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丈量幸福的距离——钟祥市实验小学“三性三成”教学模式初探

2016-12-22 02:12
湖北教育 2016年29期
关键词:钟祥三性组员

●本刊记者刘玉琴

用改革丈量幸福的距离——钟祥市实验小学“三性三成”教学模式初探

●本刊记者刘玉琴

中国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

因此,对于教育的改革,家长、教师、学生等都寄予了太多的希望。

大到国家层面,小到学校层面,无一不试图通过改革寻找教育的出路。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钟祥市实验小学从有历史记载开始,就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希冀通过教育的改变,带给社会乃至国家福祉。

拐点

一种改革究竟要追求什么,塑造怎样的人?这不仅是改革者的自我追问,也是一个时代的叩问。

2001年,在全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钟祥实小进行了“自学辅导法”教学实验,要求教学遵循一条由“学会”到“会学”再到“创新”的路线,克服教师单向、死板地传授知识的弊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先适应自学方式,逐渐形成自学习惯,完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巩固的学习步骤。

事实证明,此举确实培养了一大批学习习惯好、自学能力强的优秀学生。

问题也相伴而生。

学困生由于能力有限,寻找问题无从下手,更找不到重点,久而久之对学习也丧失了信心,直接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意料之中,亦是意料之外:“自学辅导法”在轰轰烈烈进行了几年后,也如之前的改革一样,偃旗息鼓了。

拐点出现在2012年。

恰逢市教育局倡导“一校一特色”,钟祥实小顺势而为,以“自学辅导法”为基础,重拾改革信心。

2012年10月,副校长陈艳带领学校中高年级部分骨干教师赴襄阳、江苏如皋学习先进课改经验,在那里,教师们亲身体验了课改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变化——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明显强于一般学校学生。

在“加强小组合作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理念驱动下,钟祥实小的“三性三成”教学模式初步形成。

“三性”是指课堂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三成”是指课堂教学模式操作的三个环节,具体包括自主学习问题生成、互动互助方法合成、检测反馈目标达成。

此次改革,钟祥实小显得小心翼翼:拟订中高年级部分班级开展实验,未指定参与实验的班级教师在此阶段思考这些问题:大家觉得十年前就叫响的模式和教学观点现在重提有必要吗?现在的模式教学未必适合我们的现状,这条路能走下去吗?

尽管改革的成效还是个未知数,但是在原有改革基础上做的改变,却清晰可见:

改变“教”与“学”的顺序和主次。新模式要求学生先“学”(课前预习并检测效果),然后才“教”(解决“学”中暴露的问题),而且“学”为首“教”为次。课堂20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包括自学、对学、群学、交流汇报),教的时间10分钟左右,而且是以点拨的形式进行。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通过我问生答的方式控制学生学习过程,代之以倾听、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同时,教师课外花在备课上的时间更多了,因为要充分预设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能在10分钟左右内进行有效点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语文学科为例,从自学开始,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读几遍课文,给生字注音、组词,因为小组内要交流和检查自学的效果,所以学生自觉地先掌握生字词,并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在互学和评学环节,组员要人人发言,无形中给每个人身上加了压,以往一些比较被动或懒惰的学生不得不为了发言去思考,渐渐养成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于钟祥实小而言,在新的改革来临之际,试图从过往改革嘈杂的信息中还原一个清晰的坐标,以此观照变革,并刻录一个新的出发位置。而“三性三成”教学模式,即是此坐标的原点。

知易行难

全人类的命运、每个国家的发展并无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旧问题的解决同样意味着新问题的产生。

