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萍
摘 要:不同学生对同一数学知识的接受效果是不一样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有效掌握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分层教学理念,通过分层建组,明确学生差异;分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层评价,带领学生总结;分层作业,巩固学生知识,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数学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教学方式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个体之间必然会存在差异。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数学教学并不是为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而设置的,它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学过程就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种种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为所有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这也是对优质教学提出的一个明确要求。然而,学生的差异多种多样,想要将之有效涵盖并妥善处理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建立起分层意识,设置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效整合差异,实现高效教学。
一、分层建组,着眼特长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建组环节不仅是该教学方法的重点关注部分,也是分层教学的关键着眼点。建立小组是指对学生的划分与配合。这一过程,恰好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对学生个体差异加以认知和处理的机会。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有效建组是分层教学开展的基础。
例如,在“几何”内容教学之前,我先将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上。于是,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中都由动手能力较强、分析能力较强和绘图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然后,我给出了图1的图像,请每个小组画出它的俯视图。学生都发挥了各自所长,通过分工合作,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可见,分层建组对于小组讨论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实现分层建组的核心是着眼于学生之间存在的特长差异。这种特长可以是先天伴随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但主要应与数学知识学习相关联。教师只有明确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才能将其合理地安排到小组中去。但需要注意的是,以特长差异进行建组,并不是将特长相似的学生分配到一起,而是将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小组中,要使得各小组的整体水平多元化。
二、分层提问,着眼能力差异
数学教学的进行离不开提问。有效的提问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本次教学中,从而使之高效思考。然而,不同知识能力基础的学生所适应的问题内容是不同的。想要使问题真正实现推动思考的作用,就要把问题提得合理、适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适应问题的节奏,进行有效思考,这也使得分层提问成为了必需。
例如,在对“概率”内容进行教学时,我先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情景:在四张完全相同的卡片上分别标记1、2、3、4,并将标记着数字的一面向下,扣放在桌子上。小东从中随机抽取第一张,且不再放回,然后再从剩下的卡片中继续随机抽取第二张。我随后提问:请用画树状图的方法,罗列出小东两次抽取的卡片上所标记的数字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当学生将这个问题完成后,我继续请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试求抽取的两张卡片上的数字之积是奇数的概率。这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这个探索过程对他们能力的提升却很有好处。当这部分内容全部教完后,我也请了其他学生试着解答这个问题。
数学问题是提给学生的,他们才是问题的最终接受者。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不同学生的思维状况进行评估,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需求,有重点、分层次地设计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以灵活的思维感受数学课堂。与此同时,这样的做法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在成功解答问题的喜悦中产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动力。
三、分层评价,着眼效果差异
完整的数学教学应由评价环节来收尾,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更需如此。这个时期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经验,但还没有建立起较为成熟的数学思维模式。因此,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也许没有意识,或无法从中总结出有用经验,这难免会浪费教学资源。因此,评价环节应是教师重点介入的,应配以合理、巧妙的评价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总结和提炼。
例如,在对“四边形”内容进行教学时,学生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2,ABCD是一个矩形,且AD>AB。将其折叠一次,使点A与点C重合,展开后,折痕EF交AD于E,交BC于F,连结AF、CE。(1)求证:四边形CEAF是菱形。(2)若AE长为10,△ABF面积为24,则ABF的周长是多少?(3)线段AC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2AE2=AC·AP。就此,我随着问题的层次,按照菱形概念、四边形与函数的结合及存在性的开放思维顺序进行了分层评价,让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评价环节是紧跟着教学活动的,因此,课堂教学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接下来就要跟进什么样的评价。教师可以在前期的教学设计中将评价的方式与内容计划好,但并不是说这个设计方案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教学实际,教师要及时加以总结和完善,在评价活动中予以体现。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在评价活动完成之后,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评价内容,有所收获,并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四、分层作业,着眼要求差异
作为知识学习的巩固与升华,课后作业在数学教学中向来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业设计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好坏。好的作业,会让学生乐于进一步探寻知识,而不好的作业,只会让学生将之视为负担,产生负面情绪。为了让不同学生都能在自己现有知识基础之上得到提升,抓住差异,分层作业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例如,在学习完“反比例函数”内容后,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一个一次函数与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点P(-2,1)和点Q(1,m),求:(1)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什么?(2)点Q的坐标是什么?(3)当x取什么值时,一次函数的值比反比例函数的值要大?很显然,这三个问题从难度上呈现出了递增的趋势。我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全部解答,只要尽力完成即可。如此一来,基础较弱的学生巩固了反函数概念和特点,基础较强的学生则灵活应用了函数图象。
同样一个知识内容,随着挖掘与呈现方式的变化,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差别效果。作业是课堂教学之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检测和提升方式,其中蕴涵了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希望学生将学习目标中的内容理解到什么深度,就会设置出相应难度系数与灵活程度的课后作业,以这种形式来表明教学要求。既然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所提出的学习要求自然也会不同,这个不同就需要通过课后作业的分层布置来体现。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逐步深化理解知识的过程性机会,即使是较高难度的作业,由浅入深地完成就会顺利许多。
分层教学的使用,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从学生角度来讲,分层教学照顾到了不同学习状态学生的感受与需求,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数学课堂中,强化了归属感与自信心,高质量地理解和探究了知识和方法。从教师角度来讲,分层教学给出了一个逻辑清晰的处理学生差异的思路。面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分层方式则实现了分类解决,将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归类到不同的教学要求中去,使教学更加科学合理、便捷高效。可以说,分层教学是初中数学阶段,教师与学生的双赢之策,值得广泛推进与深入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广华.实施分层教学 追求高效课堂[J].山东教育,2011(11).
[2]朱莉莉.浅谈中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