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昕,尹徐念
(1.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1189;2.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全面二胎政策背景下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
——基于家庭孩子数中介作用的实证分析
赵昕1,尹徐念2
(1.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1189;2.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2015年12月“全面二胎”政策开放,从此开启了生育新时代。开放全面二胎是根据我国发展、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需要。但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未必使人们有很强的生育二胎的意愿,一个家庭对于是否再生一个孩子的决策因素除了政策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孩子抚养成本、教育保障等众多因素。国家开放二胎政策有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愿景,那么国家应该如何刺激人们生育二胎,从而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呢?文章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作为依据,从社会保障水平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家庭孩子数对于养老保险和居民消费之间,医疗保险和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的探究,分析人们面对开放全面二胎政策在生与不生问题上的考虑因素。同时提出政策性建议,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适应新常态,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社会保障;生育意愿;大众消费
(一)研究意义
1980年,我国开始正式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三十多年以来,独生子女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但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老龄化社会的严峻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独生子女一代现如今已经长大成人,进入生育年龄。无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维护家庭稳定的要求,开放二胎政策的必要性日益显著。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允许生育二胎,但事实上,是否生二胎还是人们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有许多因素是广大家庭需要思考和面对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可以通过收益成本的角度分析是否应该要二胎。俗话讲“养儿防老”,养育孩子在养老方面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同等收入下多养一个孩子也自然会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与消费水平以及二胎之间的关系对于新时期生二胎选择和原因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社会保障与二胎政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的理论分析与支持,本文的研究对于相关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历史
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经济学问题,经济学者们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主要和本文相关的有两方面的研究。一是社会保障对消费水平的影响,也就是社会保障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二是我国年龄结构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主要基于消费周期函数模型,消费周期函数模型主要分析了消费水平与持久性收入和年末拥有的资产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保障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实证过程中,将社会保障水平的数据加入消费周期假说模型进行分析。由分析可得社会保障与消费水平之间确实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社会保障水平与消费水平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年龄结构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是研究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又一大理论。在前人的研究中,通过老年抚养比、少年儿童抚养比等变量对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得出我国年龄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具体显著关系为,少年儿童抚养比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老年人口抚养比与消费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少年儿童抚养比可以较清晰地体现出每个家庭孩子数量的整体水平。少年儿童抚养比与消费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也使本文对于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成为可能。
(三)研究方向
之前的研究在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方面有较为全面的研究,也有研究社会保障水平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但没有以家庭孩子的数量作为中间变量对社会保障水平和消费水平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对社会保障影响消费水平的影响路径分析并不清晰。而分析家庭的孩子数的中介作用对于社会保障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本文要研究和完善的主要内容。
在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中,社会保障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经研究发现养老保险对于居民的消费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两者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较高的养老保险水平可以提高消费水平。
我们进一步思考,养老保险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机制是怎样的,是什么因素让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有了这种关系。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家庭孩子数对养老保险与消费水平起部分中介作用,养老保险会影响家庭孩子数进而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医疗保险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另一重要因素。我们也对其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研究家庭孩子数对医疗保险与消费水平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
(一)理论分析
