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毓欣 赵文芳
现阶段我国预算绩效信息利用的主要模式与问题
晁毓欣赵文芳
内容提要:绩效信息是指绩效评价活动产生的、有关绩效指标与评价结果等信息的统称。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我国预算绩效信息的利用也步入了法制化时代。本文在公共品生命周期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预算绩效信息产生和利用的理论框架,并对我国近年来的实践进行系统总结,提炼出三种代表性的利用模式——理性决策型、管理促进型和绩效问责型,对其利用效果进行辩证分析,并就其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政策建议。
预算绩效信息公共品生命周期预算绩效管理有效利用
以新《预算法》的颁布和实施作为标志,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正式步入法制化时代。财政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将绩效评价的结果运用作为“预算绩效管理全部工作的落脚点”。提出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以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有机结合”(财政部,2014)。那么,经过了最近几年的实践,我国在评价结果运用方面出现了哪些模式、表现出哪些特征?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呢?这些都值得思考和深入研究。
绩效信息是指绩效评价活动产生的、有关绩效指标与评价结果等信息的统称(晁毓欣,2012)。政府预算绩效信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这种信息是政府围绕预算绩效评价而产生、搜集、处理、发布、传递、利用并储存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既包含为进行预算绩效评价所搜集的各类原始信息,也包含评价结束之后产生的结果性信息。从狭义方面看,政府预算绩效信息仅指关于预算资金运行效果与效率的结果性信息。
(一)预算绩效信息的源泉——公共品生命周期
毋庸置疑,预算绩效信息来自政府的预算过程。从其经济学基础来看,政府预算过程是政府职能履行过程的货币化反映,可以抽象为公共品供给(晁毓欣,2016),如图1所示。
公共品供给过程由公共品供给准备、供给实现和公共品消费三个阶段组成。公共品供给准备阶段包括公共需要的识别与确认、公共品供给计划的制定与立法部门的授权三个环节,解决公共品供给的合法性和供给资金来源问题,依次包括公共需要、公共选择与决策、立法监督、征税和其他筹资活动,与政府预算周期中预算的编制、审批和收入预算的执行三个环节对应。第二个阶段从公共品的投入开始,经过各式各样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活动,到产出形成为止,公共品的供给全部实现,离开政府“黑箱”进入消费领域。这一阶段与预算支出的执行相对应。在第三阶段,公共品经过消费产生三种结果:满意度、公信力,以及由此决定的公民对政府的支持和政府本身的可持续存在与发展,即政府的存续性。预算绩效就产生于这一过程,完整的预算绩效包括预算决策绩效、执行绩效和监督绩效(晁毓欣,2016)。其中,决策绩效反映预算决策过程效率和效果,执行绩效是预算绩效的主体和常见形式,包括预算收入绩效和支出绩效,反映预算执行过程的效率和效果;监督绩效则反映了立法机构、社会公众和政府内部对预算过程进行监督的效率和效果。绩效报告就是对上述各环节绩效进行评价而得出的绩效信息的集合。在新绩效预算制度下,这些信息将成为预算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何文盛等,2012)。
(二)预算绩效信息的运行——政府预算周期
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质在于将绩效理念贯穿于预算决策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借助于绩效信息与预算周期的有机融合而实现。因此,绩效信息既来自预算过程,又通过在预算周期各环节的利用以实现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目标。如图1中,通过对上一年度预算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行评价而产生的绩效信息,借助于预算管理系统被注入新的预算流程,成为预算决策(甲、乙)和管理(丙)的重要依据。
图1 基于公共品生命周期的预算绩效信息来源与利用
环节甲:预算绩效信息被用于社会公共需要的识别和预测,即预算编制过程。以前年度绩效等级较高的项目可能获得更多的预算支持,如下文的广东案例;准确的信息有利于预算部门和单位设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
环节乙:预算草案进入立法审议阶段以后,丰富而可靠的绩效信息可以成为立法机构做出合理决策的有力依据,以实现科学的循证决策(Evidenced Decision-making),如下文的北京案例。
环节丙: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对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情况进行绩效跟踪,当年绩效目标和往年绩效信息无疑将成为督促预算执行、促进预算管理的改进以及判断其执行绩效的重要依据,如上海案例。当年预算全部执行完毕后,完整反映预算周期全部绩效的信息在丰富绩效信息库的同时,也为绩效问责提供了客观依据,如北京、河北的做法。
在全球性绩效管理革命的大潮中,我国预算绩效评价活动从本世纪初各地方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为目前的燎原之势,预算绩效信息的利用也是异彩纷呈。归结起来,其模式主要有:
(一)理性决策型
预算资源分配的科学化、合理化对预算绩效起决定性作用。这两“化”的实现意味着决策的理性化。因此,要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在资金分配的决策环节强化绩效理念不可或缺。决策过程的科学化依赖决策依据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而高质量的决策依据、民主化的决策过程和竞争性的分配方式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关键条件。在诸多案例中,广东省的竞争性分配模式是提高预算资金分配效率的成功探索,北京市的事前评价则可以视为理性决策的典型。
案例1:广东省竞争性预算资源分配
