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棵树的梦想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大课程”初步构想与实践

2016-12-20 02:49刘晓虹
未来教育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核心小学生儿童

那棵树的梦想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大课程”初步构想与实践

教育是为开启下一个时代,引领未来社会。真实地探究教育的本质、孩子成长的规律,才有可能带孩子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而课程则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本校的历史和文化,同时放眼世界,吸纳全新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滋养儿童,养成孩子的核心素养——这是我们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初衷。

课程研发与建构的背景——“小学生·大课程”源起顺势而为

·时代飞速发展呼唤课程重构

“互联网+”背景下的工作生活以及交往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教育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学校需要更加开放与自由的环境重构;教学更加关注个体指向精准、个性化和可选择性;而课程结构则需要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适合未来学生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结构复合的“大课程”。

·核心素养形成需要课程重构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课程建设是培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未来人才的关键要素。我们认同未来课程体系有六大超越,即超越基础技能,达成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思考与课程相关的现实生活;超越既定内容,为学习者提供多元选择;超越彼此隔离的学科,研究跨学科的主题问题;超越传统学科,涉入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超越区域观念,关注全球化的理念问题和学习。

·未来学校建设基于课程重构

成都市实验小学处于巴蜀文化的核心腹地,拥有近百年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清晰的文化脉络。“未来学校”建设是植根学校“雅”文化,打破学校围墙,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形成多方融合的学习、生活和交往场所,创设新型学校样态。“未来学校”建设的核心工作不仅是基于对未来社会的关注,基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解读,还要依据培养目标,立足客观实际,架构树型校本课程体系——“小学生·大课程”。

理清课程研发与建构的思路——“小学生·大课程”构建日渐清晰

课程名称:小学生·大课程

课程理念:尊重儿童成长规律,遵循儿童天性发展,满足儿童个性需求。

课程释义:“大”课程,寓意宽泛、开放、多元、个性、可选择。

学校在充分整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习基础上,全面了解家长、学生意愿后,调动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开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全面发展的本校课程群。

课程目标:为成长奠基,为未来准备;养堂堂君子,育积极公民。

养堂堂君子之目标:

“守正”——做人之根基,

“尚勤”——做事之态度,

“崇礼”——交往之核心,

“求活”——发展之形态。

以大的视野,厚的基础,高的平台,广的知识,泛的能力,让儿童不被束缚,大胆作为,创新实践,适应未来。

课程实施:可为不可为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可为之处,也有不可为之道。不唯技术至上,探索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随波逐流,立足现实深度研发,找准学校课程改革的生长点与发展点;不全面开花,尊重年龄特点和年级间差距,分层分年段推出“小学生·大课程”。

探索课程研发与建构的实践——“小学生·大课程”体系落地开花

·以“锥体”结构模型进行课程研发

实验小学课程研发模型以三个维度相互链接、相互制约,形成锥体课程研发模型(见表1)。其中,第一个维度——时间发展轴线,从幼小衔接到小学六年,再到小中衔接,关注儿童学段课程的整体性与前后互补性;第二个维度——核心素养轴线,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诸多方面,形成支持性、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第三个维度——UBER课程资源,厘清拓展学校显性、隐性课程资源,搭建资源平台,满足教师课程研发专业化需求。这三个维度,即时间节点(因时制宜)、资源占有(因地制宜)、素养维度(因人制宜),三维对接,三足鼎立,互为支撑,全方位多层次客观分析、理性构建课程体系。

·以“树状”生长方式架构课程主体与群系

以时间为中轴线,“小学生·大课程”呈现树状生长的态势,设置“根基——主干——枝叶”的群系生态方式,架构六大课程模块即公民素养模块、知识能力模块、科技创新模块、运动技能模块、国际理解模块、项目研究模块。(见表2)课程主体的稳定性、课程形态的生长性、课程内容的可变性,让这棵“课程树”呈现出和孩子一样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以“年段”特点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

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认知能力的不同需求,“小学生·大课程”课程研发以儿童阶段性发展目标为前提,创设“根基大课程”“前置课程”“始业课程”“学段课程”“小初衔接课程”阶梯型课程结构。每个阶段有不同课程目标定位,其中“根基大课程”关注孩子一生品格与品行,形成公民意识;“前置课程”关注幼小衔接与新生入学前身心调试;“始业课程”关注新生入学后适应性与习惯养成教育;“学段课程”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养成与奠基;“小初衔接课程”关注学生即将进入下一个学段的热身准备。

每个阶段课程都有特色鲜明的实施策略。“根基大课程”涵盖小学全阶段,以学校德育课程为抓手,将学校德育教育与班级团队建设有机融合,整体分类,形成了君子养成课程、A城公民课程、红领巾课程、成长规划课程、节日课程、四季课程等六大类别。“前置课程”以幼儿园与小学教师互访、学生交流、家校互动为主要形式,以入学热身课程为补充,完善“幼小衔接”的课程结构。(见表3)

表1

表2

表3

“始业课程”即在新生入学第一周内,所有学科教师全学科融合共同推进“四爱”主题学习,在第一学期中以每月一展的形式进行课程评价。

“学段课程”以泛在课程拓展学生的生命宽度,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基;用国家课程来构筑学生成长的中坚,让生命稳健地挺立;用基于前测基础的兴趣选修课程来助推学生的特色成长,提升学生的成长高度。

“小初衔接课程”以毕业课程为基础,帮助学生适应从儿童到青少年、从小学到中学的变化与过渡,逐步形成“心理团体辅导课程”“初中生活体验课程”“职业体验规划课程”“项目合作学习课程”。

·以“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家长个体需求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优化与发展基于定期对家长、学生以及教师的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以线上调研的方式,针对不同课程类别、不同参与群体展开课程效果评定调查,生成课程评价数据。同时,也为各种课程类别搭建多种平台,以学促教、以展代评、以问激研、以学生获得发展的效果为主要切入点优化课程结构。

综观实验小学课程研发与建构不难看出,所有的课程都是为儿童的实际学习需要而设,而对于儿童千差万别需求的理性思考必不可少。课程是一个世界,课程世界应当是综合的、连通的、多元的,是服务于每个儿童的;课程框架应当是逐渐模糊的,跨界与整合的课程设计才是未来课程之走向;课程资源应当是丰富的,学校、家长、学生、社区、社会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合理取用;课程实施应当是全员的,教师、家长、学生互为师长,共同成长。分层、分类、分阶段的课程实施,既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又着力学生的个性成长,培养品正业精的堂堂君子,能适应社会发展、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世界公民。这样的课程建设才能服务于民族振兴、社会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与发展奠基。

【课程开发中心:刘晓虹(执笔)赵晓】

猜你喜欢
核心小学生儿童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是小学生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六·一”——我们过年啦!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