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民族县域教育发展研究——以广西跨境民族的L县为例

2016-12-20 07:10
关键词:边境民族培训

孙 鲁 毅

(广西民族大学人事处,广西南宁530006)



边境民族县域教育发展研究
——以广西跨境民族的L县为例

孙 鲁 毅

(广西民族大学人事处,广西南宁530006)

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对于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祖国边疆安全稳定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广西L县教育事业的调研,发现其存在着专业设置不符合发展需求、居民对教育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可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加大财政投入、调整师资结构、加强特色教育等方面推动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跨境民族 ;广西; 民族地区 ; 教育事业 ; 特色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跨境民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范宏贵教授于1982年在其《我国壮族与越南岱依族、侬族的古今关系》一文中明确提出的。[1]关于“跨境民族”概念的界定,中央民族大学胡起望教授的解释颇具代表性:“跨境民族就是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里长期居住,但又保留了原来共同的某些民族特色,彼此有着同一民族的认同感的民族。他们虽然长期分居于不同的国家,受当地的主体民族或其他民族的不同影响,在语言、服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在他们的传统文化的底层,以及日常生活的深处,与原来的民族传统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与多国相互接壤,有陆地边界线2.2万公里,其中1.9万多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全国34个民族跨境而居。跨境民族是中国边境沿线重要的主体构成,在边境交往中,对边境的安全、稳定与发展起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在祖国的西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接壤,国境线全长800多公里。研究表明,中国广西的壮族和越南的岱族、侬族等是“同根生的民族”[3]9。在漫长的国境线上,他们跨境而居,语言相通, 风俗习惯相近, 互通婚姻, 自古就交往频繁。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居住在边境线上的广西壮族和越南岱族、侬族人民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

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程。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事关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祖国边疆的稳定与团结,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不仅要完成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文化水平等一般性任务,还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结合当地和周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需求,加强教育的特色性和针对性,培养满足双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性人才。

L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距首府南宁市200公里,东邻崇左市江州区,南接宁明县、凭祥市,东北面与大新县相连,西北与越南高平省接壤,总面积2 317.8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辖12个乡镇,123个村(居)委会,有壮、汉、瑶、苗、回、侗等民族,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4]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越南长期的交流合作及L县对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建设,使得对L县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研究更具代表性。

二、L县教育事业现状

(一)人口受教育情况

1.基础教育

2014年,L县共有幼儿园46所,在园幼儿8 448人;小学72所,在校小学生14 952人;普通初中5所,在校初中生5 653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高中生2 509人。2010-2014年,L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毛入学率97.6%,高中毛入学率65.6%;小学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率98.5%,高中毕业率97.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2.3%;小学和初中的普及率达到100%,见图1和图2。总的来说,基础教育呈现出高入学率、高毕业率、高升学率的特点。目前,L县与越南在基础教育方面交流较少。

图1 2010-2014年L县基础教育入学率与毕业率

图2 2010-2014年L县基础教育升学率与普及率

2.职业教育

多年来,L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加大投资建设,县职业中专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水平快速提升。通过实施职教攻坚,L县共筹措经费3 200多万元投入县职教中心建设,使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校开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多个专业,装备有医学实验室、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室、制衣实训室等30个专业实训教室,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培养制糖、水电、财会、幼教等人才。同时,L县职业教育中心还承担了全县行政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各部门人员的职业技能。2012年以来,中心通过实施“信息通讯技术促进成人扫盲教育”项目,完成农民计算机扫盲培训480人次,乡镇、村干部、党员及农业技术人员、专业户等各类人员计算机基础培训2110人次。2013年,职业教育中心完成各部门短期培训2 584人,整合培训资源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L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全县唯一一所职业学校,在当地中专生技能培训、行政部门人员培训、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成人教育

L县现有12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其中武德乡成技校、逐卜乡成技校和彬桥乡成技校属独院式学校,其余9所成人文化学校均附设在乡镇中心小学开办,乡镇办学面达100%。此外,全县还开设、注册有各类成人培训机构7个。2012年以来,L县利用自治区扫盲专项经费和县财政经费购置了8所乡镇成技校计算机扫盲设备,在8个乡镇小学设立培训点,每年利用县财政扫盲经费5~10万元,共开展计算机扫盲培训24期,培训农民2 880人,培训乡镇干部、村屯干部、农村农业技术员、种养专业户、农村党员等86期(班)、3 150人次。同时,县职教中心通过实施“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培训项目,承担或参与完成美容美发、计算机、越南语、电焊、汽摩维修等各项职业技能培训5 370人次。

