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协作动作编排结构与特征的研究

2016-12-17 02:02:36赵亚楠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艺术体操队形器械

汪 敏,赵亚楠



中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协作动作编排结构与特征的研究

汪 敏,赵亚楠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15年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集体全能前8名队伍“6棒2圈”与“5带”,共计16套成套协作动作的队形与空间、动作类型与运动形式的编排结构进行分析与梳理,旨在探寻其编排的不足,以此提出适应于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协作动作的创编策略,提高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的整体编排水平。结果表明:新周期下协作动作是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发展的精髓;运用器械的娴熟能力限制了协作动作多样化队形的再现,影响其多元化的编排效果;简单的身体运动轨迹阻碍了协作动作空间形式的展现,影响其多层次的空间效果;协作动作编排类型的匮乏,影响其艺术层次向高深的技术迈进。富含创意的队形、巧妙独特的类型、完美无缺的完成是共同提升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协作动作创新编排的新趋势。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协作动作;结构;特征

充分体现集体项目合作精神的协作动作,是区别于个人项目的典型标志,是衡量成套动作编排档次的重要标杆,其别具一格的特色编排更是观众与裁判的关注点。透析规则的变化特点是完成协作动作创编的前提。2013-2016版新规则又将艺术性合理地分解为两部分,即编排的艺术性与完成的艺术性,并分别有难度组和完成组来承担裁判职责。因此,本文从编排的角度诠释协作动作的枝节编排,即:队形的变换、运动员的身体运动轨迹及与器械的配合巧妙串联,优化协作动作的编排结构,以助推其艺术层次向高深的水平迈进。鉴于此,本文以2013-2016版国际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评分规则为导向,针对2015年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集体全能前8名队伍,“6圈2棒”和“5带”共计16套的协作动作进行研究,找出我国集体项目现阶段发展所存在的弊端,并提出实效性的创编策略,旨在为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的编排、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提升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整体竞技实力提供有效途径。

1 新周期下协作动作是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精髓

集体项目区别于个人项目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集体项目以合作精神为主[1],其中协作动作最具代表性。协作动作是5名运动员通过器械与器械、器械与运动员以及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微妙配合,将协作动作“合作”的主旨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品位,是突显集体项目精华特色的一大亮点。协作动作,由最初只是艺术部分的特殊艺术性加分到归属于器械难度的组成内容,发展至今成为难度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其分值的比重仅次于身体难度,是其它难度所无法比拟的。这一演变过程充分说明国际体联对协作动作的高度重视,已将其列为集体项目难度体系发展的主流,预示着未来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技术发展愈加注重协作动作,以此彰显集体项目独有的艺术魅力。

2013-2016年版规则的实施,再次将集体项目合作精神最具代表性的协作动作,推向创新编排的平台。评分结构难度与完成的重组,完善了协作动作的评分细则,使技术与艺术二者双重并重,共为一体。难度动作结构的身体难度、舞步组合、结合抛和旋转的动力性动作及运动员之间有或无身体旋转的协作动作(简称:协作动作)的四部分中,规则要求:身体难度包括5个无交换难度、5个交换难度;舞步组合至少1个;结合抛和旋转的动力性动作最多1个;运动员之间有或无身体旋转的协作动作最少6个。由此看来,在成套动作的选编中,身体难度与结合抛和旋转的动力性动作在数量上有所限定;舞步组合的数量虽无封顶,但对完成其动作的时间有严格的要求;而协作动作则在至少6个的数量要求下上不封顶,且选编类型也可根据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与特点、成套动作的音乐与主题多方面因素自行选择,无论从选编的数量或类型上都使其占据绝对优势,是其它难度无法比拟的。2015年更新版规则的推出,突显协作动作在难度结构中主体地位的同时,又对其提出严谨要求,细化了协作动作的评分标准,强调完成结构技术与艺术的一体化。协作动作技术与艺术的并行发展是更新版规则的主旨,凸显新周期集体项目难度发展的主体趋势,使其成为打开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2 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协作动作编排结构与特征剖析

2.1 协作动作编排结构是衡量成套动作艺术性的标尺

2.1.1 队形的变换决定协作动作多元化的编排效果 队形的变化是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重要指标之一,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是由各式各样的队形组合在一起,配合不同主题音乐的身体动作、器械动作,从而形成了艺术体操动作的创造美[2]。