1.背景:广东省虽然是经济大省,但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其中,粤北山区等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此,他们设立了广东省财政产业转移扶持资金,自2008年到2012年,财政每年拿出15亿元用于扶持其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运行方式。对于扶持资金的分配方式,广东省财政厅认为原有的分配方式公平有余、效率不足。为此,自2008年起,他们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规范,对参与各方的职责、招投标流程、专家评审程序和监督管理等相关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通过引入招投标等竞争性方式,启动了专项资金的竞争性分配改革。其主要做法包括:
(1)坚持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和管理格局。(2)坚持绩效优先原则。首先是要件准入——限定资金需求者的申请资格,从多家申请者中遴选出6个作为候选工业园;其次是专家评审——由财政厅建立评审专家库,从中随机抽取专家进行评审;第三是政府批准——将在竞标环节获胜的3家工业园作为示范产业转移工业园,报省政府审定后,由财政厅拨付资金。(3)绩效管理体系贯穿始终。他们设计了“事前确定绩效目标,事中加强监督管理,事后实施绩效评价和绩效问责”的全过程绩效评价管理体系。通过绩效奖惩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部门单位履行岗位职责及部门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对于绩效优良的地区或项目,允许其再次参加竞标;对绩效差劣的地区和项目单位,实施绩效问责——根据其实现的具体绩效分别给予提醒注意或黄牌警告,问题严重的甚至给予红牌处罚,暂停资金拨付或收回未使用的资金等。
3.结果与影响。(1)政策引导与集体“会诊”: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过程中对项目的筛选过程在客观上起到贯彻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落后地区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念;竞标的过程也是将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呈现给专家评审的过程,有利于落后地区借助各行业专家的力量认清本地优势与不足,转变发展思路,为进入良性发展奠定基础。(2)乘数作用:财政产业转移扶持资金作为政府对产业转移的鼓励性措施,产生了较强的拉动作用,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对产业园区的投入,平均乘数效应达到1∶12.6(广东省财政厅,2010)。
4.案例评析。对绩效信息的强大需求是推动财政部门开展绩效管理活动的最大动力。广东省专项资金分配方式改革的最大亮点,在于竞争机制的引入,以效率取代公平作为公共资源配置的原则,有效地带动了落后地区产业转移园区的发展。这种竞争意识不仅体现在资金需求者之间的竞争,而且还体现在对专家的动态调整方面。通过专家后评价管理,对专家的评审绩效也进行评价,优胜劣汰,采取动态优化的方法实现了专家库的权威性。竞争过程的公正、公开、公平,分配程序的规范性和透明度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另外,他们贯穿全过程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是保证预期结果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措施。通过实施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他们将评价结果与下一年项目预算安排挂钩,“原则上对未达到优良等级的专项资金不再安排”(广东省财政厅,2016)。同时,将绩效管理结果通报给人大、监察、审计和人事等部门,强化外部监督;将重大项目的评价报告呈报本级政府,为其实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提供绩效参考。以绩效目标约束资金使用者,以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实施奖惩的依据,改变了以往财政管理片面重投入、轻效果的做法,从而促进财政管理从单纯的投入控制向结果控制的转变。
案例2:北京市事前绩效评估模式
2014年出台的《北京市市级项目支出事前绩效评估管理实施细则》标志着北京市初步构建起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事前环节的制度体系。他们在预算编制流程的起点——绩效目标管理环节,按照“参与式预算”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民主化的评估手段,对财政资金的预期效益和绩效目标进行充分论证,对资金绩效进行评估和控制。
1.做法:要求专家要全程参与评估过程,包括入户调研、方案设计、现场勘查、质询评估等环节,并要求专家及时从技术角度总结每个项目基于既有评估准则的适用性特点,并及时反馈到财政局。在每一年度的评估前、评估中和评估后,参与当年评估工作的专家还要一起集中研讨,就当年评估工作中发现的技术性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出评估工作准则、评估流程、评估方法、评估报告撰写等方面的修改意见(朱静,2015)。
2.效果:自2010年开始预算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探索,到2014年正式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通过“事前科学论证、事中有效监控、事后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有效应用”四个环节的首尾相连,形成一个真正的闭环机制。4年核减资金将近30亿元,真正实现了综合财政的目标,通过科学的财力分配,解决什么事情该花钱、什么事情不该花的问题(朱静,2015)。
3.案例剖析:北京模式的特点在于,通过民主化的决策方式让利益相关者和民意代表参与预算决策过程,从起点入手把绩效理念和管理手段注入到整个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在决策的同时充分考虑结果,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执行文化,保证纳税人的血汗钱能够实现尽量大的公共价值。
(二)管理促进型
预算绩效管理以其科学性、有效性区别于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其独特魅力是吸引各国政府加入这一世界性潮流的动力所在。不过,高效率的绩效管理系统有赖于先进的信息化水平。它主要表现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绩效信息与现行预算管理系统有机结合,实现两种信息的实时跟踪比较,解决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两张皮”的合一问题。目前,浙江、广东、上海等省市均已开始尝试。