在成人教育培训方面,L县与越南高平省下琅县合作密切。2007年,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L县和越南下琅县签署合作种植甘蔗协议。根据框架协议中有关蔗种、化肥、农药、机耕和免费技术指导的规定,龙州县每年定期组织技术人员为越南下琅县农民开展甘蔗栽培技术培训。培训方式除对当地新蔗区的乡村干部开展较系统、全面的理论培训外,还根据甘蔗生长的各个环节,在田间地头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演示,指导越南下琅县农民除草、防治病虫害、追施分蘖肥、重施攻茎肥等工作,以增强受训人员的直观认识。5年多来,L县先后到越南下琅县各社举办10期甘蔗栽培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1 200多人次。

4.接受高等教育人口

2010-2013年,接受大专和本科教育的人口数量增长较快,除2011年减少外,分别从171人增加至343人、92人增至154人,增长率分别为10%和6.7%。2014年的大专和本科受教育人数都达到近五年的最低值。2010-2014年的大专和本科受教育人群几乎实现了全就业,见图3。

图3 2010-2014年L县民族教育不同学历层次毕业就业情况

(二)教师资源配置情况

1.教师队伍结构

2014年,L县有小学专任教师991人,其中专科学历教师人数最多,达693人,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总人数的53%;初中专任教师362人,其中本科学历教师居多,达247人,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总人数的64%。高中专任教师141人,几乎全为本科学历,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71人,其他各个年龄段的人数较均匀。参见图4、图5和图6。

图4 2014年L县教师学历构成

图5 2014年L县教师职称结构

图6 2014年L县教师年龄结构

2.教师队伍建设

L县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实施远程培训项目、壮汉语双语教师培训、教师技能培训等项目,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教育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2011-2013年,L县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从262人次增至943人次,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从812人次增至1100人次,壮汉语教师培训从356人次增至423人次。在固定的培训项目外,还针对中小学管理人员、高中和中专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转岗培训项目、学前培训项目、普法教育等,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按照国家、自治区相关培训要求,各项培训项目的完成率都在100%。

(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教育基础设施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必备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学生校舍、教师住房、实验室、教学楼、办公室、体育场、图书馆等。L县教育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建设经费投入都在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详见表1和表2。

表1 2010-2014年L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情况

表2 2010-2014年L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三、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专业设置不符合跨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职业、成人教育社会认可度低

跨境民族地区职业和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未充分结合当地社会发展需求,专业特色不突出。L县与越南有着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这对L县的教育事业提出了培养促进中越交流人才的要求。近年来,L县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虽然在规模上有所发展,但专业建设未发生较大改变,专业设置几乎和10年前的设置相同。目前,除了新增电脑维修、汽车配修、会计等几个专业外,职业学校仍以农业种植、水电、造纸、制糖等专业为主,忽视了社会发展及跨境贸易中急需的财会、越语翻译、越南文化教育、幼儿教育、电子商务、旅游等专业的建设。这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接,职业技能无用武之地,很难吸引当地和越南边境居民参加学习或接受培训。

专业设置不实用、专业教学质量不高,降低了职业和成人教育社会认可度。在现有的专业教学中,课程设置不系统、职业技能教学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造成所设专业越办越差,中职在校生辍学率居高不下,毕业生专业素质较低,就业困难。如“农类”专业学生的技能不熟练,所学技能不满足新型农业产业化需求,该专业越办越萎缩,基地没有发挥示范作用,不能带动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这给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的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部分家长、学生宁愿多花钱到外地一些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就读,不愿在本县就读,这使得职业和成人教育陷入恶性循环中。

(二)政府重视度不够,居民思想意识落后

政府对边境民族地区跨境教育事业的重视力度不够,使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缺少助推力和政治支持,直接阻碍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政府能力有限。随着边境交流频繁、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政府不断应对跨境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呈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公共服务、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边境贸易壁垒、边境稳定、扶贫等问题都需要政府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政府无法对每项工作都予以足够关注。其次,政府工作存在偏差。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稳定社会发展、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地区以GDP增长为重要任务的情况下,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投入事业,容易被政府忽视。在L县调研时发现,政府按照国家要求制定了相关文件和政策推进教育发展,但未有较大突破且年份较早。

