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向度分析

2016-12-19 09:27张建岗苏一凡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权力

张建岗 苏一凡

摘 要: 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文化理念,其根本表现形式就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受历史传统、现实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中国大学与政府、社会、市场之间,大学内部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之间存在着诸多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致力于消除这些不利因素。

关键词: 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理念;权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6008507

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研究者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任务。根据高桂娟的分析,当前学人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紧紧围绕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特征,以历史视角和中外对比视角来探讨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路;二是借鉴西方制度经济学相关成果,从制度变迁角度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生成与演进的一般规律;三是分析研究大学与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寻找建立良性互动、有机协调的新型大学治理模式。[1]

本文试图从文化理念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问题。这一视角也有相当深厚的研究积累,当前的研究成果主要着眼于现代大学文化理念的界定、现代大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分析、大学文化的重要性和建设路径等内容。[1-6,8]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侧重发掘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文化特征,通过分析中国大学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一、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文化特征

(一)大学制度的文化向度分析

在高等教育界,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大学理念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三个概念。李树林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大学精神在大学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代表着一种价值体系,大学理念则是对这种价值体系的表述和表达。他认为在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三者的关系中,大学理念处于最中心的地位,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核心,对二者产生决定性影响;大学精神次之,表现为大学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对大学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大学文化最次,包含着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三者依次包含,构成“三个同心圆,形成三位一体的概念群。”[2]根据这种分析,可以将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的关系用图1来表示。

由此可见,从广义范围上讲,大学文化包含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三者同属于一个范畴。从形态上来分,大学文化表现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他们共同决定了作为社会组织的大学的最终目标和行为方式,并对高等教育活动最终成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在一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文化理念的影响可以用图2鲜明地表示出来。文化理念居于最核心地位,主导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决定了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和发展举措,决定了整个教育系统的性质。制度框架直接源于文化理念,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根本性制度安排,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同时向外决定了大学的组织框架。组织框架是大学根本制度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职责开展工作,完成相应的教育功能。

(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文化理念特征

文化理念反映在教育中。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表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10]通过两部法律的表述,可以总结出中国现代大学文化理念的三大特征。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教育实践,坚持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加强大学师生的理想信念,通过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大学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以传统文化为源泉

“大学的使命之一是保存传统文化、传承社会记忆,因此,大学就有可能成为整个社会最为保守的机构,甚至在许多历史年代,大学越是保守,越是不按照社会的步伐向前走,就越被认为像一所大学。与社会保持距离是大学最古老的传统之一,在今天的大学高度融入社会之际,大学也不应该放弃这种信念,这恐怕是大学与社会保持协调关系最好的方式”。[3]英国学者阿什比也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4]。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从未间断、从诞生至今连绵不绝的古老文明国家,中国丰富、独特的传统文化更应该被保存、记忆和传承。传承文化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使命和动力,大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除了历史记忆外,对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传统美德的继承发扬不可或缺。中国大学教育对教育对象“德”的要求,正是这一点的突出表现。

3.以社会需求为动力

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方面是指现代大学的建设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为导向,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调整学校的发展重点。另一方面是指不断为社会培养输送大量合格的人才,以学科建设、科技发展、学术风潮引领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在上述文化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大学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根本制度。这种制度强调大学在党委的核心领导下,校长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目标是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以民主集中制为主导,既防止出现由于分权导致的相互推诿现象,又防止出现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的独行专断问题,并要求接受上级的检查和指导,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1]

在这种根本制度框架下,当前中国大学内部存在着政治、行政、学术和民主四种权力协调互动的格局。四种权力的代表机构分别是党群机关、行政机关、学术事务和民众参与部门。中国大学与外部的关系则表现为三组,第一组是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大学办学自主权与政府管制权的关系。第二组是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发展方向与社会需求的互动关系。第三组是大学与市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资金、技术为代表的市场因素与大学发展的互动关系。

二、基于文化向度分析的中国当前现代大学制度缺陷

(一)大学与外部环境的失衡

大学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大学与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其中政府对大学的影响较强,而大学对政府的影响较弱,大学对市场和社会的影响较强,而市场和社会对的大学影响较弱,如图3所示。因此就会出现命令—服从式的政府与大学关系, 相互隔离的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相互脱节的大学与市场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命令—服从式的政府与大学关系

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中国政府与大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命令—服从式行政关系。尽管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推动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但是政府对教育行政事务仍然具有决定权,可以根据行政管理需要发布命令;大学自主选择办学模式和机制体制的权力很小,处于行政执行人的角色,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指令。[5]50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利还不明确,未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与协调机制,高等学校在扩权方面还不能令人满意,办学自主权未能真正得到落实。