表1 我国集体全能前8名“6棒2圈”“5带”协作动作队形选编情况Table 1 Top 8 teams’ formation choreographies of collaborative movements of " 6 clubs+2 hoops" and "5 ribbons"

从我国前8名队伍“6棒2圈”不同种器械选编的数量与类型来看(见表1),选编梯形的次数居多,每套均采用2.75个,占总数的15.06%。选择梯形队形的优势在于,能避免多次使用常规的5人整体队形,更好体现新颖性,有利于运动员保持在不易影响其他人的安全距离内,展现5名运动员之间的相互呼应、相互关联,倍显协作动作编排的统一性;其次是采用小组2/2/1的队形,每套均2.50个,占总数的13.70%,仅次于梯形的选编,此类别的小组队形运用形式较难,但能较好地体现选编队形的多样性,凸显独特的时空感,由于考虑C双抛的运用,此类型队形的运用比较符合特色;再次小组4/1的队形排,每套均有2.25个,占12.33%,仅次于2/2/1的小组队形,此类型的主要特点是,能体现出与前者完全不同的运用模式,更加呈现协作动作编排的主题与特色。我国所有参赛队伍,充分领会规则精神,体会此三种队形所带给协作动作的提升价值,大胆尝试两种小组队形且占主导,真正体现了协作动作的编排价值。但由于小组(2/2/1)队形的运用形式复杂,甚至5名运动员采用完全不同的动作情况下,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器械与身体技术,而在“5带”协作动作队形的选编中此队形并没有选用,则是正方形(中1)和小组队形(4/1)并列排在第2位,在每套中均采用3.5个,占总数的16.87%,梯形每套均2.75个,占总数的12.79%,排在第2位。两者虽能较丰富的运用协作动作的多种编排形式,有助于协作动作高质量的完成,但其大量的选用,使得整体队形在“5带”协作动作中占主导,小组队形仅选用易完成的“4/1人”,表露出我国运动员“5带”同种器械技术运用水平的明显不足。

从协作动作队形实际选编特点可见,“6棒2圈”较为可观,多类队形的不断变换充分展现了其编排主题的鲜明对比,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有提升的空间,并处于明显优势。相比之下,“5带”小组队形的选用略显局限性,除常用的正方形(中1)和小组队形(4/1)外,则更多地利用圆形(流动)、一字形、三角形、长方形以及无规则图形的整体形式来弥补小组队形的不足。由此可见,所有参赛队伍的“5带”选编队形充分考虑器械本质特点,首先,将圆形(流动)队形与彩带两者的完美融合,营造出编排 的“轮唱”特征,产生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将协作动作彰显编排的主题性与艺术性。其次,通过与其它几种队形的结合,虽然不易出现技术的失误,降低技术错误的扣分几率,但在其编排形式上却显现出队形千篇一律的模式,由此暴露出我国队伍在此项缺乏娴熟运用器械技术的能力,限制了其选择变化多端的队形,致使队形的平凡运用影响协作动作的编排形式,使其时空感、主题性等多元价值荡然无存,最终成为制约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5带”协作动作价值提升的根本因素。

2.1.2 身体运动轨迹决定协作动作多层次的空间效果 艺术体操的特点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由身体与器械的交织结合达到不同的动态影像。即空间围绕着运动员,运动员存在于空间,运动员运用肢体与器械将无形的空间呈现出来,占据空间、感觉空间、构筑空间、描绘空间[3]。

表2 我国集体全能前8名“6棒2圈”协作动作身体运动轨迹(单位:个)Table 2 Top 8 teams’ physical trajectories of collaborative movement of " 6 clubs+2 hoops"

