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财政支牧政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为例

2016-12-21 05:13乔光华谭明达周杰高博祁晓慧
财政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支农畜产品畜牧业

乔光华 谭明达 周杰 高博 祁晓慧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财政支牧政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为例

乔光华谭明达周杰高博祁晓慧

内容提要:随着草原生态保护和治理的不断加强,以及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着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的严峻现实。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探讨了近十余年来国家财政支牧政策的实施对自治区畜牧业主要产品产量、生产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从生产成本、净利润等角度分析和阐述了目前自治区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最后,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本文从降低畜产品生产成本、补平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短板两个主要方面对未来财政支牧政策的资金投向和支持力度等给出了一些建议。

供给侧改革财政支牧草原畜牧业

一、引 言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消费者膳食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乳、肉、奶等动物性产品需求刚性增加,草原畜牧业提供优质、安全畜产品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天然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41.7%,占世界草原面积的30%,居世界第二位①中国环境保护部2002年和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http://jcs.mep.gov.cn/。。内蒙古自治区8800万公顷的草原面积占全国22%,是我国最大的草原和天然牧场②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发展概况,http://www.nmagri.gov.cn/。。在畜产品生产方面,内蒙古自治区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羊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十位,鲜奶加工能力和羊绒加工能力都排在全国第一位。

天然草原既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逆向演化,草原大面积沙化、退化和荒漠化,可利用草原面积呈下降趋势。为了遏制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支牧政策(中国国际扶贫中心,2014)。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于改善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遏制整体生态环境恶化和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2015)。然而,面对WTO框架下农产品贸易相关条款的制约和农产品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我国畜牧业在供给侧出现了成本不断升高、利润空间不断收窄的一些新形势。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对于我国畜牧业未来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国家适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调整供给结构,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①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日报人民要论,2016年03月29日第7版。。在此宏观政策指导之下,财政支牧政策应如何调整,以适应畜牧业供给侧改革需要,增强畜牧业竞争力,是本文重点阐述的内容。

本文余下部分第二节是对财政支农支牧相关文献的评述;第三节是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阐述近十余年财政支牧下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情况;第四节是“价格天花板”与“成本地板”双向挤压对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第五节是以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探讨内蒙古畜牧业“降成本”和“补短板”的可行措施;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二、文献评述

学界主要从弱质产业保护、食物安全等公共属性和生态外部性等角度论证政府政策支持农业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陈海燕,2014;黄小舟,2010)。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黎翠梅,2009;刘涵,2008;魏朗,2007;肖新成,2005;李焕彰、钱忠好,2004)。这些研究认为,总体上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地区差异、支出效率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二是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增收和减贫的影响。一些研究发现,从长期看,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存在着显著影响,支持结构中农村生产支出、科技支出等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正相关(罗东、矫健,2014)。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间数据分析,秦建军等(2011)认为财政支农投入对缓解农村贫困起到了一定作用,短期内,财政支农投入增长对农村减贫效果明显;长期内,减贫效果趋于平稳。三是财政支农绩效分析。温涛等(2005)研究发现,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没有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资金投入不足和资金配置低效率是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厉伟等(2014)系统地测度了我国26个省(区)2007-2011年财政支农效率,发现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提高支农效率,而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对财政支农效率具有反向作用。王胜(2011)、蒋俊朋等(2011)考察了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认为我国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存在总量不足、地区不均、增长不稳、支出上移、功能失衡等绩效问题。

与财政支农支出的广泛研究相比,财政支牧研究相对缺乏。在加入WTO背景下,林祥金(2001)、黄季焜、马恒运(2000)通过对我国主要畜产品与国外畜产品的成本、价格的直接对比,认为我国牛羊等草原畜产品生产更具优势,与众多的种植业产品相比,牛羊等草原动物生产在整个农业中应列为优势产业。乔娟(2001)也认为我国几种主要肉畜的价格竞争力相对较强、非价格竞争力相对较弱。针对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化畜牧业的关键阶段,王明利(2012)提出应该加强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的政策引导、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对畜牧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如确保政府投资及时到位,对龙头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信贷资金向畜牧业基础设施倾斜,重点扶持农牧民发展规模饲养等。面对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饲料资源约束等突出问题,浦华、王济民(2008)认为要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政府在资金、贷款和土地等方面的扶持,避免畜产品供给大幅波动,保障畜产品供应,建立重大动物疫病损失补偿基金、畜产品收购储备制度、启动种畜禽的政策型保险,探索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机制等。

