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莞
(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国内旅游业“资源诅咒”研究综述
张 莞
(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资源诅咒是发展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经典命题,探讨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是发展经济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旅游业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和基础。“资源诅咒”现象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中是否存在,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搜索中国知网,论文对十余年来关于国内旅游业“资源诅咒”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这一命题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资源诅咒;旅游资源禀赋;旅游经济
一般的观念认为,自然资源越富裕的地方,其经济增长态势就一定十分乐观。但事实上并非如此。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Auty在研究六个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工业政策改革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这个概念,即丰富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1]。在此之后,Sachs和Warner(1999,2001)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2][3]。随后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关系普遍存在。探讨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发展经济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国内学者开始“资源诅咒”的研究始于大约十余年前,徐康宁和韩剑(2005)、徐康宁和王剑(2006)对“资源诅咒”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多数省份丰裕的自然资源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4][5]。最近十余年来这一类研究的数量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对于旅游领域来说,早在2003年,孙根年等就分析了我国西部各省区的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问题,得出了入境旅游市场占有率与旅游资源丰度呈十分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这一结论[6];陆林、余凤龙(2005)较早地分析了我国省际旅游经济的差异变化和影响因素,认为旅游资源禀赋是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7],但他们并没有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随后有关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石德旺(2005)对很多地区出现的旅游资源优势明显而旅游经济收益差的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很多人错误地把旅游资源价值混同于旅游产品价值和旅游价值[8];李连璞等(2006,2008)也实证分析了我国某些区域存在“旅游资源、规模和效益”同步错位的关系[9][10]。这些早期研究说明学者们发现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正面影响,开始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2015全球旅游报告》的统计,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大和增长最快的行业。而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和基础。相比起石油、煤矿等自然资源来说,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唯一性、永续性、可创性等特点,规模报酬递增效益显著。那么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是否旅游经济发展就好、增长速度就快呢?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资源诅咒”命题在旅游业是否成立?本文对近十余年来国内关于旅游业“资源诅咒”“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经济发展”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梳理、总结和评述,并对这一命题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进入中国知网后进行高级检索,跨库选择“期刊”“硕士”“博士”三个数据库,首先以关键词“旅游”并含“资源诅咒”进行主题检索,共检索出32条结果,为了全面检索相关文献,选择发表时间从“2005-01-01”到“2016-04-14”,再以关键词“旅游资源禀赋”并含“旅游经济”、“旅游资源丰度”并含“旅游经济”、“旅游资源赋存”并含“旅游经济”进行主题检索、精确检索,得到125条结果。这样共得到157篇文献。如图1,从数量上可以看出, 2005年以来,有关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文献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5年总量达到了30篇,比几年前多了一倍,说明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越来越关注。
图1 2005年—2015年文献数量变化图(注:2016年文献数量较少,故未纳入此统计)
初步筛选这157篇文献,发现有些文章存在内容雷同的现象,研究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再次筛选,通过比较期刊影响因子、摘要、参考文献、被引次数等,最后将主要研究文献对象缩小到较有代表性的重点文献42篇(以下简称“重点文献”)。从数量上看,最近5年的重点文献较多,而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江浙沪地区或西部部分地区,见表1。
表1 重点文献的发表年份及研究对象分布
发表年份论文数量研究对象论文数量20052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1520061江苏、浙江、上海720071新疆、甘肃420082山东、山西420095安徽220101四川220114吉林、辽宁220126其他620143201510
(一)研究问题分类
在涉及旅游业“资源诅咒”的重点文献中,研究问题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和空间错位;二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四是旅游资源利用率或效率、旅游资源经济转化率。从数量上看前三类文献占绝大多数。其中,有一部分文献同时研究前两个问题,专门研究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经济影响、探讨两者关系的研究较少,直接验证旅游业“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更是寥寥可数。