钟祥实小的改革亦如此。

“座位难调整”是最先显现的问题。

为克服“自学辅导法”两极分化严重的弊端,“三性三成”教学模式以小组管理为依托,企图以集体的力量带动每名学生自学,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所以,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调换座位。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组织能力,杨小英老师给他们分组。开始她安排的是8人一组,竖排坐成两条,结果家长纷纷到校反映孩子看黑板不方便,喜欢聚在一起讲话。可如果分开坐,就不利于交流,于是杨小英又尝试着6人一组,在每个小组安排了一名组织能力较强的行政组长,然后,给小组成员分工,有语文组长、数学组长、卫生组长、纪律组长、监督员,做到人人是管理者,人人又是被管理者,让每名学生尝试不同的职务,在各个方面得到锻炼。这样学生竞争意识增强了,家长也满意了。

“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是所有学科教师无法回避的难题。

刚实施课改时,校长让杨小英老师用模式上一节语文课,杨小英先让学生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然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是怎样记住这些字词的,最后请各组代表在全班展示,结果一节课40分钟,只学习了生字,课文勉强读了一遍。如此下去,一篇课文上完至少需要四课时,绝对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刚燃起的激情一下子被这堂课浇灭了。

副校长陈艳即刻采取措施:

召集课改的几位实验教师一天一小结,两天一集中,想办法,出主意,最后决定把预习当作学生的家庭作业。预习要求有重点,可操作,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也缩短了学生不必要的交流时间。比如生字词,只需要报听写,对于错误的字词请学生交流熟记方法即可,对于课文,学生只要重点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这样课堂时间就能很好把握了。

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还要在“三性三成”教学模式中寻找丢失的语文味。

“三性三成”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加适合数学这类探究性较强的学科,对于语文来说,就很容易异变成问答课,一问一答,一点语文味也没有了,作者的情感完全体现不出,散文、诗歌、童话、写景等题材的文章全变成了一个个题目,学生只要回答了教师给出的学习要求就行了。这样的语文课还是语文课吗?两天下来,很多语文教师无法继续上下去了,他们又聚在一起想办法,要想语文味浓,最主要的是学会品读课文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那就应该抓好学生展示的环节,适时点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体会作者的感情。

困难还有这些:

在“三性三成”教学模式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毕竟是粗浅的,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教师怎样适当点拨,更好地把“教”与“学”有效结合?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小组之间的竞争,使得部分急性子或比较强势的A、B层次的学生对C层次的学生产生了“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如何解决“A、B”与“C”的矛盾?

田立琴老师的经验很系统——

首先,精心设计学习目标,充分预设展示的短板。在“三性三成”课堂教学模式下,语文课堂很关键的一点在于确立准确的、既包容课文的主要知识点,也要突出重难点的学习目标,同时充分预设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后还可能存在的难点,通过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强化小组建设评价,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加强对行政组长的培训,要求他们随时关注组员的各方面表现和组员间的关系,及时记录和协调。每日、每周评价时,组员集体鼓励和帮助C层次学生。其次是教学中,对C层次的学生适当放低学习要求,放大成绩,鼓励他们在遵守纪律、班级服务等方面为小组争得荣誉。

知易行难,任何改革都是在知行两者相互激荡中螺旋前进的;知难而上,任何改革的逆袭都需要这种精神。

最简单的道理,往往就是最有用的锦囊

改革,不是拒绝常识,标新立异。

钟祥实小的改革故事并不晦涩,“让每一名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以此解决学生厌学问题和提高课堂效率”即是全部,道理简单直白。

不过,最简单的道理,往往就是最有用的锦囊。

雪松组的薛宇轩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不遵守纪律,家庭作业也很少完成,小组经常因为他被扣分,组员们甚至联名找班主任要求更换组员,这让班主任很伤脑筋。可是在不久后的冬季运动会上,他的表现让所有师生折服了。

一开始,他主动要求参加800米的长跑比赛时,班主任是犹豫的——懒散、到处惹事,这样的孩子,能坚持下来吗?可赛场上的一幕让全校师生几乎都记住了他:刚起跑不久,他被别的选手绊倒了,而且鞋子也掉了一只,可他爬起来只看了看将要超过他的选手,立刻撒开腿就往前继续跑。于是赛场上那个一只脚穿着红色的鞋子,一只脚穿着白色的袜子,奋力奔跑的身影永远定格了。

