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涛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商务分院 财务处, 江苏 扬州 225127)
免学费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投入经费比较研究
——基于江苏2008—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葛 涛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商务分院 财务处, 江苏 扬州 225127)
文章充分利用《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和《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的相关资料,截取2008—2014年七年中的相关数据,对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在免学费政策实施前后生均投入经费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指出了免学费条件下该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投入经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生均经费保障机制的对策,以期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免学费; 中职教育; 生均经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在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现免学费的背景下,各地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逐年递增,但在这背后是否存在着诸如结构不合理、区域差异等方面的问题,都是中职教育在未来不可回避的问题[1]。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的不断扩大,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加大。2009—201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中职免学费补助资金289亿元,受益的农村、城市涉农和家庭经济困难中职生占在校生数比例为91.5%[2]。2014年江苏省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以下简称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以下简称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分别达9 885.4元和3 416.38元,分别是2008年的2.92倍和5.89倍(见表1和图1)。由图表可见,2010年、2011年和2012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逐步扩大,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增幅最为明显,增长率分别为18.34%、39.35%和41.75%。
表1 2008—2014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支出及增长情况
年份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元增长率/%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元增长率/%20083386.71—580.29—20093645.617.65616.226.1920104314.2818.34965.2356.6420116012.1539.351683.6674.4320128522.541.752698.1560.2620139736.6414.253179.9717.8620149885.41.533416.487.44
资料来源:《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8—2014)。
图1 2008—2014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支出情况
尽管随着中职免学费范围的不断扩大,江苏省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绝对数显著增加,然而通过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其生均投入经费与普通高中、其他省市相比明显不足,且省内各地区投入也极不平衡,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2.1 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绝对量逐年增长,但与普通高中相比总体投入偏低
世界银行1988年的一项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职业和技术学校生均成本通常比普通中学生均成本要高153%[3]。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在2015年两会上也提出: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投入要达到当地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
随着免学费政策的实施,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绝对值增长迅速,然而同为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普通高中的投入相比明显不足(见表2和图2)。以江苏省为例,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中等职业教育占普通高中的比例最高为2008年的90.45%,那也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实施前的比例,并且随着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逐步实施后,该比例却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仅占比67.51%。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中等职业教育占普通高中的比例最高为2010年的159.59%,随后几年又呈下降趋势,2014年该比例仅为99.26%。这组数据充分说明,尽管免学费政策实施后,江苏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绝对数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力度明显不及普通高中,并且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投入与普通高中相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图2 2008—2014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占比
2.2 与其他省市相比,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增速显著,但绝对值仍较低
为了保证相关数据的可比性,课题组将区位相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的华东六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上海市)作为抽样范围,对其2008—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见表3和图3)。从表中不难看出,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实施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增速明显,位居华东六省一市的前列。
表2 2008—2014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情况 元
资料来源:《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8年—2014年)。
表3 2008—2014年华东六省一市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 元
资料来源:《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8—2014)。
图3 2008—2014年华东六省一市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年增长率
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与华东其他省市相比投入的绝对量差距明显(见图4和图5)。2008—2014年,江苏省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均低于上海、浙江和山东,位居第四位,并且差距呈逐渐扩大趋势;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均低于上海、浙江、山东和安徽,位居第五位。以2013年为例,江苏省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位居第五位,仅高于江西和安徽;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位居第六,仅高于福建,而同年江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二,经济发展和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匹配。
2.3 省内各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差异明显,呈现出非均衡发展
图4 2008—2014年华东六省一市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对比
图5 2008—2014年华东六省一市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对比
图6 2009-2013年江苏省内各地级市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变异系数
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的实施,使得原来的拨款标准失去了意义,如果仅简单根据免学费前的生均拨款标准加上生均免学费补助来确定新的生均拨款标准显得很不合理。因为原先的生均拨款标准就缺乏科学的依据,也从根本上导致了各地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相差甚远。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重新制订大致有如下几c个原则:
表4 2009—2013年江苏省内各地级市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 元
资料来源:《江苏省地方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10—2013年)。
3.1 以生均标准培养成本为依据,科学核定生均拨款标准
