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晓璐 孔繁利
慕课视域下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牟晓璐 孔繁利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在教师授课、学生学习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北华大学积极开展把“慕课”引入高校公选课的探索并将其与传统课程进行有效融合的实践,以便更好地进行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
慕课;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校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是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的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选修课程。[1]2007年2月,教育部发文要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为此,各高校加大了对旨在提升个性优势和综合素质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力度,不仅纷纷开设各种类型的公选课,而且将其编入培养方案通识教育模块之中,学生是否修满其学分作为毕业审核的依据之一,以此赋予大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这使公选课在全国高校中开设的数量、比重与质量都有显著的发展。但由于办学定位、教育目标以及阶段性的教学资源紧缺,公选课的开设远未达到教育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标准,其问题仍非常突出。通过近年的研究显示:“无论是在学校、教师、学生层面,还是在课程的开设、实施、管理、评价方面,公选课都存在诸多问题。”[3]
在师资方面,公选课教学受到任课教师影响较大,各学期开设公选课较为随意,缺乏稳定性、连贯性,多为因师开设,人走停课,做不到学生就课点菜。其中“专业课教师专业结构单一,特长集中;基础课教师主要以语文、英语、高等数学及大学体育为主,远达不到丰富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少数公选课开课教师本身缺少对所开课程的研究,无法对学生进行权威指导”。[4]在课程方面,公选课学科种类不均衡,结构欠合理,学校硬性规定每个学院开出一定数量的公选课,学院为了保证课程数量,基本上是只要符合条件就允许上课,导致公选课缺乏长期规划,课程类型划分也混淆不清,致使一些实用性课程所占比重大,而急需艺术与人文素质课程却少之又少,这违背公选课注重文化素质与艺术教育的原则,从而导致课程种类单调,致使学生选不到自己喜爱的课程。[5]学生方面,学生对公选课选课十分盲目,多数学生选课出发点是盲目追求容易得学分的课程,或仅凭课程名称吸引力来选课,很少是从个人实际需要去选课。即便有些学生很重视公选课,但由于学校对公选课选课缺乏积极引导,热门选修课可能受到大多数学生欢迎,上课学生几乎涉及学校各专业,造成班级容量大、场地紧张。最终导致受到班容量限制,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6]
针对上述问题,已有研究者给出了诸多改进对策与建议,大体上从公选课的课程设置[7]、教学模式[8]、教学过程[9]与质量监控[10]等层面着手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然而,这种面面俱到的改进措施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提高公选课授课质量关键是顺应学生自主在线学习高等课程的大趋势,把慕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引入公选课的教学之中,并加以良好的引导与融合,必能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资源持续开放和大规模网络在线开放课程的出现,知识共享、优质教育、混合学习、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年规划,将“大力推进普通高校数字校园建设”。[11]同年,大规模网络在线开放性课程“慕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在美国出现了井喷式发展,斯坦福大学 Sebastian Thrun 与 Peter Norvig 联合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免费传到网上,迅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16万人注册与学习。[12]2012年,随着全球“慕课热”的持续升温,慕课平台运营商纷纷介入,先后建立了Udacity、Coursera、edX三个慕课平台,这给慕课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基础,2012年为此被誉为“慕课元年”。2013年,中国教育界也加入如火如荼“慕课”发展潮流,清华大学打造了“学堂在线”,北京大学推出“中国大学 MOOC”,上海交大建设“好大学在线”等慕课平台。“慕课不同于以往的在线课程,是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背景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以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本的过程性考核方式,使课堂走向学堂,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13]把慕课引入到公选课教学中将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慕课”引入解决了高校公选课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慕课平台下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乏名校、名师、名课,学生可以基于兴趣自由选择以往难以获得的优质教育资源;慕课又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在任何一个角落,无论白天还是深夜,只要学生拥有互联网电脑,并有学习意愿,就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学习。这有效解决了高校由于师资、校舍不足以及教学运行周期限制而导致的公选课开课与选课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是“慕课”引入提升了公选课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慕课会给教师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年轻教师,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提升课程质量方面,特别是把教师精力从模式化的繁重授课任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与学生互动讨论,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学习过程引导、指导论文设计等更有价值的事情。教师借助平台的作业查重、考试系统、试题管理等功能,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积累在线教育经验,同时还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多轮次开课。
