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及哲学反思

2016-12-17 03:49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思维方式反思人工智能

杜 森(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及哲学反思

杜森(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摘要:人工智能在思维方式上给人类带来的变革是具有划时代性意义的,这种变革有其积极的一面,如促进思维方式的进步;但同时它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如盲目认同和过度依赖。这属于技术对人的物化现象,需要在哲学上进行批判性反思。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维方式;影响;反思

我们早已不怀疑计算机是迄今为止人类发明的最重要的机器,这不仅是因为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生产力的革命,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更因为它直指人类的本质特征——智慧[1]。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指计算机系统具备的能力,该能力可以履行原本只有依靠人类智慧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它是使计算机实现从“smart”向“intelligent”的转变,它可以像人一样合理的思考,像人一样合理的行动,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语言处理(包括语音和语义的识别、自动翻译)、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包括规划和决策)、机器学习、机器人学。云计算、大数据训练、深度学习、人脑芯片四项高新技术,被视为人工智能的四大催化剂和发展转折点。

人工智能以其独特价值和影响改变着整个世界图景,这种影响从外而内,这种悄然而生的改变从外部表象世界潜移默化地向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方式深入。

一、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人认知世界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思维体系,对人们的言行举止和精神气质都有一定效应。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存在先于思维是第一性,存在决定思维。然而,思维又通过人类实践而反作用于存在,思维与存在既矛盾又依存,彼此促进,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关系。

人工智能是技术的一种,而技术是作为存在体系中的一个元素,它的应用和发展必定将对人类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从正向肯定、逆向否定至辩证扬弃的思维方式

在人类历史的初期,由于生产力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严重不足,人类相对于自然处于一种从属和依附的次要性地位,这时人们只能依赖、肯定、认同自然的一切,并且从中寻求自己的解释,从而形成一种正向的依赖性和肯定性的思维方式。在劳动和实践中,人类的双手得到解放,大脑不断发展,智慧愈发深邃,对自然的理解和认知不断加深,通过劳动积累起的原始技术不断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人类意识到以往对于自然的盲目肯定和服从是有局限性的,因而人类逐渐培养起一种否定批判的反思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对自然的幻想与对现实的认知的比较中逐渐发现矛盾的地方,从而对原来那种盲目性的肯定认同思维进行逆向思考,否定批判。然而,当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进一步积累发展,人们又会发现,一味地否定和批判,同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极具破坏性,由此,逐渐认识到辩证扬弃的重要性,发展出辩证思维方式。

在21世纪人类的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集群将进一步给人类思维方式带来全新的变革。众所周知,物质在微观领域具有绝对的积极活性,但是在宏观领域却具有相对的消极惰性,无机物质的刺激感应性要远远弱于有机生物。但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功能就是要让无机物构成的机械电子设备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如同人类大脑一样思考的能力,这是一种强刺激感应性,它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历史性突破,这就是在对原先基于物质的认识进行否定批判的过程中,辩证的扬弃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有助于人们辩证思维方式的培养。

(二)随着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而演变的思维方式

孙正聿先生说:“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方式。”[3]人类的思维方式在历史中不断发展,而哲学和科学正是这种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文明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不理解自然现象,无论是对于自然的认识(科学),还是改造自然的能力(技术),都处于萌芽阶段,故将世界和人生都归结为命运的安排,这是一种被动天命式的思维方式。人类历史进入到奴隶社会,随着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人们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水火土气等某些特殊的物质,形成了最初的朴素唯物主义思维方式。随着宗教的传播和教会统治的根深蒂固,这时由于宗教思想的影响,人们的思维形成一种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这时人们主要思考的是有关神祗的实在性问题和宗教教义的合法性与合理性。17世纪,瓦特发明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来临,人类逐渐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蒸汽时代,尤其是在牛顿力学和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指导下,僵化的机械论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盛极一时。启蒙运动之后,休谟彻底的怀疑论打破了人们对于因果律的必然性和绝对真理的独断论迷梦,经过康德、费希特、谢林等人的发展,能动的辩证法唯心主义思维在黑格尔处达到集大成的巅峰。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将之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这是一种能动的、发展着的唯物主义。与此同时,随着发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使用,人类迎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的发明,更将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向高潮。人类思维方式产生了唯科学主义的转变,从此,科学取代了哲学,成为了主导人类精神和思维的决定性力量。进入20世纪,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开发与普及,人类产生了一种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思维方式。

