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小华
(绵竹市中医医院病理科,四川 绵竹 618200)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
温小华
(绵竹市中医医院病理科,四川 绵竹 618200)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分析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性,肠道上皮化生以及肠上皮异型增生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阳性预测值。 结果 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胃镜诊断43例,诊断符合率为76.8%,病理检查诊断为45例,诊断符合率为80.4%;胃黏膜厚度变薄、皱襞趋于平坦、血管透明可见、以白相为主等表现对病理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均较低,当三者共同存在时其特异性、敏感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则会相应增加。结论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取胃镜检查,并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发现两者诊断符合率具有一定差异,因此临床上需联合胃镜和病理组织切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检查,以便提高其诊断率。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病理组织切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指胃粘膜上的固有腺体出现以萎缩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炎症疾病[1]。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单纯性萎缩以及萎缩伴有增生,单纯性萎缩在胃镜下可见粘膜红白相间、以白色多见、血管皱襞区域平整或消失,而萎缩伴增生在胃镜下可见粘膜呈现出颗粒状或结节样改变,该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一般与患者年龄、生活习惯、遗传史、胆汁返流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密切相关[2]。WHO已经将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癌症病变的癌前症状,同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会并发肠道上皮化生或瘤变,因此对这类患者予以早期诊断和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提高胃癌疾病生存率较为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住院的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分析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性。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住院治疗的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或疼痛感,餐后较为显著,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如反酸、呕吐、恶心、嗳气以及食欲降低等,持续时间为数天或数月,同时所有患者均排除胃十二指肠溃疡和其他消化道疾病。5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范围在35~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10.3)岁。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检查时予以禁食6~8 h,同时向患者讲解术前检查方法、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注意事项等,尽可能减轻患者紧张和恐惧心理,术前及时了解患者既往和现疾病史,让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胃镜检查前予以患者常规利多卡因口服(10 ml),同时予以润滑以便清除胃内泡沫。
1.2.2 胃镜检查和诊断标准 胃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依据:①胃肠道粘膜皱襞趋于平坦,少数患者可见消失,粘膜呈现出红白相间,以白相多见,胃内血管透明可见;②肠黏膜呈现出结节状或颗粒状。所有病例影像学资料均有固定临床医生检查和阅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参照《2006年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1.2.3 病理组织切片方法和诊断标准 病变组织活检2~5块,采用浓度为10%的中性甲醛进行固定,予以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临床胃内镜医生向病理医生提供病检取材、胃内镜所见内容以及简要疾病史等临床资料,由专门的临床病理医生进行阅片,同时做出病理组织诊断。病理切片诊断标准根据《2006年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进行制定,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其中轻度指胃肠道内慢性炎症细胞数目较少、局限在肠道粘膜浅层、小于粘膜层1/3,中度指胃肠道内慢性炎症细胞数目较多、局限在肠道粘膜浅层、大于粘膜层1/3、小于2/3,重度指胃肠道内慢性炎症细胞数目十分密集、占据所有粘膜层。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患者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1 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和病理检查结果
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胃镜检查诊断为43例,诊断符合率为76.8%。病理诊断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者1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者45例,其中包括肠道上皮异型增生22例、上皮化生23例,病理切片诊断符合率为80.4%。
2.2 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与病理结果间的关系
胃镜下表现如胃肠粘膜变薄,皱襞趋于平坦,以红白相间为主,血管透明可见,粘膜粗糙不平呈现出结节样或颗粒状变化,与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见表1。
表1 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与病理结果间的关系
2.3 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临床表现对病理组织切片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胃镜下表现如胃肠粘膜变薄,皱襞趋于平坦,以红白相间为主,血管透明可见,粘膜粗糙不平呈现出结节样或颗粒状变化与病理组织切片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见表2。
表2 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临床表现对病理组织切片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国内外临床研究人员提出的胃癌患病多阶段模式已被广大学者所认可,即从正常胃部粘膜发展到非萎缩性、萎缩性、肠道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再到胃癌[4]。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并发的肠道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通常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较密切的关系[5]。上皮内瘤病变属于一种动态变化过程,而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变是不可逆的,可进一步发展为胃癌,所以早期发现、检查、诊断和定时随访十分重要[6]。临床研究报道,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机体胃癌常见的一种癌前病变,及时对患者进行干预和治疗有助于降低胃癌的患病率[7]。Gonzalez CA等研究发现,对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平均1.2年的随访,其胃癌年平均患病率约为0.18%,而肠道上皮化生患者其胃癌平均患病率约为1.4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通常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加而增加,这可能与患者机体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机率随着年龄上升而增加有关,而且萎缩以及肠道上皮化生也与年龄增加具有一定关系。
近几年来,随着內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胃镜检查能更加清晰地显示胃肠道环境,在胃镜直视下有助于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率,然而确诊仍然需要对胃黏膜进行病理组织切片检查。由于胃黏膜病理组织切片活检可直接探查到胃肠粘膜下层腺体改变情况,是目前国内外公认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差异对提高临床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为76.8%,该结果与国内文献报道的比例相符合(67.35%~85.45%)。胃镜直视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各种临床表现对病理诊断的敏感性为53.57%,其中胃黏膜厚度变薄、皱襞趋于平坦、血管透明可见、以白相为主等表现对病理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均较低,对比下当胃黏膜厚度变薄、皱襞趋于平坦、血管透明可见、以白相为主共同存在时其特异性、敏感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则会相应增加,这表明三种胃镜下的临床表现共存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确诊率最高,经胃镜检查后可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镜直视下诊断与临床病理结果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其可能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一种慢性的病理性改变,随着疾病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与病理组织变化具有较大差异,如组织学改变一般从点灶状逐渐向斑片状演变,对于同一个活检组织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会同时存在,从而增加鉴别的难度;②通过钳取获得的组织大小、深度、位置和数量等;③病理组织切片期间的各个环节有无规范化以及病理临床医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的了解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因此需要强调由同一临床病理医生参照相同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同时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总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取胃镜检查,并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发现两者诊断符合率具有一定差异,因此临床上需联合胃镜和病理组织切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检查,以便提高其诊断率。
[1] 王蕾,朱薇,陈楚弟,等.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 15(13): 1464-1468.
[2] 王淑华,杜艳茹,万俊华,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6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 17(4): 202-203.
[3] 蒋时红,蔡小平,张文娴,等.胃康舒宁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 17(1): 196-197.
[4] 王健生,李长锋,张宝刚. 1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 15(8): 1373-1374.
[5] 袁索红,周红兵.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5(16): 115-116.
[6] 周思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25): 155-156.
[7] 林根友,谢海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 23(10): 2400-2402.
温小华(1973—),男,四川泸州人,本科,主要从事病理科工作。
R573.3+2
B
1004-7115(2016)11-1264-03
10.3969/j.issn.1004-7115.2016.11.023
2016-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