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为春
摘 要: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观点领悟,而且要在数学活动中亲身体验。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 教学效果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存在的,离开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知识应遵循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原则。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课标中强调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情趣,培养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教师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相关的情境,提出有关问题,以引起学生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例如,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片(奥运五环、齿轮、高邮双黄鸭蛋……)这些图片与生活贴近,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并画图验证,很快掌握了圆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为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奠定了基础,这样的情境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平时教学中,教者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充满数学的世界里,从而更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二、数学实践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例如,在八年级学生学了“统计图的选用”这一节知识后,我布置了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用你学过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裁不限,一周内完成。结果发现学生的能力很强,创意很广,有统计班级学生课间消费情况的,有统计班级一周内违章违纪情况的,还有统计校外情况的等,统计图表形式各不相同,可见学生的思维是多么开阔,这样的活动新鲜有趣,与生活贴近,真正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的目的。
平时课堂教学只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点,教者要提炼生活中的数学,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感悟数学,领略数学的神奇和美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例如,学生学完了平移、旋转、翻折的知识点,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图案,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人人动手、动脑,搞自己的发明创作,结果真让老师开阔了眼界,作品富有个性、富有创意。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发挥,蕴含其中的团队合作精神更显珍贵,在欣赏其他同学作品的同时,拓宽视野,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伟大与神秘,真正增强数学亲和力,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三、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只有当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有生命的。新教学大纲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因此,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练习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多方面考虑数学问题,打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了解生活实际。
例如:公园里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不少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圃内走出一条“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的知识就有答案了,若追问“他们仅仅是少走了一点路,却踩伤了花草”这类问题,则既将勾股定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又教育人们自觉爱护花木。
又如邮政部门规定:信函重100克以内(包括100克)每20克贴邮票0.8元,不足20克按20克计算;超过100克,先贴邮票4元,超过100克部分每100克加贴邮票2元,不足100克以100克计算。(1)若寄一封重35克的信函,需贴邮票多少元?(2)若寄一封信函贴了6元邮票,问此信函可能有多重?(3)七(1)班有九位同学参加环保知识竞赛,若每份答卷重12克,每个信封重4克,请你设计方案,将这9份答卷分装在两个信封中寄出,使所贴邮票的总金额最少。这类方案设计题贴近现实生活,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决策中找到最优方案。增强“用数学”意识的同时,提高解题能力。
再让我们看这样一道题目,某药品外包装上贴有标签说明书(用法用量:口服,每天30—60mg,分2—3次服用;规格:XXX;贮藏:XXX),一次服用这种药品的计量范围是 ?摇 ?摇下划线mg— ?摇 ?摇下划线mg。此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不等式(组)的应用。
这些是数学学习中的小小例子,教学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数学要加强真实感,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生活服务,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培养探索能力,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最终让生活回到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
参考文献:
[1][日]远山启.数学与生活.
[2].王美琴.从问题情境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上海教育科研,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