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学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系于创新。教育活动能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关系到个体和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否肩负起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在课堂教学中,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不限于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与他们的学习活动的产品和结果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指向他们学习活动的品质、特征和属性。包括更多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内涵:在学习兴趣上,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求知欲,表现出出众的意志品质,能够排除外界干扰而长期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学习动机上,对事物的变化机制有深究的渴望,喜欢寻找缺点并加以批判,力求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在学习态度上,富有远大理想,思考问题的范围和领域不为人所左右;在学习行为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喜欢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
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让儿童成为既定知识的看护者、守护人,使前人的声音保存得“完好无损”。如果我们忽视对儿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掘、激发与培养,这只会造就一批人类精神文化的“搬运工”,个体乃至全人类也就失去了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头活水,儿童生命质量的提升和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教育传授文化知识和目的并不是将这“已有的”一切在新一代人身上重复创造出来,并使他们去“适应”已有的和既定的一切。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这种传授,使它所培养的人,能够把已有的一切文化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去改造和发展现存的世界、现存的社会以及现存的自我。
那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首先,课堂教学不应视教材为“圣经”“金科玉律”,不应停留在教材本身所传达的文字信息上,而要鼓励儿童不满足于已有的观点和结论,不相信惟一正确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于任何外在压力而放弃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积极鼓励儿童的奇思妙想,允许儿童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释,大力倡导“创读”。如果儿童的观点和见解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教师就应该加以充分肯定和表扬;如果儿童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就应积极引导儿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而不是武断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儿童。
其次,树立“每个儿童都具有丰富的创造潜能”的观念,尊重他们的文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儿童实现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发现、主动探究的创造性学习转变。充分挖掘每一个儿童的创造潜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第三,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石,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基础和起点。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儿童积极思维的动力,它促使儿童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和创新。
第四,鼓励、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品质和行为特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好奇心,研究发现,人们在孩提时代最具有创新能力,脑子里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渴望探索和发现,喜欢尝试新的东西。他们能在不同的想法之间建立起出人意料的联系,创造出不可能的情景,以大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去思考,提出各式各样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问题,而不必遵循社会和公众所认为的“正确答案”,这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应格外珍惜儿童这种创造性。二是勇于探索,敢于挑战新问题和复杂问题。具有创造性的人,往往表现出自信、执着、敢于冒险的心理素质。三是开放的思维。诸如灵感思维、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等都属于创新思维方式。四是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在人的创造性中,智力只占其中的10%,而想象力却占其中的80%以上。五是顽强的意志品质。一个创造性强的人,往往具有坚定的信念、锲而不舍的毅力、百折不挠的勇气遇到困难不气馁、不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