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海燕(河池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基于CNK I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研究可视化分析
文/肖海燕(河池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内容提要: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有机构成,及时回顾与总结研究现状与问题对于指导和探索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NKI数据库文献以及知识图谱工具,分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研究的文献增长规律与主要机构,系统梳理了抗战时期民族政策演变、民族区域自治、民族经济发展与扶贫、公共事业发展、政府职能与治理创新研究、政府能力构成与建设等研究热点,重点探讨了边疆问题、电子政务以及政府责任等前沿研究领域。针对研究热度不够、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对比性研究缺乏以及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等问题,建议加大基金资助力度、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加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以期进一步提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研究水平。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知识图谱热点主题研究前沿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有机构成,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关键节点。自1947年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具有自治权利和地位的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共同构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为民族地区的团结繁荣与发展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21世纪以来民族地方政府的自治意识逐渐增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治理也引发更多关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得到蓬勃发展。然而,行走在散乱的“研究丛林”并无益于路径甄别,因而有必要及时总结和梳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研究现状与主要问题,使相关研究更加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以回应地方政府对未来治理方向的探求。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并梳理现有研究,也为了避免“盲人摸象”般的自说自话,采用文献计量学及知识图谱分析工具,通过关键词共词现象挖掘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研究的发展现状、主题聚焦和前沿趋势,时空动态地呈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研究的总体态势,为更加深入挖掘与探寻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提供重要参考。
(一)数据来源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是数据资料的来源。检索条件如表1所示。为减少分析误差、提高研究质量,对801篇原始文献进行数据清洗,剔除通讯、通知、公文、征文等其他非学术类文章,获得有效文献789篇。
(二)研究方法
情报科学的研究者认为,对文献内容做客观、系统、定量分析的内容分析可以探测事实的本质、隐性的情报、发展的趋势等,关键技术在于把非介入性条件下获得的文字等非量化的、有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通过类目分解编码和网络结构计算来获取信息情报。根据期刊文献的主题、关键词、频次、引文、共被引关系等进行内容分析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有VOSviewer、Sci①Q值计算采用纽曼(M.E.J.Newman)于2004年提出的社团结构性指标,计算公式Q=Σi(eii-),Q>0.3时网络结构是显著的。S值计算采用考夫曼(L Kaufman)和卢梭(Peter J.Rousseeuw)于1990年提出的平均轮廓值指标,单样本点的轮廓系数是Si=1-a/b,S>0.5时认为聚类是合理的。具体参见陈悦等编著《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INSPIRE、VanagePoint、Bibexel等软件,这种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献分析技术已被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采用并取得丰硕成果。为增强研究信度和可视化效果,本研究采用了基于引文分析原理开发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InformationVisualization-CiteSpace)。运行CiteSpaceⅡ,将2000-2015年切割成16个时间片区,分析对象为特征词共现和关键词共现,数据筛选阀值为前25,选择最小生成树算法(MST)修剪网络。经过对789篇文献题录信息的矩阵、降维、聚类等技术处理后,绘制出研究主题时间线视图(图2)、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图3)、研究前沿时区视图,生成237个共现节点以及271条节点连线。评价聚类效果的模块性(modularity)Q值为0.7053,平均轮廓(silhouette)S值为0.5696,2表明该视图具有较高的结构显著性和可信的聚类效果。
图1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研究文献时间分布(篇/年)
图2 研究主题时间线视图
图3高频共现的可视化聚类图谱
(一)现状分析
1.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由图1可知,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研究的文献量在2006年出现一个翻倍增长的飞跃,并在2007年后至今一直保持70篇左右,符合美国科技史学家普赖斯的科技文献增长曲线规律。2006年成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方面是因为党中央和国务院都高度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治理,而五个民族自治区在2006年前后陆续迎来跨入21世纪后的首个十周年大庆,各方面的支持力度都得到增强;另一方面由图2可见,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西部民族经济”活跃度凸现,这与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公共服务、重视民生建设的重大举措密切相关。民族地方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与投入,使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出现可喜变化,故而研究主题时间线视图显示,学术界至今仍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问题。