(二)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几乎所有重点文献都采用了定量评价方法来评价旅游资源禀赋。首先选取指标,然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加权求和。学者们引用最多的是王凯、孙根年的公式。
1.评价指标。评价旅游资源禀赋状况的指标一般有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包括总丰度、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旅游资源优势度、旅游资源品位度、旅游资源广度和深度、旅游资源组合指数等。其中采用王凯(1999)提出的旅游资源丰度、旅游资源优势度的最多[11],但各学者在引用的时候对此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
2.选取指标。一般可选取世界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地质公园、旅游风景区(5A、4A、3A、2A、1A)、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区等指标,其中选取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风景区(5A、4A、3A、2A、1A)这一指标的文献最多。
3.确定权重。世界遗产和5A级旅游景区权重一般赋值最高,有些文献也将两者合并计算。比如引用较多的孙根年的计算公式是R= 2.5X1+1.5X2+0.75X3+0.25X4,其中R表示旅游资源丰度,X1、X2、X3、X4分别表示4A、3A、2A、A景点个数,2.5、1.5、0.75、0.25分别表示各4A到A级景区的赋值权重。由于5A景区从2007年才开始评定,所以此公式并未包括5A景区。2008年以后的文献中都考虑了这一因素加以修改。
(三)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评价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可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增长水平两方面。绝大部分文献分析的是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描述的相关指标有旅游总收入(含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旅游者人次(含入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人次)、人均 GDP、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旅游收入占区域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等等。其中旅游总收入这一指标采用最多。只有少数文献分析了旅游经济增长水平,采用的多为旅游收入平均增长率这一指标。
(四)研究方法比较
就研究方法来看,研究旅游经济区域差异问题的文献使用最多的方法是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另外还有基尼系数、首位度、泰尔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重力模型、二维组合矩阵、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其中极差、标准差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而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则反映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研究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常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式模型、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在直接研究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献中,研究方法比较多样化,包括层次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区位熵、分位数回归、空间错位分析法、重力模型、二维组合矩阵等。
(五)研究结果综述
在2005年—2010年的文献中,以韩春鲜的研究为代表,引用最多。杨勇(2007,2008)研究了我国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认为资源丰裕度与旅游业竞争力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12][13];郝俊卿等(2009)认为在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三个影响因素中,旅游资源指数与旅游综合收入的相关系数最高,但并没有就旅游资源指数和旅游收入不完全同步进一步分析[14];韩春鲜(2009)对新疆15个地、州、市进行了旅游资源等级划分,分别与旅游经济水平、旅游经济增长速度进行耦合分析,发现2000年—2006年旅游资源优势区的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慢于旅游资源劣势区,旅游资源优势中等区平均增长速度最低,这说明新疆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并进一步分析旅游资源禀赋已不再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与地区经济水平和旅游资本投入密切相关[15][16];邓祖涛、尹贻梅(2009)发现我国大陆31省区的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偏向中西部地区,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旅游收入不一定高,结果表明资源与收入、区位与收入、资源与区位三组二维组合关系均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17];朱希伟、曾道智(2009)的研究发现旅游服务业发展会带来收入效应和转移效应,资源转移效应对工业发展具有负向挤出效应,当工业品贸易成本足够低和居民对本国旅游服务品偏好足够强时,大国拥有丰裕的旅游资源带来的收入效应会超过资源转移效应,从而吸引资本从小国流向大国,使均衡状态时大国的工业企业比例超过其初始资本比例,最终逃脱“资源诅咒”陷阱[18];王玉珍(2010)基于山西的实证分析,证实了在省域范围内,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之间存在空间同步性和错位性同时并存的现象,即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之间存在“资源诅咒”的现象,并剖析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9]。
