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扬真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与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只有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预设;生成;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14
成功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如果说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那么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为动态生成导航护航。
一、选择预设,灵活生成
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这为教学实施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在探究钢铁锈蚀原因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猜想时,除了水分、空气等因素外,还有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与金属表面是否有食盐这种咸物质有关。虽然预设中只对水分、空气两因素的探究,但学生提出的这一猜想有道理也有创意,并且学生积极性高,实验条件也允许,这正是利用资源提高学生探究欲望的好机会,因而笔者积极利用这一非预设的因素让学生进行探究,结果学生兴致很高,目标达成明显。学生在用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同时并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意义,还潜移默化地掌握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假设——形成结论”,真正落实了“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过程”的新课程理念。
二、整合预设,机智生成
为了使教学尽可能完美,课前教师需要从多维度预设教学过程。例如: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等。课前教师的思维主要表现为分析性。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以“伏安法测灯泡功率”的这一实验课为例,实验中学生经常会碰到由于操作错误和各仪器接线柱松弛的原因造成多种实验现象。如:灯泡不亮、伏特表有示数而安培表无示数;或灯泡不亮可安培表有微小示数而伏特表却无示数等现象,这时学生往往会马上举手向教师求助,而缺乏自己自主探究的习惯与能力。同时,笔者发现这些现象都是电路故障的普遍性问题,于是笔者在不影响原预设目标的同时,要求各组当堂记下自己组的故障,并将其作为一大课题引导学生小组课后去分析、解决,通过各组的交流完成这一电学中的故障解决这一课题。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兴趣,更可贵的是培养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使其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与科学素养。通过质疑和交流,使动态生成的资源达到共享的效果。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三、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教学设计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提供了保障。但如果教师视教案为法,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的教学理念,更难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以一次九年级试卷分析课为例,课前预设课堂主要分析几个典型错题,但课刚开始就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选择题:电动机是根据什么原理而制作的?A.电磁感应现象B.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C.磁场对电流的作用D.电流的热效应。在分析这一题时,有很多同学反映这几种现象很容易混淆,并强烈需要探究它们的关系。此时,笔者果断地放弃了预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专门针对电和磁的联系这一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阅读书本内容进行归纳、对比理解知识点,另外要求各组通过手头资料找两个相关练习进行提高应用,然后通过各组间进行交流、讨论与资源共享。结果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些“阅读”“归纳”“对比”中的“发现”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也使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电与磁的联系”这一难点也就很顺利地解决了。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电与磁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懂得了遇到类似的问题今后该如何处理的方法?虽然课前预设因时间关系未能进行,但笔者坚信,这样的“放弃”比“保留”价值更高。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认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这样的教学才是一门名副其实的艺术,这样的对话才会充满人性的光辉,这样的课堂才能出现不曾预料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