上海市特别强调信息化建设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促进作用。《上海市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要求“市级财政部门要加快推进以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跟踪管理、绩效评价管理、结果应用管理为核心内容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支撑。各级财政、预算部门(单位)要积极运用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提高绩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他们的信息化建设特点体现为:借助现有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借助“四库”,唱出“三步曲”,初步实现了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李一硕,2014)。
“四库”:上海市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通过四个基础信息库连接预算管理系统和绩效评价系统的数据信息,并据以对预算管理进行绩效化“升级”。这四个信息库分别是:(1)专家库:所搜集信息来自于各行各业的有关预算项目的专家信息。(2)中介机构信息库:主要来源于第三方咨询机构、资产评估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两库都依据其成员的参与情况、活跃程度、信息价值,定期进行更新和升级。同时,该中介库也给予各机构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后者可按规定选择入库提供信息或者主动退出等。(3)评价指标信息库:主要包括评价模型、评价算法,以及具体的数据评价指标等信息。(4)文献库。
“三步曲”:2012年,开发以绩效目标管理信息化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项目绩效目标编制、报送、审核、修改和完善的信息化运行,促进绩效目标管理的规范化与系统化,提高项目预算与绩效目标的匹配度,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2013年,在重点完善“绩效跟踪”与“绩效评价”模块的同时,开发“绩效管理数据采集分析和绩效目标管理智能化系统”,初步建成绩效指标库和档案库;2014年,开发“财政资金项目绩效运行信息支持系统”。至此,全过程信息化初步实现。借助这一体系,实现了绩效信息的循环应用。该系统通过提供对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相关信息的汇总管理,可以将所有环节的评价结果提供给财政及预算部门(单位)参考,为下一年预算安排及完善项目管理提供基础性依据,从而真正实现了以绩效促管理、以管理提绩效的良性循环(如图1的乙、丙两个环节)。
(三)绩效问责型
通过绩效评价实现行政问责是我国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主要动力。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温家宝总理早在2006年“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就提出了将绩效评价作为行政问责制的依据的设想。他指出“绩效评估是引导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树立正确导向、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绩效评估的结果,行政问责才有可靠的依据”。在利用绩效信息实现行政问责的具体方式上,他提出“要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导向作用和激励约束作用”。问责与绩效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绩效问责”正好可以弥补当前问责制的不足,以实现“绩效型政府”与“责任型政府”的统一(尚虎平、张怡梦,2015)。
实践层面,北京市和河北省在预算绩效问责实践的规范化方面已经迈出了最为关键的第一步。自2010年起,北京市首先在市内六十多个政府机关进行预算绩效问责试点。2011年11月发布了《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办法(试行)》(京财预[2011]2413号),对主管部门、预算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不按要求进行绩效目标管理、事前和事后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未实现绩效目标的行为进行绩效问责。河北省于2013年12月19日发布了《河北省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办法(试行)》,对绩效预定目标和财政支出整体绩效评价结果达不到规定档次的以及不能按规定履行相关预算绩效管理职责、绩效评价工作组织不得力、发生违反预算绩效管理有关规定的行为或事项的实行绩效问责。在问责方式上,对于管理绩效较好的组织或个人主要采用经济奖励或通报表扬、评优等激励方式;对于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主要采取了经济处罚与行政处罚相结合的方式,例如绩效与预算的单向挂钩——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给予削减直至取消预算资金,以及警告、通报批评等。
另外,山东省济宁市也实行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来实施奖惩和问责的做法。本着“谁用钱、谁负责”的原则,他们对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由于工作原因导致预算绩效管理未达到相关要求,致使财政资金配置和执行绩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规定标准的部门(单位)及其责任人员,进行绩效问责,并积极推动将预算绩效管理考核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财政部,2015)。
预算绩效信息的利用是预算绩效评价全部工作的意义所在,是评价工作的成果表现。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还处于预算绩效评价的起步阶段,预算绩效信息的利用也在探索之中,不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一)加强法制建设,促进预算绩效信息利用的规范化
新《预算法》虽然包含了绩效原则、进行绩效评价和运用绩效信息的条款,不过这些规定距离实践性操作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在绩效管理专门立法出台之前,对预算绩效评价过程和结果利用的详细规范将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预算绩效信息从生产到存储、传播和利用的随意性就难以避免,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只能在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
