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研究——基于广西的实证

2016-12-20 07:10杰,叶
关键词:就业结构就业率第二产业

刘 俊 杰,叶 允 最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研究
——基于广西的实证

刘 俊 杰,叶 允 最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新常态背景下,广西快速发展进程中累积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矛盾异常凸显。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成为促进广西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提质增效的重要突破口。采用结构偏离系数衡量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并对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协整性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探寻二者的长期动态关系,研究表明:广西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现严重不协调特征:第一产业滞留过多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但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严重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但就业承载效应显著;第一产业产值与其就业率不存在协整关系;二、三产业产值与其就业率具有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性;结构偏离系数

一、问题的提出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换挡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参见图1),经济发展不再依靠单纯的GDP增长,发展的着力点转向以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以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优化转型路径。[1]在此背景下,广西经济增长速度也放缓了步伐,由2010年14.2%的高速增长下降为2014年的8.05%,但依然高于全国增长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4年实现总产值15 672.9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5.4∶46.8∶37.8,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现状异常突出。所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对广西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

产业结构变动过程是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配置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动,二者的协调发展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就业水平的提高。[3] [4]由图2可看出,1990年以来广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由“一三二”模式逐步转变为“二三一”模式,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快速发展,超过一、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但趋于稳定。与产业结构相比,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解放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步上升。但不难发现,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虽呈下降趋势,2013年为19.02%,但其吸纳的就业率却高达53.13%,说明农村滞留大量剩余劳动力,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2002年以来广西第二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比重达到47.7%,但其就业率却是最低的,2013年仅为19.02%,说明其吸纳劳动力能力严重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2006年以来呈现负增长状态,却吸纳超过30%的就业率。可见,广西快速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矛盾异常突出,成为束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的缰绳。研究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内在作用机制和变动关系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们运用结构偏离系数衡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以定量考察二者的协调性;构建广西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揭示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长期变动关系。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探寻实现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实现广西经济的健康持久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

图1 2000~2014年广西与全国GDP增长率对比

图2 1990~2013年广西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趋势对比

二、研究现状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 ,1940)通过对多个国家的劳动要素流动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认为在经济不发达时期,第一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最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降低;第二产业的就业率与经济发展同步,达到一定程度时趋于稳定;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方向。[5]刘易斯(Lewis,1955)、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72)等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规律,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拉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与经济的长效增长具有双向互动的关系。[6][7]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B. Chenery)和M.赛尔奎因(Sai Erkui,1986)借助多国模型分析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提出了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8]Jiangjuan Shan和Tianqing Miao(2014)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度的演化以及空间格局偏离指数,认为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不协调发展的问题。[9]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问题逐步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如,张本波(2005)通过分析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制度的变迁等因素都会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10]段利民、杜越平(2009)基于我国1985~2007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构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的计量经济模型,并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带动就业结构的变动,二者相互作用并最终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11]王发明、垄荣华(2009)利用完全消耗系数和投入—产出系数考察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路径,认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力量主要来自于第一、第二产业。[12]张文玺(2011)考察了山东省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总体层次低、区域差距大、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等现状,提出了发展第三产业、强化区域合作联动、加强人力资源的层次共享与互通的建议。[13]秦琴、李长春(2013)借用相似系数公式,从时间、空间上分别测算重庆1985~2011年及“一圈两翼”战略下三大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发现长期以来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不平衡状态,且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14]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问题,但针对广西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偏离系数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对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协整性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试图诠释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交互作用中的关系,为优化广西产业结构、促进就业提供理论依据。

三、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从产业结构上看(参见图3),广西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39.11%降至2014年的15.4%,降幅达24个百分点;1993年以后,第一产业比重一直低于二、三产业的GDP占比,且与二、三产业的差距越来越大。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由1990年的26.38%上升至2014年的46.8%,上升幅度高达20个百分点,2007年以后第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增幅大幅提高,这与广西实施北部湾发展战略、打造工业基地密切相关。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稳中有降,由1990年的34.52%到2012年的35.41%,增幅仅为1个百分点,1999~2005年超过了第二产业,但2002年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呈负增长,说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广西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最明显的是由1998~2006年的“三二一”模式转变为“二三一”模式。这说明:近年来广西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第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基础产业对工业的支撑能力显著提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仍以商业和生活服务等传统第三产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现代第三产业相对滞后。[15]

图3 1990~2014年广西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演化趋势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逐步向优化方向发展

