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多维话语系统的构建

2016-12-14 20:08施国强孙丽芳
东方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施国强++孙丽芳

【摘要】在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实践中,普遍存在“话语缺失”现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的多维话语系统显得十分必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系统具有其独特性,必须实现多种话语的有机融合,才能相辅相成,使普通群众听得进、听得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构建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其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架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确立一套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承接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更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求,能为全体社会成员认可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分别揭示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3年12月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使这个“意见”得到真正的落实,很关键的工作是面向社区做好层基人民群众宣讲和实践活动,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和传播的多维话语系统,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环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语缺失

为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许多地方的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开展了广泛的群众性宣讲活动,然而从群众的反应来看,效果并不如预期。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类似,都出现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场面。有学者把它归咎于“话语缺失”。

1.1针对性与有效性的缺失

为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党政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组织大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苦口婆心地“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什么必要性、重要性、内涵、外延,层层递进、丝丝环扣。但说者有意,听者未必有心。仔细斟酌,我们的话中有多少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有多少是考虑到受教者的思想实际的有效话语呢?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性宣讲活动的实践中,用说教替代教化,权力话语、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成为宣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话语主体。笔者问一位从社区活动室出来的邻居“听什么课”,他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没有上课,是开会。”可是,我知道今天社区请党校的一位教授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会的话语,自然就是会议话语,会议话语自然是权力话语、政治话语或者文件话语。把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当作“开会”,不能不说是组织者、施教者的尴尬。

1.2平等性与对话性的缺失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宣讲人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条理性、逻辑性都很强。其实,这都是宣讲人事先习得的话语模式、话语规则在宣讲过程的自然表达。但这样事先预设好的表达,基本上言之无物、脱离会场情境,而且在任何场合讲话都是类似的套话。这种预设的话语模式显现出宣讲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表达上的“贫困”。而造成这话语表达上的“贫困”,并不能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宣讲者。之所以采用这种预设的话语模式或话语规则,都出于教育目的的达成和政治上的“保险”。特别是为了这种政治上的“保险”,宣讲者必须加强宣讲内容的“控制性”。这样势必形成在不平等条件下的、意向输送式教育,从而缺乏平等与对话。

1.3生活性与群众性的缺失

基于前方所述的政治上的“保险”和教育目的的达成,“高度理性”成为宣讲者的最重要方式,因此,理性话语成为理性教育活动的唯一承载体。笔者曾经听过一位党校教授的在某乡镇上的一堂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党课。内容安排上的系统性、语言表达上的准确性、结构组织上的逻辑性都难有挑剔之处,在两个半小时的讲课中,阐述的是大道理、分析的是大背景、剖析的是大事件、颂扬提大英雄。就是没走不进普通人的生活、找不到老百姓的影子。这种现象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常见的。这种远离普通人生活、拒绝群众话语的宣讲方式,除了讲课者孤芳自赏,又有多少内容能被群众接受呢?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语特征

话语是一个交叉重叠、语义交融的概念。笔者所指“话语”,主要是指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和传播中的运用,并非语言学范畴内的语法规则和语言结构,而是从传播角度中的语言在具体运用与受众接受程度的一种建制性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和传播的多元话语系统不仅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内容、内涵等的建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能凸现直接的教育指向功能,而且走进社区居民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帮助人们建立互信互尊的社会关系,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信度和效度。

2.1权力话语与对话话语相辅相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毕竟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政治话题,其三个层面、二十四字的表达是具有不可讨论的权威性,因此,带有明显的权力话语的特点。但是,落实到每个社区、每个单位,直至每位社区居民,对这二十四字的理解、践行,就必然带有个性化色彩。教育对象不但具有客体可塑性,而且具有主体选择性。群众在教育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产生了初步的认知后,对于如何理解、如何践行,他们具有能动地感受、选择、判断、内化和践行的能力和权利。他随后产生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都是对自己行为选择的支配,别人只能对他施加影响,而不能代替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作为具有一定指向性和目的性的言语行为,必须遵循受教者的主体选择性规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过程中主客体对话的特征。以话语的权力性特征与对话性特征的相辅相成,既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能体现对受教者主体选择性的尊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心追求。

2.2科学话语与群众话语相得益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因此,在宣教过程必须把握科学性这一特征。但是,既然在面向群众宣讲的过程,既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内涵有科学准确的表达,更要注意使用群众语言,深入浅出地给予生动的表达。另外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来讲,受众的接受活动受自身经历、学识、身份等个体条件的限制,对文字材料的理解水平并不相同。传播者应该恰当的话语组合与受众建立起互动关系,实现受众的经验依此与传播的经验的交往。

2.3传统话语与时代话语交融互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成果的结晶,既具有传统性特点,又具有时代性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思想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其精髓,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性宣教活动中,都必须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一些要素,体现我们的文化自豪与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两个所指,即:内容上,它将概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共性;形式上,它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相应的基本理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现实针对性,更具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中,不仅要讲好“传统故事”,更要讲好“现代故事”,在传统与时代的相互交融中,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多维话语系统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多维话语系统是一个繁杂系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把群众作话语主体,并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时代特点,不断创新与发展。

3.1搭建亲民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平台

任何文化或思想观念,都必须借助一定的平台或渠道才得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同样借助一定的平台或渠道。除了先前我们开展群众思想教育的讲坛、广播、报纸、墙报、文艺演出的传统平台,还应该开发或利用新型平台。

进入本世纪以来,社区教育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倡导全民终身学习、培育积极社区文化、引导民众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区教育扎根社区,直面市民,具有大众性、人文性和普惠化的特点,是一个十分亲民的教育载体,社区教育的话语系统也是一个十分亲民的话语系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本土化传播的话语系统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因此,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网络优势和组织优势,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区活动,是实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和平台。借助社区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借助社区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性宣讲活动,以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不仅使广大群众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还要理解其中的大致涵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于耳。二是借助社区教育的各种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验活动,如发现最美人物,宣讲最美故事等,引导群众切身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我们生活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于心。三是借助社区教育的活动体系,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爱岗敬业、洁美家园、助人为乐等实践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于行。

3.2开发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课程

课程是实现一切教育的最有效手段与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自然离不开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课程,既要符合一般课程的基本特征与要求,更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的话语特点。根据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一般程序,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的特殊性,重点构建三类课程:一是文本课程,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读本。重点是采用群众话语与科学话语相结合的办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进行生活化、口语化的解读。二是数字化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探索“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方法和途径,通过QQ群、微信平台等载体,适时地发布有关传播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短文、座佑铭、人物故事和短小视频,也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课,在网上或手机上推送。三是环境课程。

课程,作为教育组织者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全部安排,只有教育内容的安排是不够的,还应从师资、课程实现方式、课程评价等

3.3丰富多维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形态

除了传统的文本和口语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达方式应该更丰富一些,要充分重视艺术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组织、培育群众社团,引导群众中的文艺爱好者、业余作家、业余画家等文化艺术骨干,创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诗歌、小说、戏剧、小品、漫画等艺术作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表达。还可以利用社区文化活动,比如纳凉晚会、邻居节、爱心银行、美德档案等载体,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人物、先进事迹,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激励身边人等群众自我教育的方式,传播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的核心价值是经由交往对话、真诚沟通而达成的 “共识”。无论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还是从其表述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都需要理论工作者、党政宣传部门与人民群众对话与沟通,并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实现和而不同的共识谋划。

参考文献:

[1]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01.

[2]黄鹏红.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02.

[3]胡军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重理性向度[J].社会主义研究,2007.05.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