2.相互隔离的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只有将高等教育置入社会维度下,高等学校才能真正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才能永葆发展活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因素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大学治理和实践模式。尽管如此,中国大学与社会仍然存在着相互隔离的现象。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对社会参与高等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够,国家对社会与大学关系的互动方式、途径、权限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与法律救济体系,造成社会力量对参与大学治理信心不足。二是由于真正独立自主的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发育不完善,大多数高等教育中介组织都与政府有着亲密的关系,不是真正的独立机构。许多中介组织定位不清晰,运作不规范,难以承担管理重任,无法发挥高等教育中介组织作为大学与社会之间沟通互动的桥梁作用。

3.相互脱节的大学与市场关系

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人们往往将市场行为作为教育的对立面来看待,以至于相对国家、高校设立的奖学金,一些企业奖学金的受欢迎程度和评价体系受到影响。受计划管理体制影响,人们普遍强调教育的“公益性”,认为教育是应该由国家承担的公共事业,应该与市场保持着较为孤立的关系。正是在这种认识影响下,现实中大学的运转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大学没有主动寻求市场资源的动力和压力。作为同一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市场资源也没有融入大学治理的持久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认真研究了这一问题后,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提出要鼓励利用市场资源兴办教育,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学校发展的规划。[12]这实质上是要转变政府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由直接的服务提供者变成政策制定者、监督者和评估者,政府向市场中相互竞争的个人和自治机构放权,建立服务型政府。今后,政府不必直接办学,高等教育服务可以由非政府组织来承担实现,按照效率效能原则,中国受教育者可以自由地选择高等教育提供者,这些提供者既可以是公办大学,也可以是民办大学。

(二)大学内部各种权力的纠缠

受高等教育根本制度的影响,中国大学内部存在着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的互动与协调,构成一个多元权力结构组织,详见图4。其中,党委代表的政治权力与校长代表的行政权力仍然存在争执,学术权力与民主权力在四种权力关系中处于劣势,学术权力与民主权力缺少必要的互动。

1.党委代表的政治权力与校长代表的行政权力仍然存在争执

“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来说相当于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不可分割。但是在现实实践中,党委与行政分工有余,合作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要么表现为行政不服从党委的领导,要么表现为党委越权干涉行政事务,要么表现为党委行政各行其是等,造成学校领导班子不团结,办事效率低下,影响大学的顺利发展。由于党委与行政是大学两大最有实力的权力部门,双方间的相互影响都很巨大,在当前的现实情况下,这两者的关系处理不好将对一个大学造成破坏性影响。

2.学术权力与民主权力在四种权力关系中处于劣势

受历史、现实、社会的影响,与政治和行政强势权力相比,大学的学术权力与民主权力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以至于常常出现政治、行政权力取代学术、民主权力的现象。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学术中立无法真正实现,师生群众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单一、方法简单、效果有限,师生的权益诉求得不到真正制度化的保障,部分大学师生对学校自身的认同度较低。

3.学术权力与民主权力缺少必要的互动

学术权力与民主权力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学术活动具有自由性,这也恰恰是民主管理的特点。因为自由的学术活动主要是由广大教师来完成的,对这样活动的管理也必须得到大多数教师的同意和支持,其主要途径就是民主管理。此外,学术活动探索性的特点也要求由教师自己管理自己的学术活动或者是组织,这更需要进行民主管理。但是由于在现实的权力互动过程中,学术权力与民主权力处于弱势地位,为了获得资源支持,他们不得不争相攀附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资源竞争关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动力明显不足。这使得学术权力的行使缺少坚固的民意基础,而民主权力的发展得不到学术权力的有力指导。

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命线,其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改革与探索中,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坚持党对大学的领导。在学校层面,必须完善党的领导,特别防止以党代政,党管一切现象的出现,通过制定党委会决策目录,明确党委在学校发展上的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把方向、谋大局,将“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具体化。在二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层面,要突出强调党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责任,创新方式方法,帮助师生巩固、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

1.落实办学自主权,处理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

扩大和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主要要求政府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根据“法不禁止即自由”原则和“法不授权不可为”原则,详细规定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事项。政府必须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限,除法律明确规定的以外,政府不能随意对大学的教育管理发号施令,大学可以根据法律规定不执行政府部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命令。当前高校章程建设工作正在大面积展开,大学章程的法律地位必须得到有效保障,真正使章程成为大学自主办学的法律基础、法理依据。