家长对基础教育认识不足、对职业和成人教育持有偏见,农民群众对培训工作存在认识偏差,阻碍了边境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边境民族地区大部分人群思想相对落后保守。家长对基础教育还停留在看书识字阶段,对孩子的规划是早步入社会工作,成家立业,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人生的重要作用,因而不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孩子教育上。其次,部分家长对职业教育仍持有偏见。自普通高中和大学扩招以来,学生和家长都偏向于选择普通高校。由于L县职技校主要是为农村或县内及外地一些厂矿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所以给人的印象为职业教育是终结教育,升学的希望很少,家长坚持子女报读普通高中教育。再次,一些农民群众对培训工作和成人教育的认识仍有待提高,有的群众认为在家种玉米、甘蔗不用什么技术,不想参加培训,致使有些农业技术培训难以开展。

(三)教师流失严重,教学水平有限

边境民族地区教师流失问题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2013年、2014年聘用专职教师19人、21人,调离教师31人、23人,在现有教师数本身不足的情况下,教师流失加剧了L县教育的困难。同时,L县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师资更为匮乏,有些甚至是因培训需要从高中临时调用老师。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边境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滞后,与中部东部地区形成鲜明对比,部分教师为了孩子教育、追求更好的生活而离开;二是边境民族地区现有的教育管理机制、人才引用培育激励机制不健全,未能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教师因追求更高的发展平台和更好的工作环境选择离开。教师流失、教师队伍不稳定,对边境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例如,个别乡镇和农村教学点教师包班上课,课程无法开足开齐,一般只上语文和数学两个科目的课。有的农村学校英语、信息技术、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无法开设,影响L县的教育教学质量。大部分寄宿制学校缺少生活教师、校医、心理辅导教师,对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利。

边境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低也是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有:一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如按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要求,小学各个年级必须开齐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开设信息技术课,这些学科都需要专业对口教师执教。由于缺乏专业教师,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以及一人教多科的现象不同程度上存在。二是缺乏正确的理念引导。部分学校领导没有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培训理念,不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能组织好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部分教师对网络远程培训、校本培训积极性不高,热衷于外出参加培训。三是教师结构不合理。很多教师是20世纪70-80年代由民办转为公办,现在都已50岁左右,一些学校45岁以上教师占总数的60%以上;一些学校任语文、数学课目的教师占到全校教师总数的80%,音体美、英语教师十分缺乏;教师队伍长期得不到补充,由于编制原因,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已经多年没有招录新教师。

(四)政府教育投入经费有限,城乡教育设施失衡

边际境民族地区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问题长期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的根源是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水平所致。虽然国家对民族地区的经费支持在不断增加,但仍满足不了社会各方对财政的需求。按照国家规定,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根据L县2010-2014年的财政统计数据,其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平均增长率为13%,明显低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平均增长率比例41%。缺少资金投入,使得边境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管理人员、师资配备和办学场所等不足,也难以扩大培训规模和培训面,不能满足教师和群众对培训的强烈需求。资金投入不足,成为阻碍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

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制约着边境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首先,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由于“普九”是重中之重,县财政可用财力又不足,前几年政府在经费划拨方面偏重于发展普通教育。因缺少投入,职业学校现有教学设备落后、缺乏,不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同时,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使得学校在发展社会急需专业建设上力不从心,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陷入尴尬境地。例如,中越双语教学的推行受阻,中越贸易所需财会、翻译人员不足,婴幼儿教育人才缺失,满足不了当地社会的需求。其次, 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由于起点低,缺乏科学整体规划,加上投入相对不足且边境学校分散、规模过小,边境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标准与城市相差甚远,进而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益普遍偏低。

四、推进边境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特色教育,促进边境交流

边境民族地区教育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加强与邻国合作,培养满足双边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人才。这就要求边境民族地区政府要加强教育的特色性、针对性。首先,要加强双边教育,促进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要在基础教育中大力开展双语教学,增加关于邻国文化的教育内容。在职业教育中加入邻国语言教学的同时,每年还应定期向邻国派出学生学习,进而增加受教育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机会。同时,要利用我国在科学文化技术上的优势,向邻国派出教师和技术人员,重点对居住在边境地区的边境民族居民开展文化、语言和技术培训,更好地促进边境民族间的交流,拓展产业合作项目,提升合作效益。其次,要加大对特色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特色教育发展。特色教育由于其形式的特殊性,资源成本会更大,需要政府加大投资,结合周边国家发展情况建设相应学科。在发展特色教育中,要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特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色教育与普通教育需要的人才层次不一样,人才选拔和激励有不一样的标准,应该加大特色教育人才的选拔、培训和管理力度,扩大特色教育队伍,为民族地区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