人工智能力图通过对人类所生存的世界和周遭环境的各种声音、图像、语言等要素进行数据化处理,并且根据所得信息,模拟人类思维进行判断推理,合理支配机器行为,使其完成工作实现功能,这对人类的生活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人工智能之前,人们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影响下,虽然形成了一种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思维方式,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却是僵化的,机械的。在古希腊,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4],弘扬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但是到了近代,拉美特里“人是机器”的机械论思想一度甚嚣尘上。在初等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人们的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思维方式,诸如“万物界是信息”,“一切皆可数据”的思想,是一种僵化机械的信息和数据思维,而人工智能的产生,帮助人们发展出一条能动的、辩证的信息数据思维方式,它重新倡导对人本身的研究和认识,突出了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能力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鲜活的力量。

(三)感性表象型、理性概念逻辑型以及非理性直觉型思维方式的并存

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分为初级的感性认识和高级的理性认识。感性思维方式偏向于对现象的感觉和对事物表象的被动接受,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则偏重对事物深层本质的认识、对概念的严谨理解,以及逻辑演绎和精密的计算。而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则是一种服从于人类原始欲望、本能,或者天才直觉的思维方式,即尽量少计算推理,而相信人的所谓第六感,通过冥想可以达到顿悟。

技术起源很早,且源远流长,早在石器时代和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广义上的朴素技术。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作为一种劳动形式和生产方式,技术主要依靠人的肢体尤其是双手来完成,技术效率也主要依靠人的肢体的协调和技艺的熟练程度来决定。这时期人类所信仰依赖的思维方式,正是感性表象型思维方式。文艺复兴后,科学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蒸汽机和电力机器的发明和使用,解放了人类的双手,发展了生产力,变革了生产关系,使工业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阶段。而技术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自动化生产线,则是工业革命社会化大生产的高级阶段。这时候人类的思维方式愈发偏重于概念范畴和理性逻辑,因为这个时期的技术是在理性科学的羽翼庇护之下才得以飞速发展的。

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很可能引起新的思维方式的变革,那就是非理性的直觉与意志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的主要功能是由信息数据库和语言逻辑或日常语言处理等先天设计所决定的,但这只是人工智能的初级表层阶段。如果想要将人工智能发展到高级健全的地步,就离不开另一种功能,那就是机器意志。所谓机器意志,就是让机器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和推理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动性和选择权利。目前,人类只需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也就是用可以被机器理解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志,人工智能系统就可以自动执行,这类似于一种意志直观的思维方式。

当然,这三种思维方式并无高下好坏之分,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混合运用,只有主次的区别,而无相互的对立。

(四)分析发散性思维到综合收敛性思维[5]

在哲学中,分析与综合两种方法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属于辩证发展彼此扬弃的对生性哲学范畴。就思维方式而言,分析方法属于一种发散性思维,而综合的方法则属于一种收敛性思维。所谓分析的发散性思维,即是将一个完整的系统逐级解析,分析出各个层次与结构要素;所谓综合的收敛性思维,即是将原本相互分离的事物群作为整体来理解,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脉络,组成一个统筹的系统。

人工智能的应用,离不开对人的认识过程和知识结构的发散性分析,同样也离不开对外界事物或表象世界的数据化处理和收敛性综合,因此,分析发散性和综合收敛性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人工智能的研发领域中是协调共生、同步发展的。