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一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社会保障的定义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看,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以及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会依据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体系是有关社会保障的一个整体系统,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我国现在正在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致力于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化完整化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社会保障的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经济层面,完善社会保障,让人们能够更放心地消费,对于拉动需求、增加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在政治层面,一个国家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让人们的生活安定,减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方面,当人们有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素养的提升。所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对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提升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综上所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对于社会安定与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非常必要。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现在党和政府致力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2.生育水平。生育水平是指出生率的水平,生育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根据生育率的高低,根据生育率的高低我们可以判断生育水平的高低。生育水平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发展的很多现状,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生育水平的情况。新中国历史上有过生育率高,人口迅速膨胀的阶段。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新生人口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生育水平较低。为了防范老龄化的风险,我国在政策上逐步开放二胎。2015年12月,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出台,在全面开放二胎之后,是否生育第二个孩子是很多人思考的问题,很多家庭面临着生与不生的选择。关于我国生育水平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3.社会保障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关系。在社会保障水平与消费的关系方面,不少学者曾经进行过相关的研究。根据消费周期函数,我们首先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式(1)中,C为消费支出,WR为财产收入,YL为劳动收入,a为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然后加入社会保障水平这一变量进行分析。经过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促进居民消费有很多种方法,从社会保障水平的角度去分析,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人们对于自己的养老医疗等方面花销问题的担心会减少,从而减少储蓄进行消费,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人们更敢花钱了。这样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4.生育水平与消费水平。生育水平体现人们生育意愿以及生育能力,生育水平与消费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家庭如果把一个孩子生下来,那么就要养育这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劳动成本、机会成本。如果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限,生活水平原本就不高,那么这个家庭多生一个孩子的意愿就会降低。反过来分析生育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在家庭收入、社会保障水平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家庭的孩子越多,那么相对的消费水平就会降低,反之,如果孩子少,消费水平会相对较高。所以一个家庭的生育水平与消费水平密切相关,放大到社会同理。
5.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全称社会养老保险金,即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
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对于人们的生育意愿,消费水平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提高养老保险水平对于社会稳定,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6.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指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基本医疗保险费应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时足额缴纳医疗保险是为补偿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一种保险。职工因疾病、负伤、生育时,由社会或企业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或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如中国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中国职工的医疗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以减轻企业负担,避免浪费。发生保险责任事故需要进行治疗是按比例付保险金。医疗保险关系到国民的看病医疗等问题,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不断改革完善,2016年7月,人社部提出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经办运行机制,将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稳定在75%左右。
(二)研究假设
假设一:家庭孩子数对于养老保险与消费水平关系的中介效应
养老保险增加会使得家庭孩子数减少,继而增加居民消费水平。
模型具体描述:养老保险增加会使人们不太担心养老的问题,所谓“养儿防老”,如果养老保险足够多,那么生育孩子的养老功能削弱,家庭孩子数下降,提高了居民消费水平。
假设二:家庭孩子数对于医疗保险与消费水平关系的中介效应
医疗保险增加会使得家庭孩子数减少,继而增加居民消费水平。
具体描述:医疗保险增加会使人们减少对医疗问题的担忧,医疗费用会随着年纪增加而加大,如果医疗保险足够多,那么生育孩子的减轻医疗费用负担的功能削弱,家庭孩子数下降,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假设三:养老保险对于家庭孩子数影响消费水平的调节效应
模型说明:家庭孩子数量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而养老保险作为调节变量对家庭孩子数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全国31个省,从2011—2014四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
(二)变量的测量
1.自变量的测量。几个模型的自变量分别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少年儿童抚养比。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数据选用城镇医疗支出和养老支出,这个数值能够较为直接地体现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水平。
2.因变量的测量。居民消费水平数据选取国家统计局对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统计数据。
3.中介变量的测量。少年儿童抚养比是体现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重要指标。从少年儿童抚养比的计算方法来看,少年儿童抚养比能体现家庭孩子与大人的数量比例,从而可以体现家庭孩子数。所以我们用少年儿童抚养比作为家庭孩子数的数据,对其与其他变量的关系进行分析。
4.调节变量的测量。在养老保险对于少年儿童抚养比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这一模型中,为了更好地分析数据,在做回归分析时,我们将养老保险、少年儿童抚养比和居民消费水平几个变量的数值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然后用标准话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5.控制变量的测量。模型涉及到的其他控制变量有个人所得税、收入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这几个变量是消费水平和少年儿童抚养比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在研究之前,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控制,所以我们选取这几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加入回归模型当中。
(三)研究工具
本文研究通过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一)数据分析
