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一般来说,高一的时候师生还认认真真学习新课文,高二开始就准备高考,高三语文教学基本上就是专门针对高考试卷而设计专题复习。一方面,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导致很多学校决策者把语文学科放在次要位置;另一方面,又有些语文老师急功近利,甚至有的语文老师从高一开始就撇开教材,带领学生直奔高考阵地。高中语文课堂现状不容乐观,笔者提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多一点“语味”、“文味”、“回味”。
一、有“语味”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语言生动的课堂是针对死气沉沉的课堂而言,语言生动的课堂永远充满着活力,在狠抓素质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课堂语言不仅需要生动形象,而且需要有趣味,有趣味的课堂语言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故语文教师需要锤炼课堂教育语言。时代日新月异,人们观念与时俱进。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千万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要紧跟时代步伐,课堂语言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知教师语言鲜活有趣。例如在作文讲评课中,教师点评学生作文的语言要幽默风趣、含沙射影、一语双关。而且,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新鲜时尚流行的网络词汇,例如“小鲜肉”、“萌萌哒”、“涨姿势”、“也是醉了”、“且行且珍惜”等,教师不但需要理解,而且需要活学活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教师的口语能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要求语文教师要做到“出口成章”。我想,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
有趣味的课堂教学语言需要语文老师苦练内功、长期积累。笔者听过很多高中语文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语文教师语言乏味、学生听课时昏昏欲睡。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厌恶语文学科,语文教师教学热情下降,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语文教师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语言,是不是吸引学生。例如,有教师教学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时候,穿插一些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有趣的爱情故事中领悟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建筑美”。现代诗歌的理解离不开学生的朗读,但是毕竟时代不同,背景不同,需要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把平淡无趣的诗歌分析变为讲述神奇的传说故事,让学生走进那个时代感悟徐志摩对康河的一片情感。
二、有“文味”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被淡化甚至忽略了。其实语文课堂一定要蕴含人文味,让学生与古今中外的作者对话,在了解和理解人文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人文观念,熏陶一种人文情怀,恪守一种人文精神,在心底打下深厚的人文烙印,举手投足之间流露一种人文气息。
例如,在教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时,我们的立足点不仅仅只是让学生理解这篇演讲词的内容和形式,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位黑人领袖坚定的信念、慷慨的激情、以及对自由的无比向往。最主要的是要学生学习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振兴祖国民族的神圣使命感和主人翁精神。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在通过学习演讲,学生能在心中无形中树立一种经世济民的伟大抱负。
三、有“回味”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有“回味”是指语文课堂具有思想味。学生通过打开语文课堂这扇窗户,得到心灵的启迪,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周围的一切人和事。思想味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正能量的情感认同,也包括中国古典哲学蕴含的有价值的元素。难能可贵的是,思想味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潜移默化的感知,不是空洞无物的晦涩说教。学生在青春期,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需要正能量的东西打下精神的底子,所以语文课思想味至关重要。
例如,在讲解现代文阅读冯友兰先生《人生的四境界》时,涉及到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学生很难感悟最高境界天地境界是什么境界,其实天地境界就是道家境界。然后教师让学生联系高中学习的苏轼的作品,从苏轼作品中看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对苏轼有何影响。有的学生谈《赤壁赋》中有佛家思想,有的学生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流露出道家思想的痕迹,有的学生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有儒家思想等等。学生通过走进苏轼的作品中,感悟到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在苏轼身上留下的印痕。再回归到现代文阅读题,重新理解冯友兰先生提出的人生的四境界,就不难理解先生提出的是人生的哪四种境界。这就达到了语文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有的学生甚至感悟,人生需要儒家思想拿得起,也需要佛家思想放得下,最后还需要道家思想想得开!语文味的课堂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认识了社会和理解了人生。
总之,让高中语文课堂多点“语味”、“文味”、“回味”!
(谢敏 安徽省南陵中学 241300)