(五)伦理导向框架中价值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伦理学的概念框架中,价值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范畴,而价值取向所关注的焦点,也同样决定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从古至今,可以分为原始的自然崇拜式,例如祖先崇拜或者生殖崇拜;神话幻想式,多是将某种难以理解的自然力拟喻为人格化的神祗,这时的神话多是缺乏系统性的多神教式;随着历史的变迁,多神教逐渐被无所不能的一神教取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变成虔诚而冥顽的宗教预言式;直到文艺复兴之后,现代科学击碎了宗教神学的迷梦,人一度取代了神,占据了主体地位。然而,这一时期同样也是资本主义诞生和飞速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撕裂了宗教虚幻伪装,并将发达的商品经济送入人们的视野之内。于是,人类被自身创造的物质绑架的时期开始了,人类被物质同化而使得自身异化。启蒙运动之后,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呼唤人性回归的声音开始空前大涨。在这一时期,物本和人本的思维在不断挣扎彼此纠缠中共同前进发展,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这是一个物本功利式和人本价值式的思维方式共存的时代。20世纪之后,由于科学技术和发达工业给地球环境与资源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与破坏,思想家们开始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也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不断加深,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盛行,人类思维方式出现了新的突破,那就是耗散系统的思维方式。

人工智能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人类智能是一种生命形式的升华,生命是由有机物所组成的,有机物又来源于无机物,所以可以说,人类智能是物质的高级形式。并且,人类智能同样可以通过对物质的改造,使其具有可以模拟人类智能的形式与功能,进而促进人类智能的发展,甚至在量上超越人类智能。这种“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矛盾运动”[6]的辩证发展模式,可以使人认识到人在自然中的地位,认识到人产生于物质并且需要依赖于物质,物质手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同样可以媲美人类,人只不过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相对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绝非自然的主宰者。人要想获得幸福的未来,就必须要与整个自然系统和谐相处,只有人与自然和谐,才有可能促使人与人、人与宇宙的和谐。这是一种自然系统式的思维方式。

二、人工智能在思维方式上的弊端及其哲学反思

埃吕尔说:“所有技术进步都有代价,技术引起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有害和有利的后果不可分离,所有技术都隐含着不可预见的后果。”“……技术进步一方面增加了什么东西,另一方面它必然减少一些东西。”[7]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高新技术集群,其发展应用在社会上必然引起诸多变革,其中也潜藏着许多危机,它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合理性使思维上产生盲目认同

马尔库塞说:“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和操纵一起被溶解成一种新型的社会控制形式。”“技术已经变成物化——处于最成熟和最优形式的物化——的重要工具,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同他人的关系,看来不仅要受到客观性质和规律的支配,而且这些性质和规律似乎也会丧失其神秘性和无法驾驭的特征;它们是作为科学合理性的可靠证明而出现的。这个世界势必变成甚至把管理者也包括在内的全面管理的材料,统治的罗网已经变成理性自身的罗网,这个社会最终也会被困在该罗网之中。理性的超越性方式看来会超越理性自身。”[8]

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必将增强世界物化的程度,也使得技术合理性与统治逻辑更加根深蒂固,使人深深陷入“合理”与“统治”编织而成的罗网。只因各种类型的专家系统——不光可以解放人类的身体,同样还具有自主认知、学习、判断、推理的功能,具有辅助人类思维、学习并进行决策的功效。正是这种功效使得人工智能就犹如其他技术集群一样产生一定技术合理性,人类必然在思维上对技术合理性产生盲目认同,这种一味肯定的思维方式,使人失去了批判与反思的思维方式,变成“单向度的人”,这是一种技术对人思维的异化。

(二)统治逻辑造成的思维方式上的过度依赖

对于技术合理性的盲目认同,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统治逻辑,这种统治逻辑的形成,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从某些方面来看,这是有害的。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削弱了人类自主思考的能力,使人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解决它,而是通过人工智能,尤其是专家系统的自动推理等数据化处理和数理逻辑的推演等技术功能来进行处理。

这种依赖性,固然是对于“技术环境”的一种适应,但更多的是增加了人类的懒惰和消极的思维方式,使人变得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得失,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对“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的一种阻碍现象。

(三)技术环境的改造造成人的不适和排斥

埃吕尔说:“技术已经成为人类必须生存其间的新的、特定的环境。它已代替了旧的环境,即自然的环境……毋宁说它们置身其中,置于一个改变了所有传统社会概念的全新背景之中。”“开发者是其所开发的那些特定技术的主人,但它们仍然服从其他的技术行为。”“技术员总是专家,而且除了他自己的技术之外,根本谈不上已经控制了其他任何一项技术。”[7](143)

