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富业 张喜中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东北亚萨满教信仰文化符号及在萨满剪纸教学中的应用
于富业 张喜中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萨满教是世界上比较普遍流行的一种原始宗教现象,没有统一的教条教规和特定信仰。但是,萨满施法仪式所表现的萨满教信仰文化符号可以通过视觉传达被人们认知和识别。萨满剪纸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萨满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一路一带”发展战略背景下,萨满剪纸成为东北亚各国交流互动的纽带。在萨满剪纸教学实践中,认知、识别、运用萨满教信仰文化的符号语言,能够更加彰显出萨满剪纸的神秘色彩。
东北亚;萨满教;信仰文化符号;萨满剪纸;教学实践
东北亚走廊,尤其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萨满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中国、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国家的萨满教,在观念认知、神灵体系、诸神分工、成巫过程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别。但是,萨满教专有的文化特性通过施法仪式展现出来,能够被人们认知、识别。萨满教特有的信仰文化符号通过萨满剪纸表现出来,能够促进东北亚地区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
“野蛮人由于没有力量同大自然搏斗,而产生对上帝、魔鬼、奇迹等的信仰”[1]。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早期人类社会,萨满被认为是沟通人神两界的“神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生礼仪中,如婚礼、葬礼等均邀请萨满施法,以萨满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具有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萨满教信仰在东北亚地区广泛存在,由此而形成的萨满教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在东北亚地区,萨满教因流传的地区和民族不同,在内容上也有差异性。但是,构成东北亚萨满教信仰文化符号的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以视觉传达的方式展现出来,很容易被人们认知和识别。
(一)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萨满教的主要内容之一”[2]。东北亚萨满教的图腾文化崇拜主要包括自然图腾崇拜、动物图腾崇拜和植物图腾崇拜,这些图腾崇拜的文化符号可以在萨满剪纸中被广泛运用,增添萨满剪纸的神秘色彩。
1.自然图腾崇拜
(1)日月图腾崇拜
在自然界领域,萨满教崇尚日月。认为日出是光明、幸福、兴旺的象征,月亮是黑暗中的太阳,是自由光、幸福的象征。在萨满法师的法服和法器上,均能看到日月图腾崇拜的痕迹,显示出了一种吉祥、美好的寓意。
(2)火的图腾崇拜
“火是一种武术,以保证人和牲畜、五谷和果实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火可以烧掉或消除导致疾病和死亡、威胁一切生物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害因素,而净化人、牲畜和作物”[3]。因此,在萨满教的所有祭祀活动中,对火的祭祀最为重要。萨满法师的玛虎面具(即鬼脸面具)、法服和法器上均能看到火的形象,传递了一种强大的威慑力。
2.动物图腾崇拜
(1)熊图腾崇拜
东北亚萨满教关于熊的崇拜源于人熊结合的神话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个北方鄂伦春族中年妇女,右手戴着红手镯,到深山密林里去采野菜、野果,回来时因天黑迷失了方向,从此就变成了熊。几年后的一天,这个妇女的丈夫进山打猎,看见一只熊正在吃柿子,瞄准一枪,把它打死了。可是在剥熊皮时,猎刀在前肢上怎么也插不进去,仔细一看,那上面戴着个红手镯,正是他妻子右手上戴的手镯。从此,熊就被认为是鄂伦春人的化身,熊崇拜的习俗也延续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了熊的图腾观念。但是,从神话的角度来看,东北亚萨满教关于熊的崇拜不足为信。从萨满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来看,早期的人类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与自然界相处时,抵抗自然灾害、野生动物侵扰的能力有限,对其产生敬畏之感,进而发展成图腾崇拜。关于熊的崇拜,通过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更为合理。
(2)鸟图腾崇拜
鸟图腾崇拜是东北亚萨满教母系氏族社会宗教形态的典型代表。它包括以图腾作为氏族名称,以图腾鸟象征母系氏族的单系血缘制度,以氏族树作为图腾圣地,以鸟作为图腾圣物,以鸟图腾作为氏族标志等宗教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招鸟的图腾繁殖仪式和捉雀的图腾巫术仪式,以及各种图腾禁忌行为,集中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在社会上和氏族繁衍上的统治地位。东北亚萨满教鸟图腾因地域和民族文化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对象,如蒙古国萨满崇拜天鹅,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满族萨满崇拜乌鸦,蒙古族萨满崇拜鹰,这些都是鸟图腾的代表。
