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多慈,朱俊泉,韩忠源,马 鑫,邱晓燕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226003)
·经验交流·
缬沙坦联合二甲双胍对高血压患者尿微量清蛋白的影响
史多慈,朱俊泉,韩忠源△,马 鑫,邱晓燕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226003)
目的 研究缬沙坦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血糖异常的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尿微量清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该院门诊或住院患者98例,分别给予缬沙坦或氨氯地平口服,两组均合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在第1、3、6个月时分别测量血压、血糖、尿微量清蛋白及其他生化指标。结果 相比对照组,缬沙坦组在治疗6个月后能进一步降低空腹血糖,在3个月及6个月时尿微量清蛋白下降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缬沙坦除降压之外,能更好地降低血糖异常的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空腹血糖和尿微量清蛋白,从而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缬沙坦;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尿微量清蛋白
尿微量清蛋白既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血管损伤的标志[1]。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常常作为代谢综合征合并出现。这些危险因素的共同存在无疑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和严重性,通过积极控制血压、降血糖及减轻体质量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已成为共识及标准治疗程序。已有的研究表明缬沙坦除降低血压外,能有效降低尿微量清蛋白并减少新发糖尿病[2-3]。二甲双胍除降低血糖外具有降低体质量和高胰岛素血症、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作用,是肥胖型糖尿病患者首选的降糖药物[4]。本研究的目的是联合二甲双胍及缬沙坦治疗血糖异常(空腹糖耐量受损及确诊的糖尿病)的肥胖型高血压(包括超重者),观察尿微量清蛋白的变化,探讨两药联合治疗降低尿微量清蛋白的有效性和优势。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在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肥胖性高血压患者98例,其中缬沙坦组51例,氨氯地平组47例。纳入标准:不同时间两次测量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体质量指数(BMI)≥24kg/m2;空腹血糖(FBG)>6.0mmol/L。排除标准:对二甲双胍或缬沙坦过敏;由于其他原因不适于使用二甲双胍或缬沙坦治疗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继发性高血压。
1.2 观察内容与方法 血压测量使用袖带式汞柱血压计,方法采用中国高血压指南2005推荐的方法。于空腹8~12h后清晨测量体质量及身高,计算BMI,采集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于进食2h后采血测定餐后2h血糖。尿微量清蛋白采用随机的尿液标本检测尿中微量清蛋白浓度。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微量清蛋白,尿微量清蛋白浓度参考值定义为低于25mg/L。以上标本由本院检验科采用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
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后缬沙坦组给予二甲双胍(0.25~0.5g,每天3次)+缬沙坦[80~160mg,每天1次,或缬沙坦氢氯噻嗪(80±12.5)mg,每天1次]为基础的治疗,为使血压、血糖达标可以联用其他药物。氨氯地平组给予二甲双胍和氨氯地平(5~10mg,每天1次)治疗,为使血压、血糖达标可以联用其他药物。缬沙坦及氨氯地平均由北京华润赛科药业提供。两组都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在研究的基线阶段、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分别测量各项观测指标。
2.1 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的性别比例、年龄、BMI、血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受试者的血压变化 两组均在服药1个月后达到最大降压效果(与治疗前比较P<0.05)、3个月、6个月时血压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受试者各阶段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受试者的血糖变化 两组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逐渐下降。6个月时缬沙坦组空腹血糖较氨氯地平组下降更明显,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其余各阶段血糖指标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受试者的尿微量清蛋白变化 两组在基线水平、1个月时尿微量清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尿微量清蛋白逐渐下降。3个月及6个月时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多,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1 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
表2 两组受试者的血压变化
表3 两组受试者的血糖变化
表4 两组受试者的尿微量清蛋白变化
多个前瞻性的研究表明,普通人群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升高与全因死亡风险、缺血性心脏病及心血管死亡相关[5-7]。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微量清蛋白尿的发生率约11%~40%[8-9],糖尿病患者中约为10%~42%[10-11]。肥胖与微量清蛋白尿也有很强的相关性[12]。最近的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微量清蛋白尿的筛查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建议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的尿微量清蛋白检测,并强调阻断RAAS系统是降低尿微量清蛋白的首选方法。缬沙坦是ARB类的降血压药物,通过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拮抗起到降压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缬沙坦除降压作用外,还具有靶器官保护,降低微量清蛋白尿的效果。研究发现:在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降压药物缬沙坦能显著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能显著降低糖耐量受损人群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缬沙坦也成为第一个既能降压又能预防糖尿病发生的药物。