在2011年—2013年的文献中,左冰、方法林、方叶林的研究最有代表性。付志伟(2011)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旅游资源基础条件、旅游业发展外部条件和旅游经济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旅游资源状况与旅游经济在空间上出现了不一致[20];李航飞(2011)以广东省为例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广东省大部分地市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21];任凤慧、孙虹(2011)研究了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经济绩效水平的影响程度,认为旅游资源禀赋从现状的发展来看,虽然总体上还是同旅游收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随着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很多地区来说资源禀赋的影响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而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人力资本的影响作用正表现得更突出[22];左冰(2011)分析了影响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诸要素及其贡献度,认为中国旅游经济属于典型的要素驱动型增长,如果处理不好旅游发展与其它产业、技术进步以及人力资本培育之间的关系,旅游业的长期繁荣同样有可能面临“资源诅咒”,对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3];左冰(2013)进而从省域空间层次对中国旅游业是否存在“资源诅咒”问题进行了检验并剖析了其传导机制,认为旅游业发展对于中国现阶段经济的增长作用表现为“诅咒”而不是“福音”,克服旅游业发展的“去工业化”效应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在旅游业繁荣之时,有意识地将发展旅游所积累的财富用于培育竞争性工业[24];方法林(2012)对江苏省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度进行分析,验证江苏省旅游“资源诅咒”现象存在的客观性,结果表明江苏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总收入之间不仅存在着空间的同步性,也存在着空间错位性,旅游资源优势区与旅游资源中等区、劣势区相比,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不足[25][26];崔嫱等(2012)分析山西省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得出结论,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在忻州是正效应,而在运城、晋城、太原是负效应[27];王淑新等(2012)发现旅游业从业人员数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旅游资源禀赋水平与旅游收入增长率呈反向变化关系,但却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收敛,这种收敛作用是递减的[28];生延超(2012)指出,东部地区虽然旅游资源禀赋一般,但旅游经济增长显著,而西部地区虽然旅游资源禀赋较高,但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旅游经济增长效果一般[29];王蓉蓉、齐志男(2012)发现西北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总丰度不相匹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旅游资源赋存的开发要求[30];方叶林、黄震方等(2013)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角度考察“资源诅咒”现象,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2000年—2009年的面板数据为例,对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状况进行评价,对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错位(诅咒)”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总体上大陆旅游资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向错位现象[31];钟伟(2013)通过“资源沮咒”理论、服务业的拥塞效应理论等研究了旅游业扩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旅游业扩张对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呈现U形非线性关系,旅游业扩张带来的收入效应和资源转移效应会形成对经济增长形成复杂影响[32];闫静静、张满林(2013)发现辽宁省14个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丰度既有同步性,也存在错位性[33];闫滕滕(2013)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曲阜市旅游产业存在“资源沮咒”现象[34];袁媛(2013)发现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前五位和旅游资源禀赋排名前五位不一致,平凉市和张掖市虽然资源禀赋较好,但是旅游经济发展受限于交通条件或经济发展基础或政策背景等其他因素[35];李偲、韩璞景(2013)的研究表明,新疆各地州市旅游资源丰度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存在空间一致性和错位性[36]。
2014年—2015年的文献中硕士学位论文较多。裴星星、谢双玉等(2014)运用重力模型从宏观上证明了山西省的旅游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赋存、区位条件存在空间错位,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赋存的负错位区主要发生在中部的晋中和忻州市,出现了“资源诅咒”现象[37];汤馥旭(2014)对比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旅游资源丰度和旅游业收入,发现三省的旅游资源丰度差异不大,但是辽宁的旅游收入却遥遥领先于吉林和黑龙江[38];胡露露(2014)认为旅游资源禀赋在旅游经济的地位将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所降低,而吸引旅游投资和实现旅游产品创新则将显得愈发重要[39];戴玲丽(2015)发现浙江省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前十的县(市),旅游资源禀赋排名也较靠前,但义乌和桐乡两市比较特殊[40];白洋等(2015)对比各省级行政区的旅游资源丰裕度指数和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排名不完全一致,并计算出各省级行政区的旅游资源经济转化率总体水平较低[41];张广海等(2015)对各市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经济优势度进行测度,发现两者呈不同步、不平衡特征,旅游资源优势度排名前五位的城市和排名后五位的城市与旅游经济优势度排名前五位的城市和排名后五位的城市不一致[42];王庆(2015)分析了云贵川渝四省市的旅游资源丰度与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存在必定的正相关,而是存在着空间上的同步和错位性[43];李佳(2015)分析了四川21个地市州旅游资源优势度、旅游经济水平和旅游经济增速,结果表明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水平存在错位,旅游经济增速与旅游资源优势度总体上呈负相关[44];马仁锋、倪欣欣等(2015)的研究发现,浙江省的旅游资源禀赋因素