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兼顾求真意——以《过秦论》教学为例

2016-12-22 02:12尹超
湖北教育 2016年29期
关键词:过秦论贾谊窗子

●尹超

“言”“文”兼顾求真意——以《过秦论》教学为例

●尹超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牢记两句话:一句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句是“文以载道”。前一句是孔子所说,强调了文采,即笔者所说的“言”;后一句是韩愈的名言,强调了文章的思想性,即笔者所说的“文”。“言”与“文”如同一架马车的两只车轮,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如何做到言文并重呢?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过秦论》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反复诵读,品“西汉鸿文”之气势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文章通过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贾谊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施宽松的政策,不要重蹈秦王朝的覆辙。本文虽是说理文,却以大量的史实为论据叙事,让人无法质疑。

1.读出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

第一段“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拱手”把秦国崛起气势之盛展示出来,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秦人为什么能够“拱手而取”?作者为什么要举重若轻地用“拱手而取”来写秦国崛起?第二段“秦人开关延敌”中,一个“延”字,把前面花大量笔墨渲染的山东九国给比下去了。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既然文章标题是“过秦论”,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精彩地刻画秦国渺视群雄?同样的地方很多,如“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等。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作者欲抑先扬的表现手法后,学生自然就能明白。

2.读懂作者以赋说理的表达技巧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是句式结构上的排比夸张。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中,“天下”“宇内”“四海”“八荒”“六合”都指天下。同一个意思而用既排比又对仗的几句话反复说,这是汉赋的夸张手法,也就是所谓的“铺张扬厉”。这样表达,气势磅礴充沛,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让人欲罢不能。对于这样的句子,如果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就有害文意了。《古文观止》的编者评述说:“四句只一意,而必当叠写之者,盖极言秦先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辞”虽能达意,却不能“极言”,即达不到强化的目的,而用几句话来写,就把秦的虎狼之心、暴虐之行描述得淋漓尽致;同时,用整齐的句式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备,一气呵成,读之如骏马走坂,流水下坡。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这几句话时,教师只需要告诉学生,这几句话说的是“秦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就行了。

3.引导学生从前后对比中读出秦之过失

对比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前半部分花费大量笔墨渲染秦之强大,随之,用“然陈涉”这句话一转折,文章的意思就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自信太强,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秦的过失,就能明白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的写作技巧。

二、精当点拨,强文言文学习之能力

对于那些生涩难懂的文言基础知识,教师必须下功夫讲解。笔者的原则是精讲——已注释且学生一看注释就能懂的知识不用讲;学生通过揣摩能体悟到的知识不必讲;能够举一反三的地方要重点讲。

如,“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牖绳枢”的活用就是重点。笔者是这样重点突破的——

1.“瞻前顾后”找相似

教师让学生找一找,已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和“瓮牖绳枢”结构相同的句式。学生通过辨析,找到了《阿房宫赋》(语文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一句。句中的八个名词分成两组,其中“铛、石、块、砾”理解为“把……当作平底锅(顽石、土块、卵石)”,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前边的“鼎、玉、金、珠”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对象。弄清了这八个字的意思,学生马上指出:“瓮牖绳枢”从字面上看也是四个名词并列,其中“牖、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理解为“把……当作窗子(门枢)”,“瓮、绳”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对象。

2.“蛛丝马迹”寻不同

学生能有以上知识迁移的能力,笔者很高兴,但笔者认为“鼎铛玉石”和“瓮牖绳枢”只是形似,实质上还有细微的差别。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两组词语做了进一步的辨析:前者把宝鼎当作铁锅,但宝鼎还是宝鼎,没有真的变成平底锅;而后者呢,陈涉家穷,没有木材做窗子,于是就找了一个破瓮嵌到墙上,这时瓮就成了窗子的材料。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层意思,笔者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明家盖房子安装了铝合金的窗子。小东家建房子,因资金困难,只好去山上砍伐木材做窗子。有一天,来了一个疯子,把两家的窗子都砸了。我们能说疯子砸的是小明家的铝材和小东家的木材吗?很明显,对于陈涉而言,那个破瓮不再是瓮,而是他家窗子的材料。因此,“牖”和“枢”应该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理解为“做成窗子(门枢)”,“瓮、绳”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表材料。

3.分门别类巧归纳

前面说到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翻译等,教师讲不如让学生动手操练。课本的注释已经很全面,学生手头又有大量的资料,教师完全可以用学案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归纳。当然,放手不等于放任。教师要告诉学生科学的归纳方法,引导他们巧归纳、找规律,力求举一反三。如,名词作状语的规律,就是在“名词+动词”的结构中,两者如果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名词肯定活用作状语。通俗地说,如果动词的动作不是前边的名词发出的,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这样,很简单地就解决了“名词活用作状语”这一类问题。

三、知人论世,传民族文化之精髓

知人论世是学习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读《过秦论》,我们必须先了解贾谊,了解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贾谊是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他怀才不遇,屡遭贬谪,但仍心系家国。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的“太平盛世”,但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现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于是借数说秦之过错劝谏汉文帝“安民”施“仁义”。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顾个人穷通得失而坚守心中信念,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先的“士”的形象。

当然,背景知识的引入是有技巧的,不能做空洞的说教。教师可以采用拓展知识的方式,巧妙地引入这些内容。比如,笔者在介绍贾谊时,引入了李商隐的古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从诗中可知,贾谊当时是受到汉文帝重视的。此时,他只要顺着君王的心思说一点违心的话,重新位列朝堂是很有可能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要继承和发扬的操守与信念。

甚至,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西汉前期的社会背景——正是从高祖开始的“无为而治”,使老百姓休养生息,汉朝才迅速恢复了农业生产,强大了国力,才有了“文景之治”。这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讲“萧规曹随”的成语,讲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折腾”的治国理念。这样既避免了空洞的政治说教,又让学生受到了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阅读文言文,肯定会碰到文言考点的问题,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于考点突破,就是舍本逐末。教学中,既注重对“言”的理解,让学生逐步掌握这种工具,又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如此,文言文教学才能达到言意兼得的效果。

(作者单位: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过秦论贾谊窗子
把窗子打开吧
快把窗子打开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之比较
漫画
评《过秦论》之弊病,析议论文之写法
关于教科书《过秦论》中对“相与为一”“与”字解释的讨论
快把窗子打开
怀才不遇的贾谊
另一只眼睛看“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