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是对生命的致敬

2016-12-20 02:49黄耀红
未来教育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天地狐狸日子

黄耀红/文

仪式是对生命的致敬

黄耀红/文

在王尔德笔下,小王子与狐狸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你定在下午四点钟来, 那么到了三点钟,我就开始很高兴。时间越临近,我就越高兴。等到了四点,我就很焦躁,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期待你的到来,我们需要仪式。”

“仪式是什么?”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使某个日子区别其他日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如果猎人不在固定的时候跳舞,所有的日子都是相同的,那么我也就没有假日了。”

“狐狸”对于仪式的理解,更像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它关于时间,关于生活,关于等待、期盼、思念、欣喜、自由、闲暇,关于幸福与美好。

此刻,太多关于仪式的记忆,瞬间在脑海复苏。 除夕夜守岁、过年大团圆、正月十五吃元宵、端阳在门上挂艾草、八月十五吃月饼……一年之中,总有那么多节日,带着千年不变的仪式感,成为华人感恩过往、祈祷未来的时间节点。

遥想漫长的农耕岁月,二十四个节气就是二十四种物候。惊蛰、春分、清明、雨水……其实都是天地造化之于人间苍生的生命提示。而作为“天子”的古代君王,往往会在某一个春秋时令率其文武百官至天坛敬天法地,以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如果用现代的科学眼光去看待这种行为,未免认为它带有迷信色彩。但我更愿意将它理解为庄重的生命仪典。仪式,就是对生活的致敬。如此致敬天地的仪式,让我们懂得生命的谦卑。

想起每次母亲跪在佛前默念,我都会从香烛的气息和光影中体会到一种肃穆。那种历经沧桑的虔诚,仿佛能让每一寸时间凝结。在致敬神明的仪式里,我看见了生活的神性与生命的庄严气象。

——关乎天地,关乎信仰,更关乎日常。为什么在早晨出门前,人们会在镜前整理自己的仪容?为什么参加重大的典礼时,人们会收敛起平素的散漫与随意,变得精致与用心?从这些细微之处,我们可以体会到仪式的力量。

一辈子在建筑工地上辛苦劳作,平日里总是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然而有一天,他穿上自己最得体的衣服,头发新剪,胡子也刮得刚刚好。因为,那天是他女儿的婚礼,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一场盛典。而所有参与婚礼的亲朋,也都表现出一种异于寻常的谨慎。贫寒,并不与野蛮和粗俗为邻。通过一间扫得干干净净的房间,就可以看出主人对于生活的敬重,如同那些庄重的仪式。

因为仪式,时间具有了特殊意义;因为仪式,我们的心境也与众不同。这样的“不同”不是生活之“形色”,而是生命之“精神”。越是在庄重而喜悦的盛大仪式中,越能看见一个人生命绽放的精彩。

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不乏礼仪与盛典,也不乏对于典礼的敬意。有许多的古风与仪典,如今依然在乡野中存在着。然而,在过去的那个时代,人们对待这些传统文化时,常常以一种荡涤旧世界的“豪迈”,将太多的传统仪式斥之为糟粕。人们对 仪式嗤之以鼻,在实用主义思潮的笼罩下,将审美与文化放逐。愚昧,总与粗俗相伴。失去了仪式感,就失去了敬畏心,无知与迷狂会像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将人们推向难以挽回的肤浅境遇。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今天,我们开始向仪式感回归,也开始回到一个有敬畏心、期待感与审美性的时代。在这个仪式回归的时代,文明与教化的力量也得以显现出来。

“开学”越来越成为一场仪典。人们寄望于一个学期的开始处,以一个特定的仪式来表现学校的情怀、荣光与责任。于是,提供了一个极大的创意空间,让人们从教室、操场聚焦到中国教育的精神,看见一代人对青年人美好未来的致敬。

仪式并不是广场上的集会与口号。它的常态,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一种不安于平淡的心情、一种美好的内心自觉。对于教育而言,仪式不仅不是无谓的折腾,反而是使得教育不仅仅囿于教学实践、向更高境界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同一场漂流,时空是我们的见证。仪式,正是我们对于时间致敬的方式。它伴随着祈祷与眺望、感恩与怀想、提醒与回眸。有一些时刻、一些日子令你肃然起敬,总有一些时间的节点会启迪思考生命的出发与归程。仪式,就像时间里的界碑,安顿着每一个飘泊的心。因为有这样的仪式感,光阴不再是日历上数字的变化,而是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

给教育一些仪式感。让教师与学生共同体会对岁月的礼赞、对天地的感恩和对生命的珍重。

猜你喜欢
天地狐狸日子
不停奔跑的日子
云上的日子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逝去的日子不说谎
拾天地之荒
狐狸和猫
狐狸
狐狸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