运动会结束后,班主任还没来得及总结,雪松组的组长带领组员起立,齐声说:“老师,同学们,我们为薛宇轩骄傲,他是好样的!”话音刚落,全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件事给了所有孩子深深的震撼,在随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们慢慢尝试着去想办法帮助C层学生,组员之间能够互相尊重、体谅,共同进步。

金花老师的《合理安排时间》一课让人感触很深。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哪些不能同时做,这是“统筹”最简单的问题。以往的课堂上,“先洗水壶,再接水,再烧水,在烧水的同时洗茶杯,找茶叶,最后等水开了后沏茶”就是标准答案,不过,“三性三成”后,课堂变成了这样——

“我觉得应该先接水,再洗茶壶,不接水怎么洗茶壶?难道你们在家是干洗茶壶?”

“不一定要在烧水的时候去洗茶杯,找茶叶,接水的时候也可以做这些事情啊!”

……

这样一个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孩子的眼光去看,总会有不同的答案,这才是课堂。有时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思维的过程、表达的过程。

涂艳老师在深入学习模式后,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反复推敲并提炼出三个环节,形成了“涂氏风格”: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怎样更好体现质疑解疑亮点?怎样保障训练检测的水平?

在执教《圆的面积》一课时,涂老师始终把握“把讲台让给学生,把提问权、质疑权让给学生”的原则,深深体会到让学生主宰课堂的幸福——

生1:推导圆的面积公式需要哪些条件?

生2:圆面积与什么图形面积有关?

生3:我认为可以利用转化法把圆分成几等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然后再求出它的面积。

生4:它的表面是圆形,你准备把他转化成什么形状的图形?

生5:转化后的图形与圆面积又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一系列的生生互动,质疑问难是涂老师在课前没有预设到的,而恰恰这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正是课中要一步步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此时,涂老师把问题进行集中提炼:“圆是个曲线图形,对如何转化提出更高要求,究竟怎样转化更合理呢?请各小组选择合适的学具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课堂俨然变成了竞技场,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动手操作,合理推理,惊喜呈现三类结果:第一类是把剪成的小扇形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第二类是把剪成的16个小扇形拼成梯形;第三类是把剪成的16个小扇形拼成一个三角形。

以下是学生的部分对话——

生1:你为什么要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呢?

生2:因为圆是曲线图形,我平均分成的8份小扇形,就只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生3:老师,有没有办法把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剪得更像平行四边形呢?

师:因为边是弧线,所以只能是接近平行四边形,想什么办法能让弧线更接近直线呢?

生3:我们只有把分成的小扇形再分多些,这样曲线就能成直线了,才能更接近平行四边形。

生4:那两图形之间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呢?

生5:平行四边形的长是圆周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圆的半径,所以圆面积就是圆周的一半乘以半径。

在多种方法求证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涂老师始终由学生提出问题,在质疑解疑中探讨问题,在小组展示中解决问题,最终明确圆面积与半径长短息息相关,更透彻理解“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数学思想。

钟祥实小的改革,当能培养出这样的人:他好学不已,对未知怀有深刻的好奇,绝对不会对新的事物采取封闭的态度;作为公民,在现代国家的框架里享自由,尽义务;他能领略自然的奥秘与生活的况味……

今天,我们的教育不只是希望孩子知识丰富,更希望他们性灵充盈;我们不只梦想教育能使国力强盛,更希望通过教育,让国民有自尊。而教育改革便是这一切美梦的根基。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钟祥三性组员
斜叶黄檀茎中1个新的肉桂酚类化合物
巧用『三性』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把握欧姆定律“三性”
小组落幕
IN THE BELLY, THE BEAST
钟祥“四落实”推动资产清查工作
还是不错的
突出“三性”抓巡察 正风肃纪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