一部专门的法律无疑是预算绩效信息得以充分有效利用的基础条件。在没有法律的引导下,预算绩效信息的利用举步维艰,比如预算绩效信息的合法性、权威性等都有可能受到质疑,更何谈利用问题。从全球绩效管理实践来看,即使发达国家也无不经历了从无序到立法和规范化的进程。如美国1993年出台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与2010年通过的修正案GPRAMA(何文盛等,2012),英国1997-2010年的《公共服务协议》,2009年澳大利亚实施的《地方政府绩效控制框架》等。这些国家的立法经历表明,绩效立法是保障绩效管理持续推进的基础条件。总体来说,不管选择哪种方式改进绩效信息的利用,立法不可或缺,这是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基本保障,也是规范预算绩效信息利用的必经之路。
(二)强化绩效意识,弘扬绩效文化
经过不断的探究,结果导向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正在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建立,绩效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但是,纵观全国,从整体上看,绩效意识淡薄的问题依然存在,传统的粗放型的预算观念根深蒂固。在现有预算绩效管理系统中,需要强化绩效意识的主体不仅仅是财政和预算部门的工作人员,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的决策者。如果他们对现代绩效理念缺乏必要的认识,对绩效管理必然重视不够,绩效信息的充分利用就是妄谈。这一点与预算的法制化和权威性一脉相承。因此,在强化财政和预算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培训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党政一把手的绩效“扫盲”。
(三)加快培育第三方机构,打破供给瓶颈
从目前来看,预算绩效信息供给严重不足,是限制预算绩效信息作用发挥的“瓶颈”。在各地方政府的实践中,担纲预算绩效信息供给“主攻手”的,无疑是大量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他们的评价能力和业务水平是决定绩效信息质量的生命线。虽然财政部早在2012年9月出台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就提出“健全中介机构库”的设想:“建立中央、省、市三级符合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需要的社会中介机构库,加强对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行业咨询等机构在内的社会中介力量的引导和培训,强化管理和规范”,不过,时至今日,各地第三方机构数量众多、良莠不齐。因此,加快培育第三方机构、提高其评价能力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艰巨任务。但舍此无捷径。为此,可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优势,为第三方机构提供全面而规范的业务培训,促使其尽快成长,以早日解决预算绩效信息的供给瓶颈约束。
(四)积极推进预算绩效信息的有效公开
从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来看,政府受纳税人委托使用公共资金提供公共服务,作为受托方,政府部门有责任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回应,接受社会监督。因此,预算绩效信息应逐步向社会公开,以利于政府与社会和公民的有效沟通。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无论财政部门或者预算部门还是被评价单位,大都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关于“绩效评价结果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的规定,将评价结果进行“有限公开”,向公众公布的寥寥无几,特别是评价结果较差的项目单位更不会主动“现丑”。公众能够搜索到的预算绩效信息更是有限,导致公众无法了解政府预算执行绩效,也就难以强化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2016年6月,财政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送了包括科研、文物保护、教育、生态、海关执法等五个领域在内的《2015年部分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李哲,2016),迈出了预算绩效信息公开的关键一步。如果各级地方人大效仿全国人大的做法,无疑将对强化地方领导人的绩效意识和促进绩效信息的公开提供良好契机。
在预算绩效信息的透明度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两点:
1.预算绩效信息的有效公开。预算绩效信息有着各种各样的使用者,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应该根据其偏好特征,“投其所好”地公布他们所关注的信息。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预算绩效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有效性。
2.公开方式的多样化。预算绩效信息的使用者正日渐扩大,不仅政府部门(如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是预算绩效信息的需求者,而且社会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预算绩效信息的需求更大。因此,预算绩效信息的公布方式要适当,因人而异。由于编制预算以及预算绩效评价报告等是由专业人士撰写,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而信息使用者的文化水平不一,要求预算绩效信息采用适当的形式公开,最好能够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从公开的媒体来看,政府门户网站、报纸、杂志、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媒体较为合适。当然,也不排除定制型供给,即根据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定向发布。