经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清晰地发现,现有文献对实际财政支持畜牧业发展缺乏经验和案例研究,对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影响牧户生产方式和生计来源的研究相对较少,也缺乏对外贸易不断深化等外部环境变化对畜牧业生产影响的深入研究。

下文中将以近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发展历程为例,通过分析草原畜牧业主要产品生产成本和利润变动情况,阐述目前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出现原因。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视角下,为国家财政支牧政策在降低生产成本、补齐品牌和质量短板等方面提供政策指导,提升我国畜牧业竞争力,不断增加牧民收入,实现生态保护与地区经济、农牧民生计的和谐与良性发展。

三、近十余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发展情况

作为畜牧业大省,近十余年来在保草原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走上了“建设养畜”和“精养增效”的现代化畜牧业发展道路,畜产品数量、牧民收入和地区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郝益东,2015)。为了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进程,使畜牧业从传统放牧转向集约型饲养,保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内蒙古畜牧业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实行舍饲、半舍饲养畜。在此情况下,自治区财政支牧资金主要用于畜种改良、牧业机械化、舍饲所需的暖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伴随着财政资金的不断投入,自治区牧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在草原畜群规模增长不大的基础上实现了畜牧业产值快速发展。

(一)畜牧业发展成效显著

1.畜牧业产值快速增长

2000-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16%,比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速度高1.8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自治区农林牧渔总产值2699.5亿元,较2000年增长近4倍;畜牧业总产值为1208.49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4.77%,占比较2000年增长了近7个百分点。具体情况见图1。

2.畜牧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1)规模化养殖。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积极转变生产方式,以提高个体产出效益为核心,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草原牧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以奶牛为例,2010年内蒙古奶牛存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61户,但仅占全国相同规模养殖户的6.8%。2012年内蒙古奶牛存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69户,占全国相同规模养殖户的13.4%,规模化养殖程度有很大的发展。

(2)牲畜棚圈建设。自治区牲畜棚圈建设也取得快速发展,2013年全区有畜棚面积13961万平方米、畜圈面积15151万平方米,与2000年相比年增长速度分别为6.4%和6.2%。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草原牲畜的抗灾能力,牲畜死亡率明显下降。2013年全区牛死亡率为0.8%,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2.4个百分点,羊死亡率为1.7%,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

图1 2000-2013年全区和牧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全区畜牧业总产值变化

(3)牧业机械总动力。农牧业机械总动力是衡量当地农牧业机械现代化水平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2000-2013年间,自治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13年为8595.73万千瓦,较2000年增长321.77%,说明全区农牧业机械现代化水平14年间有了很大提升。其中,牧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也呈增长趋势,但在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中所占比重确呈下降趋势,2013年占比为11.96%,较2000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

(4)畜种改良。2013年全自治区牛良种及改良头数为584.8万头,良种及改良率为95.5%,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24个百分点;2013年全区牛出栏数为320万头,出栏率为51.2%,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9.5个百分点。2013年全区羊良种及改良种头数为4825.7万只,良种及改良率为92%,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12.4个百分点;2013年全区羊出栏数为5701万头,出栏率为105%,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48.8个百分点。

3.畜产品产量波动中增长

(1)2000-2013年自治区牧区肉类总产量、牛肉产量、羊肉产量均呈现缓慢、波动增长。2013年自治区牧区肉类总产量为84.81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63.92%,年均增长速度为4.33%。从分类来看,2013年牛肉总产量为25.86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30.49%,年均增长速度为6.67%;羊肉总产量为40.53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47.79%,年均增长速度为5.61%。

(2)2008年以前,自治区牛奶产量处于持续增长态势,2000-2004年增长速度呈不断加速状态,2004年之后至2007年,全区牛奶产量的增长速度变得缓慢,2007-2008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三聚氰胺”事件后,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奶业大省,全区牛奶产量处于负增长状态,2010年开始有所缓解,但2012年之后又出现了严重的负增长。

(3)2000年以来,自治区牧区羊毛产量总体处于增长态势,但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波动性。2013年,牧区羊毛产量为5.37万吨,较2000年增长39.8%,年均增长率仅为3.2%。

