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玲,严 谨,王秀华,杨娉婷,易琦峰,林艳辉,杨 艳,陈志恒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 长沙 410013)
【调查研究】
长沙市46000名职工血脂状况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邓玉玲,严 谨,王秀华,杨娉婷,易琦峰,林艳辉,杨 艳,陈志恒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 长沙 410013)
目的了解目前职工血脂异常的发病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长沙市某三级甲等医院46000名企事业单位职工体检的相关资料,包括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并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52.84%,男性患病率68.58%,女性患病率为31.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增长、体质指数升高、腰围增高、空腹血糖升高、血尿酸升高、血压升高均为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健康体检职工血脂异常发病率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对血脂异常人群进行早期干预,以减少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
血脂异常;患病率;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不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且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低密度脂蛋白和冠心病呈正相关而总胆固醇与缺血性脑卒中呈“U”形相关,高低密度脂蛋白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较对冠心病的影响更大[1]。研究表明,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血脂异常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当前严重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同时也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为了解长沙市职业人员血脂异常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本研究针对长沙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3年1—12月46000名职业人群体检血脂水平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1.1 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选取2013年度在长沙市某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参加年度健康体检的长沙市842个企事业单位46 835名工作人员(包括教师、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等4类人群)。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以上,意识清楚;同意参与本流行病学调查并签署同意书。
1.2 调查工具与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采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科根据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推荐条目设计,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既往史、现病史、服药情况等。
1.2.2 体格检查 对调查对象测量血压、腰围、臀围、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质指数=[体质量(kg)/身高(m2)])[3],以上操作均由统一培训的医护人员按标准方法操作。身高、体质量测量时受检者穿单衣,脱鞋;腰围测量取受检者肋弓下缘与髂嵴连线的中点连线测量2次,取均值;血压测量采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HEM-100)测量;测血压前30 min不剧烈运动,15 min前不吸烟,至少背靠静坐休息5 min,连续测量2次,取均值,如收缩压或舒张压前后相差超过5 mmHg(1 mmHg=0.133 kPa)时,则再次测量,取3次的均值。
1.2.3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血尿酸(uric acid,UA),受检者晨起空腹采血(空腹12~14 h),取肘前静脉血5 mL,用日立自动化分析检查仪(HITACHI7170s)检测。
1.3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采用2007年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标准[4],将总胆固醇(TC)<5.1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3.3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1.04 mmol/L、甘油三酯(TG)<1.70 mmol/L 定义为正常,总胆固醇 (TC)≥5.1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 mmol/L、甘油三酯(TG)≥1.70 定义为血脂异常 (任意1项异常即判定为血脂异常),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中任意2项异常即判定为混合型血脂异常。BMI采用中国肥胖工作组的定义[5],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及Excel 2007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的2013年健康体检人群为46 835名,排除与本调查资料和数据不全者835名,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为46000名。其中男性为26 346名,占57.27%;女性为19 654名,占 42.73%。 年龄(40.25±13.87)岁,体质指数(BMI)为(22.76±2.80),腰围为(77.21±9.00)cm,收缩压为(118.44±14.72)mmHg,舒张压(64.73±5.02)mmHg。
2.2 血脂异常患病率 血脂异常总患病人数为24 307名,患病率为52.84%;其中,男性患病人数为18 070名,患病率为68.58%;女性患病人数为6 237名,患病率为31.42%。不同性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 135.14,P=0.000)。 不同性别的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患病率详见图1。
图1 不同性别血脂异常率
2.3 年龄与血脂水平 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在50~59岁达高峰后逐渐下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40~49岁降至最低谷后又逐渐回升。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血脂水平(±S,mmol/L)
表1 不同年龄组血脂水平(±S,mmol/L)
年龄(岁) n 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29 7 857 1.14±0.99 4.30±0.78 2.10±0.69 1.69±0.39 30~39 13 394 1.53±1.44 4.61±0.86 2.33±0.74 1.60±0.40 40~49 11 535 1.81±1.78 4.87±0.91 2.51±0.77 1.57±0.40 50~59 6 543 1.91±0.96 5.07±0.96 2.66±0.82 1.58±0.42 60~69 3 834 1.69±1.39 4.97±0.95 2.61±0.81 1.62±0.43≥70 2 837 1.53±1.11 4.82±0.95 2.50±0.82 1.64±0.40 F 254.34 23.07 523.26 94.24 P 0.000 0.000 0.000 0.000