运用其完成动作的不同时态、方向、身体运动轨迹等展开不同维度的空间。从我国集体全能前8名队伍协作动作身体运动轨迹形式来看,有或无身体旋转类协作动作中所选时态、身体运动轨迹有明显的不足。按照5名运动员完成动作的时间点可分为:同时、不同时、依次,从“6棒2圈”可以看出(见表2),“同时”的选用主要以“无规则”类型为主,此类型通过多个不同的方向充分体现了该项目多种时空运用,随之增加了完成难度的风险。而“不同时与依次”主要选用的是“有规则”类型,是运用有规律的身体动作简单的来完成。可见虽因技术受限使“同时”的总选用平均每套7.38个,所占比例高达71.96%。但“无规则”类型占据之首,平均每套4.13个,占40.25%,证实我国“6棒2圈”选编中8支队伍都能注意到多种方向交错带来的不同空间维度。有身体旋转类协作动作的“同时”中,“同向、有规则”是最为常见的选用类型,“不同时”则以“无规则、无轨迹”为主。可见,同向、有规则、无轨迹三种简单类型以20.63%占据总数第一,使得整套动作过多选用最为普遍的协作动作、相同运动时态与简单运动轨迹的组合,无任何时空组合的设计性可言。“依次”的选用过少,总体选编只是最基本时态与类型的搭配,未呈现出其“轮唱”特点及丰富的空间层次。暴露出我国8支队伍仅考虑协作动作完成的繁琐与难度,简化了其身体运动方向与轨迹,对于难度较高的“穿过”也只在依次中出现1次,未充分体现出成套动作的精心编排与多层次的空间效果。

表3 我国集体全能前8名“5带”协作动作身体运动轨迹(单位:个)Table 3 Top 8 teams’ physical trajectories of collaborative movement of "5 ribbons"

从“5带”可以看出(见表3),无旋转类协作动作中,“同时”主要选用“同向、无规则”,均为1.5个,占总数的16.44%,而“不同时”的总选用过少,并只有“有规则、无轨迹”两种单一类型出现。且由于“彩带”本质优势,使“穿过”的选用均为2.00个、占21.91%,远远超过“6棒2圈”,利用此类型“从器械中穿过”这一特质为其呈现别具一格的空间效果,弥补“不同时、依次”的选用不足。可见,我国“5带”无旋转类协作动作整体水平不如“6棒2圈”,然而有旋转类协作动作中则相反,“不同时”的选编类型较丰富,虽“无轨迹”的选用不占少数,但“依次”的选用较“6棒2圈”有显著提高。由此可见,我国队伍在此类协作动作中尽量避免简易的搭配模式,器械技术的高难虽限制着多样搭配形式,但8支队伍仍运用多种时态与身体运动轨迹进行组合,借“依次”突出整套亮点,强化空间运用形式的同时,体现其不同维度与多层次的空间效果。

2.2 协作动作编排类型是展现成套动作技术化的舞台

规则中集体项目有或无身体旋转的协作动作有6种类型,且赋予其难度的0.1—0.5分值。无旋转类协作动作是通过身体或器械的配合完成动作,可突显编排的风格特色,提升编排的一致性和成套动作的观赏性;有身体旋转类协作动作,则意味着此动作要形成动力性动作、器械失去视线控制的先决条件,加大难度的同时并担当着一定风险[4]。若要反映一个队伍的竞技水平首先应有合理的编排,身体与器械的完美结合,创新型的思维和独特的编排风格,且要以新巧型、复杂型、器械抛器械型、绝活型、动态装饰型、独创型和复合型类为主[5],强调多种因素并存。

2.2.1 创新无旋转类协作动作展现其独特技术风格 我国集体全能前8名无旋转类协作动作的完成形式,主要分为人、器、人器、人器换与人器↗。“人”主要利用身体完成协作,“器”是将器械看作主要参与对象,二者形式单一。我国“5带”在“人”的选用次数均为1个,“6棒2圈”为0.78个;“器”在5带中均选用0.88个,“6棒2圈”无选用。表明我国两项器械中对简单形式的“人”“器”的选用很少。对于“人器换”与“人器”在“6棒2圈”的选用均2.63个与2.13个,可见“人器换”的选用高于“人器”,因为“人器”只是通过身体与器械间的配合所形成的协作动作,“人器换”则是在此基础上运动员间有器械的交换,运用形式更为巧妙,是目前各队较为关注的选用形式。从“器↗”来看,“6棒2圈”对此的选用主要为“人器↗”1、2、4,均为1.25个、1.38个与0.78个处于中等选用次数。“人器↗”是所有形式中技术含量最丰富的,利用抛来完善无旋转类协作动作的整体价值,是此类动作最为理想的呈现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该项器械“人器↗”4以上的选用虽不多,但“人器↗”8在个别队伍中有选用,说明这只队伍领悟规则细节与竞技水平上已拔得头筹,将成套动作的价值与水平提升到较高层次。

表4 我国集体全能前8名无旋转类协作动作运用形式(单位:个)Table 4 Top 8 teams’ application of rotationless collaborative movement