(二)主要畜产品生产成本、利润变化

1.生产成本

第一,牛的生产成本。2004-2014年内蒙古与全国牛生产成本均呈上涨趋势。2004年内蒙古每百头牛生产成本仅为19015.37元,全国每百头牛平均生产成本为13547.07元;截至2014年,内蒙古与全国每百头牛生产成本已分别上涨为330001.01元与151319.07元,十余年间内蒙古每百头牛生产成本年均增长33%。内蒙古牛生产成本与全国平均生产成本差额逐年扩大,其中2010年前后差额变化明显,由过去平均12248元的成本差额增长到2010年的67574元。2012年以后,二者成本差额进一步加剧,达到150000元左右。

第二,本种绵羊的生产成本。2004-2014年内蒙古与全国本种绵羊生产成本变动与牛生产成本变动情况基本一致。内蒙古绵羊生产成本由2004年的9476.65元上涨到2014年的65001.69元,而全国绵羊平均生产成本上涨显著低于自治区的水平,由7979.64元增长至33255.6元。上述情况也反映出近10年本种绵羊生产成本在全国与内蒙古地区之间的差额在不断走高,截至2014年成本差额达到了178681.96元。

第三,奶牛的生产成本。从散养奶牛来看,2004-2014年奶牛的生产成本保持上涨趋势,由每头9126.43元增加到18485.27元,翻了一倍以上。奶牛主产品的生产成本变动趋势与奶牛生产成本基本一致,从2004年的每50公斤主产品生产成本68.54元,涨到了2014年的178.79元,增加了将近3倍。另一方面,从规模化奶牛养殖来看,无论小规模、还是中规模每头奶牛的生产成本都比相应的散户养殖成本低,但生产成本的变动趋势一致。2004年小规模和中规模奶牛每头生产成本分别是7451.88元和7129.65元,到2014年生产成本增加到21878.04元和21634.88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1.4%和11.7%。

2.利润情况

第一,牛的利润。2004-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牛的利润呈现冲高回落和波动较大的特征。2004年每百头牛的净利润为50215元,2010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08526元,之后牛利润急剧下降,到2014年仅为48676.78元。与净利润变化趋势相似,每百头牛的成本利润率在2004-2010年间呈小幅波动,从2004年的264.08%到2010年的204.05%,之后牛的成本利润率大幅下跌,到2014年只有14.75%。在此过程中,牛产品价格保持了稳定增长。2004年,每头牛平均售价(活重)1306.06元,到2014年涨到8393.81元。另一方面,每头牛总成本(活重)从2004年的358.73元上涨到2014年的7314.84元,涨幅达到年均35.2%,远远超过活牛价格的上涨幅度。

第二,本种绵羊的利润。2004-2011年间本种绵羊利润保持了较快速的增长,从2004年的每百只净利润7342.28元,增长到2011年每百只21747.38元,翻了将近1.5倍。从2012年开始本种绵羊利润经历了断崖式的下跌,目前仍然没有企稳回落的迹象。成本利润率的变化趋势与此相似,从2004年的77.48%,增加到2008和2009年的109.12%、108.62%,2010-2011年利润率基本保持在85%-87%左右。2012年开始,羊的利润下降到4.66%,2013-2014年更是下降到负值(2013年为-13.09%,2014年为-24.62%)。2004-2014年间,本种绵羊畜产品的价格和成本也在快速上涨,每只绵羊畜产品平均销售价格2004年为195.81元,到2014年增长到749.43元;每只产品畜总成本(活重)从2004年的110.33元增加到2014年的994.22元,成本的上涨要快于价格的上涨。

第三,奶牛的利润。2004-2014年自治区散养奶牛利润变动非常剧烈,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2000-2008年,在此时期每头奶牛的净利润呈现一个V型反转的态势,2006年是V型的谷底,2008年达到净利润4255.11元/头的高点。(2)2008-2013年,由于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牛奶需求降低,价格下滑,奶牛的净利润有所下降,但是很快利润又开始上升,2012年达到8381.6元/头的历史高点。(3)2014年,奶牛净利润由正变负,各牛奶主产区大多发生了“杀牛倒奶”现象。从数据上看,其主要原因是2013-2014年牛奶价格略有下降,但是养牛成本却上升明显,以每50公斤主产品生产成本来看成本大致上升了近80%。在此时期内,小规模奶牛利润变化情况与散养基本一致,但是中规模奶牛利润情况却呈现出与此不一样的趋势。2004-2014年,奶牛净利润从2004年的2407.43元/头,增加到2008年的5229.43元/头,之后有所下降,但很快又开始增加,到2011年达到7315.2元/头,2012-2013年净利润下降非常快,2013年下跌到648.71元/头,而2014年却增加到4423.2元/头。

