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艳+魏德建
【知识框架】
【考点解读】
考点一:工业革命
1.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2.发源地:英国。
3.主要条件:
(1)政治前提: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2)资本条件: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3)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4)市场条件: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5)直接原因:手工工场已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4.开始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5.最早兴起的部门:棉纺织业。
6.重要发明: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美国人富尔顿在1807年发明蒸汽轮船;英国人史蒂芬孙在1825年发明火车机车。
7.标志性发明: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8.主要能源:煤。
9.新兴工业部门:交通运输业和机器制造业。
10.完成的标志: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11.实质:既是一场技术革命,又是一场社会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
12.主要影响:
(1)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2)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3)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产生了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4)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5)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考点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2.领先的国家:美国和德国。
3.主要条件: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
(2)资本条件: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4)市场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与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4.重要发明: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美国人爱迪生(被誉为“发明大王”)在1879年发明电灯;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885年发明汽车;美国人莱特兄弟在1903年发明飞机;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等。
5.标志性发明: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6.主要能源:电和石油。
7.新兴工业部门: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
8.主要影响:
(1)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3)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4)资产阶级统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考查角度】
角度一:两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标志、首先开始的部门、走在前列的国家
【例1】(2016·山东青岛·38)200 多年前,从一个岛国开始,曾经发生过一场完全不同的革命,这场革命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和平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启这场“革命”的发明是( )
A.珍妮机 B.蒸汽机
C.火车 D.汽车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200 多年前,从一个岛国开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知,这场“革命”指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而珍妮机的发明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答案】A
【例2】(2016·江苏盐城·17)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被誉为“一脚踏出的灵感”。这项发明( )
A.直接提高了织布的效率
B.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C.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D.为交通运输带来极大的便利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珍妮机是纺纱机,故排除A、D。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故排除C。
【答案】B
【例3】(2016·天津·21)工业革命中,在生产领域首先使用瓦特蒸汽机的部门是( )
A.纺织 B.采矿
C.冶金 D.电力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5年以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答案】A
【例4】(2016·山东淄博·1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新技术发明和应用方面走在其他国家前面的是( )
A.英国和法国
B.德国和美国
C.俄国和日本
D.英国和德国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列。
【答案】B
角度二: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
【例5】(2016·山东泰安·38)一部纪录片中这样评述:“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上述两人的主要贡献分别是( )
A.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创制内燃机
B.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研制改良蒸汽机
C.发明电灯、制造汽车
D.提出相对论、创制了火车机车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牛顿力学体系,万有引力定律是其主要内容之一;瓦特的主要贡献是改良了蒸汽机。
【答案】B
【例6】(2016·四川内江·11)恩格斯对工业革命的一项发明评价很高,他指出,这是从根本上改变英国工人状况的第一个发明。恩格斯评价的这一发明是( )
A.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
B.凯伊发明的飞梭
C.瓦特研制的改良蒸汽机
D.富尔顿建造的汽船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第一个发明”即可判断,该发明是珍妮纺纱机。
【答案】A
【例7】(2016·福建莆田·16)如图1,假如你参加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博会,你能看到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是( )
【解析】“1900年”和“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科技成果。A、B、D都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大发明,C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大发明。
【答案】C
【例8】(2016·浙江丽水·1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图2中“丁”大洲的是( )
A.凡尔登战役
B.爱迪生发明电灯
C.孔子宣传“仁”的思想
D.克里斯提尼确立民主制度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地图,判断出“丁”大洲指的是美洲。A发生于欧洲,B发生于美国(美洲),C发生于中国(亚洲),D发生于古希腊(欧洲)。
【答案】B
角度三:两次工业革命中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例9】(2015·山东菏泽·15)图3中英国煤产量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三角贸易”的推动
C.蒸汽机的应用
D.内燃机的发明
【解析】从图中时间可知,英国煤产量的增长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的应用促进了煤这一新能源的大规模开采与利用。
【答案】C
【例10】(2016·四川自贡·16)有些学者主张从能源角度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时代”的原因。他们关注的主要能源应是( )
A.风力 B.煤炭
C.电力 D.核能
【解析】19世纪70年代,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逐渐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C
角度四: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例11】(2016·四川绵阳·9)图4是19世纪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思想的确立
B.外来人口的增加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一就是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C
【例12】(2016·内蒙古呼和浩特·12)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导致生产领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这里“革命性的变化”是指( )
A.人力的解放
B.机器的使用
C.分工的细密
D.技术的改进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发明,出现了更多的纺织机器。后来,其他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应用机器,人们把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的变化称为“工业革命”。
【答案】B
【例13】(2016·广西南宁·11)分析美国和德国煤炭、钢产量的变化表,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C.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
D.资产阶级统治得到巩固与扩大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及相应时间段内数据的变化趋势。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德两国从“1870—1879年”到“1910—1914年”,在煤炭和钢产量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而这一时期恰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表格数据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答案】B
