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降成本”调研思考与相关建议

2016-12-21 05:13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降成本课题组赴西部地区调研组
财政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降成本成本企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降成本”课题组赴西部地区调研组

西部地区“降成本”调研思考与相关建议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降成本”课题组赴西部地区调研组

内容提要:2016年4月下旬至5月初,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组织赴宁夏、陕西、重庆三省(自治区、直辖市)就降成本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文在把握西部三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及企业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各地企业运行成本特征,以及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要素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等方面的有益做法、面临问题及原因。调研情况表明,虽同属西部欠发达地区,但地方政府面临“降成本”的环境压力、政策能力及效果却有差别。这说明从战略上提前谋划经济转型、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可以为战术上实施降成本措施奠定基础;否则,纵使政府提供“保姆式”服务能解局部一时之困,终难扭转总体困局。可见,进一步推进降成本,要处理好“战略”上经济结构调整与“战术”上降成本措施的关系,要立足于长效制度供给,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财政配合化解改革过程中的公共风险。据此,本文提出应深化改革、完善治理,形成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长效机制;在保障社会所需公共服务的前提下,适度降低税费;多措并举降低实体经济的人工成本;切实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加快推进能源管理体制及价格改革,降低用能成本;加大对西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降成本西部调研市场环境结构性改革

2016年4月下旬至5月初,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组成调研组专赴西部地区的宁夏、陕西、重庆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西部三省份”或“三省份”)围绕“降成本”展开实地调研。调研组系统考察了各地推动结构性改革和降成本的有益做法以及面临的问题,发现调研地区虽然同属西部,都面临发展条件相对滞后、结构性改革能力不足等困难,但其内部的改革背景和降成本的环境却不完全相同,特别是不同地区的市场环境差异影响着结构性改革进展及整体发展结果。有的提前战略谋划赢得积极主动,而有的从战术着手积极施策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产业、经济格局所限,被动应付成分明显,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选取宁夏、陕西、重庆三省份,其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布局、财税收支、企业运行情况各具特点,面临“降成本”的压力各有不同,在西部12省份①中国西部12省份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陕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和重庆,含五个民族自治区、一个直辖市。中具有代表性。其中,宁夏经济总量较小,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陕西是中国西北经济总量第一的重要省份,既是传统能源化工行业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又是航空高端制造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庆是近年来西部乃至全国工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中取得突出成效的典型代表。从GDP总量来看,2015年,在全国31个省份中,陕西排名第15位,重庆排名第20位,宁夏排名第29位。从GDP增速来看,2015年,重庆GDP同比增长11%,位居全国首位;陕西和宁夏同比增长均为8%左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运行情况

宁夏整体经济向好,但低位运行态势明显,其经济发展具有民族地区区域特色,粗放式工业发展色彩浓厚。

1.经济低位运行但呈现向好趋势。受经济周期因素影响,宁夏经济低位运行态势明显,但2016年度一季度呈现经济企稳运行向好的总体态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8.1亿元,增长6.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近三年来第一季度经济增速首次高于全国。

2.财政收入受经济影响冲击较大。“十二五”期间,宁夏财政收入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等特点,同时地方财政收入逐年增长,服务地方经济力度增大。但2014年后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速保持同步回落态势,进入低速增长区间。受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产能过剩、工业品持续量价齐跌等因素的影响,宁夏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严重冲击。新兴产业刚刚起步,起不到及时弥补经济下滑和拉动税收增长的即时效应。之前工业税收在连续两年增长后,2016年一季度下降2.6%;其中煤炭资源税同比下降36.7%,减收8500万元。从金融业税收看,由于利润大幅下滑、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连年高增长致基数增大,一季度金融业税收7.5亿元,同比下降6%。

3.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宁夏自然资源储备丰富,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石化等为支撑、较为健全的工业体系。其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特征明显,使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面临更大的压力。2015年,宁夏重工业比达到85.6%,六大高耗能工业产出占工业的56.4%,而能源消费量占工业的78.2%。相关产业严重过剩,煤炭、电力和冶金、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开工不足,停产面广。煤炭行业库存高,减产严重;电力行业在差别电价和直接交易电量让利、国家连续两次下调上网电价和外送电大幅下降情况下,增幅仍在大幅下降。宁夏经济转型缓慢,新兴业态发展相对滞后,而且缺乏与新兴业态密切关联的创新环境,科技创新人才、信息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4.企业运行成本高、盈利能力低。企业盈利能力低、亏损面大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被调研企业无一例外地反映企业面临成本高、利润率下降、发展困难等压力。2014年宁夏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7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看,冶金、有色、机械制造、轻纺行业制造成本占比较高,占总成本的90%以上。2016年1-2月,宁夏规上工业企业停产283户,亏损企业户数同比增加9.3%;企业利润整体下降,利润总额净亏损1.1亿元;资源型产业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生产越多亏损越多,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产销倒挂。

从宁夏企业成本构成中三项费用的变化情况看,财务费用不断增加且增长幅度最大。宁夏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对银行依赖度大。金融机构惜贷,部分银行“只收不贷”或“多收少贷”,或提高门槛增设条件。一些争取到的国家和自治区基金支持的企业和项目,因达不到担保公司和银行设置的条件,难以落实。据初步统计,截至2016年4月底,资金紧缺的企业和项目,资金需求量达180亿元。

(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运行情况

陕西是中国西北经济总量第一的重要省份和西北内陆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航空高端制造业基地。受经济下行因素等影响,陕西能源及非能源行业税收减收严重,中央、地方级收入减收。煤炭、石油、石化、冶金等支柱性行业亏损严重,债务负担沉重。

1.经济发展缓中趋稳,位列中等发达省份行列。2015年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位居西北第一,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5位。2016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2.税收收入减收严重,下滑态势明显。多税种减收严重,税收收入负增长。2015年除个人所得税、资源税、房产税、车船税等4个税种外,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城建税5个税种和教育费附加都减收过亿。2016年一季度中央级、地方级收入全部出现减收,同比分别下降15.7%和10%,地方级收入降幅低于中央级。14个市级单位中,6增8降。税收收入持续下滑,2016年前3个月国税月度收入增速分别为-0.9%、-21.1%、-27.5%,呈持续下滑并逐渐扩大态势。

3.结构调整成效显现,但压力依然不小。近年来,陕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成效开始显现。2016年一季度,陕西制造业、非能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速都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能源工业8.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4%,1-2月利润总额增长146.8%,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服务业升级速度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占比提高6.8个百分点;电子商务交易额继续保持40%以上的增速。

高技术产业等新增长点虽然增长较快,但占比总体偏小,工业增长仍以传统采矿和高耗能行业为主,传统产业增速回落、亏损严重,转型压力依然不小。去产能使得转岗人员进一步增加,稳就业工作压力较大。

4.传统支柱性行业亏损严重,企业运行高度依赖借款。陕西传统支柱性行业大面积亏损。130户煤炭工业企业、100户冶金工业企业和133户交通运输企业2015年年末从业人员分别为10.05万人、4.92万人和8.68万人,而利润总额分别为-46.58亿元、-6亿元和-4.65亿元,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0.35%、77.76%和70.84%。55户石油石化企业2015年末从业人员8.24万人,利润总额-18.08亿元。

陕西经济贡献较大的行业中,多数行业收益率极低。2015年工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88%,大部分重点工业资产收益率低于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见表1)。

目前陕西企业现金流高度依赖借款,偿债压力大,企业处于不断借新还旧的循环中,无力通过投资、经营活动偿付债务、维持运转。例如,2015年陕西国有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仅为13.14亿元,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1455.38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仅能勉强维持正常经营,不能为企业投资活动提供现金支持。

(三)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运行情况

重庆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靠前,产业结构定位清晰,落后产能的调整较早,配套改革(如户籍制度、地票改革、政府产业基金等)先行先试,投资铁路、机场等改善交通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便利条件。这些措施为重庆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赢得了主动和先机。

表1 2015年陕西相关行业资产收益率与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比较 单位:%

1.经济发展全国领先。2015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1404.7亿元,同比增长12.4%。投资平稳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1%,投资结构保持工商产业、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4∶3∶3的结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8.6%;工业投资增长19.8%,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下降近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效益持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保持在20%左右。2015年和2016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分别达到11%、10.6%,位列全国第一。