(三)牧民收入变化

牧民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四方面,即工资性收入(劳动者报酬)、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整体来看,牧民收入结构变化明显,工资性收入由2000年4.9%的占比增加到2013年10.3%(农民为19.7%),增加了5.4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91.3%下降至65.4%,降低了25.9个百分点;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比由2000年的3.9%增加至2013年的24.3%,增加了20.4个百分点。收入结构的变动说明:(1)以畜牧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依然是构成牧民收入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所占比重下降明显,牧民收入呈多元化趋势。(2)牧民的兼业行为明显增多,但由于受教育程度、语言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牧民兼业行为与农民相比仍不算多。(3)财政以补助形式拨付的转移性支出逐渐成为牧民继经营性收入之后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图2 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变化

四、内蒙古畜牧业竞争力下降的成因分析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草食畜牧业利润空间不断收紧这一现实问题,本文重点从国际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国内生产成本地板的双向挤压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价格天花板”不断下降

第一,牛肉进口价格。我国从世界牛肉市场主要进口三种牛肉产品(Meat,cattle;Meat,cattle,boneless(beef&veal);Meat,beef,preparations),根据FAO数据显示,2004-2013年,我国牛肉产品进口价格总体呈下滑趋势,其中牛肉(Meat,cattle)由2005年最高价格93385.38元/吨,逐渐下降至2013年18372.35元/吨,下降幅度达80.3%;去骨牛肉(Meat,cattle,boneless(beef&veal))的进口价格则由最高价格2005年60547.68元/吨,下跌到2013年28929.51元/吨。与此相似,半成品牛肉(Meat,beef,preparations)已由最高价格121332.90元/吨(2005年),降低到2013年19955.87元/吨。

第二,乳制品进口价格。根据FAO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进口最多的三种乳产品是全脂鲜牛奶(Milk,whole fresh cow)、全脂奶粉(Milk,whole dried)和脱脂奶粉(Milk,skimmed dried)。根据FAO数据和历年年平均汇率,可以算出2004-2008年之间全脂奶粉和脱脂奶粉的进口价格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一直达到2008年的最高点全脂奶粉27629.07元/吨和27167.45元/吨,在此之后,价格明显下降,一直没有超过2008年的价格;2004-2013年间全脂鲜奶价格,除2013年价格急剧上升以外,基本保持稳中有降。另外,根据全球乳品拍卖(Global Dairy Trade,GDT)官网数据显示,GDT价格指数从2014年2月4日的1482开始已经连续28个月在下降,最近一次的拍卖价格指数仅为696。

(二)“成本地板”不断抬高

第一,牛肉生产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内蒙古畜产品生产成本也随之上升。以生产者价格①内蒙古牛肉生产者价格以每吨产品畜(活重)平均出售价格来衡量,具体数据来自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来看,2004年内蒙古牛肉平均价格为5548.2元/吨,增长到2013年31663元/吨,年均增长率为19%。其中2004-2006年,内蒙古牛肉生产者价格变化较小,并且明显低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价格水平,但2006年之后牛肉生产者价格迅猛增长,迅速超过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生产者价格水平,达到了2010年的18467.6元/吨;2011年以后,内蒙古牛肉生产者价格增长速度尤其显著。另一方面,以2008年为节点,内蒙古牛肉生产价格与中国牛肉进口价格发生明显变化,2008年以前,内蒙古牛肉价格显著低于进口价格,因此价格调整空间较大,竞争优势突出;2008年之后,在进口牛肉价格不断下行的环境下,内蒙古牛肉生产价格却持续走高,且在“触顶”后于2009年超过了进口价格,价格活动空间不断缩小,利润下降。