(3)鱼图腾崇拜
东北亚萨满教的鱼图腾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中俄交界的黑龙江流域,尤其是黑龙江省赫哲族聚居区佳木斯同江市津街口,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与鱼密切相关,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赫哲族先民认为自己是“鱼的后代”,在其观念中,鱼是图腾的标志,是性的崇拜物,是制造生命的工具。在赫哲族萨满信仰中就形成了鱼图腾崇拜,这种文化现象传播到其他地区或少数民族中,影响较大。
(4)鹿图腾崇拜
鹿是东北亚森林地区常见的物种,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我国东北的鄂伦春族和赫哲族,很久以前,常将鹿视为狩猎的对象,鹿为这些少数民族先民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久而久之,他们对鹿产生了一定的情感,将鹿的特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民俗中,鹿也是长青、长寿和吉祥的象征,萨满教奉鹿为神。萨满施法时神帽上的鹿角,神衣上的鹿皮条,都反映了萨满教信俗中对鹿的崇拜。特别是赫哲族萨满,以神帽上鹿角叉数的多寡来区分萨满品级的高低,“鹿角叉数分三叉、五叉、七叉、十二叉和十五叉共六级①。从初级神帽升到三叉鹿角神帽,要经过两三年的时间,以后升级的年限不定,升到最高的十五叉鹿神帽约需四五十年的时间”[2](116)。可见,东北亚萨满教的鹿图腾崇拜十分突出。
3.植物图腾崇拜
萨满教将树看作“通天神树”,认为树具有灵性。1992年,电视纪录片《最后的山神》曾展现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的森林生活。他狩猎之前,或捕获猎物后都要祭神树——刮去树皮,刻上人脸的轮廓,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然后烧香磕头,祭供食物,乞求神树告之天神,帮助捕获猎物或消灾治病、保佑全家平安等。而满族则以柳树作为崇拜的对象。“满族有的姓氏奉柳为女性祖先。柳叶,满语叫佛多,佛多一词在满语中与佛佛(女阴)同源,可以看出柳叶象征女子性器,这种象征与女性生育能力契合在萨满教里,有通过爱护、培植、浇灌柳树来达到保婴护婴效果的巫术观念”[4]。同样,“赫哲族萨满也崇拜树木,认为树木是活的,有灵性,有超能力,既长寿又有很强的繁殖力。俄罗斯联邦萨哈共和国的雅库特人信奉萨满教,也把树看作‘生命树’,就像养育自己的母亲一样看待”[5]。可见,东北亚地区萨满教的植物崇拜具有强烈的相似性——以树木为崇拜对象。
(二)神灵崇拜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东北亚萨满教的自然图腾崇拜、动物图腾崇拜、植物图腾崇拜逐渐转向对神灵的崇拜,在萨满宗教活动中,出现了日神、月神、火神、熊神、鹰神、鱼神、鹿神等神灵形象,进一步促进了萨满教文化的发展。这些神灵崇拜可以分成三类。
1.以自然现象为依托的神灵
这一类神灵以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自然物和风、云、雨、雪、雷、电等自然现象为主。如东北亚萨满教信仰文化符号中,风神西斯林,表现为身强力壮的男性形象,他可以凭借威力巨大的“额顿昂阿”(风口),吞噬一切。火神有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之分,如鄂温克族萨满教火神被称作“埃涅坎托戈”或“灶火妈妈”“灶火娘娘”;蒙古族萨满教火神被称作“渥德·嘎莱汗·额赫”,直译为“火神母”;满族的萨满教火神有“突姆妈妈”“多喀霍女神”“宇宙神葛鲁顿妈妈”“盗火女神拖亚拉哈”等。男性火神,如满族萨满教中的火神托阿,传说他从天上的火库中偷出葫芦火种,把火种装入石块,把石块运到地上,交给了人类,由此人类进入了有火时代。
2.以动植物为依托的神灵
东北亚萨满教信仰文化符号中,从动植物图腾崇拜慢慢发展到以动物和植物为主的神灵崇拜。如,鹰神——阔力色翁,能帮助萨满法师送魂、领路、驮行。其姿态像飞行的鹰,送魂萨满将死者的灵魂送到阴间和回来的时候,由“阔力”领路。去送魂时,萨满请人用手提着鹰神偶往前走,一路上必须小心,保持平正,假如鹰神头向上或向下,萨满会觉得路难走。熊神——蹲特色翁,它能保佑整个村屯不受熊的侵害。其神偶头部为圆形,顶部凹下,脸部画有圆圆的眼睛和大嘴,有些像熊的模样。树神——飞由合或飞隆赫恩都力,能保佑百姓全家平安,渔猎丰收和降福赐子。
3.人类想象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神灵
东北亚萨满教信仰文化符号中,出现了诸多人类想象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神灵。如,生育神灵——乌麦娘娘(或乌麦妈妈),是生活在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古代柯尔克孜人信奉的萨满教神灵之一。她以赐福送子为己任,历来和象征繁衍与生命的树木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她就经常驻足于树梢和浓密的树叶之间。赐福人类的生命之树是栖息生育女神的神秘之树,同时也是神祗上天下凡必经的神圣道路。喜神——沙克沙恩都力,是满族信奉的萨满教神灵之一,每逢添丁进口、修建新房、久病得愈、出兵打仗、平安回来,都要祭喜神。
