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文体的动词化语法隐喻分析

2016-12-09 09:10李晓燕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语料隐喻文体

李晓燕,范 敏

(蚌埠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基于科技文体的动词化语法隐喻分析

李晓燕,范 敏

(蚌埠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动词化语法隐喻能增强语言的表意功能或文体价值,使语言结构简练而生动。文章将科技文体中动词化现象作为一种语法隐喻进行讨论,以科技文体的语料作定量研究,发现:动词化的发生频率低于名词化,以关系过程化为特征,与名词化相关,其文体价值在于体现科技文体的实体性和权威感。

动词化;语法隐喻;科技文体;文体价值

语法隐喻理论植根于语言分层思想。从纵聚合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由表及里分三层: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话语意义层。[1](P113)具体地说,话语意义层的参与者被体现为词汇语法层的名词,过程被体现为动词,性状被体现为形容词,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成分被体现为副、介词组。从横组合角度看,话语意义层的各功能成分如果产生意义范畴的跨越,那么语法隐喻就发生了,简单的话,这种功能成分转换反映到词汇语法层就是词类转换。例如,2015年再次流行的“Pluto”(冥王星),其专名无疑代表一个实体,因冥王星在2006年被科学家降级剔出九大行星之列,故在“Have you been plutoed?”中,Pluto被当成动词,表达“降级,罢黜,冷落”,被再次承认这一过程性功能。这种“名—动化”体现在词汇语义层,在口语中非常活跃。[2](P56)

语法化理论自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后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一个突破是韩礼德在科技语篇中着重分析了名词化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词汇语法化包含“元功能”和“层次”两个方面。[3](P33)众所周知,语法化经常伴随着隐喻的发生,或在词汇层面,或在句法层面。名词代表着某种实体,动词总是表达某种过程,有证据表明,任何功能成分都可以直接实体化,[4](P75)这对应了韩礼德自语法隐喻理论创立以来对“名词化”的重视,认为“名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的最重要资源”。[5](P87)词汇语法化的研究解释了人类语言演化中的某些事实,如名词化反映的是概念抽象过程,如:The use of engines that are powered by electricity is being investigated.句中的that are powered by electricity可用名词化结构electrically-powered表示;随着人类思维的缜密化发展,这一名词化结构被名词electrification固定下来,原句就变为:The use of electrification of engines is being investigated.这反映了人类的思维越来越向抽象性发展,组象浓缩为意象进而概括为词,应验了“有些概念就是被压缩了的判断”[6](P12)的语言规律。

然而,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对名词化语法隐喻的探讨,忽视了对动词化语法隐喻的研究。借此,本文基于科技文体的动词语法隐喻进行分析研究。

一、基于词汇语法化理论的动词化语法隐喻分析

从语法隐喻视角提出“动词化”,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独到之处。但因过于突出对“名词化”的重视,以至于到目前为止,“动词化”鲜有讨论。[7](P5)而现实语料中大量存在的“实体过程化”“性状过程化”,也就是“名—动化”、“形—动化”,这两大类词汇语法化虽然符合韩礼德的语法化划分标准,却没有被纳入动词化语法隐喻范畴。

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类型只认可三种“动词化”隐喻,[8](P312)即:环境成分(副词/介词)、关系成分(连词)和无人称形式这三类可以过程化,[9](P90)换言之,从词类转换角度看就是,副、介词组,连词可以转换成动词。例如:

例1 This report is about the market analysis.

例2 This report concerns the market analysis.(环境成分到过程)

例3 Because he was careless, a car accident occurred.

例4 His carelessness caused the car accident. (关系到过程)

例5 I’ve never fully understood what the whole “Teddy Boy” thing is!

例6 It occurs to me that I’ve never fully understood what the whole “Teddy Boy” thing is!(无人称形式转化为过程)

例1、例2中静态关系“about”被隐喻成动态物质过程“concern”,意义由虚变实,得到加强。例3、例4中because引导的关系复句被“压缩打包”成单句,带有主观性的逻辑推理被隐喻成一个客观描述的及物性过程。顺便注意一下,这一句动词化必然要求名词化同时发生。例5、例6中一个主观看法被“occur”打扮成一个客观事实。

通过例1-6的分析,可以发现,动词化作为一种语法隐喻,和名词化一样,可以重组人类经验,可以浓缩信息,可以增加表达的客观性权威感,并且还常和名词化同现。但动词化也显示了有别于名词化的独特之处,如从静态范畴到动态范畴的转化,创造出一个并不存在的施事者,增加了情感因素等。

