校也对学生的选拔条件提出新的要求。比如美国的两年制社区大学只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不过,这又产生了另一问题。有些国家由于对学生的选拔条件不够严格而造成大量学生辍学或超期完成学业的现象。这种教育浪费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现实问题。

针对大众化带来的教育质量问题,发达国家近20年来普遍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颁布了多项法令、法案,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师资力量,充实教学设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评估体系。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保证高等教育在规模较大的基础上实现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需要我们确立新的人才质量观。倡导全面素质观,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既要具备人文素质,又要具备科学素质。

正如前文所提,大众化运动同样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众所周知,没有优良的师资,良好的教育无从谈起。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改变了教师的职业结构,使以往单一的教师队伍结构变得复杂。教师队伍中既有某种专业技能的教授,又有全日制和半日制教师及临时教铺人员。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还使教师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教学工作出现了专门化趋势。多数教师受雇于大学专门从事教学工作,少数资深教授受雇于大学专门从事研究性工作。比如在美国,有四分之三的大学教师专门从事教学工作,而不到五分之一的资深教授专门从事研究性工作。在许多国家的教师队伍中,全日制教师的人数比例在不断下降,而半日制教师人数在不断增加。在美国,30%的工作由半教师来承担。在拉美,大学半日制教师职业已成为一种教师职业范型。高等教育机构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唯出身,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吸引一大批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2、扩大高教规模与经济承受能力的矛盾及对策

战后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财政危机不时困扰着大众化的进程。为了摆脱财政危机,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办法来充实高校的实力。在美国和日本,社会捐赠和学生学费在高教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少西欧国家也一改高等教育免费的传统,开始考虑实行或恢复高校收费制度。积极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也是一些发达国家解决高教规模扩大与政府投入不足矛盾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大大增强,但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教育投入比例相对来说仍然有限,这导致高校办学经费普遍短缺。而最近两年的超常规快速发展,更使办学资金处于紧张状态。其解决办法一是政府加大投入,二是实行多渠道筹资,如广泛寻求社会资助,以增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民办高校的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办高校在财力、人力等方面的不足,为现行高等教育注人了新鲜血液,对提高全民素质、拓宽教育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增强高等教育内在的竞争性和灵活性。民办高校的发展正好弥补了公办高校在财力上的不足。要保持民办高校良性发展,就应从立法上予以确认和扶持。民办高校也要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并在确保质量、课程设置、结构调整、培养人才等方面下功夫。

3、毕业生人数剧增与就业市场吸纳能力的矛盾与对策

招生人数的剧增,使得每年的毕业人数也在飞速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不可避免地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失业者日益增多,社会上存在的这种不安定的“教育无产阶级”队伍令发达国家的决策层忧心忡忡,采取过的一些措施大多也收效甚微。

高等教育家纳依曼认为,民众应该转变就业观念。他认为社会的各种需要和目标能在高等教育机构里得到满足和保证,但社会却不能向大学生们保证他们一定能获得相应职业的权利。因此,有必要把文凭的概念同职业的权利区别开来。即民众的就业观念应及时转变,与时俱进。近年来,我国对高校的扩招一直保持着适当的控制,扩招指数并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而是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包括高等教育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等的动态平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宏观控制的积极表现。这同时也是国家积极预测就业形势,减少失业风险的积极措施。

三、结语

可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转型的需要,也为适应社会从金融事业到文化教育事业即第三产业雇员水平提高的需要。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如同一个社会实现其现代化一样,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已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影响,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些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可以少走弯路。然而就像历史上的任何一件事一样,照搬照抄最终一定是行不通的,要结合我们我国的具体情况加以考虑分析,立足于国情,认识到我国人口数量庞大质量不高的国情,来颁布相关法令以及制定及时有效的措施。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现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