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应有主流意识
——浅谈主流媒体如何做好民生新闻

2016-12-23 03:00刘晓敏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12期
关键词:舆论导向流浪民生

□刘晓敏

(许昌日报社,河南许昌461000)

主流媒体应有主流意识
——浅谈主流媒体如何做好民生新闻

□刘晓敏

(许昌日报社,河南许昌461000)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是主流媒体的天职,民生新闻与党的政策方针、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最能代表政府和群众的真实情怀,因此,做好民生新闻是主流媒体发出主流声音的主要途径。

各地媒体非常重视民生新闻,纷纷多角度、多领域地报道,借此发出能够代表党群心声的主流声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也有个别媒体主流意识丧失,恣意猎奇、炒作的新闻时有出现。这类新闻打着民生的旗号占据着大量版面和播放时段,舆论导向偏离正确轨道,严重影响公众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把非主流的个别现象扩大化。在一些网络媒体中,常能看到非常堵心的新闻,就是把个别现象扩大化或夸张化。这类新闻虽然是民生新闻,但却算不上是主流新闻,这类新闻的大量报道,会误导受众的价值观,甚至会激发社会不良情绪。

比如,今年6月,某纸媒对如何收养流浪猫进行大篇幅报道。原来,有人想收养流浪猫,于是拨打了该媒体的热线电话。该媒体非常重视,多方采访,并整版报道。新闻通过几位市民分别表达了对流浪猫的同情和怜悯,并详细介绍了相关事宜。报道中称,收养流浪猫最好先带流浪猫去体检、驱虫、接种疫苗等,收养后,最好用专门的宠物沐浴露,对流浪猫进行彻底清洗等。

没想到,这一报道引起了部分读者的反感。有读者反映,如何收养流浪猫不过是个小问题,以三四百字的篇幅报道一下就行了,媒体却整版报道,实在没有必要。因为,比收养流浪猫更重要的事情还多着呢,要是有钱有精力,还不如去民间儿童收养机构看看孩子呢!

该媒体选用这条新闻的用意是想说明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可是报道出来后却受到读者的指责,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内容过于琐碎化、平庸化,甚至低俗化。民生新闻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新闻热线,无论大事小事,都可以成为“民生新闻”。这些微观层面的市井轶事虽然贴近生活,但过于琐碎,难免会内容浮浅。这类快餐式的报道,非但不能提升民生新闻的品位,还会造成受众的视觉疲劳,降低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同时,快餐式新闻容易忽视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长此以往,将会丧失民生新闻应有的感召力。

另外,还有一些媒体为了吸引观众,极力去迎合低级趣味,试图以事故、案件、色情、暴力等报道来吸引眼球,甚至故意将事件神秘化、娱乐化,过分猎奇,致使民生新闻低俗化倾向严重。

针对当前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主流媒体应努力的方向是什么?笔者认为,主流媒体应进一步增强主流意识。对于民生新闻的报道,不能只停留于琐碎和表面,不能把视角全部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上,而全然不顾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应从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找到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形成有主流意识的民生新闻。具体做法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客观公正,引导受众向善向美

主流媒体具有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具有一般媒体难以相比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准确传递党和政府及群众声音,弘扬真善美、鞭鞑假恶丑,一直是主流媒体不懈的追求。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作为党的喉舌,主流媒体应始终坚持真实性原则,客观公正地报道民生新闻,引导受众向善向美,帮助大众树立以“和谐、友善、诚信”等24字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值得注意的是,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不仅局限于社会现象及日常生活,还涉及重大的突发事件和案件。在对突发事件和案件的报道中,主流媒体应适当把控对社会阴暗面的报道程度,防止因渲染暴力事件而误导受众。如2010年,一些媒体对“南平砍杀儿童案”的反复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一定的传染效应,导致一段时间内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社会情绪的冲突。因此,面对突发事件和案件,主流媒体应站在新闻传播的前沿,客观公正地报道,还原事情真相,以正视听。对于事件中丑的细节,不能过分渲染,以防造成不良的社会模仿效应。

笔者认为,对于民生新闻的报道,主流媒体在坚持客观公正的同时,还应及时关注微信、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中人们普遍关注的医疗改革、教育改革、高房价等民生话题,及时发现隐蔽在民众中一些潜在矛盾,从而避免矛盾发酵。而对于能够彰显真善美的民生新闻则更应加大报道力度,引导受众向善向美,共建和谐。

实现“小民生”向“大民生”的转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普通人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人们不再满足“衣食住行”的安逸,需要“话语权”的回归,如果民生新闻仍旧停留在百姓的生活琐事上,就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这就要求民生新闻必须站在更高起点上关注民生、服务大众,而不断增强主流意识、从“小民生”转向“大民生”则是满足受众需求的有效途径。

如何实现“小民生”向“大民生”的转变?笔者认为,作为主流媒体,要摒弃平庸与低俗,不断提升民生新闻的品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吸引受众,民生新闻重视新闻的趣味性也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味地强调趣味,过分猎奇,就必然会导致民生新闻品位低下。因此,民生新闻应站在“大民生”的高度,对社会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共性问题加强报道,尤其是要对政府关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加强报道。唯如此,民生新闻才能远离平庸与低俗,真正体现民生视野、民生态度和民生情怀。

同时,要改进报道方式,拓宽报道领域,增加民生新闻的高度和深度。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或登录某些网站,我们都会看到许多事无巨细的民生新闻。这类新闻关注的只是事件表象,缺乏深度,没有更好地为受众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要想避免民生新闻流于肤浅,就不能简单地就事报事,必须站在一个特有的高度,努力实现由“一般性贴近”向“高度贴近”“深度贴近”的转变。

重视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舆论是社会情绪的晴雨表,是意识形态的指示器。作为信息和文化传播的话语者,主流媒体的主要职责就是要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主流媒体在进行民生新闻报道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高度重视自身的舆论导向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矛盾和敏感问题多发。这些社会矛盾交织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关联性强,扩散度高,因此,主流媒体要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主流声音,把握舆论导向,努力成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减震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些焦点、热点事件往往最先由网民在网络上披露,由于主流媒体的失语,最终导致舆论导向偏离正确轨道,甚至致使事态扩大。因此,面对焦点事件,主流媒体应以更快捷的速度介入报道,抢先夺得话语权,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引导舆论。

如何在第一时间夺得话语权?笔者认为,首先,主流媒体要对当前社会中的焦点、热点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时把控舆论苗头,用党和政府的主流声音加以引导,同时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实事求是地反映事实真相、事件原由和进展,准确把握舆情变化,防止因主流媒体的“沉默”导致各种谣言甚嚣尘上。

其次,主流媒体不仅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抢占舆论主动权和话语权,还应迅速掌控网络话语权,通过网站、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官方权威信息,用正面声音消解“噪声”,把社会的注意力和公众焦点引向主流声音,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氛围。

总之,主流媒体必须要有主流意识,唯如此,主流媒体才能做好民生新闻,才能发出能够代表党和政府及群众心声的主流声音,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

猜你喜欢
舆论导向流浪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流浪
流浪的歌
坚持正面宣传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流浪猫鲍勃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给远方
把握舆论导向,讲好行业故事——2016年度《北京工程咨询》编委会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