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显著性不明显,自然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资源诅咒”的现象,但这种诅咒现象对人文旅游资源却不明显[45];张洪、潘辉(2015)对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优势度、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相对值、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增长速度等进行测定,实证分析安徽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间的空间错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但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呈弱负相关,旅游资源优势度等级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等级存在空间错位的现象[46];张洪、时浩楠(2015)随后将安徽16个地市空间错位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并划分出4种类型[47];方琰、卞显红(2015)发现长江三角洲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的同步-错位关系,而旅游资源禀赋与入境旅游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步-错位关系更为明显[48];刘法建、方叶林等(2015)利用大陆省域1997年—2013年的面板数据对旅游业发展“资源诅咒”现象进行定量测度,进一步分析旅游发展“资源诅咒”的影响机理,结论表明中国旅游发展的“资源诅咒”具有明显的时空效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资源诅咒”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弱化[49]。
综上所述,十余年来有关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研究问题主要集中于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向及程度,但其中专门针对旅游业“资源诅咒”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
在关于旅游业“资源诅咒”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关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或是旅游经济发达的地区,基于不同视角,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主要从四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一是对旅游业“资源诅咒”现象进行验证,发现对于一个省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来说,的确存在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好但旅游经济不强,或是旅游资源赋存高的区域其旅游经济的增长速度慢于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区域的现象;二是分析旅游业“资源诅咒”现象的发生机理和对策建议,但深层次的分析极少,今后可补充和深入这方面的研究;三是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错位分析,大多学者认为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及交通条件等是主要影响因素;四是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学者们几乎都认同一个观点,即旅游资源禀赋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不过对于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却有不同的研究结论。今后的研究如果采用对比分析,综合各学科视野,选取民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可能更具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考察旅游业“资源诅咒”现象时,学者们对于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还存在一些可改进的地方。一是进行旅游资源禀赋评价时选取的指标几乎都是知名景区,没有考虑到旅游节庆活动、旅游商品、美食等对旅游者具有重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能造成评价并不全面和出现误差;二是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绝大部分学者都采用的是旅游总收入指标,还应该涉及到旅游业的企业经营情况,同时也应该更多关注旅游经济增长速度这个指标。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而合理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
〔1〕 AUTY R.SustainingDevelopmentinMineralEconomies:TheResourceCurseThesis[M].London :Routledge,1993.
〔2〕 SACHS J,WARNER A. The big push,natural resource booms and growth[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99,59(6):43-76.
〔3〕 SACHS J,WARNER A.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1,45(5):827~838.
〔4〕 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78-89.
〔5〕 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6):96-102.
〔6〕 孙根年,冯茂娥.西部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与资源区位的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459-464.
〔7〕 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3):406-408.
〔8〕 石德旺.对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问题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35):174-175.
〔9〕 李连璞,曹明明,杨新军.“资源、规模和效益”同步错位 -31 个省(区、直辖市)旅游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6(12):81-84.
〔10〕 李连璞.区域旅游发展“同步-错位”诊断及差异分析——基于中国31省(区、直辖市)国内旅游统计数据[J].人文地理,2008(2):87-90.
〔11〕 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3):69-74.
〔12〕 杨勇.中国省际旅游业竞争力分析——ARU结构与影响因素[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53-60.
