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海成
[摘要]《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教师在执教时要解决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赏析好人物形象,更要引领学生好好品味人物身上所表现的杰出外交艺术。因为这个点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也能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唐雎 安陵君 秦王 爱国情感 口语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25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教师在执教时要解决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赏析好人物形象,更要引领学生好好品味人物身上所表现的杰出外交艺术。因为这个点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也能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下面笔者就解读本篇课文人物外交艺术谈一些肤浅的做法或看法。
一、以理服人,把握主动
《孙子·虚实篇》指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善于作战的人,能调动别人而不被别人所控制。在战争中把握主动,使别人跟着自己的指挥枪转,而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样就容易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样,在外交活动中也要善于“致人而不致于人”,以理服人,不卑不亢,掌握外交活动的主动权。
1.以退为进,等等时机
在唐雎出使秦国前,秦王已派人对安陵君说,要其同意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没有同意,秦王很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唐雎出使到秦国。唐雎到达秦国后,秦王开门见山,对唐雎说我把你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现在用十倍的土地帮他扩大领土,他却不同意,难道不是轻视我吗?面对秦王咄咄逼人的责问,唐雎以退为进,主动示弱,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要尊重先王,不要说方圆五百里,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呀!这样,唐雎做到先礼后兵,也为他后面的反击铺路。
2.欲擒故纵,避实就虚
唐雎作为使者出使秦国,秦王并没按来宾规格接待,心里也瞧不起他,一见面就以责怪的语气质问安陵君为何不肯换地?唐雎面对质问采取欲擒故纵,避实就虚的办法,强化安陵君的理由。这样的理由很正当,似乎也无懈可击。秦王的阴谋没办法在唐雎身上实现。最后只有撕下面具,露出真面目。
3.话里藏针,针针见血
当秦王的利诱没有达到目的时,他马上变换脸色,非常气恼地威胁说:“你有没听说天子发怒,天子不发怒则已,一发怒百万尸体将倒下,血流千里之外。”面对秦始皇的盛怒,唐雎并没有半点胆怯,而是不慌不忙地列举专诸刺吴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故事,话里藏针,针针见血,相信秦始皇一下子懵了。
二、巧妙用气,以弱制胜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形象地说明“气”的重要性,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其中“气”的作用不可估量。唐雎与秦王对决同样需要“气”,循着文章的语言我们一起来触摸两者的“气”。
1.心平气和,忍气吞声
在这场弥漫火药味的外交战中,之前是秦王气焰嚣张,气骄志满,不过这种气来得早去得也快。对于秦始皇的嚣张气焰,唐雎一开始是心平气和,忍气吞声。面对秦始皇的质问,他只是说:“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暴怒,我却平静,让你的怒气没地方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秦王,使得秦王变本加厉,更加疯狂。
2.气壮理直,气高胆壮
当秦王的气达到顶峰时,唐雎用了一个排比句,列举专诸刺吴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例,明确地告诉他什么是“士”的怒气,并且一鼓作气,“挺剑而起”。秦王屈服“色挠,长跪而谢”。
三、把握分寸,妙在“技”上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外交战上,唐雎能够圆满完成出使任务,这和他说话把握分寸,巧用技巧也是分不开的。
1.言之有“节”
当秦王质问他安陵君为何不识好歹,不愿换地时。他没有生气,而是有礼节地说:“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既维护本国面子,也委婉地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并且他和安陵君的回答高度一致,也显示主仆同心同德,这块地不能换,这是对先王的尊重。此后,秦王再生气就理亏了。
2.言之有“据”
面对秦王的步步紧逼 ,唐雎并没有一味退却,而是以退为进,化被动为主动,最后是针锋相对,以死威胁要和秦王同归于尽,尽显一个勇士的风范,为了让秦王相信他的“义举”,他列举三个勇士的“义举”。“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对秦王有巨大威慑力,彻底地摧毁了其心理防线。
3.言之有“力”
当唐雎准备以身殉国,和秦王拼命时,可想象他当时的气势,应是气贯长虹,可想象他当时的声音,应是铿锵有力。“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此话一出,力压千斤,如巨浪袭身。此时秦王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完全被浇灭。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