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排球运动员跳发球速度与成功率变化规律及其提升机制

2016-12-17 02:13:25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实心球肌群成功率

范 尧



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排球运动员跳发球速度与成功率变化规律及其提升机制

范 尧

目的:测试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排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的变化,探讨核心力量提升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的训练机制。方法:以36名不同等级排球运动员为被试,每周训练3次,训练前(H0)、4周末(H1)、8周末(H2)、12周末(H3)和16周末(H4)对运动员侧桥、侧抛实心球和1min仰卧起坐及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各测量1次。结果: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较训练前显著提高,左右侧桥时间和1min仰卧起坐次数提升幅度在H2-H1、H3-H2和H4-H3具有显著差异,侧抛实心球距离则在H4-H3有提升但无显著差异,且在H3-H2均随运动等级的提高,提升幅度越明显;运动员跳发球质量较训练前显著提高,跳发球速度提升幅度在H2-H1和H3-H2具有显著差异,成功率提升幅度在H2-H1、H3-H2和H4-H3具有显著差异,且在H3-H2都随运动等级提高,提升幅度逐渐减弱。结论:水平面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可能是影响跳发球速度的关键,核心力量训练影响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人体不同水平面核心稳定性的联合作用来完成的。

核心力量训练;排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跳发球速度;成功率

跳起大力发球(以下简称“跳发球”)因运行曲线受纵向漂移量、球的初速度、旋转速度、空气阻力系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发球落点难以判断,增加了对方接发球的难度,提高了发球的破攻率和得分率,成为竞技排球发球的主流[1]。对排球运动员的研究都表明,核心力量训练不仅提高了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而且还提高了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能力[2];但在研究核心力量训练对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的影响效应上未见相关定论。因此,根据排球训练的实践经验结合核心力量训练相关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制定符合跳发球技术动作结构特点的训练计划是将核心力量训练应用到跳发球训练实践当中的关键环节,而通过对不同运动等级排球运动员在核心力量训练期间的相关指标进行动态监测,能够归纳和总结提高跳发球质量的核心力量训练基本思路和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分为3组,分别来自不同级别的3支球队,国家健将组为12名XX省队的男排,平均年龄为28.5±2.36岁,身高为195.37±5.01cm,体重为87.48±7.83kg,一级组为XX大学12高水平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3.7±1.17岁,身高为191.16±3.47cm,体重为81.48±5.27kg,二级组为XX大学12运动训练学生,平均年龄为20.17±1.09岁,身高为187.39±5.17 cm,所有运动员都为男性。

1.2 实验方法

1.2.1 核心力量训练内容的选取

本研究在对核心力量训练内容进行选取时,共分为三个步骤进行:(1)通过查阅排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相关文献,筛选出16种排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内容和方法;(2)在北京体育大学王卫星教授亲临指导和讲学期间,询问有关排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结合之前运用文献资料搜集的16种核心力量训练内容,由王卫星教授综合评定核心力量训练内容的效度,最终确定12种符合排球运动项目特点的核心力量训练内容;(3)为了更加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排球运动员跳发球核心力量训练的实效性,又将12种核心力量训练内容制作成量表的形式,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对其可信度进行评定,分别发放给省队与高校运动队的11名教练员,选取分值在4分以上的核心力量训练内容作为最终的训练内容。

1.2.2 核心力量训练内容有效性的验证

在明确12种核心力量训练的动作要领、训练肌肉及训练要求后,由王卫星教授再一次对核心力量训练内容训练的有效性进行说明,将12种核心力量训练内容删减到8种。8种核心力量训练内容为:左右侧桥、左右单臂俯撑控腹、左右单足下蹲、闭眼左右单足站立、仰卧静力支撑、俯卧上身悬空、双膝跪支撑、俯卧撑。