重庆的发展得益于科学谋划,提前转型。近年来,重庆积极开展产业转型,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换发展动力,培育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重庆结合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展了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稳定住房成本,提升了重庆与北上广深等地争夺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同时,重庆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取消63项、下放670项市级行政权力,转变政府职能,支持发展中介服务业,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效果明显。

2.财政发展保持良好势头。2015年,重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55.1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税收收入1450.9亿元,增长13.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93.8亿元,同比增长14.8%,文体与传媒、医疗卫生与计生、教育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8.6%、27.8%和13.9%。

3.产业发展定位清晰。重庆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已基本形成以终端制造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国内最大汽车产业集群,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物联网、页岩气、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上加大投资和布局。2015年,重庆在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符合消费升级要求的高端智能高技术产业也保持了较快增长。

从主要行业看,2015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39个行业大类中36个保持了增长,占92.3%。服务贸易也快速发展,重庆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和跨境交易结算,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2015年度前三季度,重庆在总体贸易下降的情况下,一般贸易实现了43%的增速,逐渐降低了对加工贸易的依赖度。

4.企业发展呈现良性循环态势。2015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9.7%,股份制企业增长12.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8%。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9%,制造业增长11.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2%。从企业效益看,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8466.2亿元,增长10.5%,实现利润总额1150.5亿元,增长18.7%。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39个行业大类中,37个行业实现盈利,30个行业同比增长。汽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四个行业对全市利润增长贡献度较高,四个行业合计实现利润625.6亿元,占全市利润的54.4%,拉动全市利润增长12.8个百分点。其中,汽车行业对利润总额增速贡献达35.9%,拉动利润增长7.1个百分点,是全市利润保持高位增长的主要动力。

5.积极举措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庆在产业发展中,一方面通过升级支柱产业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通过压缩过剩产能积极稳妥去除无效供给。

重庆在增加有效供给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动“6+1”支柱产业提档升级。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等在全产业链集成运用。二是加快培育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市场提供更多高技术产品。三是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以生产需求和转型升级为导向,推动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通过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打造新增长点。四是精心打造“双创”平台。

去除无效供给方面,“十二五”以来,重庆淘汰落后产能铁合金、铅冶炼、水泥、平板玻璃、造纸、印染、焦炭、小火电等方面的产能,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一是加大化解过剩产能力度。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消除“空壳公司”,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加大国企改革力度,重组整合一批国有企业,推动国有资本、非国有资本“双向”混合。二是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进化工产业、垃圾焚烧发电、单轨交通产业、水电战略设备EPC总承包等走向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

(四)上市公司财务情况比较分析

对宁、陕、渝及西部地区相关上市公司财务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把握三省份企业运行及成本情况。

1.宁夏上市公司情况及成本分析。截至2015年年底,宁夏有上市公司12家,大部分属于制造业。其中,仅有两家在2000年以后上市,2010年后没有新上市公司。从表2看出,过去三年其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比重较高,净资产收益率基本为负,资产负债率相对保持稳定。上市公司的情况透露出宁夏企业发展实力不强,净资产收益率与银行贷款利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银行惜贷、企业融资难符合市场经济的交易特点。此外,宁夏煤炭集团对当地财政、就业影响较大,是上市公司神华集团的控股企业,没有反映在表2中。

2.陕西上市公司情况及成本分析。截至2015年年底,陕西上市公司共有43家,其中10家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大部分上市公司属于制造业,2014年有两家新的上市公司,2015年有1家新上市公司。从上市时间看陕西比宁夏情况好很多。从表3可以看出,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净利润率不高,近三年净利润均值和中值也呈下降趋势。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和中值都为正,说明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但都低于银行贷款利率,资产负债率低于50%,负债情况相对较好。

表2 2013-2015年宁夏上市公司各项财务指标情况 单位:%

表3 2013-2015年陕西上市公司各项财务指标情况

3.重庆上市公司情况及成本分析。截至2015年年底,重庆上市公司共有43家,其中2014年、2015年上市各三家。全部上市公司中,2015年度8家亏损,重庆钢铁亏损额较大,长安汽车的盈利较高。从营业成本占收入的比例看,其盈利能力也一般,资产负债率50%左右,净资产收益率相对不错,企业良好的盈利能力将有助于企业获得投资方的青睐。与宁夏和陕西两地不同,重庆上市公司近三年平均利润呈上升趋势,净利润率也相对更好。

表4 2013-2015年重庆上市公司各项财务指标情况

总之,宁夏、陕西和重庆虽然同属西部地区,但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却各有不同。在此次经济下行周期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时间、承受的压力各有不同。重庆因为经济调整的时间较早、支柱产业为汽车业和电子信息业,借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利用本地相对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承接了不少西移的产业。陕西和宁夏两地对能源化工产业的依赖因为能源价格的下降而承受重压。

4.西部12省份全部上市公司情况及成本分析。截至2015年12月31日,西部12省份共有353家上市公司,占全部2874家上市公司的12.28%,数量相对较少,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的情况比较相符。西部上市公司2013-2015年间各项财务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见表5),盈利能力不理想,净资产收益率下降尤其明显,与银行贷款利率、权益资本要求的收益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上市公司相对来说,融资渠道相对丰富,因此资产负债率看起来还可以。调研的三省份与西部地区整体比较,发现重庆、陕西的上市公司高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宁夏则低于平均水平。

表5 西部12省份全部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单位:%

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全面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指标和中值指标(见表6),盈利能力弱于全国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西部地区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能力的确相对较弱。

表6 全国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单位:%

5.上市公司盈利比较分析。一是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与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是一致的。相比全国,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盈利水平(2013-2015年分别为0.07%、-0.05%、0.1%)低于全国上市公司盈利水平(2013-2015年分别为13.36%、7.78%、8.19%),这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情况是匹配的;调研三省份,也是重庆上市公司盈利最好(2013-2015年分别为5%、8%、7%),陕西次之(2013-2015年分别为7.35%、4.35%、2.5%),宁夏上市公司盈利则日益呈现负增长并且逐年加重(2013-2015年分别为1.64%、-1.54%、-6.95%),这与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的进展是匹配的。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和上市公司发展的根本出路。调研地区看,重庆得益于产业转型升级早,工作就主动,而且上市公司能够抵御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国内经济下滑的压力,盈利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13-2015年分别为5%、8%、7%;而受诸多因素制约产业转型缓慢的宁夏,上市公司盈利逐年下滑,2013-2015年分别为1.64%、-1.54%、-6.95%,即使政府提供“保姆”式服务,也难改不利趋势。所以,战略上谋划经济结构转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和上市公司业绩改善的根本。

二、突出问题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需要打出“组合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企业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成本,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西部三省份在降成本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与全国整体情况大体相同。但由于政府管理水平、改革进度、产业结构和布局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省市、不同行业的企业在降成本方面的诉求存在明显不同,侧重点也不一而足。

(一)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深层次顽疾仍有待解决

制度性交易成本是由体制机制问题而造成的经济、时间和机会等各种成本。这些成本是企业自身努力无法降低的,只有依靠政府深化改革,调整制度和政策,才有可能为企业减负。随着一系列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的实施,调研三省份制度性交易成本都有所下降,但制度性交易成本仍然偏高。突出问题有:

1.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路难通,减负政策落地难。一是政策文件缺少实施细则和具体措施,基层难以落实。宁夏贺兰县反映,上级出台的政策文件很好,但缺少实施细则和具体措施,基层政府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具体实施问题,政策具体落地难。二是上面政策和下面落实有时是“两张皮”,一些简政放权举措卡壳在“最后一公里”。企业拿着红头文件找不到“庙门”,给其增加了不少成本。审批权下放,但审批事项往往没有减少,基层办事人员少,办理能力有限甚至缺乏,部分权力下放后“接不住”或“不想接”,有时导致好政策成了“空头支票”。三是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后,由于各部门之间衔接不够,企业无所适从。例如,陕西一家企业(乐事)反映,对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的认定事项,发改委发文明确不再审批,改为备案制,但国税局还没有接到文,企业没法办理。