在现实社会发展中,东北亚萨满教信仰中的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并非单独存在,多数情况下是几种文化符号语言在一起综合表现。比如,在东北亚的萨满文化中,树和鸟与氏族生命的延续联系在一起,它们被看作氏族的共同标志。每一个氏族都有它的“吉祥鸟和树”。这种综合表现的文化符号,为萨满剪纸创作提供了源泉。
(一)萨满剪纸
萨满剪纸最早表现为萨满法师在施法过程中借助剪纸的方法为仪式进行服务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传入民间,进而成为一种民间艺术表达形式,成为中国剪纸艺术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总体来看,萨满剪纸是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萨满剪纸艺术的统称,是利用剪、刻等手法展现萨满教文化符号的民间艺术形式。
(二)萨满剪纸的艺术表达
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托马斯·门罗在《艺术的进化及其他文化史理论》中认为:巫术总是能鼓励艺术的发展。萨满剪纸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成为萨满教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萨满教在发展的进程中,也丰富了萨满剪纸的艺术表达。萨满剪纸要么在传统剪纸中应用萨满教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的文化符号,要么对萨满教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的对象进行艺术形象创作,设计出成型的剪纸作品。萨满剪纸的艺术表达独具综合性和抽象性,与其他地区或类型的剪纸形成较大反差,独具神秘色彩。
现有的萨满剪纸,多为萨满施法仪式服务,比较常见的剪纸有嬷嬷神、佛托、白挂签等。题材多表现满族男女人物、萨满图腾与神灵崇拜、生活生产习俗、婚丧习俗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人物、动物身上多不打毛,常用香火烧出动物的眼睛和花纹,用炭黑画出纹饰,随意自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关云德萨满女神系列剪纸。实际上,由于萨满女神数量多,这些神的外形难以表现,给关云德萨满女神系列剪纸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设计鼠星女神萨满剪纸时,为了将星位图放在适当位置,反映鼠星女神的特点——既是女神,又是鼠星,他采用人鼠合一的办法,从画面上既能看到老鼠的特点,又突出了女性身材之美,加上鼠星星位图,鼠星女神的特点才得以展现。在创作鼓鞭星女神尼玛泌乌亚哈萨满剪纸时,关云德巧妙地将作品轮廓设计成神鼓形的鼓星图,轮廓内的构图内容以一个女萨满一手拿鼓,一手握鼓鞭,在流动的云彩上诵唱神歌为主,以此构成了独具萨满教信仰文化符号的萨满剪纸。
2009年9月,中国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萨满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重要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形式,需要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渤海大学在2015年12月建成了全国第一家萨满剪纸艺术馆——中国北方萨满剪纸艺术馆,在萨满剪纸的教育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萨满剪纸也成为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学专业学生学习与创作的重要内容,将东北亚萨满教信仰文化符号提炼与应用于萨满剪纸教学,教会学生在深入了解萨满教信仰文化符号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创作,是提高学生创作能动性,翻转专业教学课堂的关键。
(一)课外教学——让学生了解萨满教信仰文化并提炼文化符号
转动课堂是渤海大学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打破传统的课堂填鸭式理论教学,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萨满剪纸教学中,教师应该熟练掌握东北亚萨满教信仰文化,在课堂上系统地介绍给学生,课后让学生了解、消化这些文化,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提炼东北亚萨满教信仰文化符号,将这些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应用于萨满剪纸创作。将上文所述的东北亚萨满教信仰文化中的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形象进行提炼,如日月图腾、火图腾、鸟图腾、鱼图腾、鹿图腾等可以分别被提炼成太阳纹、月牙纹、火焰纹、鸟形图案、鱼形图案、鹿角图案等萨满剪纸语言,根据火神、树神、喜神等形象的文字表述绘制出具体的图案造型,创作成萨满剪纸作品。
(二)课内教学——应用萨满教信仰文化符号进行萨满剪纸设计创作