1.2.3 实验方案

在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针对运动员身体的反应、训练效果结和运动员自身口头报告身体状况的情况,建立个人训练反馈与评价档案,针对运动员训练的身体状况及时的调整训练的负荷量。负荷量的调整主要依据核心力量训练的组数和时间进行。8种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见表1)。

1.2.4 训练模式

依据King[3]等人编制的核心力量训练指南,在训练过程依据核心力量对躯体核心部位不同区域肌肉的作用,保证每组核心力量训练都能够作用于全身的核心肌群的基础上,将训练内容分为3组。即:1组(左右侧桥、闭眼左右单足站立、仰卧静力支撑);2组(左右单臂俯撑控腹、左右单足下蹲、双膝跪支撑);3组(左右侧桥、左右单足下蹲、俯卧上身悬空)。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模式图(见图1)。

表1 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Table 1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图1 核心力量训练模式结构示意图Graph 1 Diagram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

1.2.5 测试方法

侧桥测试:主要用于评价躯体额状面核心肌群的等长收缩耐力,测试方法主要依据Akken和Dudley制定的标准[4]。

1min仰卧起坐测试:主要用于评价躯体矢状面核心肌群向心收缩的耐力,测试方法主要依据Ellenbecker和Roetert[5]在考察高水平运动员核心稳定性时制定的标准。

侧抛实心球测试:侧抛实心球主要用于评价运动员水平面前部和回旋核心肌群的力量和爆发力,测试方法主要参照赵亮亮、葛春林和陈小平制定的标准[2]。

跳发球成功率与速度测试:运动员完成一次跳发球后,测定其成功率与速度。成功率为成功发球的个数/总发球的个数,速度通过测速装置测定每一个发球的速度,求其平均速度为跳发球的速度。每名运动员发球10次,发球次数的定格主要参照中国男排联赛比赛状况[6],一场比赛中发球的次数约在130次,按照场上6人发球来计算约为22次/人,在比赛中约40%的发球为跳发球,并且随着排球联赛级别的提升,跳发球的比例越高。所以,将每名运动员跳发球测试的个数定格为10次/人。另外,根据对排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的量化研究发现[3],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平均间歇的时间为59s,所以,运动员每次发球的间隔时间定格在1min。

跳发球速度的测试主要采用斯德克运动型雷达测速枪(STALKER SPORT RADAR GUN)测速枪的测速范围在8-400km/h,对目标的速度获取时间在46ms,误差值在±0.16km/h。

实验员持测速枪站在排球场端线中央后2m,正对球网和测试运动员,待运动员准备发球,实验员持测速枪进行测速操作,操作严格按照斯德克运动型雷达测速枪操作说明进行。

跳发球成功率的测试采取专家评定的方式进行。每个运动员的发球测试都被录制成录像,要求运动员运用90%-100%的力量进行发球,将运动员跳发球的录像分别派送于1名排球教授、1名排球教练、1名排球运动员进行评定,运动员发球是否成功必须由3名支持者方可认定。

1.2.6 测试安排

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共测定5次,分别为训练前(H0)、4周末(H1)、8周末(H2)、12周末(H3)和16周末(H4)。

2 研究结果

2.1 运动员稳定性能力测试结果

运动员在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分别在训练4周、8周、12周、16周对其核心稳定性进行测试与计算(见表2)。

表2 核心稳定性随核心力量训练时间的变化()Table 2 Changes in Core stability with different durations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2.2 跳发球成功率和速度测试结果

通过观察和测速等方法对运动员在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进行了测试和计算(见表3)。