2.4 性别与血脂水平 男性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与女性存在差异(图2、图3)。而且,不同性别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图2 男性血脂水平随年龄变化情况
图3 女性血脂水平随年龄变化情况
表2 不同性别血脂水平(±S,mmol/L)
表2 不同性别血脂水平(±S,mmol/L)
性别 n 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男 26 346 1.95±1.80 4.79±0.94 2.52±0.79 1.45±0.34女 19 654 1.13±0.87 4.66±0.90 2.28±0.75 1.82±0.39 t 65.14 14.74 33.46 106.79 P 0.000 0.000 0.000 0.000
2.5 体质量与血脂水平 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百分比随着BMI增加而升高,且以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增高更为明显。见表3。
表3 不同体质量血脂异常患病率比较(%)
2.6 血脂异常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血脂是否异常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体质指数、腰围、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脂异常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增加、体质指数升高、腰围增高、空腹血糖升高、血尿酸升高、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血脂异常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1 健康体检人群血脂异常的发病情况较高 本次调查对象为长沙市2013年度46000名体检的职业人群,该人群的特点为工作压力大,工作繁忙,多为静坐的生活方式,缺乏锻炼。本调查结果显示:该人群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52.84%,其中男性患病率为68.58%,女性患病率为31.42%。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分别为29.01%、28.04%、11.01%,均高于赵文华等[6]2002年调查的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18.6%)及李立明的报告的全国平均水平,亦高于2011年卫生和人群健康状况报告的北京市18~79岁常住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的50.5%[7]。本研究还显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其中男性患病(68.58%)高于女性患病(31.42%)。这与吴兆华[8]、董忠[9]等研究一致。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致使血脂异常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也显示出健康管理行业零级预防、一级预防形势严峻,健康管理产业除了开展健康体检,健康教育才是这一产业重要的社会使命。此外,本研究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发病率为(5.03%),明显低于王宝华等[10]研究中国北方人群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患病率18.18%,钱得富等[11]14 044例体检数据分析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18.79%,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否与湖南人饮食习惯有关,还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3.2 健康体检人群血脂异常情况与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有关 血脂异常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一表现男性更为明显[12-13]。50岁以前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患病率逐步上升,到60岁后,女性患病率超过了男性。但女性血脂异常在30~39岁这一阶段出现了一个小高峰,尤其以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病率增高更为显著,超过了女性任何年龄阶段的发病率,这一现状为职业女性生育普遍在30岁左右,由产后高脂饮食引起。因此,健康管理人对血脂异常干预应考虑到性别和年龄的特点区别对待,以免错过0级预防、一级预防的时机;注意女性产后生活方式的干预,提高女性产后健康管理。
3.3 体质量越高的健康体检人群血脂异常发生率越高 血脂异常患病率随着体质指数增加而上升,肥胖者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14]。本研究超重者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为别为32.73%,33.11%、14.56%、6.08%,均高于正常体质量的发病率。肥胖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发病率明显高于超重发病率,且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发病率随着体质指数增高表现得更为显著,有报道[15]表示,血清中胆固醇降低1%,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可降低2%,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血脂异常,对于减少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意义非常重大。
3.4 健康体检人群血脂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的发生为遗传、环境、个人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发现:男性、年龄增加、超重或肥胖,中央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尿酸增高均为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报道,超重、肥胖亦为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且中心型肥胖者血脂异常患病率更高[16]。肥胖者由于血容量长期增加,使血管压力反射的敏感度减退,同时肥胖者多数存在胰岛素抵抗,将影响血管内皮功能,造成血管收缩反应性增加[17],引起血脂异常,这与本研究一致。高脂血症与高血糖、高血压三者往往同时存在,统称为“三高”症,相互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的首要因素,是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也提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关注血压、血糖的同时也要注重血脂水平的监测和干预;健康管理者根据上述相关危险因素要积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包括保持合适的体质量,平衡膳食,减少脂肪摄入,加强体育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宣导。
[1]Trapani L,Pallotini V.Age-Related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HMG-CoA Reductase Dysregulation:Sex Does Matter(A Gender Perspective)[J].Curr Gerontol Geriatr Res,2010:240139.DOI:10.1155/2010/420139.