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使这种业已形成的技术环境产生新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在一定时期内,无论在人的身体、心理,还是精神上,都产生一种严重的疏离感。例如,现在年轻人使用智能手机,而老年人却很难接受这种新鲜事物。在这个阶段中,人必定会感到自己与当下的社会脱节,有一种跟不上潮流的失落和寂寞。

(四)人工智能在思维方式上负效应的哲学反思

1.现象与原因

埃吕尔说:“技术世界是一个物质事物的世界……当技术表现出对人的兴趣,他都会把人转化成一个物质对象。”“如果我们把人放在这个社会中来考察,那么他只能被当做一个陷在由对象、机器以及无数物质构成的世界中的存在物。技术世界不是把人,而是把物质的东西放到首位,所以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人本主义社会。”[7](143)这正是一种技术对人的异化。

以上所说,人工智能给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的一些弊端,都或多或少体现出一些技术对人的异化现象。所谓人的异化,正是人在他物的作用下,使得原本不属于人本身的一些属性或特质,通过相互作用同化为人的本质。马克思有所谓“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和“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感念之分,“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是指,在自然经济下,人在对天主基督的崇拜中丧失了自己;而“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在对物的依赖性中,丧失了自己。”技术对于人的异化,正是属于“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现象。

技术对人的异化问题,是后现代主义的主题之一。马尔库塞对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整体批判。“所谓单面是双面的异化,人性是辩证的,由对立面组成,表现人性的哲学也是双面的。马尔库塞分析说,‘理性’是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理性是判断真假,拯救存在的能力。在思维方式方面,意识形态把否定思维变成肯定思维,理性被畸形化,成为技术合理性。”[9]

2.认同与依赖性反思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把事物限定在某一方向上,自然事物就成为贯彻技术一直的被限定、被谋算、被利用的持存物。技术绝不可能与机器相同,甚至人成为主体也因技术在本质上乃是展现决定的。技术使人从存在中异化,应达到技术的自我认识,回到真理的基础上来,避免对科学技术的膜拜。”[10]

功能强大而且种类繁多的技术构建起技术环境和技术系统,人类深陷于技术所编织的罗网之中,人类需要依赖于技术来实现自身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合理性与统治的逻辑,人类在其面前似乎只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然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始终是处于中心地位的主体,因为只有人才具有狭义上的精神与意志,也就是一种合目的性的价值指向。须知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的实践能力的体现,是人思维能力的物化,人如果因为依赖和认同而服从于自己的创造物,只能说是一种本末倒置,是人本质力量即实践能力的弱化表现。

人的认知和思维都来源于实践,但是,人的思维和认知同样对于客观物质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只有这种辩证发展,才能使人与世界进入良性循环。人类要从人工智能的技术性实践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继而更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不盲从依赖技术,重新确立起人对于客观物质世界与技术环境的主体性地位。

3.技术环境疏离性反思

人在技术环境中感到疏离,是因为没能很好地融入其中。技术在本质上是人造物,对于技术研发主体和管理主体而言,它无疑是得心应手的操持之物,并无任何疏离。然而,这类人群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技术应用主体而言,技术是一系列并不容易接受的外来物,包围着自己构成相对陌生的技术环境。面对如此境遇,人应该在意识形态上培养自己融入技术潮流的意愿,并在知识上培养对技术的认识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人工智能在人类思维方式的负效应进行批判性哲学反思,我们认识到,虽然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但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相应的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抑制其负效应,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它能够更好地为人类和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博登.人工智能哲学[M].刘西瑞,王汉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9.

[3]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1.

[4]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

[5]宿光平.论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发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8.

[6]康兰波.论人工智能的哲学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81-83.

[7]埃吕尔.技术秩序[M]//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20-143.

[8]马尔库塞.技术合理性和统治的逻辑[M]//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89-103.

[9]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38-235.

[10]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1.

(责任编辑陈佳琳)

作者简介:杜森(1988—),男,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关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03

中图分类号:C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6)02-0134-05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反思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