2.主要研究机构
表2可见,发文量前20位的主要研究机构共发表了342篇,占文献总数的43.3%,代表了国内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研究的较高水平。这些研究机构主要来自民族院校以及处于民族地区或者多民族省区的普通高等院校,其研究者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和浓郁的民族情结,以深刻的思想洞见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从民族特色、区域发展等视角地方政府出谋划策。如吉首大学为解决武陵山片区民族地方政府实际问题,发布的国家首部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为政府生态扶贫、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3.高频词统计列表
是文章主题的高度凝练。表3的高频
列表包含目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研究最多、最广泛的主题词。CiteSpaceⅡ的词频统计结果显示,共现
238个,总频次为1457次,平均每篇1.85个;其中共现频次最多的是达117次的“民族地区”,在图3中显示出节点圈层最大,但是居于图谱下方,中心度为并不高,而共现频次排列第二“民族政策”虽然频次为63,但中心度最高,位于图谱的正中间,而且是联系各个聚类区域的中介点。在
共现网络图谱中,每一个节点表示一个
;节点频次愈大则节点越大,中心度越大的节点控制网络其他节点的能力越强,因而图3分析可见,“国民政府”、“抗日时期”的“民族政策”成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研究的起点与基点,具有重要辐射性。
(二)热点主题分析
图3是依据谱聚类算法得到的包含高频的可视化聚类图谱,网络密度为0.1%,形成了多个具有可靠轮廓(S值)的热点区域;再从施引文献的“索引词条”经过TD*IDF加权算法提取排序值最高的特征词条。根据聚类信息和共现
的联合分析以及经典文献整理,民族地区政府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热点主题。
1.抗战时期民族政策演变
研究者结合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统合边疆民族地区的档案史料,分析近代以来少数民族在政党政治框架下的政治地位与民族权利变化,试图厘清近代民族政策演变与地方政府治理历史。从清末民初的中国民族观演变,张双志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提出的“五族联邦制”构想“开了历史的倒车”,虽制定了一系列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1]杨思机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在关于少数民族利益的制度设计方面,多以行政区域为对象,不以民族为单位,遭到回民、‘西南夷苗’、满族中部分人士的反对”。[2]赵峥对不考察实际政治环境、只以政党宣传文件为依据的民族政策分析提出反思,认为国民政府维护“五族”的民族政治结构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发生变化,对西南彝、苗等少数民族也进行了重要的政策调整。[3]如少数民族的教育政策从重视蒙藏教育向重视边疆教育演变。文献分析显示,国民党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同化政策”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松动,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制定的《边疆经济政策》、《边疆教育政策草案》等成为指导边疆民族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问题
围绕如何维护民族区域自治问题,主要形成了三类学术观点:(1)主张双边调整的观点认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纵向关系调整是落实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自治权的前提,可以从政治学、行政学和法学的理论视角进行财政、法律、行政、政党等六大关系的调整,[4]在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调整方面可以遵循“集分有别、集分有度、集分有序”的基本原则,[5]而对于财政关系调整,不能笼统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而应该“支出责任与财政共治力匹配”。[6](2)建议补充完善的观点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当前民族地区治理存在一些制约,不能简单讨论“存”、“废”、“去政治化”,应在现有政治框架体系内以宪法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与执行、完善与创新。[7](3)强调特殊性的观点认为,要重视民族区域问题的特殊性,尤其要考虑民族地区政府发展具有政治性、民族性、公共性等属性,建议增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如申喜连建议从民族地区的特殊环境和政府特殊职能出发,构建体现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特殊因素的指标体系。[8]
3.民族经济发展与扶贫工作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始终是政府不可回避的重要责任。(1)民族经济发展。第一,关于职能定位。李俊清认为,滞后的民族地区市场环境与“完全市场假设”的市场经济运行条件差距很大,地方政府在特色产业培育、民族企业扶持方面的“市场替代”行为具有一定合理性。[9]多数学者认为地方政府在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供应与保护、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民族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特色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但也需要恰当的角色定位和能力提升。第二,关于方式创新。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合作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创新方式。有学者总结了三种模式,即上级政府主导模式、联合党委模式以及跨省协作模式。[10]
(2)扶贫工作。带领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地方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现有主张:第一,提高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市场竞争力,局部发挥“市场替代”作用;第二,加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与其他组织,如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合作治理的能力;第三,完善民族地方金融服务和扶贫资金政策,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以外,一些学者研究了中央政府为消除地区间不均衡而实施的转移支付制度。李丹等实证分析政府间转移支付对241个民族扶贫县财政收支的影响,结果显示“民族扶贫县可能为保住‘贫困县’帽子而放弃发展”。[11]转移支付制度的“替代效应”降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事实,说明“输血性”扶贫从本质上降低了民族贫困地方政府“造血”动力,造成地方性贫困的代际循环。