续表4

与其相比“5带”运用形式存在的弊病展露无遗,“人器”均每套选用3.86个,以42.47%的高比例居于领先,“人器↗”1-4的选用屈指可数,“人器↗”4以上更是寥寥无几。可知(见表4)我国集体前8名,无旋转类协作动作两项器械的运用形式与水平上存在明显差距,“5带”的运用形式较集中在“人器”,并明显高于“人器换”,弥补“人器↗”的不足。“人器↗”1-8代表最少抛1次与最多抛8次,同时又代表着此类动作1-8的难易程度和其价值与内涵的表现,但此种现象掩盖了无旋转类协作动作独特的技术风格,仅是按规则的“规定”去考虑此类协作动作编排,令其平淡、乏味,失去了“5带”技术中应当具有的特殊表现形式。

2.2.2 创新有旋转类协作动作呈现高深的技术水平 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顺应于规则的变化,与时俱进的规则改进又将导致其导向性的技术革新[6],革与新已成为当今技术发展的主流。从有旋转类协作动作的分析可知(见表5),依主要参与人和帮助人或器械的运用形式主要分为“动”“静”“无”三种运动模式。“6棒2圈”与“5带”主要以“静”占主导,其次为“动”“无”少则甚少。“静”作为“6棒2圈”的常用模式,主要体现在“人上”均2.63个,占33.33%;“器上、下”均为0.62个、0.50个。此模式仅在静态的“人上、下方”或“器械的上、中、下方”通过即可,低难度使每队较为看中。相比之下“动”的选用屈指可数,仅少量选用“人上”与“器上、下”。从录像分析,“动”人上的使用,多为几人托举或两人协助的翻转,器械技术的运用呈现死板、平凡,动作类型的运用模式简单且大致相同,使“动态”的高难化技术无法体现,更无法体现技术的创新。

“5带”的“静”中,利用彩带易形成新颖的图案,较宜采用“器下”和“器上”动作类型,分别占总数的19.49%、22.10%。其次“动”,器中、器上、器下较多,其中“器中”的选用占有一定的优势,为14.26%,虽所占比例不高,但“器中”类型的选用凸显出器械运用的别出心裁,代表了各参赛队伍集思广益的欲创“新型”有旋转类的协作动作。由此证明,有旋转类协作动作的创新运用形式是提高其价值的主动力,应当尽可能降低“无”的选用,即参与对象未与人或器械相互协助的关系。采用“动”多、“静”少协作方式,创造出具有标志性的独创性协作动作,展露成套动作技术水平的高深,提高其竞技性与档次的同时,成为集体项目竞技的最有力砝码。

表5 我国集体全能前8名有旋转类协作动作运用形式(单位:个)Table 5 Top 8 teams’ application of rotative collaborative movement

3 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协作动作编排的发展策略

3.1 协作动作的队形选编是勾勒成套动作的主架

协作动作的队形选编是勾勒成套动作的关键,欲使成套动作的艺术性得到高度展现,突出成套动作的主题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将主题因素充分体现在协作动作的每一环节。目前,我国集体8支队伍协作动作队形选编中出现整体队形过多,小组队形运用不足的现象。小组队形是别致编排的真正体现,我国应在选编中增加小组队形的选用数量,借助小组队形的优势,灵活而富含创意的体现多样化的形式,突出队形主题的整体性、流动性、轮唱与美感,避免过多选用相同类型的队形,否则相同的协作动作毫无意义的“重复出现”。当今“均衡”一词已不再是集体项目发展的关键词,仅仅依靠各类队形数量的平均分布将无法满足艺术性的深层价值,取而代之的将是多元化协作动作的内在需求,淋漓尽致的运用队形塑造出成套动作精致的主题构架,为协作动作的高层次编排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协作动作的类型选编是构筑成套动作的主体