但有研究发现缬沙坦不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12]。二甲双胍作为降血糖药,主要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而降低血糖。二甲双胍也具有一定的降低体质量和高胰岛素血症的作用。现有的一些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在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同时有独立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效应。基于这些研究结果,AHA/ACCF最近建议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二甲双胍作为惟一的一线药物来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尤其是肥胖的患者。并且认为在现有的10类降血糖药物中,包括胰岛素在内,其他药物没有独立的心血管保护作用[13]。本研究联合缬沙坦与二甲双胍治疗对血糖异常的肥胖型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清蛋白的影响,结果显示降压、降糖治疗能有效降低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尿微量清蛋白,从而降低这类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相比对照组,缬沙坦组在治疗6个月后能进一步降低空腹血糖,在3个月及6个月时尿微量清蛋白下降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已有的研究表明,缬沙坦在降压之外有降低尿蛋白的作用,可以减少新发糖尿病,二甲双胍有一定的降低体质量和高胰岛素血症的作用。二者结合理论上对肥胖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的降低有更大的协同作用。本研究入选的对象均为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患者,而且伴有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缬沙坦组尿微量清蛋白降低更显著提示,缬沙坦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血糖异常的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空腹血糖和尿微量清蛋白水平降低更为有效。
[1]Deckert T,Feldt-Rasmussen B,Borch-Johnsen K,et al.Albuminuria reflects widespread vascular damage[J].Diabetologia,1989,32(4):219-226.
[2]Viberti GC,Wheelden NM,MicroAlbuminuria Reduction With VALsartan (MARVAL) Study Investigators.Microalbuminuria reduction with valsarta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blood pressure-independent effect[J].Circulation,2002,106(6):672-678.
[3]Group NS,Mcmurray JJ,Holman RR,et al.Effect of valsartan on 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J].N Engl J Med,2002,362(16):1477-1490.
[4]UPDS Group.Effect of 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metformin on complications in overweight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UKPDS 34) [J].Lancet,1998,352(9131):854-865.
[5]Borchjohnsen K,Bo FR,Strandgaard S,et al.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1999,19(8):1992-1997.
[6]Hillege HL,Fidler V,Diercks GF,et al.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predicts cardiovascular and non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general population[J].Circulation,2002, 106(14):1777-1782.
[7]Romundstad S,Holmen J,Kvenild K,et al.Microalbuminuria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2 089 apparently healthy individuals:a 4.4-year follow-up study[J].Am J Kidney Dis,2003,42(3):466-473.
[8]Bigazzi R,Bianchi S,Campese VM,et al.Prevalence of microalbuminuria in a large population of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essential hypertension[J].Nephron,1992,61(1):94-97.
[9]Rosa TT,Palatini P.Clinical value of microalbuminuria in hypertension[J].J Hypertens,2000,18(6):645-654.
[10]Marshall SM,Alberti KG.Comparison of the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eatures of abnormal albumin excretion in insulin-dependent and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J].Q J Med,1989,70(261):61-71.
[11]Deferrari G,Repetto M,Calvi C,et al.Diabetic nephropathy:from micro- to macroalbuminuria[J].Nephrol Dial Transplant,1998,13 (Suppl 8):11-15.
[12]Chang A,Horn LV,Lifestyle-related factors,obesity,and incident microalbuminuria:the CARDIA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study[J].Am J Kidney Dis,2013, 62(2):267-275.
[13]Westermann D,Kreutz R,Jacobshagen C,et al.Hotline update of clinical trials and registries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Congress 2010[J].Clin Res Cardiol,2014,99(6):337-344.
10.3969/j.issn.1671-8348.2016.31.029
南通市科技局指令性计划(S2010045)。
史多慈(1968-),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冠心病方面的研究。△
E-mail:shdci8521@163.com。
R
B
1671-8348(2016)31-4406-03
2016-04-15
2016-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