4.民族地区公共事业发展
现有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关注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对民族公共事业的发展:(1)民族教育公平与教育优惠。学术界比较认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政府主导模式,即强调地方政府通过法规政策、教育规划、资源分配等方式来保证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机会均等的政策设计。[12]如赞成教育优惠政策的研究者认为,其不仅促进“扶贫增收”,而且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再生产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建议增强刚性制度如配额制的保障来进一步完善。[13]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重点内容。进入21世纪以来,一批民族院校从单一性地方院校发展为国家民委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共建学校,但民族地区仍有大量需要建设和发展的综合性院校、地方性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研究者建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加强民族高等教育的财政资金投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力度。[14](2)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保护。文化体制改革浪潮下的研究主题聚焦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推动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的职能定位、作用机制,突显了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主体发展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具体行政行为主要体现于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性政策以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扶贫等。
5.政府职能与治理创新研究
研究者们以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民族性和自治性特征,反对简单套用非民族地区政府职能研究的理论与经验,主张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创新。(1)政府职能研究。有学者总结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经历的政治倾斜型、政治从属型、经济从属型、全能型以及引导型等五种职能模式,认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应以构建适度平衡型和引导型的职能模式为目标,推进其职能模式改进和完善。[15]而多数学者主张在民族自治地方构建服务型基层政府,如任维德指出,以“流动公共服务”模式替代现有的“一站式政府”或“代理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更适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16](2)民族事务治理创新。民族事务治理创新的主要建议是加强政府“元治理”下的多元社会治理和多手段的综合治理创新,包括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委托其他组织协同管理、多主体参与式供给民族公共产品等,但商爱玲认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着力点是各级政府事权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因为当前体制下的属地管理与合作治理模式导致政府责任碎片化、社会矛盾基层化、政府间关系松散化。[17]而杨鹍飞则指出了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途径。[18]
6.政府能力构成与建设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能力直接关系到广大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实现。(1)政府能力构成。较多学者分析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能力的主要内容与构成因素,如周平[19],张宝成等[20];还有学者横向比较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政府能力的差距,以及“现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能力与“应有”能力的差距。[21](2)政府能力建设。主要有:第一,政府执行能力建设,如袁明旭[22]、李金龙[23]等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指出执行力提升路径;第二,危机管理能力。有学者认为应该提升权变领导能力、创新领导方法方式,建立“政府—媒体—公众”联动制度为中心的信息控制体系;[24]吴开松提出“完善法律和制度,加强危机管理的规范力与执行力,建立科学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加强政策解读能力,强化领导力”等能力强化与完善途径。[25]第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公共服务事权、财权划分和财政转移支付不合理是影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制度障碍。[26]张冰对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市的实证结果也与该观点相符,[27]主要对策包括府际关系调整、财权与事权配置合理化,以及加快电子政府建设等。
通过梳理近十余年来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研究的期刊文献,可视化呈现其研究现状、热点主题与研究前沿,发现其丰硕成果背后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研究热度仍然不够。789篇民族地方政府研究文献中被引频次最高只有45次,而同期地方政府研究文献的被引频次最高达662次,被引频次超过100次的就有87篇,仅数量的差距就十分明显。第二,基础理论研究存在不足。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研究的基础理论显示出先天性不足,理论探讨存在“二次翻译”现象,甚至于简单搬用、套用一般性地方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对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探究不够系统全面,难以揭示基本矛盾发生发展的根本规律。第三,对比性研究缺乏。现有文献局限于从西部民族自治地方整体视角,或单从某一区域如西北民族地区、西南民族地区、云南民族地区、内蒙古民族地区等研究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缺乏对比性研究,从而无法提炼成功经验、先进模式、优秀典型间的共性因子,影响政府治理实效的推广。第四,研究方法还相对单一。在排列前50的高被引文献中,只有1篇依赖官方统计资料获取分析资料,并进行实证量化分析,1篇应用问卷调查数据的初步统计给出政策建议,另有9篇通过实地研究对获取的个案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并没有提出有意义的理论或命题,总体上延续传统政治学研究的诠释主义、规范主义路径,定性分析以思辨分析为主,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质性研究以及实证量化研究。