课外教学中,东北亚萨满教信仰文化符号的提炼,为课内教学中萨满剪纸的设计创作奠定了基础。嬷嬷人是萨满剪纸的重要表现形式,有男、女、老、幼之分。通常以正面站立的形象出现,两手下垂,五指分开,五官为阴刻剪法,鼻子呈三角形,人物的衣着都是地道的满族旗装。还有立体嬷嬷人,即用两片纸剪成,可以坐立,嬷嬷人的头是单剪的,剪出长长的脖子可以插到立体嬷嬷人的衣服里去,男嬷嬷人的大辫子可以折到背后,也可以竖于头顶,以此作为与女嬷嬷人的区分标志。为了丰富嬷嬷人的艺术表现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东北亚萨满教信仰文化符号中提炼的太阳纹、月牙纹、火焰纹、鸟形图案、鱼形图案、鹿角图案等应用于嬷嬷人的服饰、头饰的装饰中,以增强其文化特色。还可以将柳树造型与女嬷嬷人造型相结合,创作“柳树妈妈”萨满剪纸作品。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潜力无限,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一定能创作出独具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萨满剪纸佳作。
(三)综合教学——以“双创”思维将学生的萨满剪纸作品推向市场
随着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双创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与创业训练,是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综合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萨满剪纸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人们的需求,提炼与应用东北亚萨满教信仰文化符号,对萨满剪纸进行创意设计与创作,并将成熟的作品推向市场,将独具特色的萨满文化转变成市场资源,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比如萨满法师的玛虎面具,最早是用皮革缝制而成,是萨满跳神时必备的法物,后来发展成民间娱乐生活中的游戏道具。现阶段,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们提炼与运用东北亚萨满教信仰文化的符号语言,通过剪皮或剪纸的形式,对玛虎面具进行创意创作,把它作为家用摆件或万圣节面具推向市场,以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目的。
随着中国“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萨满剪纸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可以进行市场化开发,也可以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关键是在萨满剪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启发学生提炼东北亚萨满教信仰文化的符号,将其应用于萨满剪纸作品的创意设计中,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并将这些萨满剪纸艺术品推向市场,提高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促进东北亚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
①另有学者认为“六级”应包含“九叉”鹿角,但从色音教授表述的字面来看,“六级”应包含无鹿角叉数的初级,且是最低等级。
[1]列宁.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2.
[2]色音.东北亚的萨满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40.
[3][英]詹·乔·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915.
[4]孟慧英.中国原始宗教信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87.
[5]黄任远,黄永刚.赫哲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09-111.
(责任编辑 陈方方)
K891
A
1672-8254(2016)06-0024-04
2016-09-06
辽宁省教育厅教育科学一般项目“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W2015026);渤海大学卓越项目“东北亚走廊与东北边疆·民族·社会”立项课题“东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YJYCS-011);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文化产业视阈下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16DB018);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满族剪纸创意设计与销售中心”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10167008);辽宁省社科联立项课题“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路径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lslktyb—021)
于富业(1982—),男,艺术学博士,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艺术学理论、文化遗产保护、剪纸创作与教学研究;张喜中(1988-),男,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5级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美术史论、艺术人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