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敏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蚌埠 233004)
护理干预在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
涂 敏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蚌埠 233004)
目的 观察在应用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患者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接受ICD治疗的重症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显著提高(96.67% vs 86.67%),且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的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ICD患者实施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护理干预;护理效果
快速室性心律失常(VT)是临床常见致命性疾病之一,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控制以及应用除颤器。临床研究证实,相对于药物治疗而言,应用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心源性猝死发作风险,降低病死率。但植入ICD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造成沉重压力,患者及其家属对ICD的自我护理知识与能力不足等,都将影响其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我院对VT患者应用ICD治疗,并开展系统护理干预,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院自愿要求ICD治疗的VT患者60例,均符合VT诊断标准,均经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或Holter证实为VT,均符合ICD治疗要求,患者的意识及精神状态正常,均能够正确理解各评估量表并能够配合治疗与护理,除外ICD治疗者以及拒绝临床护理干预及评估者。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40~80岁,平均为(65.11±2.24)岁;原发病:10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病毒性心肌炎,15例扩张型心肌病。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2~85岁,平均为(66.03±2.31)岁;原发病:11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病毒性心肌炎,14例扩张型心肌病。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ICD治疗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麻醉配合及病情监护、术后病情监护及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及内容如下。
1.2.1 术前准备 指导患者掌握创伤使用便器方法,提前适应术后早期排尿排便不便的情况。予以术区备皮。在备皮时注意动作应轻柔,避免造成皮肤损伤。期间注意保护和尊重患者的隐私,完成备皮后应帮助患者清理周围皮肤。嘱患者停止应用抗高凝药物,并进行抗生素皮试等。
1.2.2 心理护理 ICD治疗是一种先进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尚不多,且价格昂贵,患者及其家属对其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往往存在较多的顾虑。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ICD的知识、步骤、治疗目的、安全性、预期效果、成功病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以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支持配合,树立其顺利手术的信心。同时,向患者介绍应用胺碘酮等药物的目的、用药方法及剂量、不良反应以及控制方法等,以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对于过度紧张而导致失眠或难以入睡患者,可在术前夜间遵医嘱给予适量地西泮口服,以帮助睡眠。
1.2.3 生活护理 由患者及其家属、责任护士三方共同承担患者的生活起居护理。责任护士仔细询问手术医生及手术室护士关于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卧床休息48~72 h,并指导术侧肩关节制动以及上肢制动,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术后卧床休息及制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免导致电极脱位。指导患者切勿用力咳嗽,如有咳嗽欲望,应以手轻压伤口。术后48 h内,予以心电血压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以及呼吸变化,一旦发现VT或者VF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并予以针对性处理。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应进食富含维生素、纤维素、蛋白质且容易消化的饮食,以补充机体所需营养,增强机体抵抗能力,有利于促进伤口的愈合。饮食尽量清淡、低胆固醇和低脂肪,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增加饮水量,以维持大便通畅。一旦发生便秘,可遵医嘱给予缓泻剂处理,避免用力排便导致伤口裂开。
1.2.4 并发症护理 (1)切口感染:密切观察切口情况,观察有无渗液、渗血或血肿情况,术后予以沙袋压迫性止血24 h,及时更换敷料。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一旦出现切口红肿、积液等情况,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对症处理。(2)电极脱落:予以严密心电监护,鼓励患者正确进行患肢活动,避免过度活动或活动不当,以免造成电极脱位。(3)起搏阈值升高:密切监测起搏阈值变化,如阈值突增提示可能存在电极脱位,立即予以电极复位处理。
1.2.5 支持教育 应用胺碘酮可能存在心律失常、心电图Q-T期延长、胃肠道不适以及肺毒性等副反应,故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以及胸片复查,详细记录单次及当日总用药剂量,及时监测血药浓度,避免发生用药不良反应。告知患者正确识别不良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告知护理人员,以便及时处理。同时,安慰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切勿惊慌,多可经对症处理得以缓解。出院前再次讲解ICD基本知识使用年限、注意事项、脉搏自测方法、不适症状,告知院后合理饮食、避免肩关节过度活动、维持积极乐观情绪等,并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远离变电站、激光以及核磁等高电压及磁场。出门随身携带安装卡及相关药物,以便发生意外时尽快就诊并为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切勿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将上述健康知识装订成册发放给患者,以便患者院后温习。嘱患者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进行复诊,此后每年复诊1次,期间如有不适应立即就诊,以免发生意外。
1.3 观察指标 患者出院时,采用科室自制的问卷量表调查患者对本次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按照不满意、一般满意、基本满意和非常满意四级进行评价。院后6个月,患者复诊时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家庭和谐、日常生活、疾病认知、治疗态度、精神心理、睡眠及饮食7方面,每方面得分为1~5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2.2 两组QOL评分比较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的QOL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QOL评分比较,分)
ICD是临床救治VT的新型技术,能够有效预防或减少心源性猝死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尤其是与胺碘酮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2]。但由于ICD技术较为新颖,加之价格昂贵,临床应用尚不广泛。此外,ICD出院后自我护理注意事项较多,患者带ICD生活往往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因此,加强ICD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至关重要。传统临床护理模式主要集中于基础生活护理、治疗护理、用药指导、集体健康宣教以及广泛心理护理等,缺乏针对性以及目的性,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VT后严重心律失常发作,将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这对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为确保ICD的应用效果,改善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临床护理不应局限于对操作技术的提高,更应注重患者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的服务与指导。既往研究表明,自我护理意识与能力在临床护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患者对自我健康维护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临床诊疗护理对于提高护理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5]。陈蓓蓓等[6]认为,ICD知识缺乏、经历体外电除颤治疗、ICD放电以及术后社会回归是造成患者术后心理适应不良及生活质量降低的主要因素,通过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与干预指导,提高患者对自身健康与护理的责任感与重视度,主动参与和配合治疗与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针对ICD患者的心理、饮食、并发症、临床用药、病情变化以及院后指导等开展全方位综合干预措施,在全面预防或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同时,提高患者对疾病、ICD的正确认识,提高其院后自我护理水平,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仅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且院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与既往报道[7]一致。
总之,在ICD治疗患者中开展综合护理干预,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出院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李燕林,丁莉,陈琴,等.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术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11):17-19.
[2] 邢启香.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心脏性猝死8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18-19.
[3] 邵爱英.植入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10例的护理[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19(1):107-108.
[4] 张刚,孙娜,耿洁,等.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江苏医药,2013,39(18):2156-2158.
[5] 姜江芬,叶志弘.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的术后管理[J].护理与康复,2015,14(1):27-29.
[6] 陈蓓蓓,冉慧霞,郑静,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患者心理适应不良原因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5,14(1):35-37.
[7] 周璇.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79-80.
涂敏(1984—),安徽蚌埠人,本科,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
R473
B
1004-7115(2016)10-1190-03
10.3969/j.issn.1004-7115.2016.10.047
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