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思高
(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四川 凉山 615000)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邓思高
(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四川 凉山 615000)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因脑出血需手术治疗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分别予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神经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完全恢复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预后较好,更加安全、可靠,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出血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以及颅内血管畸形均是引起脑出血的常见原因。脑出血病情发展较为迅速,患者临床常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等神经功能损害,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诸多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死于脑出血患者可达到20%以上。临床目前外科治疗依然以手术治疗为主,本研究就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因脑出血需手术治疗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分别予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29例,女17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3±12)岁;基底核出血39例,出血量25~109 ml,平均出血量(67±42)ml,小脑出血4例,出血量15~30 ml,平均出血量(23±7)ml,丘脑出血3例,出血量11~23 ml,平均出血量(17±6)ml。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18例;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55±12)岁;基底核出血38例,出血量24~107 ml,平均出血量(66±40)ml,小脑出血3例,出血量15~32 ml,平均出血量(24±5)ml,丘脑出血5例,出血量10~24 ml,平均出血量(18±5)ml。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本人及家属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观察组予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以头颅CT定位穿刺点,选取合适长度穿刺针,钻破颅骨和硬脑膜后,使用钝圆头针芯,刺入血肿中点,连接引流管,抽出血肿内液化物质,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干净持续引流12~24 h,待血肿抽空后,将20000 U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内,最后放开引流。对照组予以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以头颅CT定位,基底节和丘脑出血患者选取直切口从血肿侧经侧裂部入路,小脑出血患者选取枕鳞钻孔,使用咬骨钳扩大做一侧或两侧枕下部骨窗,切口长度需完全暴露颅骨。开骨窗直径2.5~3.0 cm,需要时选用椎板咬骨钳扩大骨窗。硬脑膜采用“十”字切口,脑穿刺针探查血肿部位,确定后利用窄脑压板针刺入血肿腔,抽出血肿速度需缓慢,并进行冲洗。
1.3 疗效分析 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神经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临床疗效采用ADL分级法,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Ⅵ级,其中彻底恢复日常生活行为能力为Ⅰ级,部分恢复或能够独立生活为Ⅱ级,日常生活需在外力帮助下进行,如扶拐等为Ⅲ级,卧床但意识清楚为Ⅳ级,具有生命指征,但属于植物生存状态为Ⅴ级,死亡为Ⅵ级,总有效率=(Ⅰ级+Ⅱ级+Ⅲ级)×100%;并发症包括再出血、颅内感染、脑疝、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2.1 两组临床疗效、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完全恢复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和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和并发症比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压力增大,高血压疾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中年人群往往忽略积极治疗,继而在运动、情绪激动条件下导致脑出血发生。临床上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常形成大小不等的脑内血肿,有时穿破脑实质形成继发性脑室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1-3]。该病起病急骤,以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另外,由于外部撞击力也可导致颅内出血[4-5]。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清除血肿、解除脑疝、挽救生命和争取神经功能的恢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利用液态正压粉碎血肿,最大程度液化血肿并抽吸碎物,具有最直接、最迅速和最小损伤等明显优势,无盲区、方便引流、避免交叉感染,快速减轻血肿压迫和降低颅内压。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完全恢复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各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综上所述,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预后较好,更加安全、可靠,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1] 章志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6):89-90.
[2] 周志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疗效评析[J].吉林医学,2015,36(12):2547-2548.
[3] 余宇星,罗飚,陈唯实.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3,9(21):41-42.
[4] 崔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0例[J].安徽医学,2011,32(9):1288-1289.
[5]OhSH,LeeJG,NaSJ,etal.Theeffectofinitialserumneuron-specificenolaselevelonclinicaloutcomeinacutecarotidarteryterritoryinfarction[J].YonseiMedJ,2002,43(3) : 357-362.
邓思高(1981—),男,四川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外科工作。
R743.34
B
1004-7115(2016)11-1269-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6.11.025
2016-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