(二)转变思想观念,加大财政和政策支持

边境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要长足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坚持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首先,要深化“教育优先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次,要把教育改革与发展纳入对各级政府的目标任务考核和政府对各部门的目标任务考核。要建立政府各部门联系教育、联系学校制度,实行结对帮扶,每年为学校办1~2件实事,帮助边境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发展。再次,要加大宣传引导,让政府、学校、民众普遍意识到教育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保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第一,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一方面要依法做到教育经费不断增长,逐年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标准,切实落实地方财政对农村中小学生、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人均公用经费的预算、拨付和监管。第二,要加大教育设施建设。要补足原先不足的设备仪器,配备全新的与教材相符合的信息化网络设备仪器,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同时,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场所,如专门的实验场所、体育操场、休息室、医务室等等。要在边境民族地区积极投资建设学校教学楼等场所,让学生拥有一个安全、宽敞、稳定的学习环境。

(三)调整教师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教师队伍老龄化、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加以解决。首先,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要严格执行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定编标准和下达的编制总额任务,在逐校核定教职工编制时要充分考虑教师年龄结构问题,新增教师要向边境农村学校倾斜,适当提高边境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5]其次,要调整教师专业结构。在聘用教师时,适当增加编制,重点招聘体育、美术、心理健康等应开未开课程方面的专业教师;切实落实特岗教师计划,为偏远地区培养全科教师。再次,要建立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选调城区优秀教师到边远艰苦学校任教或担任管理职务,新招特岗教师应优先安排到边境农村学校任教,促进教师结构合理化。要建立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帮扶长效机制,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在加强教师队伍方面,要建立引人、用人、留人的良性机制,使边境民族地区在人才配备上能真正引得来、用得了、留得住。首先,要对缺乏专业教师学校增加编制,实行有利于边境学校教师队伍稳定的补贴政策,要积极修建教师公寓,努力为边境农村学校教师创造安心教育、服务农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其次,要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活动,促进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和专业的成长。要及时组织、选派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等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组织好教师参加各种业务综合素质考试,做好实施各个培训项目的总结工作。[6]再次,要建立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使用等一体化的管理机制,组建学科教师专家库,发挥入选优秀拔尖人才、优秀青年技术人才的教师在学科带头、教育科研、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四)找准职业、成人教育突破口,提升人口受教育水平

职业教育是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必须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优势,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首先,职业学校要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增强办学能力。要通过开展合作办学与自主招生办学的方式,促进和提升县职业学校的专业办学能力。 其次,要开展职业教育渗透,扩大招生规模。可增设职业初中,实行半年学制,接收从各初中学校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转入的学生包括已辍学的学生和有辍学倾向的学生,以扩大生源。 再次,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边境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必须以专业教师的发展为先导,为学生提供可靠技能培训。因此,要通过高薪、编制、提拔等方式,引进留住专业教师。

成人教育在提高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把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切实解决资源整合、资金、师资等方面的问题;积极为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职业学校和乡镇技校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培训能力;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和提高培训效益;强化培训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

[1] 范宏贵.我国壮族与越南岱依族、侬族的古今关系[J].西南民族历史研究集刊,1983(3).

[2] 胡起望.跨境民族探讨[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4).

[3] 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 L县概况[EB/OL]. (2015-12-07)L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longzhou.gov.cn/Info/show/id/187.

[5] 杨丽.我国跨境民族教育研究——以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为例[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2.

[6] 何艳.云南省文山州跨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初探——与越南的比较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006.

[责任编辑 苏良亿]

On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in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 Areas in Guangxi: A Case Study of the L County in Guangxi

SUN Lu-yi

(Department of Personnel,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 area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population quality, boost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cross-border areas. During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 of L county in Guangxi, 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 such problems as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local people’s weak consciousness in education, unstable teaching staff and insufficient educational investment, etc. Therefore, in order to further develop the education of cross-border areas, it is urgent to help local people change their thoughts in education, increase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and enha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education.

cross-border ethni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ethnic group areas;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4.003

2016-03-15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广西跨境民族及公共事务治理研究”(2014—GM—036)

孙鲁毅(1978-),男,山东莱州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

G75

A

1001-6597(2016)04-0014-07

猜你喜欢
边境民族培训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我们的民族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