2.审批松绑流于表面,企业成本实际上并未降低。近年来,行政服务大厅在各地兴起,目的是让企业办事少跑腿,更快捷。不过,现实中一些服务大厅只是一个领表格的地方,真正办事还得去各个委、办、局盖章。本是提高效率的一些网上申报,企业要面临更长的审批时间,时间成本增加。例如,某地工商年检等某些事项以前要准备好材料到工商局现场办理,现在网上申请就可以了,看起来省事了,但以前跑一跑一周之内就能办完的事现在可能要30天才能批下来。每年企业有几十项这类审批年检,审批松绑表面上看似乎带来了便利,但实际上企业成本并没有降低。

3.各类中介服务名目繁多,收费偏高。审批事项下放后,很多前置性的审批或许可需要做安全、质检、土地、规划、环境、消防、能耗、职业卫生等方面的评估检测。随着简政放权步伐的加快,以前这些评估评价往往由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承担,现在多数交给了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认证、检测,采用市场化的定价模式,但企业评估检测的负担并未减轻。前置性审批或许可等需要通过第三方评估检测,但部门各行其是,分别规定本部门认可的中介机构,导致企业承受重复评估、认证和检测,增加了企业成本,耗时耗力。例如,陕汽集团反映,企业车辆、设备需要接受环保部门、交通部门、工信部门以及质检部门检测,一些部门间检测内容重复或类似,对企业成本影响很大。企业每年在公告检测、油耗检测、3C认证、环保检测等方面的花费约1000万元左右。有的评价必须分几步进行,拉长了评价时间,也导致企业重复花钱。例如,一个项目开工前,按照规定需要进行建设投资项目安全、环保、职业卫生三项评价,需要做9次评估。企业必须安排专人跟踪,即使都合格,前后也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

另据陕西银监会统计,小微企业的抵质押贷款和担保公司担保贷款需要向政府部门及中介机构缴纳五、六项费用。主要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报表审计费3000-5000元;评估公司收取的抵押物评估费,约占贷款金额的4.3‰;登记机关收取的抵押登记费80元、550元不等,一些县级登记机关收费则更高;融资性担保公司收取的担保费,占贷款金额的2%-3%;公证机关收取的贷款合同公证费500-2000元;财产保险公司收取的抵押物保险费,约占贷款金额的0.4‰。此外,收费、拉长审批时间、占用企业资金等,都将增加企业负担。

4.部分税费征管不从实际出发,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多家企业反映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标准偏高。根据国家规定,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在职职工总数的1.5%,凡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该比例的企业,需按其差额人数全额征收保障金。有的企业在当地很难找到那么多有劳动能力、符合岗位要求的残疾人,因此要支付更高的残疾人保障成本。

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违反预算法实施收税指标管理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措施降低企业税负,特别是“营改增”试点的全面实施,实实在在减轻了企业负担。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税收并非按企业实际经营状况收缴,而是由税务部门年初定指标,分配到各个企业的现象。一些地方迫于增收压力,加大了对非税收入的收缴力度,耕地占用费、租赁费等原来已不收的税费,现在又开始收缴,加大了企业的非税收入负担。

5.企业隐性成本高。如城市建设规划调整等原因导致小企业被迫搬迁,带来搬迁投入增加,重新调试设备和评估认证的成本增加,以及土地使用税等税费增加。工业企业的仪器设备设计检测、化验、计量等需要不定期年检,检验费高、弹性大,有时不得不与“红顶机构”如质检研究院等类似的机构签订年度服务合同。一些中小企业不得不安排维护政商关系的支出。一些企业每年用于维护政商关系的支出,即非营业性开支,往往占到销售收入的1.2%~1.5%。中央八项规定执行后,政府官员去企业“吃拿”现象基本消失了,但“卡要”现象并没有杜绝。一些事项的审批减少了,但等候审批的时间延长了,有的甚至要等半年多才能批下来,为缩短审批时间,企业不得不找人去“疏通”。法律法规中罚款额度弹性较大,执法人员的裁量权较大,执法尺度与关系亲疏程度相关,也为有关部门“卡要”提供了机会。此外,公益性赞助等隐性支出造成企业支出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陕煤集团人员提到,煤炭企业为了有一个好的生产环境,协调与政府关系,企业承担的不确定性公益性赞助较多,加大了企业成本控制的不确定性。

(二)中小微企业税费成本偏高,部分税制设计有待完善

税费成本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小微企业税费成本偏高,税收政策有待完善。

1.中小微企业税费成本偏高。三省份的中小微企业行业分布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宁夏的中小微企业多集中于农产品初加工(如枸杞);陕西新兴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受产业引导基金、“1+3+N”、《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机制实施方案》等扶持政策的推动,重庆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中小微企业税负偏高的问题在宁夏、陕西反映突出。如陕西中小企业局2015年对全省中小微企业税费负担情况的专题调研显示,小微企业税费负担显著高于大型企业,新设立企业享受优惠政策面较窄。

2.部分税制设计有待完善。调研显示,我国现行税收政策的设计和征管确实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环节。如西安某企业反映的集团公司内部印花税重复征收的问题以及现有“营改增”政策中增值税税率档次过多等问题,需要研究加以完善。

(三)人工成本快速增长,成本负担加重明显

1.人员工资增长增加企业成本。近几年工资快速增长,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快速增长。咸阳纺织反映,2010年原材料与人工之比为2∶1,到2015年原材料与人工之比为1:1,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比重快速大幅提高。

2.社会保险费率偏高,负担随工资增长而加重。按照法定缴费率,社会保险中养老(个人8%+企业20%)、医疗(个人2%+企业6%)、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险费率达到工资的40%,如果考虑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费率达到工资的50%,相比国外,费率是偏高的。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险费率偏高,它与工资联动,社会保险费也会与工资同步增长,近几年增长比较快,成为企业人工成本的重要部分。如陕汽的人工成本,2013年单车人工2.4万元,2015年单车人工增加到4万元,其中社保是重要部分。

3.部分企业承担办社会职能,变相增加企业用工负担。如陕煤集团,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用人多,按照国家规定交纳五险一金负担就比较重,但同时还要承担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主要是医院、幼儿园、技校和其他服务部门等难以移交地方政府,由企业代管,目前社区的日常费用均由企业承担。破产企业的离退休、养老、工伤残、抚恤等人员也由企业代管。

4.部分企业人员流动增加培训费用而加剧用工负担。一些企业反映,由于工作条件、市场环境及薪酬等因素,企业员工流动性强,培育好的技术熟练的工人流动后,还需要培育新工人,导致用工成本间接上升,增加了企业负担。

(四)融资成本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西部地区的区域融资状况深受产业布局的制约,企业在融资领域,包括信用环境、利息成本、非利息成本、融资渠道、汇兑损益等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产能过剩行业集中的区域,面临的融资问题更突出。反映融资成本高或融资困难的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中小企业;二是煤炭、钢铁、重化工、水泥等产能过剩或高耗能行业;三是轻纺、食品等制造业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对于拥有核心技术、产品有销路的企业而言,因经营状况良好,自身资金周转和外部融资渠道都较为通畅,较少反映融资成本问题,即使存在问题,也属于季节性或暂时性的资金短缺。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范围内都较为普遍的问题,经济周期不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的根本原因,当然,经济下行时期,中小企业更容易受到影响,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较经济繁荣期会更为突出。而产能过剩行业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则受到经济周期性因素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冲击,在经济下行期,这两类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恶化,亏损严重,出于审慎因素考虑,金融体系普遍收缩对这两类企业的信贷投放或股权投资,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环境和融资条件进一步恶化,出现转贷难、续贷难、融资成本高企等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进一步恶化企业经营状况,使其发展陷入僵局。分区域看,宁夏和陕西企业反映融资成本的情况多;重庆产业结构调整起步早,重点发展战略新兴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产业升级换代较为顺利,同时善于通过创新型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因此,企业反映融资领域的问题相对较少。