综上观点,本文将动词化看作一种语法隐喻,和名词化一样,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一种重塑人类经验的手段。语法化的隐喻机制及原因就在于用一个具体的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10](P120)由此可将动词化界定为:任何非过程成分转换成过程。从词汇语法层看就是任何其他词类转换成动词,包括韩礼德区分出的三类动词化,以及名—动化、形—动化。下文即以科技文体为例对动词化语法隐喻进行具体分析。

二、科技文体语料中的动词化语法隐喻及其文体价值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材料选择

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所选文体语料来自在国际上得到公认且阅读量较大的美国媒体近年发表的文章,语料来源:ACS(美国化学学会)电子期刊论文摘要。采取随机抽取方式,选用了2005年至今的5篇,篇幅200~300单词。如篇幅过长,取前300字左右。

动词化语法隐喻发生于由其他词类转换而来的动词中,因此首先要确定动词句,然后在这些动词中鉴别出含有语法隐喻的那个动词。其次按照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动词的数量来确定小句,小句数量即过程数量,也是体现过程的动词数量。如Heated,the metal expands.从中可分出两个组象the metal is heated和the metal expands,分别表达两个过程“金属受热”和“金属膨胀”,故确定其小句数量为二,但此句中两个动词均未产生隐喻。而前文“Have you been plutoed?”中的plutoed是由“Have you been taken as a Pluto?”中的Pluto转化而来,Pluto被当成动词,词汇隐喻简洁生动,表达“降级”的寓意,因此产生了名—动语法隐喻。例句中的动词Have been plutoed表示一个过程,因此确定其小句数量为一。

(二)统计分析

为便于比较动词化发生频率,本文将其量化为动词化隐喻数量与小句(过程)数量的比值,称动词化程度。把动词化分为动词化1,动词化2两类。为了便于论述,本文所指称的动词化1代表的是韩礼德区别出来的三类动词化类型;而动词化2是代表名—动化、形—动化这两类动词化类型。根据研究获取的数据,将上述情况的统计结果如下。(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科技文体动词化语法隐喻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动词化的总体发生频率低。在科技论文语料中,小句总数78个,但发生动词化的情况仅占24%。这是因为在一个小句中,参与者和环境因素都可以不止一个,而过程却只能有一个,而且越是正式文体,过程动词越是被淹没在一堆承载高密度信息的名词化词组中,如:Just for this reason,we shall concentrate on P450 and the following 2E1, on the simple result,i.e.the result consisting of a single independent cause as the most central part of the case.其中过程动词concentrate被淹没在一堆信息密度更高的名词化词组中,或许这便是动词化长期没有引起关注的原因。再如:

例7 I hear john didn’t do well on his final exam.

例8 Yeah,it turned out to be his Waterloo.

例8是一个明显的隐喻性呼应句,由喻体向喻题响应例7,在此过程中蕴藏了两个意思:一是例8对john didn’t do well on his final exam.这件事是清楚的,二是证实并强化了例7所说的。众所周知拿破仑在Waterloo(滑铁卢)一役中惨败,从此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辉煌不再。例8用它来描述John的失败,用意在于让例7可以想象得到John的惨状多么强烈和彻底。所以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语言性工具,而且是人们形成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11](P78)

表1 科技文体动词化语法隐喻分布

第二,科技文体的动词化有两个特征:一是动词化1体现出实体化,见表1,所有发生动词化的情况中有近95%(18/19)来自动词化1。动词化1包括的三类隐喻,方向均指向“事物性”,换句话说,这种转换是“由虚转实”。因为科技论文需要处理复杂的经验,经验知识必须落实,才能测算、概括、分类。如:

例9 P450 2E1 is most often about the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subsequent cellular toxicity.

例10 P450 2E1 is most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subsequent cellular toxicity.

这两句都是来自科技语料的原句,例10句发生了动词化,其中be associated with可还原成be about。环境成分about表达的意义显然不如动词associate实在,因此例10能显示出科技研究的动态实感,看得见摸得着。

二是关系过程化总是伴随名词化。在发生动词化1的情况中除例10属于环境过程化,其他均属关系过程化。“关系”通常须连词引导的复句表达,过程化把复句“打包”成单句,必然浓缩了信息,提高了科技论文的表达效率。同时原本两个小句必然要名词化。也就是说,关系过程化与信息浓缩、名词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如:

例11 The P450s remains,so the component is slower.

例12 The slower component was derived from the remaining P450s.