图3 各国牛肉生产价格成本对比

第二,羊肉生产成本。经过换算可以得出,2004年内蒙古羊肉(绵羊)生产成本每吨产品畜(活重)总成本为301.11美元,从2004-2009年羊肉生产成本变化比较平稳,2010-2011年生产成本发生一个较显著的增加,达到2011年9243.40元/吨。2012-2013年羊肉生产成本发生了巨大的跳跃,达到2013年的24580元/吨。作为对照,2004年中国进口羊肉产品价格为10671.02元/吨,到2013年达到22776.05元/吨。随着时间的推移,内蒙古羊肉总成本已于2012年超过了羊肉进口价格;与此同时,2012-2013年也是我国羊肉进口最多的两年,分别达到12.37万吨和25.43万吨。

图4 牛肉价格对比情况

第三,牛奶生产成本。内蒙古自治区散养奶牛主产品生产成本近十余年增长非常迅速,从2004年1370.8元/吨,增加到2014年3575.8元/吨,年平均增长率为10.1%。世界主要牛奶生产国的生产成本也在快速增长,根据FAO的数据以及年平均汇率折算,新西兰的牛奶生产者价格从2004年1923.5元/吨,增加到2014年3600元/吨,与自治区散养奶牛的生产成本几乎一样。澳大利亚的奶牛生产成本增长相对缓慢,从2004年1652.1元/吨,只增加到2013年2333.1元/吨。除此之外,自治区规模化奶牛养殖的生产成本增长更加迅速,从2012年开始中规模和大规模奶牛养殖主产品生产成本已经完全超过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美国等牛奶主要生产国家的生产者价格。目前,自治区奶业主要走的“高投入”、“高产出”产业发展之路,削弱了自治区乳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给国外供应商创造了市场空间和市场机会。

(三)饲草料价格快速上升

内蒙古畜产品成本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于生产成本的上涨,生产成本的逐年上涨又受制于饲草料价格的不断走高。表1中显示了内蒙古各类畜产品于2004-2014年间饲草料费用的逐年变化。从表1中能够看出以牛与绵羊的饲草料费用增长最为明显,其中牛由2004年7740.77元上涨至2014年297852.91元,增长了38倍左右;绵羊的饲草料费用由2004年2766.88元上升到2015年53147.25元,增长幅度相对较大;相比前两种畜产品,奶牛饲草料费用变动较为平缓。从饲草料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例中能够明显看出,牛与绵羊饲草料费用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在2012-2014年间所占比例均达到了80%以上,同样奶牛饲草料费用比例虽然增长趋势不明显,但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

表1 各类畜产品饲草料费用及比例变动情况

(四)品牌和标准建设滞后

内蒙古自治区缺乏绿色肉类畜产品区域品牌和草原畜产品生产标准。目前,肉类市场尤其是羊肉,品牌混杂,不管什么羊肉都打着草原羊肉的招牌进行销售,草原羊肉价格上与普通羊肉价格拉不开差距,消费者难以辨别是否为真正的草原羊肉。这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同时扰乱整个羊肉市场秩序,导致羊肉市场上涌现出大量以次充好、育肥羊肉冒充草原羊肉的现象,使牧区纯正的草原羊肉失去竞争优势,同时使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牧区羊肉的优质形象遭到破坏,最终影响整个肉类市场,使得优质草原肉类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价格。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财政支牧政策的着力方向

针对目前草原畜牧业发展中面临来自国际竞争的价格“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效应,以及草原畜产品无法实现优质优价的短板现象,本文认为应该从畜牧业供给侧进行改革与调整,未来财政支牧政策要重点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降低畜产品生产成本;二是努力补平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短板,进行资金安排和政策设计。具体而言,根据财政资金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下一步自治区财政支牧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草原流转平台建设和规模化经营。在禁牧、休牧等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影响下,内蒙古畜牧业走上了“建设养畜”和“精养增效”的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本投入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双权一制”改革之后,受制于草地流转的诸多限制,内蒙古牧区牧户家庭经营规模并没有增加,相反由于给子女划分草场而日益变小。因此,就如上文中所发现的,牧户饲养成本逐年增高。未来自治区应该在巩固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地位,保障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通过财政政策引导牧区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草地向家庭牧场、牧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畜牧业经营机制和体制创新。

第二,支持构建现代化畜产品市场交易流通体系,拓展畜产品销售渠道。制约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另一关键因素是物流和产品销售体系。下一步,财政支牧政策应加大力度支持畜产品绿色通道体系建设,减少牧民出售畜产品的中间环节。继续支持建设流通效率高、运输成本低的畜产品运销网络;支持利用现代物联网的强大功能,构建“电商平台+展示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一体化的绿色农畜产品展示、体验和销售平台。