2.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信用环境恶化。经济下行期一些企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资金回收难,要账难,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运行压力;少数企业营业收入下降应收账款依然在增加,造成企业资金十分紧张,而且上下游企业相互拖累,三角债局面凸显。例如,2016年一季度末,中电投宁夏能源铝业应收账款13.53亿元,同比增长46%;宁夏担保应收账款7.5亿元,同比增长27.5%;宁夏电投应收账款3.18亿元,同比增长11.3%。陕西也反映重点监测企业的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增长较快,这种回款和销售的双重困难影响着企业经营资金周转,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不仅商业信用环境恶化,据银行等金融机构反映,一些企业逃废债务的倾向明显,还款意愿下降,不良贷款率攀升,银行信用环境也在恶化。

3.低利率时期并未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企业债务负担重。2014年以来,我国已六次下调贷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6%降至4.35%,2016年3月,全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30%。企业反映西部企业贷款利率,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调查,陕西中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8.64%,加上登记、评估、公证、担保等费用,企业融资成本高达10%以上,民间借款融资成本为16.07%,有的地方甚至达到24%以上。2015年全国企业贷款实际利率为9.95%,宁夏企业贷款实际利率为11.05%,宁夏企业贷款所承受的实际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商业银行贷款融资受限而绕道非正规金融机构导致融资成本大大增加。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总行的考核体系和风险容忍度并没有改变,风险偏好趋于收紧,信贷业务更为审慎,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企业达不到银行的信贷投放标准,面对陷入经营困境和急需资金投入的企业,商业银行在保全贷款本金的冲动下,快速抽贷或不再续贷,加剧了企业的倒闭。而一些企业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转向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机构,通过高息贷款解决燃眉之急,这大大增加了企业财务成本。

陕西国有企业总资产报酬率高于2015年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4.35%)的企业有637户,仅占国有企业总户数的16.6%;全省国有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含少数股东权益)为1.11%,低于2015年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1.5%)。净资产收益率高于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的企业有1611户,仅占国有企业总户数的42.1%。低盈利水平使得企业利息成本相对更加沉重。

企业融资结构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财务费用沉重,企业经营效益下降又使得自我积累和补充资本金能力下降,证券市场低迷、上市融资成本较高、辅导审批流程过长等原因使得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比较困难。例如,2015年底,陕西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71.37%,资产负债率在80%以上的企业占国有企业总户数的42.3%,已经资不抵债、负债率高于100%的国有企业占比20.2%。不仅存量资金状况如此,流量状况更是堪忧,筹资活动现金流入中权益性融资比例过低,仅占7.6%,借款占比高达76.5%,筹资活动现金流出中绝大多数用于偿还利息,占82.4%以上。偿还债务和利息的付现额占取得借款资金的80%以上,全省国有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仅为13.14亿元,而偿还债务的支出高达4258.91亿元,企业处于不断借新还旧的循环中,无力通过投资、经营活动偿还债务,维持运转。

4.中小企业非利息成本繁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短板。中小微企业很少获得信用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相应的抵押费用和担保费也较为可观,对一些中小企业或者风险较大项目,如果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公司担保,这部分增信费用可能高达7-8%。陕西有关企业反映,小微企业承担的抵质押贷款收费平均占贷款本金的1.1%,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收费平均占贷款本金的2.6%。除了担保费、抵押物评估费、抵押物登记费,还有财务顾问费、咨询费、资产评估费、审计费、公证费、工商查询费、保险费、通道费等。此外,还可能存在其他隐含的费用成本,如银行要求融资企业存款、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工资开户等。这些种类繁杂的非利息成本累加起来,使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总成本接近20%。

小微企业承担的融资费用主要由“银行收费”和“政府部门及中介机构收费”构成。银行收费中经过收费专项整治工作,财务顾问费和融资咨询费等收费大幅度减少。但是,多数银行仍违反银监会“七不准”规定,将本应自身承担的贷款业务中产生的抵押品评估费转嫁给小微企业。同时,中小银行普遍存在以贷引存的作法,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隐性成本,一些银行从业人员“吃拿卡要”也直接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除此以外,企业需要向政府部门及中介机构缴纳一些费用,主要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报表审计费;评估公司收取的抵押物评估费;登记机关收取的抵押登记费;融资性担保公司收取的担保费;公证机关收取的贷款合同公证费;财产保险公司收取的抵押物保险费等,这部分费用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担保费较高,一般占贷款金额的2-3%,一些担保机构除正常收取担保费外,还要按小微企业贷款金额的5%缴纳保证金,或提供充分的反担保,变相增加了融资成本。

5.金融体系不能有效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一些高端制造业、农业科技企业等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问题,如缺乏长期资金,短贷长投,导致融资成本高企;银行信贷的种类和服务效率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的需求等等,我国金融体系对西部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服务水平仍亟需提高。

例如,宁夏共享铸钢定位于生产高端、大型铸造产品,50%产品出口国外,企业在数字化管理、智能化铸造、绿色铸造等方面需要大量的长期资金投入。但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在期限上不能有效满足,缺乏相应的投贷联动产品或中长期信贷产品;同时,该公司还反映国内普遍存在回款拖期,商业承兑银行不给贴现,导致占用资金、增加成本,抵押贷款利率需要上浮30%,贴现贷款利率需要上浮50%,企业支付的利息成本较高。

再如,沃福百瑞是宁夏从事枸杞种植、开发研究,生产销售的专业化高科技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企业在农副产品种植收购方面存在临时性资金短缺,希望政府部门协助建立企业短期需求流动资金平台,简化手续,切实解决企业在枸杞收购期间的融资难题。

6.金融体系服务企业严重不足,约束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随着西部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西部企业实施全球化的经营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配置资源,或是原料进口,或是产品出口,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国际化运营能力显著提升。目前,我国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增强汇率双向浮动弹性。面对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的提升,企业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必然具有规避汇率风险波动的诉求。从全国来看,远期、外汇掉期、货币掉期和外汇期权等外汇市场交易活动都较为活跃,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衍生金融产品规避汇率风险。但是,在所调研的西部企业中,几乎没有企业开展衍生金融交易规避汇率风险,有些出口企业是一方面有出口收汇,另一方面采用内保外贷的方式开展外汇借款,以此来对冲部分汇率风险,企业普遍反映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缺乏合适的金融产品,与银行对汇率水平的判断存在分歧。可见,西部地区金融体系在服务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方面尚处于起步初期,存在较大的业务拓展空间。

(五)垄断与体制改革滞后导致西部企业用能成本居高不下

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的运营成本中,用能成本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用电支出又是总成本的重要部分。例如,华天科技(西安)有限公司2015年燃料电力费占全年运营成本比为6.92%。咸阳纺织集团公司成本构成中燃料和动力占比16%。调研企业反映用电成本问题突出。

在降成本措施中,降低用电成本包括降低电价和收费标准以及扩大直购电试点和加快输配电价改革等措施。其中尤以大用户直供电措施最为明显。大用户直供电政策,让用电企业以略高于上网标杆电价、低于自行发电成本的价格,与发电企业直接见面交易,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自行发电的成本,还可以减少自行发电带来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对于发电企业来说,与大用户开展直购电合作,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管理的优势,突破电量计划的影响,而且可以挖掘存量产能,提高经济效益。目前试点中的直供电政策深受企业欢迎,但是受电网企业独家垄断买卖电力格局、利益藩篱难以突破的影响,目前这一政策在多数省份还仅仅处于试点阶段,试点企业额度非常有限,试点之外更多的企业还无法享受这一政策带来的优惠。

(六)西部企业物流成本昂贵

两头在外、公路为主、物流现代化水平不高导致西部企业物流成本昂贵。

1.产业结构布局导致其物流成本较高。西部省份企业加工的原材料和产成品需要从外部运入或者运出。例如西部煤炭资源丰富,生产出的煤炭提供给东部、中部省份使用,产生了高额的运输成本。华天科技提到,投入生产的原材料本地区不能供应,需要从外部取得,生产出的产成品出口,将发生运输费。即因为西部三省份的产业布局问题,导致企业需发生供应物流成本和销售物流成本。从物流功能成本项目看,将发生运输成本、库存成本、装卸搬运成本等。

2.运输方式导致的成本上升。一般说来,水路运输成本较低,铁路次之,公路最高,大规模运输其成本要低于小额、多批量的运输。陕煤集团提到,公司的煤炭产品,铁道运输占比不到半数,铁道运费连年升高,公路运输受高速收费标准限制,运输半径相对有限。从关中运至华南的煤炭产品,产品价款中四分之三为运费。宁夏企业反映,企业货物的运输主要依赖公路,成本较高。

