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春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他们的兴趣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让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掌握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数学教学就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教师就需要以此为原则,不用不适合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认为,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身心特点这一双重因素。也就是说,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措施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环境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通过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
(3)积极表扬和鼓励。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4)趣味性课堂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重视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与此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中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
在课堂外,应该把握这些内容:
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就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要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所以,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归根到底,作业的意义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学的硬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