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育飞
(中南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2)
匡互生著述考
——兼论其文集的整理
尧育飞
(中南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2)
匡互生为新文化运动健将、现代著名教育家,其在立达学园办学事迹广有声誉,以至世人认为其一生“立功”远胜“立言”,故学界对其著述情况一向较少关注。然则文章通过匡互生笔名线索,系统梳理其著述情况,得其文章20余篇、书札70余件。其传世作品数量远超过去学界的一般认知。今年正值匡互生诞辰125周年,为保存文献计,有必要整理出一部资料详实可靠的《匡互生文集》,以便于研究者使用,并为湖湘文化留下一份可贵的精神遗产。
匡互生; 著述; 文集; 整理
匡互生(1891—1933),湖南邵阳人,为新文化运动健将,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早年,匡互生在长沙的省立邵阳中学读书,后转入私立岳云中学就读。“1915年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参与组织‘工学会’,出版《工学》月刊。五四运动时,为首先冲入赵家楼的学生之一。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上虞春晖中学等校任教。1925年与易培基、夏丏尊、朱光潜等51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季刊》《一般月刊》,并在江湾创办立达学园,以立达为终身事业。“一二八”事变时,立达学园损失很大,为恢复立达,奔走筹款,积劳成疾,1933年4月22日在上海病逝。”[1](P123)鉴于匡互生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巴金晚年回忆起来仍称:“我忘不了他那为公忘私的精神,我把他当作照亮我前进的一盏灯。”[2](P495)周予同说:“互生兄在现代史上是值得纪传的一位人物。”[3](P268)
不过,过去学界关于匡互生的研究,多集中在教育领域,其中尤以对其“人格教育”的研究取得较大成绩。如赵海洲《论匡互生的人格教育》[4]、朱晓江的《“新文化”与“旧传统”:匡互生关于“人格教育”的论述及其现代意义》[5]等。此外则是对匡互生生平事迹所做的研究,如关于其火烧赵家楼的光辉事迹等,在这方面,赵海洲和赵文健所著的《匡互生传》堪称集大成之作。但遗憾的是,对这样一位近代历史知名人物,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关于其著述的基本情况,迄今未得有效的研究。笔者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对匡互生的著述有了新的发现,因撰此文,以供学界批评指正。
匡互生的著作和文章,迄今学界都没有得到妥善的整理。目前可见仅有1979年,《新文学史料》重刊的匡互生的《五四运动纪实》[6],作为研究“五四”运动的史料。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著作零散地提及其著述情况,如《北京师范大学名人志》中称匡互生“主要著作多与青年教育和立达学园有关,有《中等学校的训育问题》《青年教育者的修养》《立达、立达学会、立达季刊、立达中学、立达学园》《立达学园恢复的经过》《趣味丰富的秋天》,以及《五四运动纪实》等”[7](P52)。又根据赵海洲、赵文健所著《匡互生传》可知,匡互生1913年作《时事感言》。1923年著译天文学及科学史,但书稿已经亡佚,唯存《〈通俗天文学〉叙言》。1927年作《趣味丰富的秋的天象》和《白采》两篇文章,发表在《一般》杂志上。1930年作《立达学园农场概况》一文,发表在《中学生》创刊号上。1931年作《五年来的立达》一文。1932年写作并发表《立达学园恢复的经过》和《学园遭劫前后》。[8]
以上就是目前学界关于匡互生著述的基本情况,显得颇为简率。自然,这与匡互生中年即逝颇有关系,也与其后来矢志从事教育工作,无暇著述有关。研究者由此认为匡互生一生立功大于立言,著述太少,无法独立成册,故而没有加以专门论述的必要。因此,迄今为止,在匡互生的故乡湖南,还没有一本《匡互生集》或《匡互生文存》问世。笔者近来查阅文献,发现匡互生著述数量并不止以上数篇。相反,新发现的匡互生佚文,可以让研究者更加全面地认识匡互生的“大我”思想和其早年对社会和教育问题的看法。这些新发现,或许将有利于推动《匡互生文集》的诞生。
寻找匡互生著述的极其重要的线索便是匡互生的笔名,然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匡互生的笔名情况较为复杂。据《中国近现当代名人辞典》记载,匡互生“又名务逊,学名日休”[1]。另有研究表明其笔名为“互孙、匡日休、务逊”[9]。在这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名人志》阐述得较为全面,该书称匡互生“字人俊,又名日休、务逊、颂英、济等”[7]。但这些研究者的论述仍然不够充分,2001年出版的《纪念匡互生诞辰110周年文集》中有匡互生后人所作的年谱,其中记载得最为详细云:匡互生“取名颂英,字人俊,号互生,曾名济、务逊、日休”[10](P268)。这些名字中有不少都被匡互生拿来做笔名使用,不过,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匡互生还有一些笔名此前少为人关注。据匡互生在立达学园的同事刘薰宇在《吊匡互生先生》一文中云:“他是不大说话和不大著文章的,但有一个时期也曾用过笔名连续地发表几次短评,他的笔名便是‘小我’,在他看来,在悠久而广阔的宇宙中,各个‘小我’是平等的,孤零零的‘小我’意义很少,值不得顾惜,而各个‘小我’用‘爱’来连锁着,各尽各的责任,互相扶助,那就生出了一个和宇宙共存和宇宙同等的‘大我’。”[11]由此可见,“小我”也在某段时间被匡互生拿来作笔名用。
综上所述,匡互生使用的各种名字和笔名共有匡务逊、匡日休、匡人俊、务逊、日休、互孙、小我、颂英、济等。由这些笔名去索引,笔者发现匡互生佚文数篇。此外,再根据《匡互生年谱新编》中的70多件材料,基本上找齐了现今存世的匡互生的作品。为了便于阅读,姑置表格如下:
匡互生著述简表
续表
笔名文章题名杂志刊期匡互生另有《祭父文》及书信手札共75件①。其中书信为:1911年10月24日致力父母信一封。1914年家书三封,致双亲和兄长。(除此中有一信具名务逊外,其余都署名为颂英。)1915、1916年有信函多封。1917年,致父母信函3封。1918年,4封。1919年家书一封。1920年书信数封。1921年4封家书。1922年,4封。1923年,5封。1924年,6封。1926年,3封。1927,年1封。1928年,3封。1930年,1封。1931年5封。1932年,7封。①这批信函由匡立人姐夫粟宝国先生保存,与其他手札共计75件。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邵阳市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匡互生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集》,2001年,第329页。
从《匡互生著述简表》可以发现,匡互生虽一门心思投身教育事业,但他依旧在短暂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少著作。从上述简表可以看出,匡互生的著述与其生平兴趣和事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著述的第一个特色是,早年(1910-1915)他在长沙读中学时就对教育问题很有兴趣,这从他的习作《学校之教以礼仪为先论》,以及发表在《教育研究》杂志上的《论修身科礼仪法》等文章可以看出。而这些文章的发现,表明匡互生的教育理想并非全是受了西方思想的影响,而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关于匡互生教育思想来源的探析,朱晓江在《“新文化”与“旧传统”:匡互生关于“人格教育”的论述及其现代意义》(学术月刊,2015年第9期)中指出:“匡氏‘人格教育’的提出,在思想观念上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启迪,而在内涵界定及贯彻落实上,则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但其证据主要根据《匡互生年谱》认为匡互生“从1906年开始到1909年,匡一直师从谢叔和先生读书,学习王船山、黄梨洲学说。1910年,入邵阳驻省中学以后,又受到胡旭轩先生的影响”。缺乏直接的证据,现从匡互生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文章看,更有力地证明了匡互生的教育思想中传统因素的作用确实不小。。匡互生著述的第二个特色与其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不无关系。早在1917年,他就对天文学萌发兴趣,之后还翻译了《通俗天文学》,这就有了1922年发表的《天文学底价值:〈通俗天文学〉叙言》一文。此外,他生平留下的唯一一篇散文《趣味丰富的秋的天象》也仍然是其天文学知识的文学化表达。匡互生著述的第三个特色,就是在立达学园创办之前的几年,他对于社会问题很有热心。在好友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上,他连续发表了数篇评论。这可见匡互生并非不能著述,他后来很少在社会媒体上发言,只不过是因为他更愿意去做实际的教育改造工作。匡互生著述的第四个特色,无疑也是其著述最大的特色,那就是他的著述内容主要是关于耗费他半生心血的立达学园。当时立达学园办了好几份刊物,《立达》《一般》就是匡互生和他的友人朱自清、夏丏尊、赵景深等人经常发表文章的地方。而他此期写的文章也主要在立达学园建设、师生情况等方面,这部分文章内容丰富,就其价值而言,是史料价值大过文学价值的。
遗憾的是,《匡互生著述简表》之外,匡互生还有不少记载已经完成或已经发表的著作如今已经散佚了,如《时事感言》《立达学园恢复的经过》和《学园遭劫前后》等文章如今已难觅其踪了。而匡互生早年翻译的《通俗天文学》译稿,也已经亡佚了。这些著作的散佚,对匡互生著述的整理和研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此外,还有部分可能为匡互生所著的文章,也没有列入《匡互生著述简表》中。这部分文章主要刊登在上海江湾立达学园主编的《立达》杂志上,为该杂志中为数不少的发刊词、园讯等。在这部分内容中,相信有不少是出自匡互生之手,但因为没有署名,我们无法下定论。毕竟,如其中《立达学园旨趣》一文,过去有人以为这是匡互生的手笔。但是朱光潜在《回忆上海立达学园和开明书店》一文中指出:“以立达学会的名义宣布了创办立达学园的宗旨。这份宣言是在匡互生的授意下由我执笔的,公开提出了教育独立自由的主张。”[12](P521)可见,这部分文章显然不能贸然归在匡互生名下。
通过对匡互生著作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我们发现匡互生的著述远比从前人们认为的数量要多出不少。其文章有20多篇,书札手稿有70多件,这些著述的规模近10万字,为编撰《匡互生文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基础。今年恰逢匡互生先生诞辰125周年,因此,笔者大胆构想,可否借此契机推动《匡互生文集》的整理和出版。