第三,支持完善畜产品追溯体系,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近年来,口蹄疫、结核、小反刍、布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广泛传播,严重打击消费者对草原畜产品的消费信心,阻碍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发展。为此,自治区财政应加大防疫和扑灭投入,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和政策措施,确保畜产品卫生安全监测机制有效运行。提高卫生检疫经费,加强卫生检疫管理,特别是加强牲畜交易市场和跨区域流动的检疫。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追溯体系建设,使消费者可以直接确认所购买畜产品的生产基地,树立购买信心,从而使草原畜牧业向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方向发展。财政要支持畜产品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畜产品以次充好等不良行为,实现草原品牌牛羊肉优质优价,促进牧区养殖提质增效。

第四,打造绿色畜产品区域品牌,提升畜产品附加值。目前国内草原畜产品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没有价格竞争力。但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能够生产高质量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草原畜牧业只有努力打造畜产品的草原地域品牌,提升草原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在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提高畜产品档次,开辟畜产品高端市场,增加畜产品附加值,才能获得较高收益,取得一定的竞争力,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

六、结论与讨论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草原畜牧产品产区,在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支牧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十余年来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项指标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牧民收入、地区环境也有了巨大提高和改善。然而,正如本文所分析和发现的,随着草原生态环境治理的推进、集约化和规模化为特征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以及畜产品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向挤压下,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面临着成本不断升高、利润空间日益缩小的严峻现实。未来为了提高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的竞争力,增强草原可持续利用能力和牧民增收潜力,本文认为未来财政支牧政策有两个重点:一是降低畜产品生产成本;二是努力补平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短板,进行资金安排和政策设计。其重点包括,草原流转平台建设和规模化经营、构建现代化畜产品市场交易流通体系,拓展畜产品销售渠道、完善畜产品追溯体系,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及打造绿色畜产品区域品牌,提升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对目前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原因及其对策的研究,缺乏对有关影响因素的机制探讨,以及畜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传导的机制问题。目前,自治区存在畜产品价格下降而下游产品价格刚性的局面,其结果是无法将畜产品价格下降转化为有效需求,从而导致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和牧民增收困难。在本文基础上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将是下一步的工作。

[1]陈海燕.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

[2]黄小舟.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3]黄季焜,马恒运.价格差异——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2000(10).

[4]黄小洲.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5]郝益东.游牧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8月.

[6]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草原生态不良对牧民生计的影响:内蒙古案例研究[R].2014.

[7]蒋俊朋,田国强,郭沛.中国区域财政支农投入:地区差距的度量及分解[J].中国农村经济,2011(8).

[8]厉伟等.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省级财政支农绩效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9]罗东,矫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12).

[10]黎翠梅.地方财政农业支出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

[11]刘涵.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0).

[12]李焕章,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8).

[13]林祥金.面对加入WTO:对我国畜牧业比较优势的比较[J].当代畜牧,2001(8).

[14]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近年来国家在内蒙古生态投资效果评价及相关对策研究[R].2015.

[15]浦华,郑彦,王济民.我国畜牧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01).

[16]乔娟.中国主要家畜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7).

[17]温涛,王煜宇.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模式的经济效应——基于中国1952-2002年的经验验证[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

[18]王胜.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根源与机制设计[J].探索,2011(1).

[19]肖新成.财政资金支农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关联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5),67-69.

Research on the Fiscal Supporting Animal Husband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Side Reform——Based on the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Qiao GuanghuaTan MingdaZhou JieGao BoQi Xiaohui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governance,as well as deepening and opening of livestock market,the rapidly rising production costs and shrinking profit are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questions of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in China.Taking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national fiscal supporting policy on autonomous regional animal husbandry on the aspect of major products,production conditions,etc.in nearly ten years.At the same time,it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urgent problems facing current autonomous regional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production cost,net profit.Finally,under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side,this paper gives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fiscal supporting on animal husbandry in the future.These ideas include reducing the cost of livestock production,reinforc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livestock products,building the brands of livestock products.

Supply-side Reform;Fiscal Supporting on Animal Husbandry;Grassland Husbandry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自治区财政科研中心

F812.4

A

2096-1391(2016)10-0143-11

(责任编辑:邢荷生)

猜你喜欢
支农畜产品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畜产品价格多数上涨
金融支农创新十大模式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2016年10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福利绩效的DEA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