(五)逐步实现预算绩效信息利用方式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在我国,预算绩效信息的利用一般遵循奖优罚劣原则。如果单纯采用绩效与预算资源分配的单向挂钩方式,对绩效评价等级较低的项目可能会雪上加霜。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过许多教训。事实上,绩效的高低与预算资源的多寡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投入与产出和结果之间固然存在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往往是一因多果与多因一果并存,从结果导向的绩效管理来讲,投入不足或投入过度同样可能成为导致低绩效的原因。如果因为绩效等级低而不经深入调查、简单地将预算资源一减了之,该类预算项目可能会因投入不足而陷入恶性循环。
[1]财政部预算司.中国预算绩效管理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13:88.
[2]晁毓欣.论政府绩效评价的动力机制——政府绩效信息供需螺旋互动模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09.
[3]晁毓欣.政府预算绩效评价TSE模型:基于公共品生命周期的研究[M].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第11-13页.
[4]何文盛,蔡明君,王焱,李明合.美国联邦政府绩效立法演变分析:从GPRA到GPRAMA[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0卷第2期,第96页.
[5]广东省财政厅.强化绩效管理理念 创新财政资金分配机制——广东省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介绍[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0年第1期.
[6]广东省财政厅主页:http://www.gdczt.gov.cn/ztjj/tzgg/jxgl/201605/t20160523_771531.htm.
[7]朱静.困境破局——多位专家谈事前绩效评估[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5(1),76页.
[8]朱静.前移的智慧——北京市财政局事前绩效评估特别报道[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5(1),49页.
[9]李一硕.上海: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步步为营”[N].中国财经报,2014年12月18日第005版.
[10]尚虎平,张怡梦.我国政府绩效问责:实现“绩效型政府”与“责任型政府”的统一[J].南京社会科学,2015(9),第80页.
[11]财政部预算司.山东省济宁市着力构建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资料来源:http://yss.mof.gov.cn/zhuantilanmu/ysjxgl/201512/t20151211_1609647.html.
[12]李哲.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首现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资料来源: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60701/3792920.shtml.
赵文芳,经济学硕士,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鲁西区域总部综合专员
(责任编辑:董丽娟)
Typical Patterns and Questions on Employment of Budget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in Current China
Chao YuxinZhao Wenfang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is the joint name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 and related results that produced in performance measuring activities.With the new Budget Law’s implementation,the employment of performance information(PIE)steps into legalization age.Based on Life-cycle Model of Public Goods,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n resource and running process of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first, and then concludes related practices in recent China systematically,and three typical patterns on PIE are refined,they are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Pattern,Management Improving Pattern and Performance Accountability Pattern.Main experiences and problems are analyzed,an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are given.
Budget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Employment;Life-cycle Model of Public Goods;Budg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Effective Employment
F812.3
A
2096-1391(2016)10-0100-08
*基金支持:①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基于公共品生命周期的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研究》(编号:14FGL001);②财政部委托课题《专项转移支付绩效评价指标研究》;③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济南市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绩效研究》(编号:JNSK16B07)。
晁毓欣,经济学博士,山东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副教授,山东预算绩效评价中心研发部主任,政府预算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