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发展视角下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2016-12-13 06:01王晓艳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特色专业体育院校培养目标

【摘 要】 本文以西安体育学院为例,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特色专业发展、课程方案等方面论述了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以期优化体育院校应用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 体育院校;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专业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的转变,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的“精英模式”,而是取而代之的“大众化模式”。这种转变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改变,那么,体育类院校作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从现今的培养机制来看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西安体育学院为例,研究体育类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的定位、特色专业和体育课程方案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为优化体育院校应用人才培养机制提供理论性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对相关专著、期刊等学术资料和最新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寻找课题相关的研究材料,以获取重要的参考资料。

(2)问卷调查法。向西安体育学院各系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体育系和运动系各20人,武术系和社体系各10人,经管系、传媒系、人体系和艺术系各5人,共80名体育教师。收回80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100%。

(3)数理统计法。把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研究材料通过Excel2003进行描述统计处理,通过分类整理,得出观点。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学院定位不够清楚

分类不清楚,定位不够明确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众多高校都竞相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从学校所包含的学科属性分析,只有33.75%的教师认为西安体育学院属于单科性院校,有46.25%的教师认为属于多科性院校,甚至有20.00%的教师认为属于综合性院校。

国内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比较倾向于2002年武书连提出的分法,将各类大学累计的科研得分百分比从70%降到黄金分割点61.8%;用三个黄金分割点将我国本科大学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4种类型。调查发现,只有47.50%的教师认为西安体育学院属于教学型高校,38.75%的教师认为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甚至有13.75%的教师认为属于研究教学型高校。这说明学校教师对自己所在院校的定位并不是十分清楚,西安体育学院应该属于教学型。

2、培养目标上显现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

体育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应体现出体育教育重视的不仅是教育知识和运动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要为学生构建体育运动知识进行创新和运动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

调查发现,仅有28.75%的人认为体育类专业毕业生的运动能力是比较好的水平,不太好的占到18.75%,而运动能力一般的竟然占到45.00%。并且毕业生所获得的运动能力的运动技术规范性也不够理想,认为学生运动技术规范性比较好和一般的相当,但是都不超过40%,而认为运动技术规范性不太好的竟然占到21.25%。而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则是最差的情况,41.25%的教师认为其教学能力一般,而教学能力不太好的达到26.25%。可见,体育类毕业生的应用能力远远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3、特色专业的优势资源在逐渐弱化

学校准确定位后就是要突出其办学特色。2013年西安体育学院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统计中显示,学院目前有国家级、省级和院级三个级别的特色专业建设点,涉及到学院的运动系、健康系、武术系、艺术系、经管系、传媒系和社体系7个系。

调查发现,体育教师更倾向于学院把与体育相关性较大的专业培养成特色专业。100.00%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应该把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成特色专业。其次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92.50%,87.50%和86.25%。然后是休闲体育专业、运动康复专业和舞蹈专业,都超过了60%以上。其他专业都在50%以下,特别是2006年以后开办的新专业,许多专业成为学院特色专业的支持率都在10%以下。

把体育教师所期望的特色专业与西安体育学院2013年统计的特色专业相比较发现,呼声比较高的,且与体育相关性高的专业与体育教师的期望是一致的,如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但是体育教师所期望的舞蹈专业和运动康复专业并不在特色专业之列。

把学院培养的体育类专业毕业生与其他院校培养的体育类毕业生进行应用能力比较发现,培养的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并不是很理想。无论是从毕业生运动能力、运动技术规范性,还是教学能力方面差不多的比例最高,32.50%的教师认为体育院校毕业生的运动能力比其他院校的好一点;而在毕业生的运动技术规范性和教学能力方面所占比例排在第二位的是差一点。另外,从体育教师对学院目前特色专业发展的特点认知上看,51.25%的教师认为学院特色专业的教育资源在不断的弱化,还有31.25%的教师认为学院的特色专业在发展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说明,西安体育学院的特色专业教育资源无论是与原来相比、还是与其它院校的体育类专业相比较,特色专业资源都呈现出弱化现象。

4、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设置课程,理论知识比重过大

我国体育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多是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来选择的,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面向实际应用,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课程内容。西安体育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三段”式结构。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例,2013年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规定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条件,修外本专业所规定的课程与环节,达到170学分,其中必修课116学分,选修课34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0学分,通过技能素质测试,准予毕业。

课程结构包含公共课(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体育课程的性质来分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都属于理论知识课。专业课是实践课,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主。实践教学活动包括第二课堂活动、校内外毕业实习、专业实践与社会调查、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和技能素质测试。课程方案要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修课学分加起来等于24学分。这24学分可以从56学分中进行选取,而这56学分大部分是理论性课程,根据体育教育转业学生以往选修的课程来分析,理论性课程要稍多于实践性课程。

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中理论性课程的比例大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而且通识课的比例竟然占到19.41%,是比较高的。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会影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发展,对体育教育教学应用型人才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5、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1)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衔接不够。体育类应用型人才教育课程的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没有得到较好的有机整合,而是各成体系,相互独立。如此以来,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容易造成理论知识的空泛,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更难达到通过实践过程将其内化为能力了。调查中发现,只有7.50%的老师准确理解了说课和模拟上课技能的区别。有26.25%的老师认为说课就是模拟上课,有40.00%的人认为说课就是讲理论课。

另外,西安体育学院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在体育类专业院校,教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老师往往分属不同的教研室,甚至不同的系别。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各个老师都是围绕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进行教学,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教学联系和配合几乎没有,这样不利于优化体育教育资源,应该通过有效整合各科教师资源,达到优化最佳教学校果。

(2)体育教学与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衔接不够。西安体育学院7个体育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在中小学、企事业单位、俱乐部等机构的教学能力。调查发现,93.75%的老师认为目前学院主要是依靠毕业实习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但是毕业实习在第六学期,利用10周的时间来完成能够承担起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的教学能力,显然是不够的。60.00%的老师认为通过专业课教学老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这显然是要让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观察任课教师是如何进行教学的。但在调查中发现,51.25%的教师认为在专业课传授学生运动技术过程中,对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能力作用不太大,还有36.25%的教师认为作用一般。

三、研究结论

部分教师对学院定位不够清楚,从学院学科属性上有的老师认为属于综合性院校,从办学规模上有的老师认为属于教学研究型院校。

培养目标上显现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体育教师对体育类专业毕业生的运动能力、运动技术规范性和教学能力评价不太高。

体育教师更倾向于学院把与体育相关性较大的专业培养成特色专业。有40%左右的老师认为体育类专业毕业生无论是从运动能力、运动技术规范性,还是教学能力与其他院校的体育毕业生差不多。有51.25%的教师认为学院特色专业的教育资源在不断的弱化。

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设置课程,理论知识比重过大,这对于培养体育类毕业生的教学、训练、管理和服务能力是不利的。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现象,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衔接不够,体育教学与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衔接不够这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庄严.建设应用刑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31.

[2] 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201-210.

[3] 刘孝龙.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教育管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6.

[4] 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8)30.

[5] 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17.

[6] 谭璐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1.

【作者简介】

王晓艳(1979-)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现就职于西安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特色专业体育院校培养目标
体育院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在高职院校特色办学中的发展思路
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