从就业结构上看(参见图4),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广西第一产业的就业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76.53%降至2013年的53.13%,降幅高达23个百分点,其中1990~2006年降幅最大,达到20个百分点,2007年以来基本呈稳定状态,降幅仅为1个百分点,但2013年第一产业就业率高达53.13%,远高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率,说明第一产业中滞留过多的劳动力,大量剩余劳动力仍没有从农业中解放出来。第二产业就业率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9.82%上升至2013年的19.02%,上升了10个百分点,其中1990~2006年仅上升了3个百分点,2013年仅为19.02%,为三大产业就业率的最低,这与其2013年高达47.7%的产值比重相比极不相称。这说明广西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严重不足。第三产业就业率整体逐步上升,1990年仅为13.66%,2013年达到了27.86%,上升了14个百分点,说明广西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整体上看,广西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没有顺利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第二产业对劳动的吸纳能力严重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但吸纳能力较强。

图4 1990~2012年广西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化趋势

四、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一)基于结构偏离系数的协调性分析

我们采用结构偏离系数来衡量广西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的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g表示某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i表示某一产业的就业率。由公式(1)可知,E的绝对值越小,表明就业结构偏离产业结构的程度越小,二者越协调,反之则不协调;当E=0时二者达到平衡状态。[16]

表1 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系数

数据来源:1991~2014年《广西统计年鉴》。

从表1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广西第一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均为负值,说明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超过就业份额;偏离系数的绝对值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0.49上升至2013年的0.7,达到了最大值,说明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偏离,农村面临巨大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这说明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转移就业问题,近年来不仅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有持续恶化之势。[17]

从第二产业来看,其偏离系数整体上呈现“低-高-低”的态势:1997~2004年第二产业偏离系数呈上升的趋势,说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下降,这与企业改制中一些经营不良的企业大幅裁员、亚洲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的冲击等有关;2004年之后偏离系数开始下降,由2004年的2.59下降到2013年的1.5,表明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向着协调的方向发展,说明近年来广西极力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加强与东盟各国合作、招商引资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对劳动力的吸纳力,但广西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不足。

从第三产业看,结构偏离系数下降趋势明显,下降幅度较大。1990年为1.53,最低时为2008年的0.23,这表明广西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逐步得到改善,逐步显示其较强的就业吸收能力。

(三)基于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及说明

我们主要选取1990~2014年广西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的数据,均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我们采用GDP平减指数对广西三次产业的产值加以调整。三次产业的产值分别记为:G1、G2、G3,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分别记为:I1、I2、I3。

2.单位根检验

经典回归模型是建立在平稳数据变量基础上,如果将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数据直接用于回归分析,则会产生“伪回归”等不良后果。我们采用ADF检验法对所选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以上ADF检验结果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的ADF统计量都大于其临界值,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都是不平稳序列。变量lnG1、lnG2、lnG3、lnI2、lnI3的一阶差分是平稳序列,lnI1的二阶差分是平稳序列。

3.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经济意义在于揭示时间序列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即具有协整关系的经济变量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在单位根检验中,ΔlnG1~I(1)、ΔlnI1~I(2)二者具有不同的单整阶数,不符合协整关系的前提条件,故二者不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但是ΔlnG2~I(1)、ΔlnI2~I(1)、ΔlnG3~I(1)、ΔlnI3~I(1)符合协整的前提条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对其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

表3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由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知,lnG2与lnI2、lnG3与lnI3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估算其协整方程如下:

(1)lnI2与lnG2的协整方程:

lnI2=4.596+0.199lnG2

(30.4)(7.9)

(2) lnI3与lnG3的协整方程:

lnI3=4.413+0.337lnG3

(21.43) (9.92)

由协整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ln(G1)与ln(I1) 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说明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不会拉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这是由广西第一产业生产率低、现代化不高引起的。第二产业产值每增长1%就能带动0.2%的就业率;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就能带动0.34%的就业率。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大于第二产业。但是,总体上广西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很显著。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对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与就业人数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

表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格兰杰检验结果可知,第二、第三产业与就业人数在滞后阶数为1阶时的因果关系是单向的,即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对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显著。这是由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正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更能促进就业人数的增加,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是解决广西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五、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从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中得出: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极不协调,2013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仅为15.4%,但其吸纳的劳动力将近54%,其存在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不协调的现状突出,2013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7.7%,但其吸纳的劳动力仅为18.8%,但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会向着协调的方向发展,不断增强对劳动力的吸纳力;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逐步得到改善,对就业的吸收能力超过第二产业,但第三产业发展极为缓慢,1990~2012年涨幅仅为1个百分点。