3.流通环节多,增加物流成本。我国许多商品基本都采取分销的方式从生产领域输送到消费领域,即通过制造商、一级分销商、二级分销商、三级分销商的流通链条,实现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每增加一个流通环节,都将发生货物的搬运装卸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物流管理成本、包装成本,还有潜在发生货物报废、损耗成本,回程的空载损失等。

4.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物流成本增加。现代化流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物流仓储中心规划不合理,标准化物流设施、设备投入不到位,这些因素将导致货物从生产方到达消费地需要发生更多的搬运次数,推升物流成本。陕西商贸厅提到,商贸流通行业标准化水平低。一些商贸流通行业标准涵盖面窄,基础类、通用类标准少,制约了商贸流通技术进步及其效能的提升。以标准化托盘应用为例,统一采用标准化托盘有利于促进物流系统整合,提高供应商效率,为社会物流成本总体下降提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托盘标准化率约为23%,远低于流通业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为95%,美国为55%,托盘标准化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自己的成本。

5.物流信息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影响物流成本。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和货物的进出不平衡导致的货物流通不平衡、空载率较高,提高了总体运输成本。例如宁夏自治区提到:宁夏工业发展特点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行业为主,大宗煤炭、煤化工产品需要外运;而运入的货物多以工业消费品、工业原材料为主,造成货物流量以“出多进少”为主,双向流通不平衡。目前,进、出宁夏的货运量比例大约为7∶3,铁路、公路的货运空载率高达40%,造成了运力的极大浪费。重庆的渝新欧铁路也存在物流双向不平衡、周边省份重复建设类似运输通道导致的运输能力利用不足的问题。物流管理水平的发展程度和管理水平不高导致物流企业成本居高不下。调研中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被调研的企业基本没有提及企业生产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回收物流成本和废弃物流成本等环节引起的物流成本问题,但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企业,尤其是居于生产供应链中心的企业,是可以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工厂和仓库选址、物流标准制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物流模式优化等方式提升物流活动的效率。重庆在介绍其产业布局时提到,引入核心企业、能够促进推动其配套企业到重庆落户,这样既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客观上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三、降成本措施与评价

降成本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积极行动采取了一些措施。有的谋划长远,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控制过剩产能,以土地供应调控房价为生产、生活创造低成本环境,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积极主动;有的地方则受资源环境约束,结构转型升级决心不够大,虽工作有些被动但战术上也不折不扣地全力落实中央部署的相关降成本政策,不乏亮点。

(一)着眼战略层面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经济整体质量

重庆最为典型,其10年前就从战略上重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如钢铁产能,十年前是600万吨,现在国家钢铁产能翻了10倍,重庆依然是600万吨,去产能和降成本压力都不大;同时通过调节土地供应量,有效地控制重庆房价,不仅直接降低了工商企业房产资源成本,也间接降低了劳动力的生活成本,从而降低了劳动力工资成本;同时,不断引入战略性产业,如笔记本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业态,提升经济质量。

(二)着眼战术因地制宜降成本的具体措施和做法

各地企业降成本,包括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生产要素成本、人工成本、融资成本等,各地根据地域特点,各有侧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企业降成本。

1.多措并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西部三省份都积极采取了相应措施,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建立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清理社会组织承担的审批、收费事项。坚持“减负”、“解难”、“放活”原则,用改革的方法为实体经济减负担、降成本。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简化企业开设程序,降低“商事”成本。重庆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化商事改革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全面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等改革举措,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动力;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大力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建立联席会议和通报制度、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网上行政审批改革,在市政府政务网建立网上行政审批系统。2015年10月1日改革实施以来,已发放“一照一码”营业执照18.1万份;全市45个登记窗口企业设立登记当日办结率达69.01%,三个工作日办结率达100%。二是以企业和公众满意度为导向,提升服务效能,降低企业“办事”成本。重庆依托微型企业发展网、微型企业创业平台(微企助)实现全程网上审批、全程网上阳光公示,微型企业创业者通过互联网进行申请事项的网上申报和相关材料的上传送审,待材料审核通过后,到大厅一次性提交资料存档即可,实现了审批事项的一次性网上办结。通过互联网累计为小微企业提供注册咨询、打印营业执照、创业补助、创业培训、后续补助、创业券申请、创业导师咨询等十余项服务,实现扶持管理的全程信息化,减少行政管理成本,提升公众满意度。宁夏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力促经济稳定增长,在某些产业方面成立专门的部门,如为促进葡萄酒产业发展专门成立葡萄酒局等。三是公开透明,依法行政,消除非规范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清理、简化、整合本地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更新后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目录清单向社会公布。加强对民营经济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健全追责机制,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予以责任追究,对故意刁难、妨碍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处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分类精准放权”,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应用平台,推动信用信息共享交换与应用。四是规范审批性中介服务性收费,消除依附行政权利形成的服务成本。经营服务性项目放开市场准入,交由企业和社会机构双方按市场规则自主协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指定社会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对民营企业为主,政府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给予资金支持的项目,凡项目业主依法能够自行建设、生产或提供的部分,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不进行招标,有关部门不得强行要求招标。五是完善制度设计,促进政府部门人员合规作为,有效降低小微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小微企业补助审核、监管的制度设计,对创业补助、后续补助等审核工作程序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刚性要求;邀请财政、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资金评审;资金评审公式系数化杜绝自由裁量权;评审后进行双随机抽查等,将基层工商部门从直接审核发放财政补助的管理者,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督创业券使用的监督者,切实提高了政策扶持效率,保障了财政资金安全。审核管理全程阳光公开,实现扶持政策信息数据的归集共享,信息互联互通。注重绩效评价。依托大数据实现企业发展的静态分析和全程动态监测,对僵尸企业、空壳公司、经营异常企业、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进行网上数据预警,对违法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确保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精准帮扶,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加强小微企业政策的落实督查,改善发展环境,包括加大政策宣传、加强检查监督以及成立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非公企业维权投诉办公室,开设了维权投诉窗口,开展了维权投诉工作。

2.落实税收优惠和规范行政事业收费,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一是推进结构性减税和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设出口退税“基金池”降低退税周期长的企业的占款成本。重庆建立手机基地出口退税基金池。创新专项资金使用方式,针对手机企业产品出口退税时间长,占用资金量大的实际情况,2016年初,重庆发改委与南岸区政府共同出资1亿元(放大10倍)建立了手机基地出口退税资金池,支持手机企业加大产品出口,缓解了南岸区手机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占用资金压力。二是清理交易环节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企业经营性成本。全面清理涉企收费,对国家明文规定且有收费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按国家规定的下限执行。取消、停征一批基金及收费项目。重庆等地公布了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措施目录清单。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取得良好成效。到2016年3月末,累计为企业减负119.2亿元。2012年以来,陕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出台6项政策措施,共取消涉企收费89项,平均每年为企业节约支出2.51亿元人民币。目前,陕西正在组织相关部门对省级行政许可中介服务进行清理。建立企业减负目录清单,清单以外收费企业有权拒缴。三是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确保政策落到实处。逐步建立企业调查举报机制,公布减轻企业负担举报电话和邮箱。重庆、宁夏对投诉举报的相关程序、责任分配、级别设定、机制建立均有明确的规定,问题投诉及处理过程较为规范,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

3.降低用电、用水、用气及人工等要素成本。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陕西、重庆普遍推进直供电制度(额度受入网限制),例如,2015年陕西协助供需双方达成直供电交易电量31.15亿千瓦时,仅直供电可为企业降负1.5亿元(按每度电降负5分钱)。对榆林电网实施了煤电价格联动,大工业用电价格每千瓦时降低2.75分,一般工商业用电每千瓦时降低5.17分。重庆大渡口区指导帮助企业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为国际复合争取到工业用电大户用电增量奖励资金33.2万元,促成本区工业企业天然气价格普降0.7元/立方米,并为国际复合争取一企一策政策,天然气价格再降0.15元/立方米。宁夏贺兰县除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电力市场化改革,还加大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对燃气企业的燃气成本及价格监控机制,合理控制企业用气成本。

