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丽,代凌云,翟忠美,黄柒彬,刘玲华
(1.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北荆州434020;2.荆州市中心医院,湖北荆州434020;3.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荆州434000)
【护理教育】
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
鲜于丽1,代凌云2,翟忠美1,黄柒彬3,刘玲华1
(1.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北荆州434020;2.荆州市中心医院,湖北荆州434020;3.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荆州434000)
目的调研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做好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科学设置并有效对接,提高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方法收集中高职院校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将7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计划制成问卷调查表,对96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各课程在护理临床工作中应用情况;统计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基础医学课程所占分值。结果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很常用和常用知识所占比例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药理学、病理学和生理学,很少用的知识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遗传与优生、生物化学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所有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资格考试中所占分值不超过30%。结论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育应遵循“必需够用,工学结合”的原则,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核心,做好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3方面有效对接,才能提高中高职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对接
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规范标准的护理服务的关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但目前我国多数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模式创新不足,课程设置多按生物医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缺乏学科的融合和衔接,导致课程教授出现重复、脱节和遗漏[1]。因此,做好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接,尤其是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是提高中高职护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也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本课题组拟通过调研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从事医学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的96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基础医学教师16名、临床护理教学教师22名、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58名,具有高级职称39名、中级职称50名,初级职称7名。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1)调查湖北省部分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调查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内容在护理专业课教学及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情况。(3)调查各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和比重。
1.2.2 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湖北省某高专院校2014年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计划,让被调查人员对调查表中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按自身工作使用情况分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进行评价。问卷多次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预调查,反复修改而成,其中Cronbach’α为0.884。
1.2.3 调查方法 (1)统计部分中高职院校2014年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发放调查问卷前,先进行填表相关情况说明,发放96份,收回96份,收回率100%,收回问卷均为有效问卷。(3)整理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共8套,请具有高级职称从事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共16名(每门2名),分析各课程在试卷考题所占分值。
1.2.4 资料处理方法 (1)统计每门课程授课内容分别被评价为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的次数及占总评价次数的百分比。如人体解剖学共106学时,53次课,96名被调查者给予评价,评价总次数为53×96=5 088次,其中“很常用”的评价次数为 1 788 次,1 788÷5 088×100%=35.14%, 从而得出人体解剖学“很常用”知识占授课内容的百分比。(2)统计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中涉及各基础医学课程的分值,通过求百分比来了解各课程在试卷中所占比重。所有数据应用Excel 2007和SPSS 20.0进行统计学处理。
2.1 部分中高职院校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及学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材使用及学时分布情况
表1数据显示,传统中职与高职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基本相似,虽然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高职规划教材,但从教材内容、授课学期、理论及实验学时分配比较,中职与高职均有较多的雷同之处。这种课程设置使中职护生升高职后,在知识、技能、素质3人方面没有显著提升,不适合各阶段人才培养需求,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2.2 统计7门医学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
表2 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内容在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评价次数,%)
表2统计数据显示: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常用和常用知识所占比例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临床很少用的知识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遗传与优生、生物化学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学排名居中。评价药理学中抗菌药物、病理生理学中发热、缺氧、休克等为很常用的知识的人数均超过80名以上,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核酸的结构等内容被评价为很少用的人数均达到88名以上。由此可见,基础医学课程的部分内容在后续课程学习和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确实很少用到。如何优化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删除很少用且偏深偏难的学科知识,是进行中高职课程内容对接的重要方面。
2.3 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所占百分比见表3
表3 基础医学各课程在2011—2014年护士资格考试中所占分值(%)
表3显示,所有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资格考试中所占分值不超过30%,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所在比例最大,分析原因是这两门课程涉及到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用药,其他基础课程如遗传与优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所占分值均很低。因此,中职删除部分基础医学课程,高职删除部分基础课程知识点,对中高职护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以及对学习后续临床课程影响不大。
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应建立以护生为主体,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观[16]。护理职业教育必须以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务引领教学实践,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学中[17]。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对接,应遵循“必需够用,工学结合”的原则,应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核心,整体设计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3个方面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1 课程设置对接 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对接应摒弃传统思想,按工作需要创新和重构,以专业提升和从业需求为目标,进行一体化设置。中职基础医学教育应以护生获取护理执业资格证、中专升大专为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课程,并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18]。高职教育应以护生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和专科升本科为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加宽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并充分将人文教育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19],加强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20]。具体对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创新设置见表4。
表4 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创新设置