例12是来自语料的原句,可还原成例11所示由连词“so”连接的两个小句。信息集中,精炼紧凑。同时两个松散的小句也随之变成两个名词词组。

第三,动词化具有文体价值。[12](P92)按本文动词化程度计算方法,科技文体以动词化1为主,尤以关系过程化为特征.

第四,因果/条件关系过程化建构权威感。进一步分析所有产生关系过程化的情况,可将其分成两类: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朱永生总结的另两类关系过程化:时间关系和让步关系在语料中没有出现。这与科技论文的内容有关,科技论文写作是为了通过建立概念、命题和推理,最终证实或证明一种假想或理论,而非是叙述一个事件,不主张转弯抹角地表达观点。所以很自然主要处理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而很少涉及时间关系和让步关系。[13](P110)

基于本文语料,靠“because,since,so,therefore”等连接的因果关系主从句,笔者归纳了以下几个具体动词化形式:result in,result from,contribute to,attribute to,derive from。如:

例13 Because the P450 2E1 is endogenous, the kinetic component is rapid in the microsomes whose type is wild.

例14 The rapid kinetic component in wild type microsomes was attributed to endogenous P450 2E1.

这种转换掩盖了两个关系过程小句之间的因果推理,创造出一个不存在的施事者——例14中the rapid kinetic component in wild type microsomes.而成为一个非常客观的物质过程,从而建构了权威。

同样基于本文语料,靠if,then等连接的条件关系主从句,笔者归纳了以下几个具体动词化形式:reveal,indicate,suggest,exhibit,show。这些词都是表达鉴别型关系过程的动词,表面看来是个判断,实际上掩盖了一个条件预设。如:

例15 If the above-mentioned analysis is true, conformational switching during the catalytic cycle may promote substrate release from a short-lived binding site

例16 This suggests that conformational swi-tching during the catalytic cycle may promote substrate release from a short-lived binding site.

例16带有一个投射的从句,暂搁置,只看suggest构成的鉴别型关系过程。标记This这个代词其实浓缩了上文的分析,只有在上文分析成立的情况下,suggest后面的价值才成立。可见,这原本是一个条件关系。但suggest把条件主从句浓缩打包成一个鉴别型关系过程,让作者个人推理消失,似乎是事实本身道出了某种结果,权威感不容置疑。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词汇语法化类型的分析尝试将动词化界定为任何其他词类转换成动词的过程,并通过对科技文体语料的动词化语法隐喻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动词化发生频率较低,原因之一是相关事件的客观性较强,主观性较弱。并且以动词化1,尤以关系过程化为主,隐喻方向指向“事物性”,从虚到实,隐喻方向指向“事物性”,从虚到实;[14](P37)(2)关系过程化一般伴随名词化,浓缩了信息;(3)关系过程化创造了不存在的施事者,掩盖了主观推理,其文体价值在于建构了科技论文的客观性和权威感。

本文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如果要使相关结论更具说服力,未来的研究还可选取更多的样本,对结果的分析及其理论的探讨也可再进一步深入。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Edward Arnold (publishers)Limited,1985.

[2]徐盛桓.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J].外国语,2001,(1).

[3]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4]李晓燕,欧阳俊林,蒋兰惠.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9,(9).

[5]张今.英汉比较语法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

[7]朱永生,董宏乐.科技语篇中的词汇隐喻、语法隐喻及其互补性[J].山东外语教学,2001,(4).

[8]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徐盛桓.名动转用与功能代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8).

[10]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London:Longman,1992.

[1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2]刘承宇.语法隐喻的文体价值[J].现代外语,2003,(2).

[13]黄忠廉.词——小句语际转换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4).

[14]李薇.重复与隐喻:论洛特曼文本细读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4).

责任编辑:思 动

On Verbalized Grammatical Metaphor Based on Scientific Articles

LI Xiao-yan,FAN Min

(Bengbu University,Bengbu 233030,China)

Verbalized grammatical metaphor can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in expressing meaning or genre value,which can help make the expressive language concise and vivid. Verbalizations in science articles are treated as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this study with qualitative method. Data show that the frequency of verbalization is lower than nominaliz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rbalization is lightened by relation course and correlated with nominalization and its stylistic value lies in manifesting the substantiality and authority of the scientific articles.

verbalization;grammatical metaphor;science articles;stylistic value

2016-03-01

安徽省高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3052015SK15;蚌埠学院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2015SK04。

李晓燕(1975-),女,安徽蚌埠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范 敏(1981-),女,安徽蚌埠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外语教学研究。

1004—5856(2016)11—0126—04

H030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1.030

猜你喜欢
语料隐喻文体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活的隐喻》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