协作动作的类型不仅意味着其动的难易,更是成套动作编排档次与价值的主体。成套动作的艺术价值由空间效果决定,艺术性的抽象美是由空间多层次的美来体现,我国集体队伍协作动作的动作类型大多是同时态与同向、反向、有规则及无规则的选编,时态中严重缺少不同时与依次的选用,类型中则缺少穿过。我国在协作动作的编排中,应以不同时、依次时态与无规则、穿过类型的选编为主,提升其交错的视觉与空间效果,利用空间的微妙时机与多种方向表达艺术的更高层次;成套动作的技术化是由协作动作运动形式所决定,有或无身体旋转只在演示规则基本内容,其内部的细致类型与结构是重轴戏,我国无旋转类的协作动作大部分选用为“人”“器”“人器”,显示出单一、普通的动作形式,应以“人器换”与“人器↗”为主要选编形式,使我国集体项目跟上当今世界艺术体操发展的脚步; “静态”作为我国有旋转类协作动作的主导运动模式,掩盖了协作动作的创新性。因此,以“动”为协作动作编排前提,“新”为协作动作编排主旨,大量选用高难度动作及复杂运动形式,丰富成套动作高内涵的同时提升集体项目的整体竞争实力。

3.3 协作动作的完美展现是优化成套动作的保障

在艺术体操高水平的竞争中,成套动作编排特色决定了编排的档次,而档次加上完美无缺的完成则决定了比赛的最终“名次”[7]。可见,新颖独特的创新编排与极致完美的表现相融合定将为成套动作最终成绩提供保障。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核心亮点协作动作,在成套动作中有其数量的绝对优势,且可充分展示运动员、器械唯有的空间多元化艺术元素,赋予集体项目成套动作更高的艺术品味。协作动作队形选编的一致性、多样性、对比性,充溢着成套动作的格局与主题,应将编排的主架传递出多元化的艺术价值,更好的体现成套动作的主题思想;协作动作的时空性是其编排设计细致化的体现,在有限的时间里演绎出无限的艺术是此编排的关键,将完成动作的时间与空间交织形成别致时空感,营造饱满、充裕的空间效果,呈现成套动作多层次的艺术气息;协作动作的动作类型是成套动作竞技技术的砝码,运动形式与类型的特质展示技术的高水准,以此提高成套动作的总体水平。优创协作动作的编排结构,完美地展现协作动作是提高我国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的保障。

[1] 凌晨,刁在箴.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艺术价值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168-171.

[2] 韩青.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协作配合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5,31(3):67-83.

[3] 张洋,李贵森.新周期下我国艺术体操成套编排创新思路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1):70-74.

[4] 汪敏,吕铭亚,朱振楠.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协作动作选编路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4):292-296.

[5] 高扬,谢颖,周小琴.国家艺术体操队集体成套动作编排创新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9(39):82-84.

[6] 龚艳.2013-1016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难度变化的启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2(6):39-40.

[7] 樊莲香,刁在箴.动作质量与编排创新的和合之美[J].体育与科学,2009,30(2):79-81.

(编辑 马杰华)

Study on the Choreography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laborative Movement in Group Event of Rhythmic Gymnastics in China

WANG Min, ZHAO Yanan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video analysi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present paper analyzes the top eight teams’ choreography structure of formation and space, action type, and movement form in their 16 collaborative movements of "6 clubs+2 hoops" and "5 ribbons" in the 2015 National Rhythmic Gymnastics Championships with the aim of exploring the choreography shortcomings and proposing appropriate strategies so a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choreography level of completions of rhythmic gymnastics group event in China. Results: The collaborative movements are the essence of rhythmic gymnastics group event under the New Cycle in China; The ability to use apparatus limits the diversity of collaborative movement formation,which in turn affects its diverse choreography effect; The simple physical trajectories hinder the display of the spatial forms of collaborative movements, which in turn affects its multiple levels of spatial effects; Lack of collaborative movement choreography types prevents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technologi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its artistic level. Original formations, unique types and perfect performance are the new factors to innovate the collaborative movement choreography of rhythmic gymnastics group event in China.

rhythmicgymnastics;groupevent;collaborationmovements;structure;characteristics

G83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3-0077-06

汪敏,教授,国际艺术体操裁判,研究方向:艺术体操教学与训练,E-mail:wangmin822@sohu.com。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9

2015-08-04

2016-01-19

G834

A

1001-9154(2016)03-0077-06

猜你喜欢
艺术体操队形器械
队列队形体育教案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优雅背后的艰辛
全体育(2017年8期)2017-12-25 19:47:27
浅谈艺术体操的审美体现①
分析现代艺术体操中舞蹈元素的融合途径①
中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脊柱侧弯特征
无人机编队机动飞行时的队形保持反馈控制
外来器械实行集中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淮海医药(2015年1期)2016-01-12 04:33:11
幼儿园自制户外体育器械一览表
健身器械
意林(2015年20期)2015-10-21 11: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