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进(渤海大学教务处,辽宁锦州121013)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新模式探究
张进(渤海大学教务处,辽宁锦州121013)
随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断转变,如今大学生自由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早已经成为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常态。选择自由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升学考研、留学深造以及到外资企业和境外就业的毕业生日渐增多,因此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流动党员。
近年,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已成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辽宁省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非常重视,为其提供了重要支持和坚强保障。省内各高校也将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现已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基本模式。
然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尚未构成完整体系,仍处于完善和探索阶段,还面临着许多瓶颈型困难和难题。一是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是人员众多、分布分散、流动频繁;二是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面临摸底难、联络难、沟通交流难问题;三是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由于在校期间接受党组织培养教育时间有限,个别党员组织观念和责任意识淡薄;四是做好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基础保证。[1]因此,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新内容、新问题不断涌现,亟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继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工作新模式与新方法。
(一)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基层组织建设,在省内形成区域网点式流动党员基层组织,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省以就业指导局流动党员管理党总支为中心,依托省内部分高校和市级人事代理机构建立了流动党员支部,负责本地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但由于地区范围广,人员流动分散等原因,仍有不少身在各县区的流动党员,虽然组织关系挂靠在相应支部,但受距离条件限制等客观问题影响,经常出现无法到市区内参加组织生活,出现间断性、经常性脱离组织的情况,给流动支部的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建议在健全省内各市区流动党员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同时,加强省内县区流动党员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面向全省范围内的区域网点式流动党员基层党组织,使我省流动党员基层支部在区域化管理的基础上呈网状分布。
区域网点式流动党员基层组织,是流动党员的中继站。从组织成员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来看,流动组织的成员架构过于松散,工作缺乏长效性和持续性,但它与普通基层党支部一样,具有培养和教育、管理和监督、学习和交流等基本功能,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及其自身的特殊性。建立区域网点式流动党员基层组织,不仅有利于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解决现有组织建构在实际工作中的诸多难点问题,而且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资源,形成区域网络联动机制,变“一心多点式”为“三级网点式”,借以扩大工作范围,对省内外的流动党员进行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
(二)加强流动党员交互式网络平台建设,建立“网络党支部”,拓展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范围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有效利用当代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在党员教育和管理中的作用,是我们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另一条切实可行的重要思路。建立基于交互式网络平台的“网络党支部”,是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服务模式的大胆创新。[2]毕业生流动党员通过互联网平台,共同参与各种党的活动,不但打破地域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而且有效地解决了毕业生流动党员不易召集、缺乏凝聚力等诸多问题。
交互式网络平台,注重网络的“交互”作用,构建虚拟社区模式,会员实名制管理。流动党员通过实名制注册,成为“网络党支部”的组织成员,可以在线参加组织生活、在线召开民主生活会、在线参加各种学习交流。除此之外,流动党员还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平台,在“网络党支部”办理各种业务,实现“一站式”服务。比如,在此模式下流动党员可以在线支付党费;预备党员可以通过平台直接在网上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提出转正申请;甚至预备党员转正工作,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党支部”在平台上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得以实现;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的转入与转出,也会更容易操作和实现,更便于组织及时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和信息。
建立“网络党支部”交互平台,可以有效提高和改善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效能与服务质量,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和监督提供更有效的保障。建立“网络党支部”是党建工作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的一次创新,是对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补充和拓展,也是推进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体现。
(三)利用“微平台”、建立“微阵地”,积极开展面向流动党员的教育宣传工作
随着微信平台功能的不断升级,其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利用“微平台”、建立“微阵地”开展流动党员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强化党员思想意识,提高党性修养,保持党员先进性工作的创新举措。
首先,各区域流动党员基层组织可以与流动党员建立微信好友关系。为了方便集体交流和共同联络,可以利用微信讨论组功能与流动党员建立“讨论小组”,在小组内发布各种通知、信息或进行在线交流,使流动党员可以随时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沟通不畅或沟通不及时问题。
其次,各区域流动党员基层组织可以注册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微信公众号,向关注平台的流动党员发布党的理论新成果、新政策、新信息。通过平台向流动党员进行党史、党识、党事的宣传和传播,有利于加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进行持续教育和全面培养。
最后,各区域流动党员基层组织可以利用微信在线支付功能,开展党费收缴业务,为流动党员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四)实施流动党员“月联络”“季汇报”“年考核”机制,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流动党员的管理难在“散”。这就要求各地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组织应该按照党章的规定和要求,健全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监管和考核,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首先,要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信息管理。保证流动党员基本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是各项组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党组织应该建立本地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云数据”,实时共享基本数据和信息,并安排专人或专门组织负责信息数据的管理工作。
其次,实行“月联络”制度,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每个月的基本动态和信息。基层党组织可通过多种途径要求流动党员每月与党组织取得实际联络。按照“月联络”制度要求,毕业生流动党员要向所属基层组织汇报个人近期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具体情况,基层党组织要对流动党员信息、联系方式等做好登记和备案。
再次,实行“季汇报”制度,共享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动态信息。基层党组织要以一个季度为周期,将“月联络”工作中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基本动态、综合表现情况报给上级组织留存,以便于各级党组织都能够了解和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
最后,实行“年考核”制度,评价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综合表现。基层党组织要根据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年度综合表现进行民主考核,并将考核评价意见报给上级党组织审批。上级党组织审核后,根据党章的相关规定对基层组织的考核意见给予批复。“奖优惩劣”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加强党员管理,提高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通过科学管理,不但可以确保毕业生流动党员在组织上不离党,而且在思想上也能够永葆党的先进性。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是党建一项重要课题,他关系到党的形象、学校党组织形象以及大学生党员形象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体制,探索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措施,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党委.辽宁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0):4.
[2]何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08):12.
(责任编辑陈方方)
作者简介:张进(1981—),男,渤海大学教务处,讲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层党团建设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高校综合改革视域下学生党员培养与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GXDJ2015-B090)
收稿日期:2015-11-20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6)02-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