控薪降费与稳定用工队伍并举,降低企业人工成本。一是建立工资总额与绩效挂钩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重庆国资委为了促进降成本规定企业工资总额与绩效挂钩,要求去产能行业营收下降的企业工资总额不能增加。宁夏和陕西困难企业采取降薪措施,一线工资难以降低,就加大力度降低管理层薪酬,实现降低工资总额的目的,以降低人工成本。二是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之前地方就不同程度降低了费率,国家层面,新政策出台后,各地全面落实人社部和财政部发文将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三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帮助企业解决用工、招工等困难问题,配套措施稳定企业用工(重庆廉租房措施)。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成立市及区县微型企业协会43个,建立文化创意、代账、会展等分会,向微型企业提供会展、免费咨询、代账、融资、法律援助等服务。建立经营培训体系。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聘请知名学者、专家、企业家担任微型企业创业导师,提升了微型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公租房稳定用工。重庆政府建设公租房,不设门槛,用于保障用工稳定,从而节约了企业的用工培训成本。有效控制房价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为降低人工成本创造良好环境。调研中发现,重庆通过有效控制土地供给,有效控制了房地产价格,降低了生活成本,从而为吸引人才,稳定用工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降低物流成本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物流成本是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部分,2015年全国企业的物流费用占到GDP的16%,可见物流成本给企业带来的负担。调研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物流成本负担问题,各地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一是鼓励核心服务的配套企业本地落户减少物流费用。西部地区普遍存在两头在外的企业生产模式,这样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就比较高。重庆优化物流布局、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完善物流仓储配送网络体系、提升信息化水平等,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二是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工业企业特别是超大件产品运输的成本。在宁夏和陕西都面临的情况,本地企业生产的超大件产品,交通运输成本非常高,如金风科技的超大件产品设备运输成本最高的达到产品成本的2/3,针对这些情况,宁夏、陕西在辖区范围内对这些企业产品的运输成本给予减半征收或运输费返还等政策,有效减轻企业物流成本,但是面对全国的市场,限于辖区内的物流成本优惠政策对于企业降成本的作用还是有限的。

5.综合发挥各种渠道方式作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各地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都积极采取措施,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一是带有救急性质的助贷基金,用于支持企业续贷,化解企业过桥贷款的燃眉之急,大幅降低了企业过桥资金成本;二是带有风险共担性质的拓宽信贷融资的措施,包括风险补偿或贴息、支持担保体系发展两大类型,或通过分担企业的利息成本,或通过分担银行的风险来为企业增加融资机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三是以资金奖励等方式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活动;四是加强管理,规范融资活动中的收费行为;五是为中小企业或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专项基金支持,支持方式包括贴息、担保、奖励、股权投资等方式。

政府部门推行的上述措施有些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有些属于创新型运用财政资金方式的新设政策,这些措施在一定范围内对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都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各省市的具体措施和基本效果见表7。

表7 三省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拓宽融资渠道的主要措施

续表

续表

(三)降成本政策措施效果评价

西部调研地区的降成本措施,有些从长远考虑的,效果就明显,有些政策有短期效果,但有限,同时还需要强化对经济周期、企业经营等问题认真甄别,针对性施策,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1.降成本需要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定位。重庆在战略上行动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决心大,就主动,2015年全国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重庆以11%的GDP增长率位居榜首,而且降成本去产能压力并不大,充分体现了战略布局的优势;而调研其他地方则受制于资源、就业等压力,虽然也面临转型要求,但没有坚定决心,战略上行动不力,战术上也就压力大而且被动,在过剩产能、落后业态上无论怎样加大政策措施力度,总会给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嫌疑,没有形成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恐怕也很难彻底扭转局势,赢得主动。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遵循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来施策。正确树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做不好、做不了的,政府做。调研中发现重庆在结构调整中做得积极主动,而且全部调研地区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要素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等措施,对于改善企业运行环境、降低成本都是积极有效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政府反而大包大揽的问题,如宁夏专门成立葡萄酒局,对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明显高于国内外成本却要执着推进,效果自然不会好。

3.降成本政策要区分经济周期问题还是企业运营问题。是经济周期问题,供给侧改革降成本政策措施确实需要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如果是企业经营的问题,是落后的业态、落后的产能,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如宁夏、陕西的煤炭、钢铁企业,政府再给多少政策,可以维持这些企业的运行或延缓其困难显露,但难以扭转局势,需要转变思维进行转型升级才能解决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4.需要强化企业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如果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没有做好,陷入困境,那么单纯依靠政策的支持,难以改变困难的格局,而且投资主要是为企业盈利,如果不能盈利反而只能依靠政府政策维持运转,那投资的意义就需要大打折扣,如宁夏的煤质油能源投入项目,投产就亏损,越生产越亏损,这种靠政府的降成本措施恐怕难以改观。

5.降成本措施还是有许多积极探索。如重庆的资金优惠政策“资金池”,为了解决企业出口退税时间长的问题,财政出资建立“资金池”,先行支付企业出口退税,等出口退税到位再放回“资金池”,解决企业出口退税占用资金时间长的问题。多地采取的“过桥资金”等帮助企业融资,也具有积极意义。

专栏——重庆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近年来,重庆在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在融资领域,重庆具有特色的作法是成立了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以母基金的方式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支持重庆产业升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评价,2015年,重庆产业引导基金获得“中国最佳政府引导基金”及“中国最佳有限合伙人”荣誉称号,成为政府与市场合作改善企业融资条件的典范。

2014年5月,重庆产业引导基金设立,该基金主要来源于市财政扶持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以及其他政府性资金,重庆市政府从2014年起将连续5年每年筹资25亿元,最终形成超过100亿元的基金蓄水池,基金投向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旅游等六大行业。该基金在管理和运作上最值得借鉴的是,它不仅仅是立足于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它为重庆的产业升级换代和金融现代化提供了文化观念、金融资源、政府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抓住"股权融资"这样一个牛鼻子,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支持重庆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具体而言,以下管理和运作特点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

一是注重观念更新,形成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合力。面对重庆市企业传统习惯于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普遍不熟悉、不了解股权投资的现状,公司主动加强宣传培育,积极整合各方力量,充实项目资源储备,带动区县、园区深度参与,壮大本地机构,支持股权投资行业发展。

二是采用母基金管理方式,为重庆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从专业、产业、本土等不同维度招募基金管理人,同时坚守投资重庆比例这条底线进行谈判,打造的专项基金群覆盖六大产业,关注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各个阶段,在专项子基金的存续期上,原则上为5年,经专项子基金合伙人大会批准可适当延长,总存续期限一般不得超过7年。至于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的投资比例,除了农业和小微企业领域不低于1∶1外,投资其他行业和领域的达到1∶3以上。

三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始终坚持市场化母基金的运作模式,在专项基金中参股不控股,与其他社会资本“同股、同权、同回报、同进退”,专项基金日常管理、投资决策主要由合作基金管理人负责,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围绕重庆着力推动的产业谋划布局,通过项目推荐、派员参加专项基金投委会等机制,引导专项基金明确和优化投资方向,聚焦重庆重点产业,支持薄弱环节。

四是通过母基金和投贷联动二次放大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运行两年来,产业引导基金已参股发起设立专项基金21支,总规模196亿元,其中引导基金认缴出资50亿左右,大概1∶3的杠杆,吸引投资资金146亿左右。产业引导基金还与重庆农商行联合设计开发多款“投贷联动”产品,共同探索“股权+债权”的联合投资模式,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真正打开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五是服务企业,定位于提供增值服务的财务投资者。在处理与企业的关系上,一方面重庆产业引导基金并不是纯粹财务投资者,因为它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为企业和政府之间沟通提供各种便利;同时,要求所投企业必须是守法的纳税户,投资过程中促进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另一方面重庆产业引导基金又是纯粹财务投资者,基金保持知情权,并不干涉企业具体经营,一段时间后即退出。

四、调研思考

西部省份虽发展条件相对滞后,但市场环境的差异影响着发展结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降成本应以优化市场环境为根本导向,同时财政要注重化解结构调整和降成本过程中的公共风险。