一方面,需要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的会计制度。2014年新实施的《中小学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明确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其适用范围。然而,对其仔细研读不难发现,新制度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成本核算并未有很大进步。首先,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新制度并未设立独立的折旧和摊销科目,而是规定购入时一次性计入“事业支出”科目,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折旧辅助账,用以记录折旧和摊销情况。其中不难看出,新制度未要求计提折旧和摊销,并且不计入学生培养成本,无法反映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其次,对于所有与教育相关的支出只设置“事业支出”科目,未就支出类别进一步细分,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培养成本。中等职业教育虽然作为高中阶段教育,但究其经济业务的多样化和经费来源多元化与高等教育更为接近。因此,将其纳入新版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适用范围,进行“虚提”折旧和摊销、对事业支出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更加符合实际,也更加有利于科学核定生均成本。另一方面,需要以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监审办法和基本办学标准等规范文件为基础,科学核定生均标准培养成本。2007年9月1日,江苏省物价局发布的《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收费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苏价本〔2007〕268号)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定价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固定资产折旧以及无形资产摊销等五部分构成。2010年7月6日,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对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又作了进一步明确。以此两项文件为基础,各地区可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标准培养成本数学模型,同时结合地方物价水平、教师工资福利、社保、住房公积金等方面具体规定,可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标准培养成本具体测算。
3.2 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差异化的生均拨款基本标准
诚然,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4]。然而,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江苏省内不同区域或者同一区域不同学校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差距过大,将会最终影响到教育公平。如在市场充分开放的前提下,学生会优先选择教学设施更加先进、奖补政策更加完备的中职学校就读;教师会选择工资福利待遇更好、发展平台更高的中职学校工作,从而引发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关门潮,以致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笔者建议应在生均培养成本的基础上分区域制定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同时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紧缺型专业发展,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实行适度差异拨款政策,并保持动态增长机制。在这方面,外省也有过尝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福建省2006年9月发布的《关于我省公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的意见》,规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财政预算内拨款实行分地区分专业核定标准,按照不同地区分别为:一类地区为2 000元/生·年,二类地区为1 800元/生·年,三类地区为1 600元/生.年,四类地区为1400/生·年。
3.3 根据专业类别不同,确定差异化的生均拨款系数
2010年12月,江苏省颁布《关于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苏财教〔2010〕297号),明确规定从2011年春季学期起,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为2 800元(不含免学费补助),其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不低于500元。随着免学费政策实施和物价水平提高,2014年11月又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提高到6 000元(含免学费补助),其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基本标准不低于1 000元。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技能教育之一,不同的专业类别所需师资力量、实训场所、设备和原料都千差万别,因此其办学成本也是不同的,应根据各专业大类的属性来制订差异化的生均拨款标准。如浙江省2011 年以来,先后颁布了《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指导意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等 4个政策性文件,建立“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资助+年终考核”的经费保障机制,明确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普通高中的1.5倍以上,并且按照专业、规模和质量实行差异化生均经费标准。江苏省内也有类似尝试,如省属高校经费拨款方式就是采用按专业大类实行差异化生均拨款方式,以普通本科文科专业为基本系数1,其他理科、工司法、体育、艺术、农林、医科、公安按照专业大类不同分别实行1.1~2不等的调整系数。
3.4 强化示范引领,引入绩效拨款系数
为了强化示范引领,鼓励和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注重办学效益,防止盲目扩张,应将拨款系数与发展绩效指标(如示范效果、生师比、生均仪器设备值、生均建筑面积等)和效益指标(如毕业生社会满意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证率等)相结合。对此,部分外省市都有过尝试。如2010年湖南省颁布的《湖南省公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指导意见》规定,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可在基本拨款额度基础上浮动10%。又如上海采用“分段定额级差拨款办法”的拨款方式,即在划定基本在校生规模标准的基础上,超过部分按低于 100%的比例拨付,以防止学校为了追求较多财政拨款而盲目扩大招生规模。
免学费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制订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层面共同协作,应借鉴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成功经验,将确定后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体系中,并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各地中职生均经费落到实处。当然,作为各中等职业学校更要树立“有为才有位”的主人翁意识,要靠质量赢得尊重和投入,在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1] 陈向阳. 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2008—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38.
[2] 教育部.十年1.2万亿:助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教育部财务司有关负责人就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答记者问[EB/OL].(2014-06-30) [2016-07-12].http://edu.qq.com/a/20140630/035355.htm.
[3] 牛征.中国职业教育投资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2(8):8-12.
[4] 冉云芳.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现状分析与对策:基于2000—2010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发展,2013(1):62-65.
[5] 盛子强.免费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标准的制定[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0):24.
责任编辑 陈桂梅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funding investment of per-student at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uition-free conditions—Based on panel data analysis of Jiangsu 2008-2014
GETao
(Finance Department, Yangzhou Business Branch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Yangzhou 225127, China)
In this paper, we've taken advantage of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Finance Statistical Bulleti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vince's local education funds statistics bulletin”.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of per-student financial investment cas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uition-free policy was implemented in Jiangsu Province for seven years from 2008-2014,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ensure the per-student fund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to the funds research on security mechanism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uition fre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tudent funding
2016-06-02
项目来源: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2014SJA016)
葛涛(1982— ),男,江苏溧阳人,讲师,审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及风险。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6.007
G 718.3
A
1671-7880(2016)06-0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