2.3 核心稳定性在不同训练时段提升的差异

2.3.1 左右侧桥时间提升差异

通过组内t检验和组间多重比较检验发现,运动员左右侧桥时间较训练前有显著的提升(P<0.05),见表4。

表3 跳发球成功率和速度随核心力量训练时间的变化()Table 3 Changes in athletes’ success rate and speed of jump services with different durations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表3 跳发球成功率和速度随核心力量训练时间的变化()Table 3 Changes in athletes’ success rate and speed of jump services with different durations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H0H1H2H3H4健将成功率(%)68.35±8.9268.69±9.1573.75±9.6481.61±10.2584.47±11.04速度(km/h)61.64±10.8162.02±9.8367.67±10.2474.74±10.9874.97±10.28一级成功率(%)57.39±9.1457.75±9.6863.24±9.9374.28±10.3777.37±10.97速度(km/h)47.47±7.8648.04±8.1253.85±9.3861.95±10.2361.67±10.45二级成功率(%)39.55±6.9138.94±7.1444.81±8.1153.87±8.6457.91±8.89速度(km/h)30.71±7.6131.27±8.0437.19±8.2445.99±8.3946.64±8.82

表4 运动员侧桥时间在不同训练时段提升的差异情况()Table 4 Increases in athletes’ side bridging time in different training periods

2.3.2 侧抛实心球距离提升的差异

通过组内t检验和组间多重比较检验发现,运动员侧抛实心球距离较训练前有显著的提高(P<0.05),见表5。

表5 运动员实心球距离在不同训练时段提升的差异情况()Table 5 Improvements in athletes’ medicine ball casting distance in different training periods

2.3.3 1min仰卧起坐次数提升的差异

通过组内t检验和组间多重比较检验发现,运动员1min仰卧起坐次数较训练前有显著提高(P<0.05),见表6。

表6 运动员仰卧起坐在不同训练时段提升的差异情况()Table 6 Amount of athletes’ sit-ups in different training periods

表6 运动员仰卧起坐在不同训练时段提升的差异情况()Table 6 Amount of athletes’ sit-ups in different training periods

健将一级二级H1-H01.154±0.0591.018±0.0730.968±0.061H2-H17.752±2.312*▲6.438±2.359*6.284±2.143*H3-H210.632±3.671*▲9.176±4.012*▲8.283±3.549*H4-H33.418±1.241*2.976±1.0672.796±1.129

2.4 跳发球成功率和速度在不同训练时段提升的差异

2.4.1 跳发球速度提升差异

通过组内t检验和组间多重比较检验发现,运动员跳发球速度较训练前显著提高(P<0.05),见表7。

表7 运动员跳发球速度在不同训练时段提升的差异情况()Table 7 Athletes’ speed of jump services in different training periods

2.4.2 跳发球成功率提升的差异

通过组内t检验和组间多重比较检验发现,运动员跳发球成功率较训练前显著提高(P<0.05),见表8。

表8 运动员跳发球成功率在不同训练时段提升的差异情况()Table 8 Athletes’ success rate of jump services in different training periods

2.5 跳发球成功率和速度与核心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

对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核心稳定性与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图4。

图2 侧桥与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的相关性示意图Graph 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ide bridge and the speed and success rate of jump services

图3 侧抛实心球与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的相关性示意图Graph 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edicine ball side toss and the speed and success rate of jump services

图4 1min仰卧起坐与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的相关性示意图Graph 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1-min sit-ups and the speed and success rate of jump services

3 讨论与分析

3.1 核心力量训练对核心稳定性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中,对运动等级和训练时段等因素的关注度较低,且结论也颇有争议。为此,本研究以运动等级和训练时段为分组依据,在16周的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监测了核心稳定性在不同训练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在不同训练时段都有所提升,左右侧桥时间和1min仰卧起坐次数从4-8周显著提升(P<0.05),提升幅度在8-12周最为显著,12-16周提升幅度逐渐减弱,而侧抛实心球则在12-16周趋近于平稳。造成不同训练时段提升效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核心力量训练周期所导致的。依据阶段训练周期体系原则,由同一目的的小周期联合组成的阶段性训练周期,持续时间为2-12周[7]。虽然核心力量训练以克服自身体重和轻负荷为主,缺乏传统力量训练的高强度、高负荷和快速度,但要求运动员重复动作的规范性和精准性,不仅要控制肌肉的紧张度,而且还要具备在多块、不同紧张程度肌肉作用下形成神经对肌肉的准确支配能力。因此,由于核心力量训练致使运动员肌肉的神经行动频率增加,进而产生疲劳,导致在训练后期核心稳定性提升趋近于平稳。