(一)创造好的市场环境可以破解西部发展劣势

对于实体经济运营来说,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表现为市场环境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环境决定着企业运行外部环境,左右着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并最终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调研的西部三省份,虽然经济发展都保持向好态势,但发展质量和发展潜力有较大差异。2015年,重庆GDP同比增长11%,位居全国之首。追根溯源,市场环境对于重庆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两个方面可见一斑:一是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营造了较低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重庆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吸引投资方面,不是简单的给企业优惠,或是一事一议,一企一议,而是减少政府干预,为企业营造透明的、公平竞争的良好营商环境。在调研重庆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公司时发现,投资人普遍反映重庆是一片投资的热土,政府部门服务热情,事项审批快,对企业干预少。二是相对较低且稳定的房价形成了吸引投资和人才的比较优势。重庆市政府多措并举、提前谋划,确保房价稳定,近几年来多地出台限购、限贷等调控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而未出台限购政策的重庆,涨幅却仅为12%。低位稳定的房价使得重庆在吸引人才和投资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形成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环境。

相比之下,有的省份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热情也很迫切,但并非从优化市场环境入手,而是亲自上阵,提供所谓“保姆式”服务,甚至为发展某个产业(实为某项产品)而成立正厅级的产业发展局。初衷虽好,政府部门也很努力,但效果不佳,实际上反映了政府理念的落后。结果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企业经营管得太多,使得各种显性和隐形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难以有效降低,反倒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二)为优化市场环境提供制度供给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优化市场环境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通过合理准确地对政府与市场进行功能定位,营造能够激发市场活力的氛围,才能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运营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优化市场环境应从政府的制度和政策“供给侧”入手,矫正政府的“缺位”与“越位”,同时要相应“补位”和“退位”,政府的作用将不再是无所不管的管理者,政府职能由全能管理转变为有限治理,政府的作用要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

从政府的制度和政策“供给侧”改革优化市场环境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市场发现,即政府该退的要退,要打破传统的计划体制思维,把原本应给市场调节的领域,政府彻底让位于市场。从调研情况来看,尽管简政放权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客观地说,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情,存在放权不到位,转变职能、提高效能有很大空间。因此要通过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政府的职权边界。建立健全涉企行政事项清单制度,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非常重要,例如位于宁夏的如意集团,虽然位于西部,又属传统纺织产业,无论从区位而言,还是从行业而言,似乎没有优势可言。但是,该企业在经济下行期不仅没有遇到产品积压、融资困难等问题,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其关键在于:一是该企业及所属集团公司重视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技术领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如意集团拥有首家国家纺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获得了数百项专利技术和创新成果,综合竞争力居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第1位。二是该企业注重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构建供应链和产业链,旗下企业已遍及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以及山东、重庆、新疆、上海、江苏等地区,为企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二是市场维护,即政府要为市场提供有效平台,保证市场有效运行,包括市场基础设施、信息平台、交易规则、法律框架等内容。例如,调研中集中反映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实际上反映的就是政府在市场维护方面的不足问题。中小企业面临的非利息成本繁杂,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仍存在制度和管理层面的短板,而金融体系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和季节性资金需求,则反映我们政府对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存在问题。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一些高端制造业、农业科技企业等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问题,例如,缺乏长期资金,短贷长投,导致融资成本高企;银行信贷的种类和服务效率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的需求等等。说明我国金融体系对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服务水平仍亟需提高。另外一个例子是,在降成本措施中,降低用电成本包括降低电价和收费标准以及扩大直购电试点和加快输配电价改革等措施。其中尤以大用户直供电措施最为明显。理论上说,大用户直供电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进一步激发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活力,实现发电用电供需双方双赢,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层面的能源节约和减少排放。但受电网企业独家垄断买卖电力格局、利益藩篱难以突破的影响,目前这一政策在多数省份还仅仅处于试点阶段,试点之外更多的企业还无法享受这一政策带来的优惠,这就需要政府对相应的交易规则、法律框架进行调整,从而优化市场环境。

三是市场引导,即政府要加强战略规划和宏观引导。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经营困难凸显成本压力,而结构调整起步早的地方与企业成本问题并不突出,这说明政府战略规划和宏观引导对于优化市场环境、化解实体经济运营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相对于宁夏和陕西来看,虽然同为西部地区省份,重庆企业经营困难和成本问题相对并不突出,这与政府的战略规划和宏观引导有很大关系。重庆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抓早、抓紧、抓准、抓实,经济呈现结构优化、活力增强、质效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15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保持在20%左右。

四是市场培育,即政府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政策措施。市场培育是指在市场发现、市场维护和市场引导的基础上,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实施,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功能。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也要注重创新,发挥实效,这样才有针对性,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例如,重庆建立手机基地出口退税基金池的做法就很有借鉴意义。针对手机企业产品出口增长快,退税时间长,占用资金量大的实际情况,重庆创新专项资金使用方式,重庆发改委与南岸区政府共同出资1亿元(放大10倍)建立了手机基地出口退税资金池,支持手机企业加大产品出口,缓解了南岸区手机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占用资金压力,政府花钱不多,但对于促进企业发展效果明显。

(三)短期降成本措施应为长期制度供给争取时间

在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社保缴费负担重,顺应企业呼声,政府采取了一些阶段性的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例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超过20%的省(区、市),将单位缴费比例降至20%等。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作为降成本的临时性、阶段性短期措施无可厚非,但切忌长期化和常态化。财税政策措施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背景下,政府适度降低税费,以短期代价换取中长期的收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政府与企业共渡难关的积极举措。但税费降低要适度,不能影响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与改善。在贯彻落实好国家税制改革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需要推进涉企收费制度改革,加快“清费立税”工作,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政府性基金,形成完善规范的非税收入体系,保持企业合理的负担水平。

(四)财政要注重化解结构调整降成本过程中的公共风险

降成本涉及结构调整与保持稳定之间的考量,推进结构调整必然带来阵痛,处理不好有可能对保持稳定产生影响。但又不能因为一味的保持稳定而不进行结构调整,因为从长期来看还是必须进行结构调整才有出路。这就需要政府和财政的积极作为,财政要注重化解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公共风险。例如,陕西省“去产能、降成本”使得转岗人员进一步增加,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脱贫人员等劳动力供大于求,稳就业工作压力较大。这就要求,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改革时机、节奏和力度,做好各种预案,防范各类风险。在改革过程中统筹做好就业和援助工作,切实保障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当然,财政化解结构调整和降成本过程中的公共风险也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例如重庆市采取产业引导基金的模式,就是一种好的做法,这种方式不仅仅是立足于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它为重庆的产业升级换代和金融现代化提供了文化观念、金融资源、政府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抓住“股权融资”这样一个牛鼻子,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支持重庆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

五、相关建议

降成本是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前帮助实体经济渡过难关、争取中国经济更好未来的关键所在。通过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长效制度安排和短期政策措施,可以有效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对于西部地区而言,一方面要按照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为企业降成本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健全长期稳定资金渠道,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力度,为企业降成本提供现实支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优先位置,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加快内外联通通道和区域性枢纽建设,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改善西部地区的通行条件。

(一)深化改革,完善治理,形成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长效机制

制度性交易成本受许多来自体制机制、社会法制、部门权责利、文化行为习惯、行政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困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需要按照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治理,形成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减轻企业负担的制度保障。同时,以全面深化改革取代过去碎片化的变革创新。政府以整体政府责任来积极面对民众期盼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不断突破体制机制甚至法制束缚。同时,制度创新还需要注意新制度的适应性,为政府部门的有效作为提供足够的制度支撑,确保基层接得住管得好。同时,通过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地方政府放权,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完善治理,创造让企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良好制度环境。

1.通过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政府的职权边界,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遵循“简约主义”的治理理念,推进市场化、分权化、服务导向的行政审批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取消不必要的行政许可项目和审批手续,取消或下放相同相近事项及关联事项,提升办事效率。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三大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强政策引导,规范政府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活力迸发、规范透明、良性竞争的营商环境,避免政府降成本等举措妨碍市场的公平竞争。