三是“慕课”引入强化了公选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丰富的课程资源保证了学生可以基于兴趣自由选择课程;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都可以进行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弹性的学习环境;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善了传统灌输式学习方式,使学习更加高效;知识点单元化、富媒体集成、闯关式学习、进阶式学习流程管理,学生自由掌控学习进程,高效专注学习过程,轻松完成学习任务,使学习更富有体验性;课程播放有禁止拖动、快进与跳集观看的功能,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过程性评价的方式能够细化学生评价与考核。
为了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扩展公选课的教学模式,近几年,课题组所在学校——北华大学在公选课改革过程中,采取了建设与引用慕课并重的方式来完善公选课教学。2014年5月,学校正式实施了“关于开展我校‘精品慕课’课程试点建设工作”,首批慕课课程建设项目共计3门课程;7月,又通过校内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确定了6门课程为慕课建设项目。2015年3月,我校自主建设的公选课“英文电影欣赏”在超星慕课平台上正式上线;4月,学校开设8门慕课作为全校公选课,其中智慧树平台为“手机人像摄影”“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与“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智慧”等3门课程,超星尔雅平台为“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明史十讲”“世界建筑史”“西方美术欣赏”与“考古发现与探索”等5门课。2016年4月,学校决定再支持建设5门公选课慕课课程;6月,大规模启动采用智慧树与超星慕课平台通识教育课作为全校的公选课,其中慕课数量占全校公选课数量的40%,选课人数达8千人次。
(1)教学运行情况。公选课采用慕课学习的方式,在网上进行听课、做作业、参加考试、参与互动论坛讨论、提问等项目。公选课选课学生在规定学习周期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完成全部的学习与考试。课程学习的内容包括点击所选的相应课程进行学习,按照学习计划观看课程视频,阅读相关参考书目,观看相关讲座视频,并根据学习内容进行提问以及讨论。作业考试是根据个人首页提醒按时完成作业以及考试,以获得相应成绩,网络课程每门课程的考核指标比例会有所不同,学生可以在 “考核标准”中查看所选课程的考核指标,其中我校作为公选课的慕课课程考核标准为视频课程占40%、作业占30%、考试占30%。
(2)学生学习情况。超星尔雅慕课平台的“世界建筑史”等5门课程,共800名学生选修学习,618名学生通过考试,并获得学分,通过率为77.25%,优秀率为36%。很多同学将5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反复观看和学习,其中“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的“作为舞台艺术的戏曲——说白、科介、穿关”反刍比率(反刍比=视频观看时长/视频长)最高为205%。通过反刍比可以看出,学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自主将精彩内容或者难点内容观看多遍,体现了慕课可以随时暂停、反复观看的特点。*超星尔雅慕课平台发布的《北华大学2016年春季学期尔雅网络课程运行报告》,http://cxxxk.benke.chaoxing.com/。智慧树慕课平台的“手机人像摄影”等3门课程共392名学生选修学习,305名学生通过考试,并获得学分,通过率为78.5%,优秀率为31.6%,课程均在线完成率83.1%,平均人均登录次数17.7,平均人均参与论坛次数1.1;其中“手机人像摄影(在线式)”在线教程完成率达到97.2%;“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在线式)”人均登录次数最高,为19.2;人均在线互动次数最高的是“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智慧”为1.4。*智慧树慕课平台发布的《北华大学2015秋冬学期学情分析报告》《北华大学2016春夏学期学情分析报告》,http://online.zhihuishu.com/onlineSchool/teacher/index。
(3)学生学习监控情况。慕课平台下的课程总览中会自动统计本门课的详细情况,通过课程总监的监控,学校可以直观快速地了解课程的进展详情,任务进度、视频观看时长、学生活跃度等大量数据均可通过后台查阅;后台还可以实行学习流程全监控,学生的视频、作业、讨论、访问等情况实时被后台监督。下以超星尔雅慕课平台下的“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课程为例进行说明对学生学习进行监控情况:我校选课人数160人,共有118位同学学习并通过了本门课,访问总量为8 448次。课程由42个学习视频慕课,39个作业测验,81个任务点,248道课后习题组成,在81个任务点中,我校学生平均完成任务点数为62.8个,学生平均观看时长759.3分钟,最长观看时长是黄聪颖同学,为1 156.5分钟;学生访问平台进行学习高峰期一般发生周六、周日,或者晚上,可以方便有效地了解学生登录学习频次。①上述数据能反映出我校选课学生的整体学习进度,这对学校实施公选课的教学安排调整提供了依据。
为不断改善慕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在课程结束时,学校在慕课平台上对选课学生进行了全方位调研,调查问卷分别从课程满意度、课程管理以及学生对教师期望与建议等方面设计,一共发送4 649份,截至2016年1月19日共收回2 426份,回收率为52.2%。①
课程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这能反映出学生对该课程与任课教师的总体评价及受欢迎程度,分为四个问题:课程目标方面,“您认为该课程具有通识性或者启发性,课程学习比较有收获?”认为有通识性、启发性及有收获的占78.5%,没有的占21.5%;综合评价方面,“您不后悔选择学习这门课程,愿意向他人推荐?”愿意推荐占81.7%,不愿意推荐占18.3%;课程内容方面,“课程是否适当地运用了前沿知识、案例、应用以说明理论和概念?”同意占77.9%,不同意占22.1%;课程设计方面,“课程的在线教程能清晰地引导自我学习?”同意占77.5%,不同意占22.5%。②