表1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
图表分析:
从相关表分析来看,所研究变量之间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二)模型解释
M1:xfsp=23.92sds+0.61sr
因变量控制变量: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收入个人所
得税)
表2 三个模型回归结果汇总表
M2:xfsp=19.53sds+0.56sr+3.99YILIAO
因变量控制变量自变量: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收入个人所得税)医疗保险
M3:xfsp=15.36sds+0.58sr+3.17YILIAO+(-259.57)etfyb
因变量控制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
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收入个人所得税)医疗保险少年儿童抚养比
M4:xfsp=2.35YLBX+0.53sr+21.33sds
因变量控制变量自变量: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收入个人所得税)养老保险
M5:xfsp=1.83YLBX+(-243.75)eftyb+0.55sr+17.29sds
因变量控制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
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收入个人所得税)养老保险少年儿童抚养比
K1标准化少年儿童抚养比
K2标准化养老保险
K3标准化(养老*少年儿童抚养比)
M6:Xfsp=18.55sds+0.62sr+(-1602.31)k1
因变量控制变量自变量: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收入个人所得税)
少年儿童抚养比(标准化)
M7:Xfsp=17.29sds+0.55sr+(-1520.59)k1+707.41k2
因变量控制变量自变量调节变量: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收入个人所得税)
少年儿童抚养比(标准化)养老保险(标准化)
M8:Xfsp=16.33sds+0.55sr+(-1082.39)k1+2129.375k2+(-1286.237)k3
因变量控制变量自变量调节变量调节变量*自变量: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收入个人所得税k1(标准化少年儿童抚养比)k2(标准化养老保险)k3(标准化(少年儿童抚养比*养老保险)
M9:Etfyb=0.00sds+0.00sr+0.003YLBX+(-0.007)YILIAO+ 1.45zrzzl
中介变量控制变量自变量:
养老保险少年儿童抚养比(个人所得税医疗保险人口自然增长率)
(三)结果分析
模型一:
1.控制变量的影响。在回归结果中,控制变量个人所得税和收入对消费水平之间关系显著。
2.自变量对中介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养老保险与消费水平之间关系显著,加入少年儿童抚养比这个中介变量之后显著性降低,说明医养老保险通过少年儿童抚养比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
模型二:
1.控制变量的影响。在回归结果中,控制变量个人所得税和收入对消费水平之间关系显著。
2.自变量对中介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医疗保险与消费水平之间关系显著,加入少年儿童抚养比这个中介变量之后显著性降低,说明医疗保险通过少年儿童抚养比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
模型三:
1.控制变量的影响。在回归结果中,控制变量个人所得税和收入对消费水平之间关系显著。
2.调节变量的影响。养老保险作为调节变量产生交互效应,如图1所示,在养老保险的调节作用下,消费水平与少年儿童抚养比之间的相关性显著降低。
图1
根据研究我们发现,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影响消费水平的机制中,家庭孩子数起到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通过家庭孩子数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作用。养老保险增加,家庭孩子数减少,家庭养育孩子压力减小,消费水平增加。同理,医疗保险增加,家庭孩子数减少,消费水平随之增加。通过对养老保险调节作用的研究,我们发现对家庭孩子数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时加入养老保险这个调节变量,家庭孩子数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显著降低。
经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对社会保障、消费水平、二胎政策的相关理论进行进一步讨论。在实践中,依据我们的研究结果,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政策建议:首先政府应该增加养老保险支出,刺激消费,同时配合全面二胎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经过研究发现在刺激人们生育二胎的问题上,增加养老保险并不是有效的方法,我们应该从其他角度入手,提高人们生育二胎的积极性,达到制定政策的预期效果。
由于数据等条件的局限性,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一些
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分析。首先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其他因素研究,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在生育意愿的影响中占多大比例。经研究发现,家庭孩子数对于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我们接下来可以研究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关系的其他中介作用的因素。最后,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城镇居民,而农村的情况会有所不同。
[1]白重恩,吴斌珍,金烨,2012.中国养老保险缴费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8):48-71,204.
[2]王小龙,唐龙,2013.养老双轨制、家庭异质性与城镇居民消费不足[J].金融研究(8):109-122.
[3]于凌云,廖楚晖,2015.养老金待遇差别与机构养老意愿研究——基于城乡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6):151-161.
[4]李珍,杨玲,2001.养老基金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的互动——以美国为研究对象[J].金融研究(2):101-106.
[5]马光荣,周广肃,2014.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家庭储蓄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研究[J].经济研究(11):116-129.
[6]岳爱,杨矗,常芳,等,201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日常费用支出的影响[J].管理世界(8):101-108.
[7]樊纲,王小鲁,2004.消费条件模型和各地区消费条件指数[J].经济研究(5):13-21.
[8]蒋云赟,2010.我国养老保险对国民储蓄挤出效应实证研究——代际核算体系模拟测算的视角[J].财经研究(3):14-24.
[9]张迎斌,刘志新,柏满迎,等,2013.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均衡体系与最优替代率研究——基于跨期叠代模型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1):79-91.
[10]孟庆平,2008.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共价值分析[J].财贸经济(2):58-62,127.
[11]宗庆庆,刘冲,周亚虹,2015.社会养老保险与我国居民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证据[J].金融研究(10):99-114页.
[12]杨继军,张二震,2013.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8):47-66,205.
[13]袁志刚,宋铮,2000.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11):24-32,79.
[14]汪伟,2012.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变革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J].金融研究(10):29-45.
[15]杨俊与,龚六堂,2008.国有资本收入对养老保险的划拨率研究[J].金融研究(11):46-55.
[16]解垩,2015.公共转移支付与老年人的多维贫困[J].中国工业经济(11):32-46.
[17]解垩,2015.“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及福利的影响[J].财经研究(8):39-49.
(责任编辑:C校对:L)
F842.6
A
1004-2768(2016)11-0115-05
2016-07-26
赵昕,女,山西太原人,东南大学;尹徐念(1973-),男,安徽宿松人,博士,九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