2.以企业和公众满意度为导向,提升政府服务效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形成统一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简政放权,不仅仅要看下放了多少审批事项,取消了多少收费项目,还要看改革后企业申请开办时间压缩多少、项目审批提速多少、群众办事方便多少。因此,应建立衡量政府服务效能的明确的量化指标,让政府服务的企业和公众真正满意。加快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地方政府机构职能体系。同时,加强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推进政务公开,打通“信息孤岛”,使企业和公众了解、监督、评价政府服务,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3.推动政府与社会治理改革,规范中介服务收费。推进政府与社会治理改革,通过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依靠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社会下放权力,还权于民,培养公众的责任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有力地激发社会创造力。深化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改革,全面清理中介服务事项,深入整治“红顶中介”,真正从源头切断中介收费和行政职权的联系。鼓励中介机构发展,建立健全和完善评估、担保等中介服务市场体系。打破部门间的利益壁垒,梳理评估、认证、检测等中介服务,对提供同样或类似的材料,走相似程序的评估、认证、检测等中介服务,实行同类合并,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各个部门都认可的一揽子评估报告,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整顿和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秩序。法定中介服务事项实施目录清单管理,对实行市场定价的涉审中介服务,通过市场竞争促进中介服务收费合理下降;对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中介服务,开展收费成本评估,适当下调收费标准;适当下调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中介服务收费标准。

4.提高部门间、不同层级政府间审批监管的协同性。一是加强部门间协同。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要与司法协执、税收政策、外资准入等领域相应的改革措施配套。二是加强不同层级政府间审批与监管的配套,提高协同性。破除地方保护的利益壁垒,建立地区之间产品互认机制。企业产品经权威机构认证后,应在省内各级机构间、省际间实现互认,避免重复认证,费时费力。

5.完善法制,强化信用管理,建立企业经营的公平氛围。加强保护企业权益法制建设、将保护企业权益纳入法制轨道,加大对侵害企业权益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完善企业举报和反馈机制。强化地方政府信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推动全国范围内的信用信息联接和共享,推动征信体系的相关立法和失信惩处机制,实现从关系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换。

(二)在保障社会所需公共服务的前提下,降低税费实际负担

政府适度降低税费,以短期代价换取中长期的收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政府与企业共渡难关的积极举措,但税费降低要适度,不能影响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与改善。

1.贯彻落实好国家税制改革和税收优惠政策,适当调整部分税费。在宏观税负保持适当水平的前提下,贯彻落实好国家税制改革和税收优惠政策,推进涉企收费制度改革,加快“清费立税”工作,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政府性基金,形成完善规范的非税收入体系,保持企业合理的负担水平。借鉴重庆经验,出台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措施目录清单,切实为企业减负。研究调整集团公司内部印花税重复征收的问题,现有营改增大框架下可否简并增值税税率等等。

2.注重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创新支持方式,帮助企业降低税费成本。可借鉴重庆建立手机基地出口退税基金池的做法,创新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支持手机企业加大产品出口,缓解了南岸区手机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占用资金压力。

3.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建设,优化纳税服务。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建设,并结合信息化管理的需要进行征管流程和机构设置方面的调整;针对纳税人类型和行业产业特点,完善企业纳税人分类管理,加强对自然人的税收征管制度建设,提高对行业产业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大力推广网上办税,积极推行企业涉税事项全域通办,优化办税流程。简并申报缴纳次数,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实行按季缴纳增值税,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按季预缴企业所得税。

(三)多措并举,降低实体经济的人工成本

1.加强企业薪酬管理,健全绩效挂钩机制。企业薪酬工资要与经营业绩挂钩,形成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薪酬工资应该是能上能下,不能只增不减。进一步细化企业薪酬管理措施,在一线员工薪酬难以下降的情况下,加大管理层面人员薪酬的降幅,将薪酬绩效挂钩机制落到实处。

2.切实落实好中央及地方降低社会保险费的政策。调研发现,部分地方在前期已经尝试了一些降低社会保险费的做法,可能与人社部、财政部出台的文件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要保障阶段性降低费率政策切实落实到位。

3.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帮助企业解决用工、招工等困难问题,稳定用工队伍等。这方面可借鉴重庆经验,政府建设公租房,不设门槛,用于保障用工稳定,从而节约企业的用工培训成本。

(四)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1.优化和完善救急与续贷支持措施,促进市场有序出清。针对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各地都建立了助贷基金或续贷周转金等不同形式的救急支持措施,对于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面临的临时性资金困难,需要给予相应的支持,帮助其度过难关;对于产品没有竞争力,财务不可持续,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还是要促进它们的有序退出,救急资金的使用也需要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避免僵尸企业持续占用金融资源,抬升社会平均的融资成本。

2.加强区域和全国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正常运转。良好的信用环境是社会融资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经济下行周期中,需要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妥善处理信用违约和资金拖欠问题。否则,出于避险因素考虑,整个社会的信用供给总量会下降,融资活动所需要的利率风险溢价、交易成本、保证金成本会更高,降低了社会资金的周转效率。具体包括加强区域和全国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提高信用信息的透明度,支持守信,惩戒失信,为中小企业建立系统化的动态信用档案,促进银企之间的有效合作。

3.加强金融服务相关中介的管理和发展,减少垄断性收费,降低非利息成本。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仍是我国信贷融资的主要类型,这两类贷款的业务流程中除涉及银企双方,还涉及有关政府部门、担保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等等,如何使相关的服务环节更为顺畅和高效,尤其是减少垄断性收费和降低担保费用是企业反映的集中问题,为此,一是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开展与收费相关的调查研究,规范管理;二是我国各级担保机构数量众多,但担保实力和业务可持续性都尚显欠缺,促进担保体系的资源整合和规范发展是提高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效率的关键举措之一。

4.以增强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为导向,优化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融资条件。近年来,在支持企业融资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不断优化财政支持方式,创新财政支出方式,从原来的一次性的消耗式投入逐步转变为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放大财政支持的效果,并引入市场化的管理和运作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各地都有一些较为成功的实践,比如母基金模式、专项基金、风险补偿、共建资金池等等,下一步,需要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同时,促进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在这方面的上下联动,形成合作机制,发挥各级财政的合力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有利于产业升级换代,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实体经济领域,促进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融资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激发企业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

5.加快金融现代化建设,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服务创新创业、服务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水平。过去20多年,我国金融体系高速发展,金融业总量规模不断攀高,但是,金融结构优化和金融竞争力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微观层面,从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来看,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长期融资都存在很大的缺口,既有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商业融资体系也不适应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政策性融资体系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资金需求方面还存在短板,金融服务企业国际化经营方面也存在滞后的问题。总体而言,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不仅需要企业技术创新,改善产品供给,更需要加快金融现代化的步伐,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供给。

(五)加快推进能源管理体制及价格改革,降低用能成本

1.加快能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理顺能源上下游企业利益关系。煤炭、发电、电网、各行业用电企业作为能源行业的上下游,在煤炭、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情况下,企业对发挥能源价格传导机制,进一步降低用能成本要求更加迫切。如直供电受到企业普遍欢迎,应进一步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改革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2.推进能源价格改革,放开具备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完善促进节能环保的电价、供热价格等政策,以更大的勇气突破利益藩篱,减少行政审批,真正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

3.建议有关部门真正落实相关政策,扩大大用户直供电试点范围。总结大用户直供电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在保证合理的利益分配和维护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的基础上,严把节能减排环保等准入关口,扩大大用户直供电试点范围,让更多的企业从中受益。

(六)加大对西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1.加大对西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西部企业物流成本的区域特征非常明显,这受制于西部地区不发达的交通基础网络。建议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西部地区铁路、公路建设和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广覆盖的基础网络,加强进出疆、出入藏通道建设,构建西北、西南对外交通走廊,为提升交通物流整体效率提供支撑。

2.优化产业布局,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可借鉴重庆等地的经验,通过优化物流布局,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完善物流仓储配送网络体系、提升信息化水平等,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鼓励为核心企业服务的配套企业在当地落户,通过加强战略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调研组负责人:苏明傅志华

调研组成员:赵福昌石英华李成威孟艳黄燕飞李铭

(责任编辑:李利华)

本刊参考文献格式

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期刊:[序号]作者.文章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

论文集:[序号]作者.论文题名[C].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学位论文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报纸:[序号]作者.文章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发表或更新日期].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

《财政科学》编辑部

F279.2

A

2096-1391(2016)10-0008-27

猜你喜欢
降成本成本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揪出“潜伏”的打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