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近年来随着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交往的加深,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翻译是指用一种语言文字将另一种语言文字的信息材料所包含的意义完整准确地呈现出来。翻译包含两个大的分类,即口译和笔译。所谓笔译,顾名思义,就是用笔头进行翻译,也可以理解为用文字进行翻译。所谓口译,通常指口头翻译,包括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由于中日两国之间由于存在社会历史、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汉语思维和日语思维显著不同。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汉语和日语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本文从翻译整体的视角出发,围绕语言表达方式中的称谓、语序、时态三个方面浅析汉日翻译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关键词】汉日翻译语言表达方式差异
一、引文
从人类语言最初产生开始,各国的语言表达方式就伴随着本国语言的发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所谓语言表达方式,是指表达特定对象、内容、目标物时所使用的含有本国语言特色的表达方法和表达手段。本文拟从人称代词、语序、时态三个方面浅析汉日翻译中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二、语言表达方式差异
1、人称代词
众所周知,人称代词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在此,不讨论古代、近代汉语中的人称表达和复数形式,限定对象为人且仅以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单数形式来举例的话,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我;第二人称代词,你;第三人称代词,他或她。与之相对,以同样的条件进行限定,日语第一人称代词,わたし、あたし、ぼく、おれ;第二人称代词,きみ、おまえ、あなた;第三人称代词,かれ、かのじょ。
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和日语在人称代词方面首先一个明显的差异是数量不同,不是一对一的关系。由此在进行汉日翻译的时候,我们必须注意选取对方语言中合适的人称代词。例如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在翻译这个人称的时候我们是把它翻译成“わたし、あたし、ぼく、おれ”,必须综合考虑语言环境,然后选取合适的人称代词。
其次,日语中的一部分人称代词对使用对象有所限制,这在进行日汉翻译时也必须注意。具体举例进行分析:
例1:我吃了桃子。
例2:わたしは桃を食べた。
例3:あたしは桃を食べた。
例4:ぼくは桃を食べた。
很明显,在这里例1是汉语表达,例2、例3、例4是日语表达。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如果是日译汉,那么例2、例3、例4都可以翻译成例1。但如果是汉译日,我们则需要考虑这句话中“我”这个称谓是男性还是女性。日语中的一部分人称代词对使用对象有所限制。日语中表达第一人称的除了わたし还有あたし、ぼく、おれ。わたし是男女都可用,あたし是女性使用,ぼく、おれ是男性使用。试想,如果是个女生,吃了个桃子,翻译成例4的话,就是不正确的会给人异样的感觉。
在进行汉日翻译的时候,不论笔译还是口译,都应该分清日语汉语人称代词的不同用法。尤其要注意日语或者汉语里仅限女性使用或者仅限男性使用的自称,以防翻译出错贻笑大方。
2、语序
语序指语言里语素、词组合的次序。语序的变动,会影响句子的语义。假定不考虑修饰和限定的情况,从句子整体的角度来看,汉语语言表达中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而日语语言表达中的语序则是主语—宾语—谓语。汉语和日语存在语序不一致的差异。具体举例进行分析:
例5:小王洗苹果。
例6:王さんはりんごを洗う。
很明显,在这里例5是汉语表达,例6是日语表达。由例5我们可以得知,汉语进行表达的时候,是先说动作发出的对象,即例5的主语“我”,然后说明发生了什么具体动作,即例5的谓语“洗”,最后点出动作所指向的对象,即例5的宾语“苹果”。如果按照主谓宾的语序将例5直接对应翻译,则是“王さん洗うりんご”,很明显与例6中的表达是不一致的是错误的。
日语的表达习惯是先说动作的发出对象,即例6的主语“王さん”,然后说动作指向的对象,即例6的宾语“苹果”,最后才说发生的具体动作,即例6的谓语“洗う”。
在进行汉日翻译时,必须时刻牢记汉日语言表达中语序的不同,尤其要注意到日语中表达具体动作的动词是放在句子最后这一现象。
3、时态
时态是一种语言现象的人为定义,我们只能回答一种语言有没有时态,不能回答一种语言为什么有时态或者没有时态。在语言学上,时态指的是可以体现属性的标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汉语可以说是没有时态的。汉语时态的区分,不是通过语法的方式,而是通过添加昨天、明天这样的词汇方式。此外,汉语中有一部分表达是通过添加“了”来表示过去或者完成,但这种情况并不绝对。日语则有时态的划分,是通过动词词尾的变化来体现的,以“する”为例,过去时“した”,将来时“する”,正在进行时“している”。具体举例来分析:
例7:我昨天去公园了。
例8:我明天去公园。
这里的例7、例8是汉语表达,通过添加表示时态的时间助词昨天、明天等来表示动作已经发生或者动作还未发生。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例7中“了”表示了过去的意义,是不是“了”也是过去时态的一种标志呢?汉语中有一部分表达是通过添加“了”来表示过去,但这种情况并不绝对,也存在添加“了”不表示过去的情况。具体举例来分析一下:
例9:我吃了猕猴桃。
例10:我去洗澡了。
在这里,很明显,例9中的“吃”这个动作加上“了”,表示“吃”这个动作已经完成或者说已经终结的这种意味更加强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了”在这个例子里表示过去。而例10中的“了”则给人一种“洗澡”这个动作将要开始或者说动作进程将会持续的感觉,那么从这种意义来说,例10中的“了”则没有表示过去。
与汉语相对,日语时态的划分,通过动词词尾的变化来体现。具体举例分析:
例11:李さんは宿題をした。
例12:李さんは宿題をする。
例13:李さんは宿題をしている。
在这里,例11、例12、例13都是日语表达方式。例11表达了日语的过去时,例12表达了日语的现在-将来时态,例13表达了日语的正在进行时态。例11、例12、例13主语和宾语都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动词的词尾。
日语和汉语在时态方面的表达有很大差异,在进行汉日翻译时必须谨记汉语里时态的区分,是通过添加昨天、明天这样的词汇方式以及有一部分表达是通过添加“了”来表示过去或者完成;日语中时态的划分是通过动词词尾的变化来体现的。
三、结语
本文分别从人称代词、语序、时态三个方面论述了日语和汉语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统观全文可以得知,在进行汉日翻译的时候,应该分清汉语和日语里人称代词的不同用法,尤其要注意汉语或者日语里仅限女性使用或者仅限男性使用的自称;牢记汉语、日语语言表达中语序的不同,注意日语中表达具体动作的动词是放在句子最后这一现象;日语和汉语在时态方面的表达有很大差异,必须谨记汉语里时态的区分,是通过添加昨天、明天这样的词汇方式以及有一部分表达是通过添加“了”来表示过去或者完成,而日语中时态的划分是通过动词词尾的变化来体现的。
这些语言表达方式中的差异,对汉日语言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是这些差异、障碍并不是不可逾越、不可翻译的。只要充分了解掌握汉语和日语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就能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避免易错点,就能最大程度地还原两国语言本意,从而促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更深层次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高 富. 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J]. 外国问题研究, 2005(2):43-47.
[2] 彭建明. 论语言表达方式的分类问题[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88(2):91-97.
[3] 朱宪文. 浅析中日文化差异和日汉翻译[J]. 科技创新导报, 2007(24):162.
【作者简介】
高硕(1993—),女,汉族,山东章丘人,单位:山东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日语笔译、日汉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