学生对教师期望和建议的调查,这为教师改进课程提供了参考。学生对教师期待归纳如下:视频方面,希望在线视频能够拍摄得更清晰一些,展放相关重要知识点的时候能慢一些,在录制视频的时候可以多一点时间停留在幻灯片上并加上相应字幕,便于学习。课程内容方面,希望教师分享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如PPT教案、PDF参考书、相关视频等,为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教学方式方面,希望教师多一些答疑解惑,多一些交流;尽可能地减少繁文缛节的文字说明,增加案例教学比例,更多设计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教学环节。师生互动环节方面,希望能够多增加一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在论坛能够有主话题讨论,大家积极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可能集思广益的效果会更好。②
课程管理的问卷调查。它能反映出课程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学校改进公选课的教学提供了借鉴:在教学组织方面,“在选课学习中最希望得到学校哪方面的帮助?”被调查者认为学校需提供“校内导学”占46.6%、“教师指导”占29.7%、“跨校见面课教学组织”占19.9%、“校内统一组织考试”占3.8%;学校是否配备本校教师方面,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配备教师占62.3%,不需要占37.7%,其中认为需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占56.8%,需配备管理教师督促学生学习占43.2%;在本校教师指导方面,被调查者认为教师的指导帮助最大依次是“课程导学与学习督促”“在线答疑”“论坛引导”与“见面课教学(含校内)讨论组织”,所占比率分别为66%、19.9%、8.5%与5.5%;网络情况方面,“在线学习的视频点播很流畅、声音很清晰?”很理想占79.1%,不顺畅占20.1%。②
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及其反馈意见,学校对公选课的授课与运行进行了如下改进:
(1)教师方面。学校在开学前召开本校“MOOC 教学工作启动会”,明确教学任务和工作要求,落实相关网络、教室、教师等负责人的工作内容,会上邀请上期优秀教学团队分享教学经验,这不仅有效地加强了本校配备教师与核心教师团队的沟通与研讨,还让新加入的教师们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开课中能够完成教学要求和相关工作,课程结束后有整体总结报告。
(2)学生方面。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学校分批次地组织学生开展“导学课”,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慕课平台更好地学习“共享课程”;引导教师和学生下载与使用慕课平台手机客户端,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课程运行情况和要求。同时个性化的聊天功能,更能让师生间随时随地交流学习心得,实现沟通无障碍。为此,学校加强了网络教学条件建设,以保障学生在线课程学习的流畅性。
(3)管理方面。学校应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合理配备“学术型教师”和“管理型教师(助教)”。“学术型教师”负责教学、答疑和作业考试的批阅,“管理型教师(助教)”负责督促学习进度、协助见面课教学组织、做好考勤和分数录入等工作。教务处管理课程人员应每周及时查看“周学情分析”,部门领导应至少每月查看“月度学情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公选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设与运行给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只要顺应学生自主在线学习高等课程大趋势,把慕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公选课的学习中,并加以良好引导与融合,必能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嵇雷.高校公共选修课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162-164.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J].教育部公报,2007(5):37-40.[3] 张建华.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困境与突破探析——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7):118-121.
[4] 申凤君,杨芸,申凤玲.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96-99.[5] 伍晓蔷,姜磊,尹丽红.我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215-216.[6] 颜姣姣.“慕课”引入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22-223.
[7] 王志祥.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12):19-20.
[8] 梁娟,曾汉元,李爱民,伍贤进.高校公共选修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怀化学院学报,2015(12):124-125.
[9] 魏宝刚,刘理.从公共选修课考试方式探析高校教学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6(5):79-80.
[10] 黄颖,何艳斌.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103-104.
[11] 余胜全.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12] 焦建利.说说慕课的来龙去脉[EB/OL].(2013-10-15)[2013-11-10].http:// www.blogbus.com/ jiao-logs/ 220800776.html.
[13] 刘大治,孔繁利.地方综合性大学“慕课”建设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36-139.
【责任编辑 李 丽】
G642.0
A
1009-5101(2016)04-0138-04
2016-03-12
吉林省教育厅项目“高职专业公选课慕课化建设方案的设计与研究”(SY2015018),“对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进行慕课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SY2016011);北华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慕课建设现状分析及改革实践”(BY2015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牟晓璐,北华大学研究生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通信作者:孔繁利,北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吉林 1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