从《匡互生著述简表》可以看出,匡互生现存著作主要可分三部分:一是关于教育问题和立达学园建设的。从其对教育问题的评述来看,早在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之前,匡互生就对教育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对于教育事业的这份热心和关切直接导致他后来从事立达学园的建设;二是对社会和时事的评论及译序等散文。这部分内容是过去研究者所忽视的,其中透露出匡互生对自由和“大我”思想的服膺,有助于我们理解匡互生在“五四”运动期间为何能够如此勇猛精进,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个对社会问题有着强烈关切的青年匡互生;三是书信和手札。这些书信和手札,过去多在匡互生家属手中,外人不易得见,从中可窥见匡互生的生平履历和行踪,以及他对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的看法,无疑有助于理解匡互生思想轨迹的变化。这批信札现藏匡互生后人手中,若不及时加以整理,等到匡家第二代后人去世之后,势必面临散佚的危险,恐怕更难得以全面整理了。因此,笔者认为,《文集》应该尽早加以整理,否则将造成一些历史材料不可避免的损失。至于《文集》的体例,不妨简要地从教育、散文和书札这三部分进行区分,加以编撰。当然,鉴于匡互生在当时教育界的巨大影响,如立达学园在1933年即印行《追悼匡互生先生专号》,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等人纷纷撰文深切缅怀他们的这位好友,因此《文集》不妨增加纪念匡互生的文章,以便《文集》资料更加丰富而详实。笔者相信,按照这样的体例去编撰一册《匡互生文集》,能为湖南保存一份可贵的精神遗产,也将有助于推动匡互生研究步入新的阶段。笔者深知,匡互生无论在新文化运动还是在教育领域,都有着卓越成绩,而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者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故不佞谨撰此文,权当抛砖引玉,尚请方家批评指正。
[1]李盛平.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2]巴金.巴金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周予同.匡先生参加五四运动的经过[C]//北京师范大学校史资料室.匡互生与立达学园.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4]赵海洲.论匡互生的人格教育[J].邵阳师专学报,1996,(3):39-42.
[5]朱晓江.“新文化”与“旧传统”:匡互生关于“人格教育”的论述及其现代意义[J].学术月刊,2015,(9):103-110.
[6]匡互生.五四运动纪实[J].新文学史料,1979,(3):20-31.
[7]顾明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名人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8]赵海洲,赵文健.匡互生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9]张静如等.五四以来历史人物笔名别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邵阳市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匡互生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集[C].2011.
[11]刘薰宇.吊匡互生先生[C]//立达学园园刊悼念匡互生先生专号,1933.
[1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十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Textual Research and Some Thoughts on Kuang Husheng’s Works
YAO Yufei
(T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2, China)
Kuang Husheng was an exponent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also a renowned educationist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He was well-known for his achievement of running Lida school, which makes him an educationist more than a writer in many people’s mind. Therefore,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on his works. However, by the clues of his pseudonym, it has been found that Kuang Husheng wrote more than 20 articles and more than 70 letters. The number of his masterpieces is far beyond academics recognition in the past. This year is the 125th anniversary of Kuang Husheng’ birth.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his works, it is necessary to compileKuangHushengAnthologyby collecting the detailed and reliable information, which will be helpful to researchers as a precious spiritual heritage to Huxiang culture.
Kuang Husheng; works; anthology; collect
2016-06-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形态研究”(3C2W084)
尧育飞(1987—),男,江西广昌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K825.4
A
1672—1012(2016)06—0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