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条件

2016-12-21 20:18刘勇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保障素质教育

刘勇

【摘要】提高国民素质是一项全民重要工程,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从育人环境出发,提高学校校长和教师素质着手,创新出一套与素质教育配套的评估体系。

【关键词】保障;素质教育;实施条件

提高国民素质,就必须全面地推行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涉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根本大计。

一、提高学校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学校素质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育人功能。

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科学管理水平,这是学校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二是办学条件,包括固定的经费来源,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各类设备装备、基地、场地以及生源、社会文化,这是学校素质的基石,三是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管理手段,这是学校素质的关键。提高学校的素质,就是要从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物以及精神素质入手,使学校充分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只有这样,实施素质教育才会有保证。

二、提高校长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低素质的校长,绝对办不出高素质的学校,低素质的学校,绝对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高校长的素质,是推行质教育的成败关键,校长应该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信仰共产主义,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坚持原则,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校长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爱护、关心师生员工;校长应该拥有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管理学知识;校长应该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能力;应该有刚毅果断、沉着冷静、举止文明的性格特征和作风民主、宽以待人、严以律已的工作作风;校长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时刻注意塑造自我,要成为师生员工的楷模。

三、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由“师德”与“师能”构成。“正已、敬业、爱生、奉献”是师德最基本的内容。教师的言行,道德行为不仅反映教师自身师德水平的高低,而且每时每刻对学生都有着潜在地影响。教师应该严以律己,要求学生做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正人先正已”,“正己”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已,也就没有教师的道德,这就是所谓的“身正为范”。

“敬业”与“爱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教师是否敬业,是师德的重要的条件;教师是否爱生,是师德最集中的表现,教师都能从思想、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去关心学生,十分重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对学生负责,重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而有度”,“严中有爱”,那么,对学生的培养就一定会取得不可估价的成效。

奉献,是师德最集中的体现,“春蚕”与“蜡烛”的精神就是“奉献”的最佳写照,抓师德要以“奉献”为核心。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只有树立了服务的思想,增强了服务意识,才能真正体现出高尚的师德。

教师的人格力量往往是很大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形象地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种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因此,就提出最重要的一点:学生是怎样来看教师的,他们在教师身上看见和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教育者和整个教师集体在学生面前表现了人的品质的哪个方面。能够迫使每一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就是把社会道德规范人格化,通过教师的个性和教师的群体风貌来体现这种道德规范。这种人格的教育对青少年终生都会产生不可磨灭地影响,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师能”包含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

文化素质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最基本的基础,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对他的自身素质的提高产生不利地影响,而且也不可能胜任好“教书育人”的任务。这就是所谓的“学高为师”。就不发达地区和广大农牧区教师队伍的现状而言,高学历,低水平,有学历,无能力的现象仍然存在。

业务素质也就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功。概括地讲,就是要求教师掌握“三本书”,练好“五项技巧”,具备“五种技能”。

1、掌握教学大纲、熟悉教材、通晓教学参考书。

2、练好的“讲、写、画、演、作”五项技巧。

3、具备的“说、评、写、管、改”五种技能。

总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实现两个“飞跃”:一是由单一的文化知识教学向大容量的综合知识传授方向的飞跃;二是由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授向各种能力培养方向的飞跃,为了实现这两个飞跃,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文化知识、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发生量和质的变化,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四、动员全社会参与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动力

学校的小环境,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要广泛宣传素质教育的性质和意义,切实改变各级领导、社会和家长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观念,要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教育领域的改革,构建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形成社会教育的网络,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是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五、督导评估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督导评估具有为素质教育“保驾护航”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推行,需要“督导”;素质教育的实施,不能离开评估。素质教育的成败,直接取决干“督政”与“督学”的力度。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拟定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渗透“两全”,体现“三个面向”和“主动发展”的指导思想,使之更加鲜明地突出素质教育的内涵。按照督导评估的规程,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分解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灵活性评价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客观、准确地评价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水平,指导和推动素质教育有序、有效地实施。

猜你喜欢
保障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土地确权背景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研究
让法律走进心灵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