3.2 课程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是学时标准、内容标准和结果标准的统一。目前我国尚无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国家应组织护理专家从宏观层面入手,以护理职业岗位任职能力为基础,从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中高职课程目标。并遵循学生从中职到高职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标准与工作标准对接,基础医学课程按照“满足岗位工作基本知识需求和后续课程学习需求”的原则,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技能高考大纲、专升本考试大纲”确定课程标准[21]。中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密切联系临床初级护理需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轻理论重技能。知识目标应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2]。例如人体各系统重要器官的结构、功能与代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发热、缺氧、休克等;护理用药的基本常识等。技能应侧重于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改革现有的技能教学方法,多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3]。例如找出人体的一些特殊体表标志;如何正确测量和判断人体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尿量、血压等;如何正确按医嘱给药等相关知识。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重知识亦重技能,重点学习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所需要的较深理论和较难技术。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体免疫学,心、肝、肺、肾四大衰竭等中专未涉及的较难知识。并尽量避免与中职内容的重复,全面提升护生综合能力。
3.3 课程内容对接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干,中高职课程内容对接是中高职职业教育贯通的核心,应从较低层次的等级要求过渡到较高层次的等级要求[24]。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应从3个方面进行对接:(1)中职与高职对接,应由简至繁,逐渐递进,且坚持“必需够用、不重复雷同”的原则。例如从中职正常人体结构过渡到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应既重视知识面的宽与广,又不脱离临床护理工作需求;(2)高职基础医学课程在交叉内容上的对接,应从授课学时、内容取舍、先后顺序等方面合理对接。例如生物化学应重点介绍将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代谢过程、监测指标和判断方法,与病理生理学中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前后呼应,由正常到异常合理对接。(3)高职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应与学习临床专业课程的知识需求、以及护理资格考试大纲对接,严格遵循职业教育理念,突出很常用和常用的知识点,摒弃很少用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切不可套用本科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学、做”一体化,提高护生综合技能素养[25],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总之,随着健康服务业迅猛发展和职业教育上升通道的打通,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对接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当前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
[1]单亚维,郝玉芳.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涉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护理学报,2014,21(7):15-17.
[2]于晓谟.人体解剖学基础[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18.
[3]王开明,刘晓梅.正常人体结构[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1-18.
[4]张丽华.医学遗传学基础[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15.
[5]钟守琳.医学遗传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15.
[6]吕瑞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0.
[7]刘荣臻,曹元应.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19.
[8]彭 波.生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13.
[9]石 波.正常人体机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19.
[10]车龙浩.生物化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16.
[11]何旭辉.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18.
[12]王志敏.病理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13.
[13]鲜于丽.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18.
[14]姚 宏.药物应用护理[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13.
[15]陈树君,秦红兵.护用药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20.
[16]王惠珍,魏小雪.国际适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报,2015,22(7):14-18.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5.07.014.
[17]吴晓琴,叶国英,沈开忠,等.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J].护理学报,2013,22(11A):10-13.
[18]杨明刚,贾艳丽.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5):170-172.DOI:10.3969/j.issn.1005-5843(g).2013.05.044.
[19]韦义萍,廖海涛,常维纬,等.《病理学》理论教学中人文教育切入点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3):25-27.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3.03.010.
[20]刘延龄.教育理念对高职医学教育教学的影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1):8-10.DOI: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5.01.003.
[21]肖凤翔,肖艳婷,等.基于课程论视角论中高职课程衔接内涵及其条件[J].职教体系,2014(31):37-41.DOI:10.3969/j.issn.1001-7518.2014.31.008.
[22]张 磊,张子轩,魏 清,等.对口高职护理医学基础综合课程(解剖、生理、病理)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26):76-78.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4.26.023.
[23]罗先武,姜小鹰.护理技能教学与临床护理差异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报,2006,13(10):68-70.DOI:10.3969/j.issn.1008-9969.2006.10.031.
[24]江智霞,郑喜兰,李丽湘,等.以体验为主导的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4):507-510.DOI: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4.04.009.
[25]赵 玉.美国职教终身化理念对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114-116.DOI:10.3969/j.issn.1674-5884.2014.09.041.
Basic Medical Course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XIAN Yu-li1,DAI Ling-yun2,ZHAI Zhong-mei1,HUANG Qi-bing3,LIU Ling-hua1
(1.Hube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gzhou 434020,China;2.Jingzhou Central Hospital,Jingzhou 434020,China;3.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zhou,Jingzhou 4340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urse setting of basic medicine science i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to accomplish a scientific connection of basic medicine science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MethodsWe collected training plans for nursing talents i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designed a questionnaire based on 7 basic medicine science courses to investigate 96 people to know the application of courses in clinical nursing.We meanwhile analyzed the proportion of basic medicine courses in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for nurses from 2011 to 2014.ResultsThere was similar course setup of basic medicine courses i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The top three courses based on the frequency of knowledge application were Pharmacology,Pathology and Physiology,and the top three courses rarely applied practically Genetics and Eugenics,Biochemistry,Pathogenic Organism and Immunology.All basic medicine courses took less than 30%of the scores in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for nurses.ConclusionBasic medicine science courses i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should be set up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necessity and practicability.Focusing o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nursing and effective connection in terms of course setup,course standard and course content will benefit the promotion of the entire quality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nursing;basic medicine;course connection
G423.02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06.027
2015-12-21
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G2013C057)
鲜于丽(1974-),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副教授。
方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