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理论指导下“力”概念教学的“另类”设计

2016-12-10 20:42邹志鹏
物理教学探讨 2016年9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

邹志鹏

摘 要:本文在建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改变了教材中的教学流程,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构建力的初步概念,为初中“力”的概念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9-0079-2

1 设计思路和理论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者运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在他人的帮助下,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和旧经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再通过交流和协作(社会建构)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

初中物理各版本教材《力》这一节的编排顺序多为先归纳出力的概念,然后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和相互性,在力概念的认知规律上有些本末倒置。所以,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从教学实际效果出发,笔者大胆地对教材的教学形式和流程进行了调整,先把学生已有的对力的感性认识呈现在课堂中,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再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为单位)归纳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形成力的初步图景,最后归纳、概括出力的概念。

2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2.1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以特定的科学内涵和物理内容丰富和改造头脑中已有的关于力的“前概念”,建立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思考和交流,感悟一些科学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法、逻辑思维法(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等),学会交流与合作,共享发现和获得科学知识的喜悦。

2.2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问题一:生活中有很多与“力”相关的事例,你能举出其中的一两个吗?

教师巡视各小组情况,鼓励学生举出与组内其他成员不同的事例,组内交流后让学生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力已有丰富的认识,请学生举事例的简单任务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开动脑筋列举的个性化事例,例如,“鸡蛋碰石头、苹果砸到牛顿”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丰富事例类型,为下阶段的交流学习做好准备。

(2)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问题二:你们小组认为自己的事例中有力的存在,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大多从自身感受角度来说明力的存在,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生活经验、自然现象(自然观察法)或现场实验证据(实验观察法)多角度地佐证自己的观点。组内甚至小组间充分交流并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力的证据环节,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丰富对力作用效果的认识。

问题三:你能给上述这些证据归类吗?

你把它们归为一类的标准是什么?

该环节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组内、组间畅所欲言,进行思维碰撞,每位学生的思维成果为集体所共享。因各小组的思维方法和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应尊重和肯定各小组的成果并加以利用,切忌生拉硬拽。

教师利用各小组归类自身感受证据时的意见不统一,让学生学会抽象出上述感性事例的物理本质特征——形变。

教师利用自制微小形变瓶演示微小形变,丰富学生对力可以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的认识,也为下阶段认识力的相互性做好知识储备。

学生在归纳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非规范语言“速度变快,变慢,动起来” 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的距离,最后在知识小结环节用科学语言进一步归纳。

学生能较容易归纳出力的相互性,但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列举的事例中哪两个力相互作用并补充演示实验。例如,“小铁钉吸引小车上的大磁铁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力的相互作用具有普遍性。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和师生互动,亲历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作用的相互性,充实和改造已有对力的认知,逐步构建出力的初步图景。

问题四:结合刚才的研究,你能概括出力的概念吗?

学生交流,展示:

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改变形状或运动状态。

力是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设计意图:学生用简洁语言归纳出力的概念是本节内容的目标之一,学生的展示也能较好地诊断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3)知识巩固和应用

视频:①乌贼靠肚皮上的漏斗管喷水而飞速前进,在海水中游泳速度通常可达15 m/s以上,可跳出水面高达近10 m,像炮弹一样在空中飞行近50 m。

②从“神州十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了解火箭升空力量的来源。

设计意图:在紧张的探究学习之后,欣赏有趣的科学视频,收获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成功喜悦,认识用所学知识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要创建和谐氛围,尊重和信任学生,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思考和交流,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展示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也不应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性事例中抽象出物理本质,补充的两个演示实验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只是构建了力的初步概念,还需今后学习相关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长江,胡卫平.中学物理“思维型”课堂中概念的教学探讨[J].物理教师,2015,36(7):2—6,12.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物理教学参考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0—73.

(栏目编辑 邓 磊)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在高校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互动模式的构思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描教学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