2.增强学术权力,保障学术自由

作为学术组织,大学具有权力弥散、底部沉重的特性。学术活动的组织、运行基本上都是在系、所等基层组织中完成,基层学术组织是否有活力,成为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关键。为了保证学术组织的学术权力得到真正落实,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13]的规定,大学应该尽快修订出台各自具体的学术委员会规程,成立或者改组学术委员会队伍,切实保障学术委员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职权。此外,大学也要进行组织架构的改革,整合相近的学科院系,积极探索学部制,把主要学术权力下移到基层学术组织,推动管理重心下移,调动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改革校长选拔机制

校长是大学行政事务的主要负责人,在当前中国特殊国情下,其对大学的认识和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直接影响到大学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和学科发展等各项重点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大学校长可以“天然地试图让全体师生有一个共识,从而聚积成莫大的能量来推动大学的发展” [6]。所以,大学校长在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大学选好校长,一定要改革校长选拔机制。首先,要改变对大学校长的认识。大学校长与政府官员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要取消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只有当校长是以纯粹的学校管理者身份出现,真正代表着学校师生的利益时,才能有效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的影响,真正防止学校行政性腐败。其次,要改变选拔校长的标准。校长应该更重视教育行政管理能力,降低学术能力要求。将大学的学术管理交由教授组织管理。这样,既可以减轻校长候选人必须学术和管理能力双强的选拔难度,又有利于帮助校长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校管理中去,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最后,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为校长设计合理的任期。因为大学建设的成效是长期性的,较短的任期和考核机制只能催生大学管理的功利性,不利于学校文化的养成,影响到大学的长远稳定发展。

(三)树立理念以推动工作

1.树立治理理念

大学是先进技术、先进知识、先进理念的产生地和聚集地,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大学应该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锋队和排头兵。“管理”强调 “自上而下”的一元控制,“治理”强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探索和推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顺应国家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型,高等教育政策也需要从“管理”走向“治理”,协调处理好师生共治、校内四种权力共治、大学与外部影响因素共治。通过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模式,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大学办学功能的民主管理、校长治校和教授治学的治理理念,为中国高等教育变革提供巨大的制度创新空间。[7]

2.树立法治理念

目前,中国已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4]为主体的法律体系,各个高校的大学章程建设有序推进,并已经陆续颁布。可以说,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有法可依的态势。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要树立法治意识,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政府部门要自觉根据法律法规处理与大学的相关事务,不能以上级领导的一言一行代替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与大学相关事项时,要确认处理的思路措施是否合乎法律规定;二是大学在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时,要善于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自主办学的权力,遇到与法律不相符合的事项,要根据相关规定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上级的违法行为可以不予执行;三是学校师生要善于用相应的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校园内形成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法律氛围。

3.树立创新理念

大学是有知识的年轻人的汇聚地,也是新知识、新思想的发源地,所以一定要树立创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取得新成就。要充分发挥大学自身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在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进行制度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探索出符合本身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办学氛围来。要引领社会的发展进步,这要求大学要“敏感而迅速地反映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政治动向、思想倾向;整合社情民意,使之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的色彩,从而左右社会舆论;在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中,为公众解疑释惑,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帮助人们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的社会思想,引领社会潮流;积极传播新思潮、新文化,从而助推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明进程” [8]。

4.树立历史传承理念

传承历史文化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大学更要善于呵护传统,要让优秀的历史文化薪火相传。一是要传承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唯一一个从未终断过历史传承的文明古国,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该注重培养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责任感,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二是要传承好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注意加强与外来优秀文化的交流合作,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的营养,特别是要积极借鉴国外大学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使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创新发展中形成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好地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1]高桂娟.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文化视角[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73-74.

[2]李树林.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以及大学文化概念比较辨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9.

[3]徐飞,黄伟力,张玉瑜,等.文化的力量——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之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96.

[4]谷贤林.传统与一流大学的形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3.

[5]刘剑文.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0.

[6]张楚廷.大学文化与传统[J].高等教育研究,2012(6):5

[7]周光礼.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4(9):16.

[8]于媚.文化视野下的大学治理研究[J].江苏高教,2015(3):44.

[9]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 (2016-02-23).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223/c1006-28141034.html.

[10]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 (2015-12-28).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5-12/28/c_1117592243.htm.

[11]中共中央办公室.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N].人民日报,2014-10-16(01).

[12]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EB/OL].(2013-11-14).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118121513.htm.

[13]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EB/OL].(2014-01-29).http://www.moe.edu.cn/business/htmlfiles/moe/s7964/201402/xxgk_163994.html.

[14]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2016-02-10].http://www.moe.edu.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19/tnull_1314.html.

(文字编辑:徐朝科 责任校对:邹红)

猜你喜欢
现代大学制度权力
权力至上的蜂王
屈服权力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关于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探析
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研究
领导权力的特性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