〔13〕 杨勇.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7):22-27.
〔14〕 郝俊卿,曹明明.基于时空尺度下陕西省旅游经济差异及形成机制研究[J].旅游科学,2009(6):35-39.
〔15〕 韩春鲜.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禀赋影响研究[J].生态经济,2009(10):62-66.
〔16〕 韩春鲜.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差异的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09(5):871-875.
〔17〕 邓祖涛,尹贻梅.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J].旅游科学,2009(3):6-10.
〔18〕 朱希伟,曾道智.旅游资源、工业集聚与资源诅咒[J].世界经济,2009(5):65-72.
〔19〕 王玉珍.旅游资源禀赋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10(8):41-45.
〔20〕 付志伟.基于SPSS分析的浙江省区域旅游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21〕 李航飞.广东省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发展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10):82-84.
〔22〕 任凤慧,孙虹.资源禀赋与我国旅游业经济绩效影响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3-68.
〔23〕 左冰.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及其贡献度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82-90.
〔24〕 左冰.旅游能打破资源诅咒吗? ——基于中国 31 个省( 市、区) 的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5):60-69.
〔25〕 方法林.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视角的江苏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12(6):122-126.
〔26〕 方法林.江苏旅游“资源诅咒”现象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5):27-34.
〔27〕 崔嫱,冯文勇.山西省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8):50-53.
〔28〕 王淑新,王学定,徐建卫.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空间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科学,2012(6):55-67.
〔29〕 生延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旅游学刊,2012(10):11-19.
〔30〕 王蓉蓉,齐志男.西北地区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省际差异分析[J].商业经济,2012(7):49-52.
〔31〕 方叶林,黄震方,张宏,等.省域旅游发展的错位现象及旅游资源相对效率评价——以中国大陆31省市区2000—2009年面板数据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3(10):1754-1764.
〔32〕 钟伟.旅游业扩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33〕 闫静静,张满林.辽宁省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3(23):58-61.
〔34〕 闫滕滕.典型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3.
〔35〕 袁媛.甘肃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36〕 李偲,韩璞景.新疆各地州市旅游资源禀赋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8):3501-3504.
〔37〕 裴星星,谢双玉,肖婉霜.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错位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2):102-106.
〔38〕 汤馥旭.吉林省旅游经济时空分异及其优化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39〕 胡露露.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0〕 戴玲丽.浙江省县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5.
〔41〕 白洋.基于旅游收入的我国旅游资源依赖度及其省际差异硏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42〕 张广海,龚荷.江浙沪地区旅游发展不一致现象及旅游资源效率定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9):1131-1136.
〔43〕 王庆.云贵川渝旅游资源丰度与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均衡性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44〕 李佳.西部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9):198-202.
〔45〕 马仁锋,倪欣欣,张文忠,等.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多尺度研究[J].经济地理,2015(7):176-182.
〔46〕 张洪,潘辉.安徽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关系实证研究——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视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9-75.
〔47〕 张洪,时浩楠.安徽省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4):80-83.
〔48〕 方琰,卞显红.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地区差异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J].旅游论坛,2015(1):53-60.
〔49〕 刘法建,方叶林,李东和,等.省域旅游发展“资源诅咒”测度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响应[J].华东经济管理,2015(11):66-70.
(责任编辑 周吉光)
A Review on Resources Curse of Tourism in China
ZHANG Wan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610041)
Resource curse is a classic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endow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a research focus. Nowadays tourism has become the largest industry in the world and tourism resource is one of basic factors. It is worthwhile to discuss if “resource curse” exists in tourism and how tourism resource endowment influence tourism economy. In this thesis documents about “resource curse” of tourism in China are summarized and reviewed.
resource curse; tourism resource endowment; tourism economy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4.005
2016-05-03
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4.005.html
时间:2016-08-20 15:30
张莞(1977—),女,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2015级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F590
A
1007-6875(2016)04-0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