[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3]武学清,许素铭,毕星宇,等.按不同肥胖诊断标准的肥胖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内分泌和代谢特征的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2012,21(4):463-468.
[4]马俊杰,张静静,周春祥.药浴对慢性肾脏病III期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20(2A):4-7.
[5]张 宇,李 蕊,赵 红.孕前超重肥胖者早期饮食运动干预对孕期体质量增长的影响研究[J].护理学报,2014,21(24):50-52.
[6]赵文华,张 坚,由 悦,等.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06-310.DOI:10.3760/j:issn:0253-9624.2005.05.004.
[7]高 彭,王均波,李永进,等.北京顺义区成人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现状及膳食影响因素研究[J].卫生研究,2013,42(4):565-570.
[8]吴兆华,姚崇华,赵 冬,等.11省市队列人群心血管前瞻性研究II.个体危险因素聚集于心血管病发病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46-250.
[9]董 忠,李 刚,谢 瑾,等.北京市成年人主要慢性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3):357-358.
[10]王宝华,张军伟,唐明贵,等.中国北方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关系[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3,13(3):520-522.
[11]钱德富,周子华,范进东,等.14 041例体检职工血压水平分析[J].临床心血管杂志,2012,28(6):433-436.
[12]Brown W V,Myers C L,Sniderman A D,et al.Should We Use apoB for Risk Assessment and A Target for Treatment[J].J Clin Lipidal,2010,4(3):144-151.DOI:10.1016/j.jacl.2010.03.004.
[13]Ridker P M,Paynter N P,Rifai N,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Parental Histoy Improve Global Eardiovascular Risk Prediction:the Reynods Risk Score for Men[J].Cireulation,2008,118(22):2243-2251.DOI:10.1161/CIRCULATIONAHA.108.814251.
[14]王家宏,胡大一,傅媛媛,等.北京市社区居民血脂及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异常及边缘异常的流行特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2):175-180.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0.02.019.
[15]刘从瑶.宣城地区部分成人血脂水平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3(21):2606-2607.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2.21.021.
[16]Brown C D,Higgins M,Donato K a,et al.Body Mass Index and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and Dyslipidemial[J].Obes Res,2000,8(9):605-619.
[17]张敬一,王丽娜,曹 丽,等.河北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特点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8,12(34):4-7.DOI:10.3969/j.issn.1671-5039.2008.06.002.
Lipid Level of 46,000 Staff in Changsha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DENG Yu-ling,YAN Jin,WANG Xiu-hua,YANG Pin-ting,YI Qi-feng,LIN Yan-hui,YANG Yan,CHEN Zhi-heng
(The Third X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3,China)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lipid abnormalities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of people in Changsha.MethodsThe related information of 46000 cases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enterprises staff in Changsha was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laboratory tests.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SPSS software.Results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was 52.84%.The prevalence among male patients was 68.58%,and that of female 31.42%.Multi-factors indicated that male,smoking,alcohol consumption,BMI,waist circumference,high blood sugar,blood uric acid,contraction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dyslipidemia(allP<0.01).Conclusion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health management in the early stage for abnormal blood lipids,so a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ischemic stroke and its complications.
abnormal blood lipids;case rate;risk factors
R473.1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06.041
2015-05-03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I04B01);湖南省科技计划基金(2014SK3062)
邓玉玲(1979-),女,湖南安化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主管护师。
陈志恒(1962-),女,湖南岳阳人,本科学历,副教授,科主任。
吴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