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

2016-12-16 09:09黄茂兴马永伟
关键词:驱动力科技创新十三五

黄茂兴, 马永伟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科技创新:“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

黄茂兴, 马永伟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将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它将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贸易科技含量和重塑发展方式等方面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基于我国科技创新的实际情况,“十三五”时期可以从强化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创新系统整体效能、增强自主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加大科技创新型人才引进及培养力度等方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驱动力;“十三五”时期

[DOI]10.13322/j.cnki.fjsk.2016.02.00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科技创新,以推动本国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赢得未来国际竞争的先发优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约束,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把创新发展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科技创新将成为提升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

一、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资源配置不断向科技创新倾斜,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2015年全社会研发支出有望达到14300亿元,比2010年增长一倍[1]。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基础研究领域,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高温超导材料、量子通信系统及组网技术、中微子振荡等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支撑,成为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基础性驱动力量。在战略高技术领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潜水器、超级计算、北斗导航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相关领域得到应用,并转化为实用性生产资源,推动产业变革和服务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高铁、4G通讯、核电、电动汽车、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国产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加速应用,科技成果产业化使科技创新不断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科技创新的产业化运用,使科技型产业不断涌现,生产要素中的科技元素占比也日益扩大,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持续增加,直接催生了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生产方式转变,也使我国在产业经济、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悄然提升。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十二五”时期的前4年,年均保持在8%的高位运行[2],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2015年前3季度,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1.4%,比去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3],服务业主导的产业发展趋势初步呈现,并成为经济增长的常态化动力,促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明显提高,初级产品出口额占比下降到4.8%[2],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货物贸易量领先全球,对外贸易竞争力大幅提升。

当然,也应看到,我国科技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在:(1)我国虽然已成为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4]。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技术水平跟世界科技前沿差距很大,所以学习和模仿的空间很大。我国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学习和模仿等问题,相对而言,自主创新的贡献不大[5]。(2)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率较低,科技成果转化动力缺乏。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切合资源禀赋要素结构的新兴产业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合理方向,但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尽管我国科技创新研发快速增长,但起步晚及研发投入不足使得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及其应用状况与科技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致使我国新兴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竞争优势严重不足的窘境。(3)科技创新体制同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实际并不相宜,在一定程度上科技创新的制度激励较为欠缺。(4)科技创新人才还比较缺乏。因此,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意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切实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4]。

二、科技创新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我国应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竭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促进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时期,要推动创新发展,就要让科技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加速推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生产方式转变,显著提升我国在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和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1.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业经济竞争力。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传统低端制造产业依靠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等资源禀赋形成的竞争优势逐渐消退,原有工业后进国家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形成后发优势的工业发展路径显然行不通了,新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再加上资源和环境的叠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巨大挑战。“十三五”时期,国际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亟须转换,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科技创新上,依靠创新驱动破解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发展经验,实施《中国制造2025》,支持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加大工业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开拓发展空间,带动我国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抢占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利用技术引领的先发优势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

2.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贸易科技含量,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我国众多企业根据生产要素禀赋,嵌入全球价值链底部的制造环节,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再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提升,靠廉价产品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长期路径依赖,时至今日,我国出口贸易仍以低端制造产品为主,贸易科技含量低于发达国家,导致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低端固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国外需求萎缩的市场现状和激烈的竞争格局,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贸易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变我国低端制造的固态形象,使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创造转变,由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对外贸易向依靠科技推动的对外贸易迈进,才能切实提升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3.通过科技创新重塑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我国资源环境也面临着严峻形势,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客观上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要切实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改变我国长期依靠资源和环境谋求发展的行为范式,建立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也是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依靠科技创新,就是要改变原来依靠资源环境和廉价劳动力的竞争秩序,根本上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育工匠精神,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提升产品内涵和质量,树立产品新标准,摆脱原来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非理性依赖,以科技创新和工匠精神为引领,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满足“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诉求,重塑国际市场竞争新秩序。这就要求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积极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营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6],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十三五”时期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格局下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要素资源禀赋结构、比较优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要摆脱长期依赖的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的体制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将极大地增强我国各领域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实力。

1.强化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理论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是提高我国在应用技术领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忽视基础科学研究,功利性地追求实用技术创新,无疑是舍本逐末,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十三五”时期,应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提高基础科学研究能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2.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在国家科技创新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现阶段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仍然式微。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工业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技术之间的差距,并催生了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一味依赖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路径。新形势下,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亟须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适合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主动创新意愿,引导社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3.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系统整体效能。从本质上来说,创新驱动战略既要整合资源,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又要充分发挥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制度性创新对知识、技术创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从国家层面来说,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着力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统筹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创新资源合力,实现创新资源的规模效应。从产业发展来说,要紧紧围绕科技惠民开展协同创新,突出抓好民生科技产业、环保科技项目,加强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建筑节能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示范应用,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才是创新的真正主体,要让企业拥有足够的空间参与到全球创新体系中。

4.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自主科技创新活力。改革是创新驱动的内在动力要求,在科技创新体系中,要优化政府科技资源配置,改进科技经费管理办法,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和重组,推进科研去行政化,建立学术共同体,实行基于学术本位的管理和评价,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要建立健全科技决策和宏观调控机制,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健全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完善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机制。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调控、引导等作用,促进我国创新资源合理、高效流动和运转。建立科学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发挥制度在科技创新中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自主科技创新活力。

5.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自主创新是要通过研发创新,掌握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打破科技强国对关键性应用技术的垄断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封闭式创新,而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鼓励我国研发机构积极寻求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探索与技术先进国或先进机构科技创新合作渠道和机制,共同设立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统筹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人才和智力资源,搭建提升我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的国际化科研平台,厚植科技创新优势,推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6.加大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力度。目前,虽然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规模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产出效率却很低,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并且高端创新型人才非常缺乏。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是加快我国科技创新步伐,必须着力破解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阻碍,加快人才强国建设,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打造多元化的教育体制,加强高校、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平台建设;努力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社会环境,加快建立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大量吸引海外创新型精英人才,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我国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科技部.2016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万钢作工作报告[EB/OL].(2016-01-11)[2016-01-12]. http://www.most.gov.cn/ztzl/qgkjgzhy/2016/2016tpxw/201601/t20160111_123678.htm.

[2]宁吉喆.“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N].光明日报,2016-09-30(07).

[3]徐曼曼.中国经济“三季报”:总体平稳的基本面未变[EB/OL].(2015-10-19)[2015-12-13].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cjzthgjj/144.htm.

[4]黄茂兴.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战略选择[N].人民日报,2011-12-12(07).

[5]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5-13.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01).

(责任编辑: 庄艺真)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strategic basis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HUANG Mao-xing, MA Yong-wei

(SchoolofEconomic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7,China)

Abstrac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force to push forward a country and a nation.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ll become a strategic basi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will significantly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increa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of trade and re-establishing development pattern. 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Chin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will be upgraded in terms of strengthening original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emphasiz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enterprise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roving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innovation system, enhancing the vitality of independ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rov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alents training and introduction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driving force;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中图分类号]D6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22(2016)02-0010-04

[作者简介]黄茂兴(197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技术经济学。

[基金项目]福建省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15R0100);福建省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15R0101);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4JDZ010)。

[收稿日期]2016-01-14

猜你喜欢
驱动力科技创新十三五
采埃孚集团董事柯皓哲: 创新是产业转型的驱动力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基于关键驱动力要素的情景构建应用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