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因而,未来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向努力:第一,加大基金资助力度。基金资助体现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和研究方向的指导性,因而加大横向和纵向课题或基金立项可以促进研究成果的生产、转化和应用,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研究的系统性、持久性;第二,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边疆治理相关研究机构的设置已经初见成效,下一步应该建设更多高级研究者组成的研发团队,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第三,加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相互联系与影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具有的特殊属性更需要多部门跨界联合,从实务操作经验、客观事实、访谈调查中构建理论,再从大样本数据、实验比对来验证理论、指导实践,使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与实效性。
[1]张双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以蒙藏问题为中心[J].中国藏学,2003(04).
[2]杨思机.以行政区域统驭国内民族——抗战前国民党对少数民族的基本策略[J].民族研究,2012(03).
[3]赵峥.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政策之转变:以抗战时期动员西康彝族修筑乐西公路为中心的讨论[J].抗日战争研究,2014(01).
[4]郭宝亮,李春林.西部开发背景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探讨[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
[5]张彬.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关系的调整[J].理论导刊,2008(04):17-19.
[6]王玉玲,潘登,江荣华.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新原则[J].地方财政研究,2014(11):36-40.
[7]龙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7):24-28.
[8]申喜连.论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的特殊性及路径选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106-114.
[9]李俊清.民族地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与调适[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24-28.
[10]郑春勇.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合作模式比较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02):72-75.
[11]李丹,刘小川.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对民族扶贫县财政支出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241个民族扶贫县的考察[J].财经研究,2014(01):4-15.
[12]王海娟.民族教育发展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47-48.
[13]谢治菊.承认政治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15(02):159-164.
[14]沈莉.试论北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01):184-188.
[15]汤法远,马博韬.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职能模式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06):44-48.
[16]任维德.“流动公共服务”研究论纲——兼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01): 6-11.
[17]商爱玲.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着力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04):166-171.
[18]杨鹍飞.论我国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理念转变、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15(05):33-42.
[19]周平.西部地区县级政府能力分析[J].思想战线,2002(02):1-5.
[20]张宝成,青觉.民族地区政府能力体系结构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06):29-33.
[21]秦位强,秦海蓉.民族地区县级政府能力建设刍议[J].前沿,2010(17):136-139.
[22]袁明旭.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提升[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03):10-14.
[23]郑烨,李金龙.民族自治地区地方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以新疆政府应急公共事件为例[J].前沿,2010(18):191-194.
[24]林晓华.提升民族地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的路径设想——以建立“政府—媒体—公众”联动制度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163-166.
[25]吴开松.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141-147.
[26]王胜章.当前影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制度障碍及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40-44.
[27]张冰.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评价——基于广西12个市的Topsis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37-39.
[28]周平.国家的疆域:性质、特点及形态[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3-21.
责任编辑:曹丽娟
C954
A
1008-6323(2016)05-0016-05
肖海燕,广西河池学院副教授。
2016-08-28
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科学研究项目(编号:SK13YB082)及河池学院重点科研项目(编号:2013ZB-H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