从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可以得出: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不会拉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第二产业产值每增长1%就能带动0.2%的劳动就业;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就能带动0.34%的劳动就业,广西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二、三产业产值与就业率在滞后阶数为1阶时呈单向的因果关系,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更能促进就业人数的增加。

总之,广西就业结构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升级,造成大量隐性或实际失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广西就业结构的变动方向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但存在滞后问题,第一产业滞后最严重,其次是第二产业,再次是第三产业。

(二)对策建议

1.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

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等金融奖补政策资金,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技术、特色作物科技创新、良种繁育建设,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定农业就业人数;坚决取消导致城乡差异的政策措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隐性失业农民的转移提供物质、制度保障,从而减少剩余劳动力的沉淀;加强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确保其向二、三产业顺利转移。

2.深化“双核驱动”战略,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

要适应经济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倾力打造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两大核心增长极,加快振兴左右江革命老区,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升级发展北部湾经济区,进一步建设工业园区,集中力量发展千亿元产业(包括食品、汽车、冶金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积极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项目,打造石化、修造船、冶金、镍铁合金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西江经济带崛起,加快打通西江黄金水道经脉,打造快速互联互通交通体系,大力承接粤港澳等产业转移,创建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坚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民营企业;控制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的比例。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

要强化商业、生活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健全长效优惠机制,加大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打造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新型专业市场、创意与文化、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商务、健康养生养老、教育、旅游休闲等九大类服务业集聚区,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劳动力吸纳的独特优势;积极推行制度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完善诸如社会保障、户籍管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等问题的政策规定,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4.完善市场导向的劳动力配置机制,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

广西应该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有效引导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要发挥政府职能,构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交流平台;整合劳动力市场政策资源,降低劳动力就业成本,促进剩余劳动力顺利实现就业与再就业。借鉴发达国家或者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广西实际情况,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内在规律,不断完善和优化区域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实现二者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长久持续发展。

[1] 安宇宏. 经济新常态[J]. 宏观经济管理, 2014(6):81-81.

[2] 汪红驹.防止中美两种“新常态”经济周期错配深度恶化[J].经济学动态, 2014(7):4-11.

[3] 王芳.江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04(1):66-67.

[4] 袁文斌,王宏蕊,刘普.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5):65-69.

[5] 程世勇,张克听. 经济转型中城乡劳动力转移机制分析[J]. 经济学动态, 2005(6):31-34.

[6] 李传健.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与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模型的局限性为分析视角[J]. 经济问题探索, 2010(3):25-28.

[7] [美]库兹涅茨(Kuznets, S.).各国的经济增长[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8] 徐强.出口规模和收入水平截面关系国际比较研究——借鉴钱纳里方程推论“中等收入陷阱”跨越条件[J].世界经济研究,2014(12):28-34.

[9] Jiangjuan Shan, Tianqing Miao. Space Research of China’s Industry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Coordination Degree[J].Theoretical Economics Letters, 2014 (6):446-456.

[10] 张本波.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动态, 2005(8):31-36.

[11] 段利民,杜越平.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9(4):117-118.

[12] 王发明,垄荣华.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基于浙江欠发达地区的实证[J].华东经济管理, 2009 (1):21-24.

[13] 张文玺.山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非均衡发展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26-31.

[14] 秦琴,李长春.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 32(5):46-50.

[15] 李群芳,孙贺先,尹继东.中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J].学习与实践, 2007(8):22-29.

[16] 程红莉.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及对失业的影响[J]. 统计与决策, 2006(3):97-98.

[17] 王小梅.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以青海为例[J]. 经济问题, 2006(9):14-15.

[责任编辑 李长成]

A Research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New Normal——Based on the Situation in Guangxi

LIU Ju-jie, YE Yun-z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Under the macroeconomic background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s extremely outstanding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hree industries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s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improving the economic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n Guangxi. This thesis adopts the structural deviation coefficient to measure deviation degre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Guangxi, and aims to seek for the long term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by using co-integration test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ree industries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Guangxi turned out to be seriously incompatible. Too much surplus labor is stuck in the primary industry, while the second industry was seriously unable to absorb the labor. The tertiary industry develops slowly, but the effect of its employment carrying capability is prominent. There exists no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utput value and employment rate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the output value and employment rate of the second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have a one-way Granger causality relationship.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coordination; structural deviation coefficient

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4.008

2015-02-16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11XJL007);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珠江-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路径及对策研究”(ZX2016022);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泛北部湾发展研究团队”(TD2011005)及西南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阶段性成果

刘俊杰(1965-),男,甘肃会宁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经济;叶允最(1990-),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F019.8

A

1001-6597(2016)04-0048-08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就业率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