此外,本研究还观察到,在同一训练时段,运动员核心稳定性的提升存在明显的等级效应。运动员左右侧桥、1min仰卧起坐和侧抛实心球在8-12周随运动等级提高增幅效果越为显著。Paul[8]等人对悬吊训练的研究发现,高水平运动员侧桥、关节活动范围和仰卧起坐的增幅在训练前8周与一般运动员无明显差异,之后在8-10周增幅效果开始显著。高水平运动员经过长期的力量训练,基础力量达到较高水平,核心力量训练为不同部位肌肉和肌群的协同搭建了平台,提高了肌肉基础力量输出的效率,产生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等级效应。

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侧抛实心球提升幅度在8-12周表现为健将明显于一级,一级与二级确无差异。提示,核心力量训练提升运动员侧抛实心球能力比较适宜水平高的运动员。考虑可能与高水平运动员的爆发力有关。Yusuke[9]等人对初学者(长投掷)进行3个月核心力量训练,未发现侧抛实心球能力有所提升。

3.2 核心力量训练对跳发球成功率的影响

对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跳发球的成功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跳发球成功率较训练前显著提高(P<0.05),且在不同训练时段内都有显著提高(P<0.05)。众多研究都表明:核心力量训练对专项技术的发挥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一些肌肉近端固定末端发力的技术动作中显得甚是有效[2]。而本研究也支持这一点。核心力量训练加强了肌肉的稳定、平衡和协调能力,而核心部位的稳定、平衡和协调被视为专项技术发挥的关键所在,它为运动员在快速、多变的运动中建立了稳定的支撑平台,增加了运动员对自身动、静态姿势的稳定和控制,确保了专项技术发挥的成功率[4]。

组间差异方面,在同一训练时段,运动员跳发球成功率提升幅度存在等级效应,在8-12周随运动等级的提高,提升幅度显著减弱(P<0.05)。依据运动训练学的观点解释,这种现象遵循竞技体育训练的规律和特征,同一种训练手段作用于不同等级运动员,对于运动成绩的提升效果存在差异性,即:水平越高的运动员提升空间则越小。研究表明[8]:经过7周半的核心力量训练国家队网球运动员发球成功率从89.53%提升到92.24%,而国家青年队运动员发球成功率从84.18%提升到89.47%[10]。3.3 核心力量训练对跳发球速度的影响

对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跳发球的速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跳发球速度较训练前显著提高(P<0.05),在4-8周提升幅度开始显著(P<0.05),8-12周提升幅度最为显著(P<0.05),12-16周提升幅度趋近于平稳。这与对垒球的研究一致[11]。机体核心力量与四肢肌肉力量之间的协同性可能是跳发球速度提升的重要因素,但随着核心力量的提升,超出了与四肢肌肉固有力量的协同水平,机体不具备与核心力量相配匹的专项力量。研究表明,运动员在进行大强度运动时,机体会激活核心部位的肌群,神经系统根据核心力量的水平,反射性的调节和控制四肢肌肉力量的动员和投入[12]。

组间差异方面,在同一训练时段,运动员跳发球速度提升幅度存在等级效应,在8-12周随运动等级的提高,提升幅度显著减弱(P<0.05)。而关于这一现象解释可能与之前我们对跳发球成功率差异的解释一致,即:低水平运动员提升的空间更大。但Hamilton和Luttgens发现:核心力量的动员在爆发力发展的早期阶段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主要目的是使身体处于一个可以动员最多运动连环节,以至可能产生最大发力的姿势[13]。