【例14】(2016·重庆B·15)科技创新改变世界面貌。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改良蒸汽机的出现——“电气时代”的到来
B.发电机、电动机问世——工业社会的开始
C.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铁路时代”的开启
D.计算机网络技术诞生——信息社会的到来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良蒸汽机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并使大工厂制建立起来,工业社会由此开启;火车的发明和使用开启了“铁路时代”,故排除A、B、C。
【答案】D
【拓展延伸】
一、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
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范围广,发展速度快。
2.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3.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部门,如棉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侧重于重工业部门,如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等。
4.对没有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如德国。
二、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启示
1.影响:
(1)生产力方面:前者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后者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生产关系方面:前者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并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后者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并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政治格局方面:前者加快了西方列强侵略的步伐,最终使东方日益从属于西方。后者使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使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世界经济格局方面:前者使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使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后者加剧了西方列强对落后地区的资本输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同时也刺激了落后国家和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我们应重视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趋利避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科技造福人类。
(4)面对当前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世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强化训练】
1.《大国崛起》解说词:“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剧变的同时,欧洲也发生着一场足以改变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但又不是‘血雨腥风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 )
A.法国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英国工业革命
2.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倡导“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此背景下,“创客”(创造发明者或创业者)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宠儿”。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下列不属于当时英国“创客”的“杰作”的是( )
A.珍妮机的发明
B.蒸汽轮船的发明
C.蒸汽机的改良
D.火车机车的成功创制
3.新华社消息:2016年1月21日,由中方设计承建的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项目正式开工,成为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里程碑,也使我国的“高铁名片”进一步闻名国际社会。饮水思源,历史上为铁路运输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
A.哈格里夫斯 B.史蒂芬孙
C.爱迪生 D.瓦特
4.初三(6)班的同学们在开展以“英国的经济变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时,搜集到一幅以柱状示意图呈现的资料(图5)。导致英国在该时期经济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殖民扩张和掠夺
C.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工业革命的推动
5.2016年2月,国家环保部先后约谈了包括济宁在内的全国五大PM2.5严重超标的城市。据悉,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因,而其罪魁祸首则是二氧化碳的超标排放。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开始于( )
A.蒸汽机的大量使用
B.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C.电力的广泛使用
D.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
6.近年来,随着武直-10、歼-11、歼-31、歼-15等军用飞机和C919大型民用客机的试飞成功和使用,中国在飞机制造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飞机”这一新生事物最早出现于( )
A.工业革命期间
B.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C.第三科技革命期间
D.文艺复兴期间
7.2015年以来,世界石油价格从120美元一桶暴跌为不到50美元一桶,世界石油产量也出现下降趋势,这使主要产油国遭受惨痛损失。但如图6所示,该时期世界石油产量却出现了大幅增长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 )
A.蒸汽机的发明
B.发电机的问世
C.有轨电车的创制
D.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8.美国“百慕大死亡三角”有诸多难解之谜,据悉在1902年6月有一艘英国商船在此神秘失踪。以下是某科学爱好者在试图解开该谜团时搜集到的与该商船相关的一些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有三架飞机前去营救 ③使用指南针辨别航向 ④所运汽车全部沉入海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工作者会议上曾指出,“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动力之一。下列现象的出现与近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发明相关的是( )
①工厂林立 ②汽笛长鸣 ③霓虹闪烁 ④网络购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20世纪之前的两次工业革命不仅使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对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两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新能源的出现
B.两次工业革命都出现了新型交通运输工具
C.两次工业革命都造成了环境污染
D.两次工业革命都是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产物
11.科学——人类既爱又恨的“怪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蒸汽机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革命”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用具体史实举例说明英国取得的“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至少两例)
材料二
北京市机动车限号规定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机动车”的发明主要得益于哪一次工业革命?其出现又推动了哪一新能源和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
材料三 卷土重来的PM2.5,不只是北京的烦恼。从华北到江浙再到四川盆地,普遍是一片大雾弥漫的景象。污染是自由流动的,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对浩荡的车流、高耸的烟囱、飞扬的烟尘,我们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以为不在自己家门口就没事。PM2.5的危害,已经像无孔不入的雾气一样,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新华网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为此,我们应如何去解决?请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1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因素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尼尔·弗格森认为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材料二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人们不仅能与千里之外的人们用电报迅速通信,还能将夜晚的街道变得彻夜通明,并且还使人类翱翔天空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将夜晚的街道变得彻夜通明”和“使人类翱翔天空的理想变成了现实”的科学家分别是谁?这些发明最终使人类社会进入什么时代?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3)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一例论证科学“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同事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从中可以汲取哪些对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