3.4 核心力量训练提升跳发球成功率和速度的机制

本研究中运动员的侧桥能力、侧抛实心球和1min仰卧起坐与跳发球速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r1=0.853;r2=0.729;r3=0.831;P<0.01)。左右侧桥和1min仰卧起坐分别反映了额状面核心肌群的等长收缩耐力和矢状面核心肌群的向心收缩耐力,侧抛实心球则反映核心水平面回旋肌群的爆发力和稳定性[2]。由此可知,排球运动员跳发球速度的提升与额状面核心肌群的等长收缩耐力、矢状面核心肌群的向心收缩耐力以及水平面核心回旋肌群的爆发力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关联。Clements[14]等人则发现:矢状面核心肌群的向心收缩与额状面和水平面核心肌群的联合作用对肩关节高效的内旋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12周核心力量训练后,运动员侧抛实心球、侧桥和1min仰卧起坐能力显著提高,跳发球速度显著提高,持续训练16周后,仅左右侧桥和1min仰卧起坐能力显著提升,侧抛实心球能力则无显著变化,跳发球速度亦无明显变化。说明,核心力量训练通过提升运动员的侧桥能力、侧抛实心球和1min仰卧起坐,进而提升额状面核心集群的等长收缩、矢状面核心肌群的向心收缩和水平面核心肌群的回旋爆发力,使肩关节产生高效的内旋,致使肩部的肌群被最大限度的牵张,而被牵拉的肌肉则成为上肢挥臂加速阶段的主动肌,主动肌力量的增加是提高击球臂击球速度的关键,因此,在核心力量训练的前12周,运动员跳发球的速度显著得到提升。但随着核心力量训练的持续,运动员跳发球速度却未见提升,这可能与运动员核心肌群的协同动力有关,因为,随着核心力量训练的持续,运动员水平面核心肌群的回旋爆发力未得到进一步提升,但额状面核心集群的等长收缩和矢状面核心肌群的向心收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导致矢状面核心肌群的向心收缩与额状面和水平面核心肌群的联合作用不能发挥最佳功能,力不能够由运动链高效传导至上肢,进而不能产生“披肩效应”,使力在传至肩和手臂的力量被耗损,出现降低挥臂的速度。还有一种机制解释可能为,跳发球速度的提升仅仅是通过运动员水平面核心肌群的爆发力和稳定性来实现,因为在验证沙滩排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与最大扣球速度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沙滩排球运动员最大扣球速度与作为核心稳定性组成部分的水平面核心回旋肌群爆发力有显著的相关性,与矢状面和额状面的核心肌群稳定性没有相关关系[2]。

运动员侧抛实心球、左右侧桥和1min仰卧起坐能力也都与成功率呈显著正相关(r1=0.837;r2=0.802;r3=0.829;P<0.01)。而本研究发现,跳发球成功率在核心力量训练的整个周期内一直呈显著上升的趋势(P<0.05)。可见,核心力量训练提高了核心稳定性,强大的核心稳定性提高了运动肌肉之间的协作水平和对高速运动中身体重心和静、动态姿势的控制,从而提升了运动员对“球”的驾驭能力,即提高了跳发球成功率。但有学者从能量耗损的角度来解释其发生的机制,即核心力量训练提高了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核心稳定性调节了肌肉精准发力的时序,促进肌肉正确的发力顺序,降低力量在肩和手臂之间传递的损耗,保障了跳发球所需的体能。

4 结论

(1)核心力量训练在4-16周能显著提高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在8-12周提升幅度最为显著。

(2)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核心稳定性随运动等级提高,提升幅度逐渐增加,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随运动等级提高,提升幅度逐渐减弱。

(3)水平面核心肌群稳定性可能是影响和制约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的关键,核心力量训练影响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人体不同平面核心稳定性的联合作用来完成的。

[1] 王志军,沈芒,宋雅伟.女排大力跳发球与跳飘球间的生物力学差异[J].体育学刊,2014,21(5):136-138.

[2] 赵亮,葛春林,陈小平.高水平沙滩排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与最大扣球速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6):25-29.

[3] King M.Core Stability:Creating A Foundation For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J].Athlete Therapy Today,2000,5(2):6-13.

[4] Akken S,Dudley G A,Iosia M,et al.Core Strength Training[J].Sports Sci Exchange Roundtable,2002,13(1):47-53.

[5] Akuthota V,Ferreiro A,Moore T,et al.Core Stability Exercise Principles[J].Curry Sports Med Rep.2008;7(1):39-44.

[6] 黄敏雄.CVA排球比赛中发球技战术的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269-270.

[7] 袁运平.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学体系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34(2):1-7.

[8] Paul J,Goodman M S.The "Core" Of The Workout Should Be On The Ball[J].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2003,2(5):9-25.

[9] Yusuke I,Kazutaka M,Koichi K.Analysis Of Trunk Muscle Activity In The Side Medicine-Ball Throw[J].The Reaearch Journal Of The NSCA,2009,23(8):2231-2240.

[10] 刘南楠.国家青年女子网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

[11] Wight J,Richards J.Infkuence Of Pelvis Rotation Styles On Baseball Pitching Mechanics[J].Sports Biomech,2004,3(1):67-85.

[12] Anderson K,Behm D G.TheImpact Of Instability Resistance Training On Balance And Stability[J].Sports Med,2005,35(1):43-53.

[13] Hamilton N,LuttgensK.Kinesiology:Scientific Basis Of Human Motion[M].10thed.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2,6.

[14] Clements A S,Ginn K A,Henley E.Correlation Between Muscle Strength And Throwing Speed In Adolescent Baseball Players[J].Phys Therapy Sport,2001,2(3):123-131.

(编辑 孙君志)

The Change Pattern of Volleyball Players’ Speed and Success Rate of Jump Services in the Core Strength Training Process and Its Improvement Mechanism

FAN Yao

Objcetive: By testing the variation of stability, speed of jump services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volleyball players, the mechanism on how core training improves the speed and success rate of jump services is discussed here. Method: 36 volleyball players of various proficiency level were trained 3 times a week for 16 weeks, with five tests on side bridging,medicine ball side slamming , 1-min sit-ups, speed and success rate of jump services taken respectively before core training(H0), by the end of the fourth week(H1), by the end of the eighth week(H2), by the end of the twelfth week(H3), and by the end of the sixteenth week(H4). Result: The 36 athletes have acquir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core stability. Changes are significant in time spent on left and right side bridging and amount of sit-ups during phase H2-H1, H3-H2and H4-H3. There is improvement on the distance of medicine ball side slamming during phase H4-H3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noticed. Moreover, during phase H3-H2there appears great increase and athletes with higher proficiency level experience more improvement. Speed and success rate of their jump services increase greatly compared to what was recorded before training.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reasing of speed of jump services during phase H2-H1、H3-H2.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reasing of success rate of their jump services has been noticed during phase H2-H1、H3-H2and H4-H3, and during phase H3-H2athletes with higher proficiency level experienced les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success rate of their jump services. Conclusion: The stability of core musculature in different horizontal planes of the human body might be the key to influence the speed of jump services. The mechanism on how core training influences the speed and success rate of jump services may lie in the joint effect of core stability of different horizontal planes of the human body.

CoreStrengthTraining;VolleyballAthletes;CoreStability;JumpServiceSpeed;SuccessRate

G804.63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3-0083-07

范尧,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E-mail:fany341@nenu.edu.cn。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chun Jilin 130024

2015-11-05

2016-04-06

G804.63

A

1001-9154(2016)03-0083-07

猜你喜欢
实心球肌群成功率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当代水产(2022年6期)2022-06-29 01:12:02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运动精品(2022年1期)2022-04-29 08:58:08
“学、练、赛”一体化在实心球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为例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让实心球“飞”起来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对初产妇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
海峡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0
青少年跖屈肌群力量耐力对平衡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